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叶燮《原诗》中对沈约人品、诗品的评价
1
作者 马斌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57,106,共6页
叶燮在《原诗》中批评沈约心胸狭窄,“闻人一善,如万箭攒心”,又对其诗歌极力贬低,“几无一首一语可取”,这样的“英雄欺人之语”过于片面。考察“万箭攒心”之说,最早来源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其书专记神仙鬼怪,逸闻稗史,实不足信... 叶燮在《原诗》中批评沈约心胸狭窄,“闻人一善,如万箭攒心”,又对其诗歌极力贬低,“几无一首一语可取”,这样的“英雄欺人之语”过于片面。考察“万箭攒心”之说,最早来源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其书专记神仙鬼怪,逸闻稗史,实不足信。至于沈约的诗品,也绝非叶燮所言,历代诗论家多有客观评价,且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见叶燮对于沈约的评价,是有待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沈约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中“冥漠恍惚之境”的思想渊源
2
作者 叶英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3期32-34,共3页
叶燮在其诗论著作《原诗》中提出“冥漠恍惚之境”意境论思想。本文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通过文献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叶燮《原诗》中“冥漠恍惚之境”的意境论内涵,并从语义与内涵两方面对其进行含义阐释,研究发现“冥漠恍惚之... 叶燮在其诗论著作《原诗》中提出“冥漠恍惚之境”意境论思想。本文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通过文献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叶燮《原诗》中“冥漠恍惚之境”的意境论内涵,并从语义与内涵两方面对其进行含义阐释,研究发现“冥漠恍惚之境”有儒释道三方面思想渊源。讨论叶燮《原诗》“冥漠恍惚之境”思想渊源,旨在为中国古典诗学意境论的研究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意境论 冥漠恍惚之境 思想渊源
下载PDF
清叶燮《原诗》之“理”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 被引量:5
3
作者 方汉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中西诗学的研究中"理"与"理念"均为重要观念,本文以叶燮《原诗》中的理与西方诗学中从柏拉图至黑格尔为代表的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叶氏诗学中的理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实是与意象相通的情理;而西方诗学中的... 中西诗学的研究中"理"与"理念"均为重要观念,本文以叶燮《原诗》中的理与西方诗学中从柏拉图至黑格尔为代表的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叶氏诗学中的理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实是与意象相通的情理;而西方诗学中的理念则表现为对于抽象存在意义的追求,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有诗为理念及其显现的精彩论述,但最终仍然走向理性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基于中西诗学的核心思想与文化观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理念 比较诗学
下载PDF
叶燮《原诗》与艺术辨证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庄锡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关键词 原诗 诗歌发展 诗歌艺术 辩证思维 诗歌创作论 发展观 辩证法 前后七子 叶燮 中国古代
下载PDF
解读庞德译作《长干行》与原诗的文化差异 被引量:4
5
作者 任桂婷 高扩昌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8期30-33,共4页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曾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在庞德所翻译的众多诗作中,李白的<长干行>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庞德的译文与原诗之间产生了许多...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曾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在庞德所翻译的众多诗作中,李白的<长干行>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庞德的译文与原诗之间产生了许多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使译作读者无法领略原作的精神实质.本文通过比较庞德的译文与李白的<长干行>之间的文化差异,找出影响庞德翻译误差的几方面因素,旨在强调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长干行 文化差异 文化误译 语言与文化 译文与原诗
下载PDF
“胸襟”:《原诗》理论体系建构之核心 被引量:7
6
作者 石海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核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核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此"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使之"发宣昭著",最后存之于"自然之法"。"胸襟"既是扫除"古今盛衰正变之肤说"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创作中表现"不可明言之理、事、情"的第一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胸襟 体系 核心
下载PDF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原诗》论纲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浏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文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 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文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同时,此书在诗学观念上也存在回避不了的矛盾和疏漏,如"踵事增华"说与"诗至宋能事已毕"说的矛盾,《诗经》为诗歌之源头的理论错误,对"气"和"神"等概念的解释与使用中的疏漏,在两套理事情概念转换中的矛盾,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正变 理事情
下载PDF
诗歌修辞:“活法”的创造——叶燮《原诗·内篇》修辞论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和红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修辞 叶燮 “活法” 原诗·内篇》 诗人 艺术思维
下载PDF
关于叶燮《原诗》笺注的几个问题——《原诗笺注》前言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寅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7-61,共5页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吴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吴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文章就笔者笺注所及诸问题,对《原诗》整理的要点和体例作了说明,同时对学界关于《原诗》写作过程及理论渊源的新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笺注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兆勇 张彩云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4期15-19,共5页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理、事、情 活法 审美 儒学内涵
下载PDF
叶燮《原诗》比喻修辞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链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8-80,共3页
