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风水水肿大鼠模型的麻黄拆分组分的升降浮沉药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宇涵 徐瑞齐 +7 位作者 曾梦楠 吴媛媛 叶珊 李本科 曹兵 冯卫生 夏永刚 郑晓珂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6,共12页
目的基于风水水肿大鼠模型探讨麻黄拆分组分(生物碱、非生物碱、多糖)的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物碱组(51.48 mg·kg^(-1))、非生物碱组(215.28 mg·kg^(-1))、多糖组(276.12 mg... 目的基于风水水肿大鼠模型探讨麻黄拆分组分(生物碱、非生物碱、多糖)的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物碱组(51.48 mg·kg^(-1))、非生物碱组(215.28 mg·kg^(-1))、多糖组(276.12 mg·kg^(-1))、麻黄组(麻黄水煎液4670 mg·kg^(-1))及通宣理肺丸组(阳性药组,4326 mg·kg^(-1))。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吹风刺激的方式建立风水水肿大鼠模型,以大鼠出现四肢浮肿、恶风、弓背、毛松、喷嚏、流涕、小便减少等症状为造模成功。采用灌胃给药(10 mL·kg^(-1)),每日1次,连续给药21 d。通过氨水诱咳实验观察大鼠咳嗽状况;测定大鼠汗腺分泌功能、自主活动次数、睡眠时间;通过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自主活动情况;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仪检测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检测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测定心、肝、脾、肺、肾各脏器系数;生化指标检测:尿液中的尿蛋白(UP)、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血清中的肌酐(CER)、尿素氮(BUN)、一氧化氮(NO)水平,血浆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T)、生长抑素(SS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及其活性氧(ROS)水平;HE染色法观察相关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呼吸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咳嗽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咳嗽次数显著减少(P<0.05,P<0.01),其中生物碱和多糖组分的效果接近麻黄;肺泡壁肿胀减轻,肺泡内炎症细胞浸润及上皮细胞脱落现象有所缓解,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生物碱组分改善效果最为显著;BALF中的IL-4、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IFN-γ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生物碱组分的改善效果最接近麻黄;肺组织细胞的凋亡率及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作用效果为生物碱组分>多糖组分>非生物碱组分。(2)泌尿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麻黄组、生物碱组、多糖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足趾汗腺着色点数显著增多(P<0.05,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排尿量显著增加(P<0.01);各给药组大鼠的血清CRE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尿液中UP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多糖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血清BUN水平及尿液MAU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3)中枢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增加(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睡眠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多糖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活动总距离显著延长(P<0.05,P<0.01)。生物碱组分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且接近麻黄,提示麻黄生物碱组分的药性偏升浮。(4)消化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麻黄多糖组大鼠的胃残留率显著降低(P<0.01),小肠推进率及血浆GT水平显著升高(P<0.01);非生物碱组大鼠的血浆SST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麻黄多糖组分的药性偏沉降。(5)循环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的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生物碱组大鼠的心脏LVFS明显升高(P<0.05)。结论麻黄生物碱组分表现出升提趋上、轻浮宣散之势,药性偏“升浮”,多糖组分表现出趋下之势,药性偏“沉降”,可能是麻黄发挥“宣发肺气、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功效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升降浮沉 风水水肿 麻黄 生物碱 多糖 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大鼠
下载PDF
从“药类法象”角度解读气机的升降浮沉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洁茹 张效科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及药性升降应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应“神机气立”而得以正常运行。因此“药类法象”是药性升降浮沉的理论基础,可应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促进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引出对临证用药的启发,为理解气机升降理论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类法象 升降浮沉 脏腑气机 气味厚薄阴阳 神机气立
下载PDF
从易水学派升降浮沉理论探讨抑郁症病机和治疗
3
作者 李林 赵明坤 +4 位作者 万爱华 于丽燕 李玉欣 钱立杰 韩彦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877-880,共4页
