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3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文旅品牌设计现状与策略探究
1
作者 熊坤军 黄彬蓉 司梦杰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8期139-141,共3页
本文分析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文旅品牌建设中的推广价值、文旅品牌发展现状等方面,指出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文旅融合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逐步形成了“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文化品牌,但是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市... 本文分析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文旅品牌建设中的推广价值、文旅品牌发展现状等方面,指出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文旅融合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逐步形成了“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文化品牌,但是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并针对指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文旅品牌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头山 古文化遗址 品牌设计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姚江河谷平原古文化遗址分布变化及动因的GIS分析
2
作者 林芳由 王张华 +5 位作者 宓欣芸 苗炳迪 雷少 李冬玲 沙龙滨 徐皓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4期43-53,共11页
姚江河谷平原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文明演进历史悠久。此地区在全新世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环境演变,是研究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迁的理想区域。本研究收集了63处姚江河谷平原新石器时代与商周的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文化分期、遗址面积、文... 姚江河谷平原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文明演进历史悠久。此地区在全新世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环境演变,是研究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迁的理想区域。本研究收集了63处姚江河谷平原新石器时代与商周的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文化分期、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遗迹和遗物等信息,使用ArcGIS软件对其进行继承性、与山地距离、核密度和规模等属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河姆渡文化一、二期遗址较少且继承性较高,叠置系数为0.83。河姆渡文化三、四期,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但继承性相对降低,叠置系数降至0.73。良渚文化与商周遗址数量与继承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叠置系数降至0.43。上述结果反映了从河姆渡文化三期到四期、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到商周这三个时间节点,发生了重要的环境和人群组成变化。(2)在空间分布上,遗址最早出现于平原中部并于河姆渡文化二期与四期先后向东部与西部扩散,直至占据整片姚江河谷平原;遗址普遍距山地不超过1500 m,且只在河姆渡文化四期与商周明显向平原低地扩散,反映这两个时间段姚江河谷平原陆地资源比较丰富,指示了比较广泛的海退。(3)从河姆渡文化一期到商周,姚江河谷平原经历了从残余古海湾到被充填的过程,同时还伴随古姚江的形成、变迁以及海岸线附近与平原内部的地势倒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平原 中晚全新世 古文化遗址 GIS空间分析 核密度 遗址规模
下载PDF
基于改进双钻设计模型的良渚古文化产品设计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国东 潘荣 +1 位作者 陈思宇 王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2-248,共7页
目的以良渚古文化为例,以设计学视角探寻古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探究古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基于双钻设计模型提出一个面向文化创意设计的四钻设计模型,该模型由寻找原点、分析设计因子、寻找概念、确定方案四个阶段构成... 目的以良渚古文化为例,以设计学视角探寻古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探究古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基于双钻设计模型提出一个面向文化创意设计的四钻设计模型,该模型由寻找原点、分析设计因子、寻找概念、确定方案四个阶段构成,可较全面的辅助文创产品设计。结论良渚古文化是闪耀于新石器晚期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古文化明珠,其综合发展水平代表着同时代我国古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总结了良渚文化符号宗教图腾、礼制表征、风土人情、主题刻符4种表现形式,运用提出的四钻设计模型进行了良渚文化的现代创意设计,有利于良渚文化这一世界级的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的传承,对产品的文化创意内涵的提升,对中国设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文化 古文化传承与创新 双钻设计模型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下载PDF
从古文化角度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
作者 陈城 《炫动漫》 2023年第11期172-174,共3页
现阶段,学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在新时代,学生的精神文化自信是其日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古代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信仰,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当代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从古文化的特... 现阶段,学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在新时代,学生的精神文化自信是其日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古代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信仰,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当代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从古文化的特点,给当代学生带来的启示作用,古文化的学习意义以及通过古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化 学生 文化自信 策略 意义
下载PDF
探析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策略
5
作者 吕光远 《文存阅刊》 2023年第5期158-160,共3页