叶燮《原诗》将建构在"变"的基础上的文论观点巧妙地运用新鲜别致的比喻述说。这表现在不仅富于农耕文化生活气息,还能学于先贤又不落俗套,遣词造句字字珠玑,并在宏观层面凸显出点线面式的流动思维。
关键词 原诗 艺术特征 比喻修辞 叶燮
下载PDF
两种美学追寻的碰撞——试比较贺拉斯《诗艺》与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殷晶波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9,共2页
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分析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与中国清代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的异同,在中西美学追寻的碰撞中寻求两种美学理论的互相理解、认同与共同发展。
关键词 诗艺 原诗 审美创作主体 审美客体 创新
下载PDF
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唐宋诗之争 源流 正变
下载PDF
论叶燮及其《原诗》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泽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年第Z1期20-25,共6页
论叶燮及其《原诗》李泽淳叶燮是我国清代初年的一位重要思想家、美学家,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叶燮的《原诗》,不仅在有清一代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比较系统的一... 论叶燮及其《原诗》李泽淳叶燮是我国清代初年的一位重要思想家、美学家,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叶燮的《原诗》,不仅在有清一代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比较系统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不仅远远地超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叶燮 象思维 唯物主义 “前后七子” 诗歌创作 《文心雕龙》 客观事物 文学发展观 文学批评史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中的细读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心强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4-57,共4页
叶燮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对传统的经典诗作逐一进行了细读。其细读策略表现在:反问和设问相结合,造成一种气势和节奏;在设想中进行替换比较;点面结合,重视整体感知。这种细读法体现出叶燮独特的诗学追求和美学旨趣:求雅反俗,求新逐变;反... 叶燮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对传统的经典诗作逐一进行了细读。其细读策略表现在:反问和设问相结合,造成一种气势和节奏;在设想中进行替换比较;点面结合,重视整体感知。这种细读法体现出叶燮独特的诗学追求和美学旨趣:求雅反俗,求新逐变;反对学究式拈字摘句的鉴赏,批驳拘泥于陈法和陋规,重视印象式的感悟和反复的涵泳;诗歌创作应突破一己之情和个人遭际,升华为关乎宇宙、生命、人生的情感和体验。这种细读法既有对传统品鉴的传承,又充分显示出叶燮高超的艺术鉴别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细读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的创新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亚飞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3期30-33,38,共5页
清代诗论家叶燮的《原诗》在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作者对《原诗》中诗论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主要通过"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变而不失其正"的诗歌发展观,"定位——虚名"的法的认识... 清代诗论家叶燮的《原诗》在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作者对《原诗》中诗论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主要通过"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变而不失其正"的诗歌发展观,"定位——虚名"的法的认识三方面对《原诗》的创造性价值进行一定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创新性 局限性
下载PDF
《原诗》的写作镜鉴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心强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84-87,共4页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掘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唯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掘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唯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展示出浓郁的人文之思,极富个性色彩,尽显批评家的人格魅力,文如其人,见文知人,主体性异常鲜明;在行文中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娴熟、精湛地运用破立结合、设问反问结合及对比手法等。其写作思想、人格精神和表达个性等值得当代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写作 创新 人格 手法
下载PDF
歌德的“形态学”与“原诗”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施锐 《理论观察》 2006年第5期43-44,共2页
既是生物研究者又是艺术理论家的德国诗人歌德提出的“原诗”论与其关于植物变形的“形态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歌德首创的“形态学”一词,探讨了植物的个别部分在从一个形态向另一个形态转化的发育及其变化的规律,其所谓... 既是生物研究者又是艺术理论家的德国诗人歌德提出的“原诗”论与其关于植物变形的“形态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歌德首创的“形态学”一词,探讨了植物的个别部分在从一个形态向另一个形态转化的发育及其变化的规律,其所谓“原诗”是指假想中文学存在的一种最简单、最朴素、最低级也最本质的一种初始画面。“原诗”论与歌德晚年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遥相呼应,构成歌德整个文艺理论体系中玄想与实证杂糅相间的恢宏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形态学 原诗 世界文学
下载PDF
试论译者主体性对原诗风格的干扰 被引量:1
19
作者 查德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5-66,共2页
风格是诗歌翻译中最易缺失的部分。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从翻译过程中的解读和表达两个阶段着手,利用翻译实例分析和阐释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因素对原诗风格传递的干扰,并提出了消除干扰的意见。
关键词 原诗风格 译者主体性 传递
下载PDF
“志”与“情”:霍松林与卜松山《原诗》研究之比较
20
作者 王德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49-51,共3页
作为中、西方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霍松林和卜松山两人研究的显著差异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倾向性不同,主要表现为: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 作为中、西方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霍松林和卜松山两人研究的显著差异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倾向性不同,主要表现为: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国学的功力和本土化的视野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则以西学的根基和跨文化的视野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叶燮诗歌"缘情"之"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松林 卜松山 叶燮 原诗 “志” “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