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7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符号—凝视—镜像”视域下名山景观探赜:以浙江乍浦九山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晓岚 宋天锐 《园林》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当前名山风景区得到普遍开发,本应先于规划设计的名山形象认知却鲜有提及,这难免会出现脱离景观认知本质的人为景观涌现的现象。故引入镜像理论、凝视理论以及符号学等相关哲学理论,建构一套主体对于山水景观审美的SGM认知方法论体系。... 当前名山风景区得到普遍开发,本应先于规划设计的名山形象认知却鲜有提及,这难免会出现脱离景观认知本质的人为景观涌现的现象。故引入镜像理论、凝视理论以及符号学等相关哲学理论,建构一套主体对于山水景观审美的SGM认知方法论体系。其步骤共分为符号收集、凝视、符号再生产、形象塑造以及镜像功能,旨在对景观现象的本质进行解构与再认知,为名山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打下理论基础。选取最能体现名山形象建构的山水诗文作为数据源,以描述浙江省内乍浦9座山体的《乍浦九山补志》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发现乍浦九山景观以自然资源为基底,辅以龙祠祷雨以及天妃妈祖的在地文化特质;并通过该方法论体系得到乍浦九山“风景名胜”“祷雨胜地”“文学胜地”“隐居处所”的名山形象。总结得出主体山水景观审美的SGM认知方法论的可行性与可验性,为名山形象乃至景观本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可验的方法,为后续名山景观的认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景观 镜像理论 凝视 符号学 SGM认知体系 山水诗文
下载PDF
名山风景区诗画意蕴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以浙江天台寒岩-明岩景区为例
2
作者 叶森 董璁 刘晓明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138,共9页
【目的】学界多关注诗画艺术与市井宅园的关联与相互作用,缺乏对于自然山水之诗画意蕴表达及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故着眼于实际案例,尝试分析人文艺术与自然胜境间的耦合作用,力求明晰传统园林意匠“取法自然”之具体衍化过程。【方法】... 【目的】学界多关注诗画艺术与市井宅园的关联与相互作用,缺乏对于自然山水之诗画意蕴表达及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故着眼于实际案例,尝试分析人文艺术与自然胜境间的耦合作用,力求明晰传统园林意匠“取法自然”之具体衍化过程。【方法】立足风景园林实体层面,围绕天台寒岩-明岩景区这一典型案例,以史考与史论为依据,结合现场测绘与实地踏勘开展研究。【结果】以寒岩-明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名山风景区多以优越的自然禀赋为先导,以历朝持续开发为前提,由文士阶层通过诗画创作完成了审美主体之于山水客体的“离身认知”;士人欣赏/游历山水过程中形成之美学经验运用于城市私宅园林营建之工程实践,又进一步实现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跃迁。【结论】通过梳理总结寒岩-明岩本身之自然禀赋与文艺创作间的相互影响与正反馈机制,为当地合理开发利用风景旅游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局面、推动地区产业升级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风景区 寒岩-明岩 史料分析 实景三维建模 自然禀赋 诗画蕴藉 取法自然
下载PDF
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安徽齐云山在地化营建
3
作者 吴会 金荷仙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2,共6页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道教名山 风景范式 安徽齐云山 规划布局 景观空间
下载PDF
司马迁“藏之名山”说新探
4
作者 王亚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2,54,共7页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将《史记》分为正、副两本,副本藏于京师的国家书府,正本“藏之名山”。“藏之名山”是为了将《史记》传给“后世圣人君子”,即所谓“传之其人”,希望以此做到立言不朽。“名山”属于泛指,是秦汉方士宣扬的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将《史记》分为正、副两本,副本藏于京师的国家书府,正本“藏之名山”。“藏之名山”是为了将《史记》传给“后世圣人君子”,即所谓“传之其人”,希望以此做到立言不朽。“名山”属于泛指,是秦汉方士宣扬的神仙所在,“藏之名山”用典应为此前流传的大禹得神书以治水的神话。藏于名山的《史记》只有通过后人主动寻找,才能实现“传之其人”,这是一种在时机成熟下的自发性行为。司马迁将儒家立言不朽的追求与方士求仙思想相结合,创立了“藏之名山”的文化传统,成为后世文人著书立说的最高追求,对道教中道经的传授方式也有重要影响。颜师古对“藏之名山”所作“备亡失”的阐释,对古代图书的保存同样也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藏之名山 道教
下载PDF
图构名山——中国绘画中罗浮山形象的塑造与构建
5
作者 任文岭 《中国书画》 2024年第9期9-15,共7页
罗浮山,由罗山和浮山组成,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西北,素有“岭南第一山”“百粤群山之祖”之誉,自秦汉以来便号称“仙山”,司马迁将其称为“粤岳”。罗浮山不仅自然景观众多,而且文化积淀深厚,历来是文人墨客、方士僧道游览修行的胜... 罗浮山,由罗山和浮山组成,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西北,素有“岭南第一山”“百粤群山之祖”之誉,自秦汉以来便号称“仙山”,司马迁将其称为“粤岳”。罗浮山不仅自然景观众多,而且文化积淀深厚,历来是文人墨客、方士僧道游览修行的胜地。它不仅是中国道教名山,是“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也承载着丰富的佛教历史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粤 罗浮山 僧道 道教名山 文化积淀 自然景观 秦汉以来 惠州市博罗县
下载PDF
雅安市名山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6
作者 吕卓凡 张耀文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5期148-150,154,共4页
四川省丘陵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实力整体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传统农业特征显著,影响到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聚焦丘陵地区的区位特征、经济基础和资源要素等禀赋差异,发展农民合作社有助于提高分散小农户的竞争能力、实现生产... 四川省丘陵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实力整体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传统农业特征显著,影响到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聚焦丘陵地区的区位特征、经济基础和资源要素等禀赋差异,发展农民合作社有助于提高分散小农户的竞争能力、实现生产与服务的规模经营以及克服土地细碎化等问题,提高丘陵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对雅安市名山区30家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调研,分析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问题与需求,并提出改进建议,进而为发展四川省丘陵地区农民合作社给予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区 农民合作社 乡村振兴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