本文围绕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探讨了古文化遗址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策略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古文化遗址的保护策略和利用策略,结合国内外著名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案例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经验借... 本文围绕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探讨了古文化遗址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策略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古文化遗址的保护策略和利用策略,结合国内外著名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案例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经验借鉴,旨在为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化遗址 保护 利用 策略 法律与政策保障
下载PDF
甘肃中部4000年前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 被引量:58
6
作者 安成邦 冯兆东 +1 位作者 唐领余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43-748,共6页
通过对甘肃中部黄土剖面孢粉和其他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气候迅速干凉化。粒度、有机质、孢粉和软体动物指示距今4000年以前夏季风总体强盛,气候湿润, 距今4000年后夏季风强烈退缩,气候迅速变干。距今4000年的干旱在... 通过对甘肃中部黄土剖面孢粉和其他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气候迅速干凉化。粒度、有机质、孢粉和软体动物指示距今4000年以前夏季风总体强盛,气候湿润, 距今4000年后夏季风强烈退缩,气候迅速变干。距今4000年的干旱在我国北方有普遍表现。气候的干旱化及其引起的环境变化对齐家文化晚期的面貌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原始农业衰落,畜牧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并使得齐家文化和辛店、寺洼文化之间出现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古文化变迁 气候干旱化 甘肃
下载PDF
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 被引量:32
7
作者 侯光良 刘峰贵 +1 位作者 刘翠华 方修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8,共6页
根据孢粉、古土壤和考古资料,结合甘肃、青海地区的地形特征,发现4 ka BP前气候温暖湿润,马家窑文化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森林草原河谷地区,东界在六盘山,向北则向河西走廊延伸,且主要从事种植业。4 ka BP后,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自然带... 根据孢粉、古土壤和考古资料,结合甘肃、青海地区的地形特征,发现4 ka BP前气候温暖湿润,马家窑文化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森林草原河谷地区,东界在六盘山,向北则向河西走廊延伸,且主要从事种植业。4 ka BP后,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自然带向东迁移,生存环境演替为温带草原,齐家文化替代了马家窑文化。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甘肃、青海地区人类文化遗址也向东南低海拔地区转移,且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环境演变 古文化 全新世
下载PDF
太湖平原全新世中晚期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文化——以苏州绰墩遗址为例 被引量:15
8
作者 萧家仪 郭平 +2 位作者 王丹 张瑞虎 丁金龙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1-97,共7页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多 ,主要原因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影响不明显 .良渚文化的消亡 ,若是自然环境灾害引起 ,则与 43 0 0~ 3 10 0calyr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平原 全新世中晚期 古植被 古环境 古文化 绰墩遗址
下载PDF
华北不同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6
9
作者 莫多闻 王辉 李水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辽西牛河梁、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中国北方的 3个重要新石器文化遗址。本文利用孢粉、黏土矿物等古气候指标对 3个遗址所在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 ,分析和探... 辽西牛河梁、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中国北方的 3个重要新石器文化遗址。本文利用孢粉、黏土矿物等古气候指标对 3个遗址所在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 ,分析和探讨了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与古文化发展的关系 ,阐明了不同地点的环境及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地理背景 环境演变 古文化 华北地区 古气候
下载PDF
河北省丰宁地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及其对古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邱维理 李容全 +1 位作者 朱楠 白鸿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9-740,共12页
在滦河上游,全新世时期曾有过气候相对湿润阶段,具体表现是:就地起沙的风沙层内,形成了2层特殊的古土壤--黑沙土.黑沙土层分布的厚度不均匀,但具有明显的有机质半固结现象.2层黑沙土之间为黄色风沙层,上层黑沙土又为晚近风沙层覆盖.在... 在滦河上游,全新世时期曾有过气候相对湿润阶段,具体表现是:就地起沙的风沙层内,形成了2层特殊的古土壤--黑沙土.黑沙土层分布的厚度不均匀,但具有明显的有机质半固结现象.2层黑沙土之间为黄色风沙层,上层黑沙土又为晚近风沙层覆盖.在下层黑沙土中散布着一些古文化遗存,石片、石核、石斧等石器主要见于下部,陶片数量则以近顶部居多.对黑沙土中的有机质进行14C测年,结果表明,下层黑沙土形成于约7 990±150~3 200±125aB.P.(cal.)之间,上层黑沙土形成于约3 055±170aB.P.(cal.)以后.由这个遗址附近的环境分析证明,古代人类在此活动时期,当地气候处于相对湿润阶段,风沙活动虽依然存在,但可以断定黑沙土的成壤速度大于风沙物质堆积速度,使这里的先民能够依靠农耕、渔猎而生存.大约3 200±125aB.P.(cal.)后,风沙堆积速度骤然加快,使黑沙土成土过程一度完全停止,在大约100多年的时间里,风沙活动强烈,形成黑沙土层之间的黄色风沙层堆积.这一时期恶劣的环境使得当时当地的先民无法生存,被迫迁移,从此出现新石器遗址的缺失.该遗址所在的丰宁地区,是影响北京沙尘暴的上源地区之一.因此,该地区环境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对了解北京地区沙尘暴变化历史有直接佐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土 风沙活动 气候变化 古文化遗址 丰宁
下载PDF
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 被引量:23
11
作者 高华中 朱诚 曹光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5-261,共7页
