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从时间的本体化视角解读《存在与时间》中的“死” 被引量:2
1
作者 江向东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分析在其存在论现象学时间性之理论建构上有着不容置疑的特殊意义,这一点已引起海内外学界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时间的本体化这一视角出发,首先简要阐明了海德格尔对源始的时间与流俗时间概...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分析在其存在论现象学时间性之理论建构上有着不容置疑的特殊意义,这一点已引起海内外学界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时间的本体化这一视角出发,首先简要阐明了海德格尔对源始的时间与流俗时间概念所做的区分;其次,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建构;最后,还附带讨论到了法国哲学家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时间性与其“向死存在”之逻辑关联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问 本体化 时问性 向死存在 叙事时问
下载PDF
在向死存在中获得生命的自由——论《深海长眠》安乐死题材背后蕴含的死亡哲学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颖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7-52,共6页
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是近年来少见的、具备影史垂名潜力的作品之一,创作者通过对男主角深沉真切的死亡经验和通达的死亡智慧的表现,烘托出引人深思、并由此确立生命宝贵价值的死亡哲学,不但提升了整个影片的精神空间和人文含量,而且... 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是近年来少见的、具备影史垂名潜力的作品之一,创作者通过对男主角深沉真切的死亡经验和通达的死亡智慧的表现,烘托出引人深思、并由此确立生命宝贵价值的死亡哲学,不但提升了整个影片的精神空间和人文含量,而且将观众从一条意想不到的道路,引向了最为璀璨自由的生命盛景,也使观众观看电影的过程成为一次宝贵的、对生命和死亡重新了解和把握的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 向死存在 后现代文化
下载PDF
论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向死存在” 被引量:1
3
作者 雷碧乐 《韶关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62-65,共4页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向死存在 生命的尊严 精神的重生
下载PDF
向死存在对智慧的影响:观点、机制及评价
4
作者 李抗 汪凤炎 +3 位作者 王振东 史娟 魏新东 熊咪咪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3,共6页
向死存在对智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种观点及相关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解释机制:(1)向死存在助推智慧,使人谦卑、超越、利他、公平和宽容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创伤后成长理论;(2)向死存在阻碍智慧,引起心理不健康、自我服务偏见... 向死存在对智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种观点及相关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解释机制:(1)向死存在助推智慧,使人谦卑、超越、利他、公平和宽容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创伤后成长理论;(2)向死存在阻碍智慧,引起心理不健康、自我服务偏见、内群体偏见、贪婪、物质主义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恐惧管理理论;(3)向死存在是否助推智慧受到如自尊、权力感、自我构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调节。文末评价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概念界定问题、向死存在的心理阶段性问题和文化世界观的内涵问题,并提出了化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死存在 亡提醒 亡反省 恐惧管理理论 智慧
下载PDF
永恒的追思——试论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
5
作者 张文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93-295,共3页
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对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看法和日常看法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向死存在"这一著名命题,区分"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和"本真的向死存在"有助于深入... 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对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看法和日常看法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向死存在"这一著名命题,区分"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和"本真的向死存在"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命题。通过"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以及良知、决心的帮助,此在克服了沉沦和异化,在"向死存在"中实现了本真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向死存在 先行到
下载PDF
生育、向死而生抑或世代参差--一项本体论人类学反思
6
作者 谭同学 张艺蕴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研究将历史意识引入社会人类学而超越了结构功能论。生育也是列维纳斯反思海德格尔对他者充满暴力的“向死而生”存在论的逻辑起点。但列维纳斯对他者责任的思考,最终导向有“上帝”存在的伦理。费孝通的思考,则导向了...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研究将历史意识引入社会人类学而超越了结构功能论。生育也是列维纳斯反思海德格尔对他者充满暴力的“向死而生”存在论的逻辑起点。但列维纳斯对他者责任的思考,最终导向有“上帝”存在的伦理。费孝通的思考,则导向了现实世界开放性拟制、隐喻的“世代”关系伦理。在本体论上,其“世代”视角隐含了对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关系密切的当代本体论人类学关于世界“本体”、人类“存在”理论的积极反思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 世代 历史意识 向死存在 本体论反思