下载PDF
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出现及形象探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晓岚 陈亚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6-60,共15页
四库系列丛书建立于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基础上,还经历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录》《四库禁毁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的丰富和补充,所涉古籍众多。“江南名山”是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传统场所,也是山水... 四库系列丛书建立于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基础上,还经历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录》《四库禁毁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的丰富和补充,所涉古籍众多。“江南名山”是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传统场所,也是山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兼具自然美感与文化象征融合的特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着较多记载,因此,四库系列丛书对于“江南名山”形象的探察有着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基于对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关键词的检索,通过数据统计、语义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江南名山”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和语义背景中的使用情况,进而分析“江南名山”所体现的名山形象。“江南名山”最早出现在五代。体裁上,“江南名山”大量出现在“文”中,清朝多出现在诗文中,反映“江南名山”成为文人寄情畅怀的固定对象;语义上,出现的“江南名山”大致可以分为模糊化的江南名山、多元化的江南名山、托物言志的江南名山胜景等几类;针对不同词条的词义进一步分析,发现江南名山形成了极具政治意义的祭祀名山、凸显政区划界的行政名山、推行宗教活动的宗教名山和反映山水审美的名胜名山四类名山形象。研究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的出现和形象,能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名山形象的演变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名山 四库系列丛书 名山形象 风景胜地
下载PDF
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框架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许晓青 杨锐 庄优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3-70,共8页
在西方文明强势的当代,基于传统山水审美的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研究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既是我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保护问题的内在需求,也是弥补国际组织在遗产地审美评价中长期缺乏中国视角的外在需求。立足于我国风景... 在西方文明强势的当代,基于传统山水审美的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研究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既是我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保护问题的内在需求,也是弥补国际组织在遗产地审美评价中长期缺乏中国视角的外在需求。立足于我国风景区、遗产地在西方审美评价标准下进行价值识别中的现实问题,继而挖掘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的4个特点,并以此提出了审美中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视角。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传统山水审美生成模式、作用机制,提出了审美价值中主体差异性和历时性这2个重要属性,突破了理论界常规的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的单向性局限。在新的认识框架下,以黄山为例,相继阐释了历时性和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的过程及其结果。将新的审美价值识别框架下所识别出的审美价值,与世界遗产OUV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这2套体系下所识别的审美价值进行比较,以证实该审美价值识别框架的积极意义。最后阐释了该审美价值识别框架对于风景名胜研究和保护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名山风景区 审美价值 识别
下载PDF
名山风景区书法景观在游客地方感中的作用——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蒋长春 张捷 万基财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83,共11页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集文学、历史和绘画为一体。书法景观是风景区常见的旅游吸引物。以武夷山景区为例,基于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书法景观感知、游客审美体验、游客景区地方感与满意度7个变量,构建地...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集文学、历史和绘画为一体。书法景观是风景区常见的旅游吸引物。以武夷山景区为例,基于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书法景观感知、游客审美体验、游客景区地方感与满意度7个变量,构建地方感结构模型,采用SPSS和AMOS软件,探讨书法景观在游客地方感知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书法偏好及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和书法景观感知存在正相关;(2)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及其对书法景观感知对审美体验具有显著影响性,但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与审美体验不相关;(3)审美体验增强游客景区地方感,书法景观有利于景区地方感的形成;这种地方感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景观 地方感 名山风景区 体验 武夷山