升降浮沉理论是易水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病机分析、遣方用药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升降浮沉理论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病机分析、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认知症状、躯体症状都与人体内环境升浮... 升降浮沉理论是易水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病机分析、遣方用药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升降浮沉理论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病机分析、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认知症状、躯体症状都与人体内环境升浮不及、降沉太过相关;影响抑郁症发作的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与外环境的升降浮沉相关联;在治疗方面,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光照治疗、运动治疗都体现出升降浮沉的规律特点。本文从升降浮沉的规律特点出发,总结出抑郁症的病机为“升浮之气不及,降沉之气太过”,希望能在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易水学派 李杲 升降浮沉 内环境 外环境 病机 治疗
下载PDF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升降浮沉药性规律分析
4
作者 杨宛君 李丝雨 +3 位作者 徐兆宁 李易轩 高琰 翟华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的升降浮沉药性规律,传承其宝贵学术经验。方法以4本颜正华教授弟子为主编的著作为主要来源,系统收集、分析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处方,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处方的辨病、证型...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的升降浮沉药性规律,传承其宝贵学术经验。方法以4本颜正华教授弟子为主编的著作为主要来源,系统收集、分析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处方,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处方的辨病、证型,中药的升降浮沉药性、用量及常用药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8首,涉及中药178味、君药64味,药性多趋向沉降,全方以沉降方居多;处方平均用药13.2味,且大部分用量点在常规用量范围内;后下药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为鱼腥草。常用药对有紫菀-白前、白前-百部、紫菀-百部,沉降方中常用苦杏仁、浙贝母、紫菀等药。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喜用沉降药,配以趋向升浮和具有双重趋向的药物调理气机的升降,且具有孟河医派“用药轻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正华 呼吸系统疾病 升降浮沉药性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刍议中药升降浮沉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5
作者 王小兵 赵桂芝 李春巧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5期60-64,共5页
文章认为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中,药物升降浮沉部分的某些内容有待商榷。一是中药升降浮沉概念的界定方面。不宜太绝对地说凡能治疗病势向上、向外,病位在下、在内的药物,就是沉降药;凡能治疗病势向下、向内,病位在上、在外的药物,就是... 文章认为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中,药物升降浮沉部分的某些内容有待商榷。一是中药升降浮沉概念的界定方面。不宜太绝对地说凡能治疗病势向上、向外,病位在下、在内的药物,就是沉降药;凡能治疗病势向下、向内,病位在上、在外的药物,就是升浮药。二是教材对中药升降浮沉影响因素的概括不够全面,或言之不全,或未言及。内因方面,应该补充上淡味和涩味的升降浮沉属性,以及药用部位、药物形态、药物性情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外因方面,应该补充上药物的用量和采收时间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中药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值得同道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然而中药升降浮沉特性的判定,历来比较抽象。最好能跨界联合药理研究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同位素示踪技术、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微量元素分析法、受体学说和环核苷酸检测法等方法和技术进行实验研究,以期用确切的数据更具象、更科学地说明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概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之现代认识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群 杨晓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1215-1218,共4页
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对传统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的科学认识,目的在于补充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发展中药临床用药原则、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药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药性理论
下载PDF
《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田 翟华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93-1595,共3页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细具体的阐述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药性的。结果:《伤寒论》中升浮方的比重较大占47.8%,40.7%的经方为沉降方,11.5%为中性方。结论:《伤寒论》中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八法属性
下载PDF
析中药升降浮沉渊源流变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勇 杨敏 +2 位作者 闵志强 张廷模 沈涛 《四川中医》 2016年第10期17-20,共4页
梳理了"升降浮沉"性能学说的古今流变脉络,认为:升降浮沉与《内经》理论颇有出入;是宋金以来"法象药理"的产物;升降浮沉解释药理缺陷甚多。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性能
下载PDF
淡能渗泄及升降浮沉属性刍议 被引量:4
9
作者 旺建伟 赵文静 历凯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1,共2页