龙山文化早、中期(2600BC ̄2300BC),沂沭河流域气候暖湿,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十分发达,社会全面繁荣,聚落遗址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2260BC前后开始的降温,对龙山文化中、晚期(2300BC ̄2000BC)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气温下降,使得... 龙山文化早、中期(2600BC ̄2300BC),沂沭河流域气候暖湿,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十分发达,社会全面繁荣,聚落遗址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2260BC前后开始的降温,对龙山文化中、晚期(2300BC ̄2000BC)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气温下降,使得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加剧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的大量减少和文化面貌的改变。2000BC前后龙山文化被较为落后古朴的岳石文化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沂沐河流域 2000BC前后 古文化 环境考古
下载PDF
5500aBP气候事件在三大文明古国古文明和古文化演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7
12
作者 吴文祥 刘东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55-162,共8页
5 5 0 0aBP气候事件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促进了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和尼罗河流域埃及古代文明社会的诞生 ,对中国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形成地理限制可能是中国地... 5 5 0 0aBP气候事件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促进了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和尼罗河流域埃及古代文明社会的诞生 ,对中国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形成地理限制可能是中国地区未能像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一样在 55 0 0aBP前后形成文明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00aBP气候事件 古代文明 古文化 古气候 中国 尼罗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 被引量:11
13
作者 史威 朱诚 +1 位作者 李世杰 马春梅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03-1318,共16页
依据长江三峡地区大九湖和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数据(校正为日历年)建立了约9.3~2kaBP高分辨率多环境代用指标(δ13C、K、腐殖化度、孢粉总浓度、Rb、Sr及Rb/Sr)的变化曲线,并在此基础上与研究区周边反映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不同沉积记... 依据长江三峡地区大九湖和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数据(校正为日历年)建立了约9.3~2kaBP高分辨率多环境代用指标(δ13C、K、腐殖化度、孢粉总浓度、Rb、Sr及Rb/Sr)的变化曲线,并在此基础上与研究区周边反映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不同沉积记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还通过对研究区古遗址和古洪水层的统计分析,获取了本区新石器以来古文化兴衰变迁和古洪水发生的完整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本区全新世大暖期约出现在7.6~4kaBP。9.3~7.6kaBP,本区气候极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总体上冷湿,多次出现显著的降温或干旱事件(9.1、8.2和7.7kaBP前后);4~2kaBP,本区气候较此前偏干凉,且波动频繁。(2)7.6~4kaBP的大暖期分为三个演变阶段:即6~5kaBP为大暖期的鼎盛期,气候稳定,温暖湿润,植被及生态条件优越,洪水发生频率低;7.6~6kaBP和5~4kaBP为大暖期中具有不稳定特征的过渡期,其中5~4kaBP及4kaBP前后的降温事件仍较显著,且多发洪水。(3)本区史前古文化的主要形成发展期与大暖期持续阶段相对应,其中耕作业相对发达的大溪文化繁荣期出现在大暖期中的鼎盛阶段(约6~5kaBP),大溪文化前后处于低潮及表现为衰退现象的古文化则对应气候环境的不稳定期,总体上,研究区古文化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改变其生业结构的途径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全新世 大九湖和玉溪剖面 高分辨率多代用指标 气候环境 古文化
下载PDF
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 被引量:25
14
作者 谭成文 杨开忠 彭朝晖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85,21,共5页
本文首先界定了旅游产品的概念 ,在分析了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和难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古文化旅游产品的两大开发战略 :寓无形于有形 ,变形定为神动 ;精品化战略。最后 ,文章结合洛阳市古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 ,分析其古文化旅游资源... 本文首先界定了旅游产品的概念 ,在分析了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和难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古文化旅游产品的两大开发战略 :寓无形于有形 ,变形定为神动 ;精品化战略。最后 ,文章结合洛阳市古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 ,分析其古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提出洛阳市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六大战略 ,即精品发展战略、系列产品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开发战略、多渠道驻留游客战略、旅游网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在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下 ,指出了近期洛阳市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行动重点在于 ,营造古都旅游氛围 ;综合整治古文化景点 ,创造舒适旅游环境 ;丰富产品内容 ,寓无形于有形 ;增加文化与趣味并重的项目 ,变形定为神动 ;完善产品功能 ,提供优质服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品 古文化 洛阳市
下载PDF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0
15