下载PDF
中国名山旅游地成长理论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姚宏 孙根年 贾英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7-243,共7页
在Butler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旅游发展特点,尝试构建旅游地非线性成长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义旅游地成长横向比较的基本参数,在单周期旅游地的成长S型曲线上界定了导入点、转折点、成熟点、逻辑边... 在Butler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旅游发展特点,尝试构建旅游地非线性成长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义旅游地成长横向比较的基本参数,在单周期旅游地的成长S型曲线上界定了导入点、转折点、成熟点、逻辑边界等概念;二是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将旅游地的成长看成是具有分岔结构的非线性模式,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分岔点和4种不同的成长模式。最后,以泰山、黄山、普陀山、武夷山4个旅游地为例,运用1979~2005年客流量统计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出各个参数并进行两个周期的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成长特点与主要影响因素,为中国旅游地成长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 非线性成长模式 四大名山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川西雅安-名山地区白垩系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探讨 被引量:17
11
作者 袁海军 赵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8-83,共6页
川西雅安-名山地区白垩纪地层发育,本文通过对不同层位地层中泥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及粘土矿物成分测试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白垩纪古盐度、古水温及古气候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白垩纪水温相对较高。从早白垩世(夹关... 川西雅安-名山地区白垩纪地层发育,本文通过对不同层位地层中泥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及粘土矿物成分测试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白垩纪古盐度、古水温及古气候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白垩纪水温相对较高。从早白垩世(夹关期)至晚白垩世(灌口期)水体盐度明显增加,古气温也明显增高。总体处于热带-亚热带背景,受干旱期-半干旱期交替变化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安-名山地区 白垩纪 地球化学 古气候
下载PDF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 被引量:107
12
作者 保继刚 彭华 《人文地理》 CSSCI 1994年第2期4-9,共6页
本文分析了名山旅游地的特点和影响其空间竞争的因素,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讨论了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和竞争策略。
关键词 名山旅游地 空间竞争
下载PDF
自然的赋值--先秦至西汉宗教名山序列的人文空间构想与实践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杜爽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35,共7页
宗教山岳作为中国风景的杰出代表类型之一,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秦至西汉年间的宗教名山发展对于后期山水胜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定向意义。在这一历史阶段,不同文化族群以祭祀为主要利用方式,向自然山岳注... 宗教山岳作为中国风景的杰出代表类型之一,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秦至西汉年间的宗教名山发展对于后期山水胜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定向意义。在这一历史阶段,不同文化族群以祭祀为主要利用方式,向自然山岳注输不同的主观意念,规划了大尺度的宗教名山序列,实现了其文化性的转变。梳理了与山岳自然性相关的"山""名山""镇"等概念;总结了先秦至西汉年间五岳体系、昆仑蓬莱体系、秦十二山体系和汉八山体系宗教名山四大序列的整体发展。分析了先秦至西汉年间作为历史记录的宗教名山,它们是中国早期宗教思想、礼制、数思维、地缘政治等社会文化过程的生动体现。旨在发掘中国宗教名山蕴藏的传统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为当下宗教名山空间体系的整体保护提供历史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宗教名山 风景名胜区 文化景观 文化自然
下载PDF
《史记》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易平 易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91,共7页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副在京师"本当为副本,传于司马迁外孙杨恽。正、副两本皆作者生前录写,俱为百三十篇完帙,是具有同等文献价值的原始文本。《太史公书》正本密藏不宣,副本在宣帝时由杨恽宣布。西汉民间流传的《太史公书》若干篇卷,乃出自副本系统。两汉末年世乱,京师典籍迭遭浩劫,由于《太史公书》有藏、传两种本子存行于世,该书虽有少数篇缺佚或局部文字错乱,但其文本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书》 文献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下载PDF
名山研究的行为地理学解释——以北雁荡山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武弘麟 程上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7-1114,共8页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对名山进行研究,运用行为地理学中环境感应和环境认知的思想和方法,以人山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探求名山形成规律。通过对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处于我国浙东南的北雁荡山进行剖析和考证,指出雁荡山的发展经历了隋...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对名山进行研究,运用行为地理学中环境感应和环境认知的思想和方法,以人山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探求名山形成规律。通过对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处于我国浙东南的北雁荡山进行剖析和考证,指出雁荡山的发展经历了隋唐以前的边缘接触期、唐代的开山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稳定发展期这四个主要阶段,并认为北雁荡山作为名山的内在本质在于其可居可游性而非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佛教名山。旨在通过对这种演化过程的探讨,为我国名山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研究 环境感应 环境认知 北雁荡山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中国宗教名山研究:方法论与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爽 韩锋 《风景园林》 2015年第8期56-62,共7页