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五味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为阳,性升浮,酸咸苦为阴,性沉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关联,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具升浮之性;酸能收能敛,咸能下能软,苦能泄能燥能坚,而具沉降之性。然淡能渗能利,具有... 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五味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为阳,性升浮,酸咸苦为阴,性沉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关联,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具升浮之性;酸能收能敛,咸能下能软,苦能泄能燥能坚,而具沉降之性。然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泄水湿,通利小便作用,其作用趋向于下,为何称其具有升浮之性?我们通过升降浮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及其继承等方面,对《素问》、《医学启源》、《脾胃论》、《本草纲目》中有关药物升降沉浮、淡能渗泄含义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医学启源》 《本草纲目》 《脾胃论》 通利小便 《素问》 升降沉浮 升浮
下载PDF
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过敏性皮肤病同病异治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刚 张琪 谭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93-1395,共3页
中医皮肤病有其独特辨证体系,临证中既要整体察病,密切关注与患者发病相关的内外因,又要详审其皮损特性,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参,方能有效立法遣方用药。中药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可以... 中医皮肤病有其独特辨证体系,临证中既要整体察病,密切关注与患者发病相关的内外因,又要详审其皮损特性,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参,方能有效立法遣方用药。中药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过敏性皮肤病致敏物虽种类万千,对无系统症状者患者仍多从皮损特征辨证。我们在多年临床中将致敏物与中药类比,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时可通过确定致敏物"中医属性"辨证施治,指导临床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皮肤科临床常见致敏物有水产品、化学物质、寄生虫及昆虫、中药、西药等,分别以大虾、酒精、蠕形螨、白果、阿司匹林为例,探讨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阴阳五行属性,以指导过敏性皮肤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敏物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阴阳五行 取象比类
下载PDF
升降浮沉理论在方剂临床运用中的规律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菁菁 刘敏 唐德才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8-10,共3页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及引经作用方面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方剂运用
下载PDF
张元素、陈士铎对药物升降浮沉理论认识的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璐 严季澜 李柳骥 《河南中医》 2015年第9期2017-2019,共3页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与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相比,在学术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有22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出现了较多的"浮而升""沉而降...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与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相比,在学术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有22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出现了较多的"浮而升""沉而降""可升可降"等描述,此外,对一些药物的性质出现了相反的描述,可能与所处的时代不同,临床实践中个人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理解不同、临床经验不同,或者是在记载升降浮沉时将炮制、配伍等影响因素也考虑在内。每个时期所用药物的名称和物种是否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值得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张元素 陈士铎 《本草新编》 《医学启源》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3
作者 荀丽英 仲宗亮 邱振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阐释,并分析实验研究的难点,目的在于加强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再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为中药现代化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升降浮沉理论的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内涵之别 被引量:17
14
作者 旺建伟 闫福平 +3 位作者 白明 傅南琳 刘静 历凯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1期1903-1908,共6页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大气下陷”一词,并针对此证创立了专方升陷汤。两者同为“气陷”证而设,然其内涵又有不同。依据升降浮沉理论于脏腑、药物之用,通过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探析,比较治则治法之不同,分析其所治气陷证之别。升降浮沉理论贯穿于此二方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对充实、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理论 升陷汤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晓俊 黄森权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73-74,共2页
"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以张元素为代表的医家对前人用药经验及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总结归纳形成.大多数本草书籍都讨论到中药的这四种性能,而各种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在<医学启源>及<本草述>等书中均有... "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以张元素为代表的医家对前人用药经验及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总结归纳形成.大多数本草书籍都讨论到中药的这四种性能,而各种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在<医学启源>及<本草述>等书中均有较详尽的论述.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对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且主要体现在"升降”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升降浮沉 心系统 肝系统 脾胃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杂病