下载PDF
死亡、此在与存在——论死亡问题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毛兴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3-27,共5页
死亡问题保证了此在生存论分析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作为解答存在论问题基础的此在的阐释的源始性,是基础存在论的重要环节。死亡使此在摆脱异化状态获得向死的自由。死亡通过畏这种基本的现身情态开展出此在的生存,从而借此在... 死亡问题保证了此在生存论分析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作为解答存在论问题基础的此在的阐释的源始性,是基础存在论的重要环节。死亡使此在摆脱异化状态获得向死的自由。死亡通过畏这种基本的现身情态开展出此在的生存,从而借此在之领会而对存在的意义问题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始性 向死存在
下载PDF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生死观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内涵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侯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1-4,14,共5页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角色的特殊性及"宽容"的师幼关系的建构,为师幼生命个体价值追寻及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全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向死存在 生命教育
下载PDF
论李泽厚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的理解
9
作者 王涛 《理论界》 2022年第12期59-65,共7页
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里的“向死存在”进行解读,他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寻求彼岸世界超脱的传统是一致的,海德格尔是西方文化悲情厌世哲学的代表。然而,李泽厚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的理解存在颇多可... 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里的“向死存在”进行解读,他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寻求彼岸世界超脱的传统是一致的,海德格尔是西方文化悲情厌世哲学的代表。然而,李泽厚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的理解存在颇多可商榷之处。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并不存在两个世界,它只有一个世界,即日常的实践世界。海德格尔对这个世界采取“空而有”的态度,既批判之又肯定之。但海德格尔并不追求彼岸超脱。李泽厚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会导致孤独个体和快乐至上的后现代主义的论述,在推论过程中存在逻辑跳跃,其结论并不能使人信服。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思想存在过于抽象化的缺陷,但需要以恰当的方式来批判之,李泽厚的批判方式并不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死存在 彼岸超脱 孤独个体 抽象化
原文传递
向死存在:对观影体验的生存论意义的考察
10
作者 路广宇 《东方艺术》 2021年第6期95-101,共7页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1]《楞严经》的这句箴言意为:众生之所以不断地在生死中轮回,原因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常住真心,忘了清净圆满的本性。所谓"常住真心"的实存性尚未可知,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1]《楞严经》的这句箴言意为:众生之所以不断地在生死中轮回,原因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常住真心,忘了清净圆满的本性。所谓"常住真心"的实存性尚未可知,但对于"生死"的困惑却始终是所有人无法回避的问题。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概念,是指生命体的所有器官衰竭,整个机体丧失了一切生命特征并且再也不可能复活。这是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对死亡概念的理解,将死亡视作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或一种抽象的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特征 一切众生 器官衰竭 向死存在 亡概念 生命体
原文传递
《存在与时间》的一种儒家批判
11
作者 张少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9-202,共4页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基于"此在"所建构的基础存在论完成了西方哲学从概念思维到生存领域的转向,在视域上达到了与儒家哲学对"人"的关注的根本一致。但其"在世"观念仍未跳出概念推演的话语建...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基于"此在"所建构的基础存在论完成了西方哲学从概念思维到生存领域的转向,在视域上达到了与儒家哲学对"人"的关注的根本一致。但其"在世"观念仍未跳出概念推演的话语建构,与儒家作为意蕴本身的"宇宙"存在一定距离;其最终主旨"向死存在"则忽视了人作为类存在的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此在 在世 向死存在 生生
下载PDF
电影中的死亡:爱情最完满的形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红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1,共2页
电影《山楂树之恋》《最爱》以爱情在最完美的形式即死亡中获得自己的永恒性来诠释真爱何为。《山楂树之恋》讲述在爱欲压抑下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死亡中成就了爱的纯美。《最爱》讲述两个艾滋病人的爱情,爱情克服... 电影《山楂树之恋》《最爱》以爱情在最完美的形式即死亡中获得自己的永恒性来诠释真爱何为。《山楂树之恋》讲述在爱欲压抑下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死亡中成就了爱的纯美。《最爱》讲述两个艾滋病人的爱情,爱情克服了现实一切阻力,最终在死亡中成就了爱的坚贞。爱情在电影中最终升华为道德的象征,爱情就是责任与承诺,是不顾一切死也要爱的勇气与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最爱》 向死存在 精神向度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秀枝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6年第4期8-11,共4页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 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向死存在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死亡”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芸 《南方论刊》 2007年第1期49-49,48,共2页