宗教名山是中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社会政治、文化过程的媒介,涉及地理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总结了西方宗教文化景观研究中蕴含的精神与实在、神圣与世俗、文化与自然三组辩证议题;分析相关议题中的研究方法... 宗教名山是中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社会政治、文化过程的媒介,涉及地理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总结了西方宗教文化景观研究中蕴含的精神与实在、神圣与世俗、文化与自然三组辩证议题;分析相关议题中的研究方法论与方法;提出宗教名山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表征这一命题,建立该命题下的方法论框图,以期通过规范的方法论维护宗教名山定性研究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宗教名山 世界遗产 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江苏省名山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 被引量:3
17
作者 石高俊 沙润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8年第2期48-51,共4页
江苏名山是由暖温带、北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岗地自然景观和寺观、园林等文化景观有机结合,在省内和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风景区域。是江苏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江苏名山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江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名山... 江苏名山是由暖温带、北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岗地自然景观和寺观、园林等文化景观有机结合,在省内和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风景区域。是江苏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江苏名山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江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名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优化自然生态景观,强化人文景观特色,注意适度开发与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旅游资源 江苏 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 生态景观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名山早和名山白毫在信阳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扶晓 杨洁 +1 位作者 高俊峰 郭桂义 《茶叶》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 ,对名山早、名山白毫两个新品种在信阳的区域适应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名山早、名山白毫发芽期与对照相当 ,均为早生种 :抗寒性、抗旱性与对照相当 ;适制绿茶 :产量名山早与对照相当 ,名山白毫显著高于对照。两...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 ,对名山早、名山白毫两个新品种在信阳的区域适应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名山早、名山白毫发芽期与对照相当 ,均为早生种 :抗寒性、抗旱性与对照相当 ;适制绿茶 :产量名山早与对照相当 ,名山白毫显著高于对照。两个品种均适于信阳茶区及江北茶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名山早品种 名山白毫品种 信阳市 适应性 品种区域试验 发芽期 抗寒性 抗旱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道教名山风景名胜肇发和演变析要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杜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5-92,共8页
道教名山是承载道教理想、修仙实践、组织发展、传播信仰的根基。基于中国道教不同发展阶段的教义教理和信仰实践特点,系统总结道教发展对中国名山风景资源的探索、发现、评价、保护、利用和加强的影响。道教自身发展历程及其社会地位... 道教名山是承载道教理想、修仙实践、组织发展、传播信仰的根基。基于中国道教不同发展阶段的教义教理和信仰实践特点,系统总结道教发展对中国名山风景资源的探索、发现、评价、保护、利用和加强的影响。道教自身发展历程及其社会地位的波动影响了道教名山风景区的建设和利用,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到封建社会中晚期,道教名山的风景建设、旅游建设与宗教建设更加相互影响,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道教名山 风景名胜 历史
下载PDF
名山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国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1年第6期559-562,共4页
在研究名山旅游区资源生态系统特点及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例,对名山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各要素伴随名山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所显现的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环境管理容量与环境管理措施提供... 在研究名山旅游区资源生态系统特点及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例,对名山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各要素伴随名山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所显现的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环境管理容量与环境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旅游区 环境容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