下载PDF
李浩运用升降浮沉理论辨治内科疾病经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晓 李浩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777-778,共2页
升降浮沉思想源于《周易》,以阴阳二象的升降浮沉来刻画天地之间的变动变化,古代医家本着天人相应的思想将其运用于医学,成熟于《内经》[1]。此后随着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内容渐渐充实,对临床辨证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升降浮沉思想源于《周易》,以阴阳二象的升降浮沉来刻画天地之间的变动变化,古代医家本着天人相应的思想将其运用于医学,成熟于《内经》[1]。此后随着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内容渐渐充实,对临床辨证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李浩教授业医二十余载,擅长将各家学说灵活运用于临床辨证与治疗之中,其对升降浮沉思想的运用尤为独到,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疾病 中医药疗法 @李浩 升降浮沉理论
下载PDF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发微 被引量:8
17
作者 苗彦霞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7-598,共2页
目的: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方法:对升降浮沉药性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结论:认为升降浮沉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反映出的四种不同、两对对立的作用趋势,属定向概念。提示:影响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只能从药物... 目的: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方法:对升降浮沉药性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结论:认为升降浮沉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反映出的四种不同、两对对立的作用趋势,属定向概念。提示:影响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只能从药物本身以外来寻求,不应包括四气、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性味/分析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药物
下载PDF
浅析李东垣之“升降浮沉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国琪 崔一丽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25-27,共3页
在《脾胃论》中 ,李东垣以“升降浮沉论”构建其脾胃学说 ,并据以阐释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强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浮沉之枢机 ,脾气升发 ,谷气上升 ,能协调五脏功能 ,保持蓬勃生机而能长寿 ... 在《脾胃论》中 ,李东垣以“升降浮沉论”构建其脾胃学说 ,并据以阐释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强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浮沉之枢机 ,脾气升发 ,谷气上升 ,能协调五脏功能 ,保持蓬勃生机而能长寿 ;脾气下流 ,谷气不得升浮 ,则五脏不安 ,百病丛生而易夭折。治病用药侧重于人体“升降浮沉”的调整 ,以补益脾胃 ,升提脾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升降浮沉 脾胃论
下载PDF
生大黄、清半夏、常山对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及与升降浮沉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仲宗亮 张盼盼 +1 位作者 金国泰 王树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59-160,167,共3页
目的: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对正常大鼠胃肠功能和脑-肠轴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与中药升降浮沉的相关性。方法:将64只Wistar大鼠分为两大组,每组随机分为4组,连续给药后,一组测定大鼠的结肠推进率和胃排空能力,另一组... 目的: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对正常大鼠胃肠功能和脑-肠轴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与中药升降浮沉的相关性。方法:将64只Wistar大鼠分为两大组,每组随机分为4组,连续给药后,一组测定大鼠的结肠推进率和胃排空能力,另一组测定大鼠血浆、下丘脑、胃窦、小肠中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能明显促进大鼠的胃肠蠕动功能,使大鼠下丘脑、胃窦β-EP含量降低明显(P<0.05),小肠中β-EP降低更明显(P<0.01),血浆中β-EP含量有上升的趋势;清半夏促进胃肠功能也比较明显,使大鼠胃窦、小肠中β-EP含量降低较明显(P<0.05),下丘脑和血浆中含量变化不大;常山可明显抑制大鼠的胃肠功能,使血浆中β-EP含量下降趋势明显(P<0.05),其他位点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具有沉降趋势的生大黄与清半夏以及具有升浮药性的常山通过影响脑-肠轴中β-EP含量,改变胃肠的运动从而发挥其升浮或者沉降之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大黄 清半夏 常山 脑-肠轴 Β-内啡肽 升降浮沉
下载PDF
略论李东垣“升降浮沉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孟秀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4-35,共2页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他认为调理脾胃,如果不明升降浮沉之理,当升反降、当浮反沉,就会出现相互间的差误,对机体无益反损,因而在治疗脾胃病时,十分重视升降浮沉之理。“...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他认为调理脾胃,如果不明升降浮沉之理,当升反降、当浮反沉,就会出现相互间的差误,对机体无益反损,因而在治疗脾胃病时,十分重视升降浮沉之理。“升降浮沉理论”是《脾胃论》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始终贯穿其中。李东垣强调“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论治上非常重视升降浮沉原理,治法用药强调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李东垣 学术探讨与论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