作者 吕厚远 张健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0-1060,共11页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对已有很好研究基础的渭南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孢粉、植硅体、蜗牛化石及磁化率和粒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9000-7300aB.P.,6800-5500aB.P.和4500-4300aB.P.)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7300-6800aB.P.,5500-5000aB.P.和约4000aB.P.)。温暖湿润气候期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8000-7000aB.P.)、仰韶(7000-5000aB.P.)、龙山(5000-4000aB.P.)等文化繁盛期几乎是同步的,而发生在7300-6800aB.P.,5500-5000aB.P.及4000aB.P.前后的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不是简单的气候冷暖变化,而是影响了生物、水、大气等表生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事件,改变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群落的变迁,这3次气候变化事件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然而,根据目前的气候记录及时间分辨率还难以判断更次一级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各文化期不同文化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泉护遗址植硅体的分析显示,4500aB.P.以来水稻含量的增加与气候变干的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古人利用渭河水资源种植水稻有关。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是由于目前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幅度、详细的考古文化性质的认识不足,以及时间分辨率和年代学的限制,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程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哪些文化类型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新石器 古文化 古气候
下载PDF
全新世事件3与古文化变迁 被引量:6
16
作者 葛倩 刘敬圃 +2 位作者 初凤友 杜远生 薛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2,共8页
全新世事件3是1997年由Bond等提出的、指的是发生在4.2 ka BP左右的冷事件。此后,冰心、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石笋和泥炭等各种地质载体被广泛用于全新世事件3的研究当中。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 全新世事件3是1997年由Bond等提出的、指的是发生在4.2 ka BP左右的冷事件。此后,冰心、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石笋和泥炭等各种地质载体被广泛用于全新世事件3的研究当中。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以冷干的气候条件为主,而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部分地区则以冷湿的气候条件为主。同时,这次冷干或者冷湿的气候波动对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古文化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造成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阿卡德帝国、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以及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全新世事件3的主要成因很可能是当时太阳活动减弱,一方面导致北大西洋表层浮冰增加,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减弱了温盐循环,使海陆温差减小,季风减弱;另一方面使热带幅合带南移,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形成干旱降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事件3 古文化变迁 太阳活动 温盐循环 热带幅合带
下载PDF
成都平原全新世环境与古文化发展关系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俊 莫多闻 王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42,共4页
对成都平原的地貌特征、古环境、古文化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成都平原地貌特征、古环境与古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成都平原古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的理解,也认识到古文化与地貌特征及古环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古环境 古文化 地貌特征
下载PDF
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的正构烷烃分布及其古植被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邹胜利 朱俊英 +3 位作者 熊北生 李仁成 金芳 谢树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不同,其中,在生土层以C17为主峰;西周文化层F2和F4两样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F3样品以C17为主峰;东周文化层主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而F 7以C31为主峰,F9以C17为主峰;唐宋文化层以C17和C31为双主峰;明清文化层以C31为主峰,现代耕植土层以C29为主峰。而正构烷烃高碳数C27/C31比值的变化反映出遗址域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相对变化,正构烷烃高碳数ACL值反映遗址域中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之间的转变,有机δ13C表现为C3和C4植物,它们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因此,正构烷烃在不同的人类古文化层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除了反映当时的微生物活动、植物属种的相互取代或分子沉积后的改造作用外,还可能蕴藏着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物 正构烷烃 古植被 古文化 金罗家遗址
下载PDF
植物古汉名渊源及蕴含的古文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明乾 杨萍 陈宓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本文通过植物古汉名训诂研究 ,探讨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植物古汉名命名的渊源 ,以例析形式阐明植物古汉名命名的几种主要类型 。
关键词 植物 古汉名 训诂 古文化 习性 特征 功效
下载PDF
气候变迁与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奠基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先瑞 邓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地球气候变迁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旋回为其基本特点.认为气候的冷暖交替、巨大变迁直接影响着生物世界的演变和人类及其文化发展,揭示长江流域在这种气候多变而严酷的时期,却闪烁着"...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地球气候变迁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旋回为其基本特点.认为气候的冷暖交替、巨大变迁直接影响着生物世界的演变和人类及其文化发展,揭示长江流域在这种气候多变而严酷的时期,却闪烁着"人类起源的光芒",形成了一条神秘的"人类演化时光隧道".论述了全新世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气候适宜期,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古文化得以蓬勃兴起,产生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其中尤以稻作文化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地质时期 气候变迁 古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