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笙的和音演奏及其运用 |
刘一翔
|
《当代音乐》
|
2024 |
0 |
|
2
|
和音训练的最佳途径与结构意识 |
赵小平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03 |
4
|
|
3
|
论陈怡《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和音”理念与“和音”技术特征 |
张宝华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4 |
1
|
|
4
|
核心和音乐技术(上) |
甘璧华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8
|
|
5
|
中心和音技术控制下的双重有限移位调式的运用——以斯克里亚宾《诗曲》(Op.71 No.1)为例 |
欧吉询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6
|
无伴奏多声部中国风格现代音乐作品“和音”的训练——以《中国风格现代音乐视唱24首》作品为例 |
李宁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4 |
2
|
|
7
|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的中心和音技术探析——以《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
宫富艺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1 |
3
|
|
8
|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中的中心和音技术 |
王硕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0 |
1
|
|
9
|
蒙古族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音技法 |
潮鲁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0
|
中心和音技术对作品的控制作用——以斯克里亚宾晚期作品op.69为例 |
欧吉询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1
|
笙的和音演奏及运用 |
姜勇
|
《黄河之声》
|
2020 |
1
|
|
12
|
中国笙的和音特性及其演奏方式探讨 |
闫长城
|
《俪人(教师)》
|
2015 |
1
|
|
13
|
作曲教学研究(之二)——以和音为线索 |
傅小草
|
《音乐时空》
|
2015 |
0 |
|
14
|
笙的和音演奏及其合理运用 |
苏博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2014 |
4
|
|
15
|
蒙古族和音元素在现代作品创作中的体现及互融 |
韩星宇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6
|
阿尔巴托·吉纳斯特拉《第一奏鸣曲》之和音进行特点研究 |
周蕾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2
|
|
17
|
核心和音技术(下) |
甘璧华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18
|
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符号——谈诗歌中的标点符号 |
士羽
|
《当代修辞学》
CSSCI
|
1997 |
2
|
|
19
|
中国乐器“笙”的合竹音与传统和音的衍化关系研究 |
苏博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20 |
2
|
|
20
|
笙的和音与结合音 |
徐超铭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