从古到今,死亡的解释芸芸种种。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能在诸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在于他从存在论的角度去领会死亡的。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向死存在
下载PDF
深渊的窥视: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15
作者 窦绪凯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56-460,共5页
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死亡观的清理与分析,揭示以往死亡观的局限,进而分析和阐发海德格尔死亡观的特点和深刻性: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的命题而将此在的两个根本特征与死亡的特征结合在一起,阐释"此在在根本上... 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死亡观的清理与分析,揭示以往死亡观的局限,进而分析和阐发海德格尔死亡观的特点和深刻性: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的命题而将此在的两个根本特征与死亡的特征结合在一起,阐释"此在在根本上就是它的死亡"的深刻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观 此在 向死存在 本真状态
下载PDF
浅论海德格尔“天人合一”的存在思想
16
作者 周俊勇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2-44,共3页
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的是主客二分的道路,天人相分,而海德格尔反转了这一路径,从"此在"中引出了人与世界互含统一不可分的理论,即主张天人合一。而要天人本真的合一,又必须先人是人,即人脱离其首先的常人状态,去本真的存在,这... 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的是主客二分的道路,天人相分,而海德格尔反转了这一路径,从"此在"中引出了人与世界互含统一不可分的理论,即主张天人合一。而要天人本真的合一,又必须先人是人,即人脱离其首先的常人状态,去本真的存在,这一过程海德格尔又是通过"向死存在"最终完成的。也正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东方的哲学有了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常人 向死存在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17
作者 秦桂秀 《广西人文医学发展报告》 2013年第1期83-92,共10页
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使得个体生命成为向死而生的存在,勒维纳斯说:“向死存在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对虚无之紧迫的忧虑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方式。”所以,每个人必然面对死亡的结局,在生死纠结中走完人生的旅程。
关键词 临终关怀 人的生命 智慧 向死存在 勒维纳斯 向死而生 个体生命 面对
下载PDF
弗罗斯特《“熄灭吧,熄灭——”》一诗的生存论解读
18
作者 田王晋健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9-92,共4页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而这些诗歌往往蕴含"死亡"主题,《"熄灭吧,熄灭"》是这类诗歌中极为冷峻和直接的一首。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独树一帜,不同于一般的生物学、心理学...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而这些诗歌往往蕴含"死亡"主题,《"熄灭吧,熄灭"》是这类诗歌中极为冷峻和直接的一首。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独树一帜,不同于一般的生物学、心理学、神学对死亡的解释。本文旨在借助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对这首诗的全貌进行深入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此在 用具 良知 常人 向死存在
下载PDF
《存在与时间》中的死亡概念
19
作者 陈勇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1期157-177,共21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区分了非本真的死亡和本真的死亡,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则是一种纯粹的可能性。这种纯粹的可能性贯穿了此在的生存整体,因此它是生存的必然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是第一位将死亡问题与人(此在)的“本质”结合起...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区分了非本真的死亡和本真的死亡,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则是一种纯粹的可能性。这种纯粹的可能性贯穿了此在的生存整体,因此它是生存的必然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是第一位将死亡问题与人(此在)的“本质”结合起来思考的哲学家,本文将说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死存在 非本真性 本真性 纯粹的可能性
原文传递
从“沉沦”里被迫跳脱,在苦难中迈向本真存在——试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解读《变形记》
20
作者 彭炬 《高考》 2020年第4期159-159,共1页
海德格尔用人类个体(即"此在")的现身状态、领会筹划和沉沦等展开状态,揭示了此在在俗世中存在的方式和特质。本文试图借用海氏的生存论建构理论,解读《粤教版语文必修五》中《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由非本真状态过渡到本真... 海德格尔用人类个体(即"此在")的现身状态、领会筹划和沉沦等展开状态,揭示了此在在俗世中存在的方式和特质。本文试图借用海氏的生存论建构理论,解读《粤教版语文必修五》中《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由非本真状态过渡到本真状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彰显"此在"领会"向死存在"的过程对我们思考生命价值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沦 非本真存在 向死存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