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回鹘史研究》述评
1
作者 祁晓庆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回鹘自产生、发展,到迁徙、分裂、流散,经历了数个时代变迁,在中亚、内蒙古、新疆、甘肃河西一带均有活动的痕迹。杨富学先生所著《唐宋回鹘史研究》一书利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各类文书和出土相关墓志等新资料,结合考古发... 回鹘自产生、发展,到迁徙、分裂、流散,经历了数个时代变迁,在中亚、内蒙古、新疆、甘肃河西一带均有活动的痕迹。杨富学先生所著《唐宋回鹘史研究》一书利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各类文书和出土相关墓志等新资料,结合考古发现实物,并利用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优势,对唐宋时期回鹘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考察。内容涵盖10世纪以前的回鹘先民、漠北回鹘、西迁回鹘历史演进过程及其与周边各民族政权的关系、沙州回鹘、回鹘摩尼教文献、回鹘文文学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回鹘 沙州回鹘 吐鲁番文献 唐宋回鹘史研究》
下载PDF
麦食大国的形成:唐宋时期麦食经济的历史转型
2
作者 姜锡东 黄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9-176,共8页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麦食经济的重要发展时期,麦类作物种植区域不断扩展,其在国家赋税、官员俸禄以及军食马料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实现了从杂粮到主粮的跃进。随着面粉制造业的兴盛,面食成为麦类作物的重要食用方式,出现了名目繁多的...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麦食经济的重要发展时期,麦类作物种植区域不断扩展,其在国家赋税、官员俸禄以及军食马料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实现了从杂粮到主粮的跃进。随着面粉制造业的兴盛,面食成为麦类作物的重要食用方式,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品类。我国在这一时期已经具备了“麦食大国”的历史风貌,完成了麦食经济的历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麦食 转型
下载PDF
收入分配视角下唐宋之际两税法的制度变迁及启示
3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唐宋之际 两税法 均平原则 资产税
下载PDF
“本末”与“文明”: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对陈邦瞻的“回避”
4
作者 盛险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6-175,共10页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对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极为推崇,但作为唐宋变革论的提出者,在其所著的《中国史学史》这部书中并没有涉及《宋史纪事本末》一书,也没有涉及该书的作者明人陈邦瞻及其“宇宙之变”说。这一现象如果不是由于内藤湖南...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对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极为推崇,但作为唐宋变革论的提出者,在其所著的《中国史学史》这部书中并没有涉及《宋史纪事本末》一书,也没有涉及该书的作者明人陈邦瞻及其“宇宙之变”说。这一现象如果不是由于内藤湖南对中国古籍阅读的欠缺,那么难道是出于主观上的“回避”?为探究内藤湖南“回避”的可能原因,按照史书体例与历史认识关联的这一逻辑,通过对陈邦瞻“本末”叙事和内藤湖南“文明”叙事的不同的史学书写及其认识差异的比较、分析,内藤湖南的“回避”不仅有史家叙事逻辑的“代沟”,也有认识上价值判断的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末叙事 文明叙事 内藤湖南 《中国史学史》 唐宋变革论 陈邦瞻 宇宙之变
下载PDF
西夏与唐宋盗窃法比较研究——兼谈西夏对中华法系的继承与发展
5
作者 马旭俊 黄梦婷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3-40,共8页
“盗窃”是中国最古老的犯罪之一,历代皆有严格法律予以规制,以期维护社会稳定。文章对比研究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亥年新法》《唐律疏议》《宋刑统》及《庆元条法事类》中关于盗窃罪的条文,发现这些法典均设置了亲属内外有别、宽... “盗窃”是中国最古老的犯罪之一,历代皆有严格法律予以规制,以期维护社会稳定。文章对比研究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亥年新法》《唐律疏议》《宋刑统》及《庆元条法事类》中关于盗窃罪的条文,发现这些法典均设置了亲属内外有别、宽宥弱者、严惩官盗僧窃以及团伙共谋作案等主体处置措施,涵盖了牲畜、人员、佛神祀物以及官府文书等盗窃对象,量刑上均依据慎刑恤刑、告赏、邻里互助以及重盗重罚等原则。同时,西夏法典融入了大量具有党项民族特色的法律元素,完善了群盗、重盗等制度。概言之,西夏法典在充分吸收中原王朝立法精髓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司法实践的需要进行了创制和发展,在中华法制史上极具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法律 天盛律令 亥年新法 唐宋法典 盗窃
下载PDF
自我规范:唐宋散文中的文体批评
6
作者 谢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体批评通常是后知后觉的理论总结,而唐宋各体散文中也包含丰富的文体知识和思想,具有鲜明的当下效应和实践品格。综论和散论是两种样态,而散论更有价值。功能规范和写作规范是两大要义,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论辩、奏议、诏令、传状、... 文体批评通常是后知后觉的理论总结,而唐宋各体散文中也包含丰富的文体知识和思想,具有鲜明的当下效应和实践品格。综论和散论是两种样态,而散论更有价值。功能规范和写作规范是两大要义,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论辩、奏议、诏令、传状、碑志五类文体常被散文家讨论,他们针对当下创作,不断提出规范细则并批判时俗之失。唐宋散文家以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原则,建构了具有强烈自我规范意识的散文文体批评样态。它强调文体的功能应用或曰“社会性特征”,这是其“规范”的独特取径,区别于南宋以后的文章学和文体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散文 文体批评 功能规范 写作规范
下载PDF
论唐宋之际的贡奉
7
作者 盛险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76-86,共11页
唐代中期出现具有赋税性质的进奉,贡奉之弊由此而生,这一现象反映了唐宋之际君臣关系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五代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尽管朝廷致力于藩镇州县化,但实际上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仍然遗留藩镇特征。以后梁时期“四镇”、魏博、... 唐代中期出现具有赋税性质的进奉,贡奉之弊由此而生,这一现象反映了唐宋之际君臣关系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五代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尽管朝廷致力于藩镇州县化,但实际上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仍然遗留藩镇特征。以后梁时期“四镇”、魏博、镇、定来看五代财政中央集权路径:朱温据有“四镇”,易代后直接州县化,属易代型;魏博依附朱温,通过集权和武力手段州县化,为依附型;镇、定是以武力征服州县化的,属贡献型。以上州县化路径不同,大体反映出五代财政中央集权的基本情形。而五代藩镇州县化形成了上供和贡奉互济的中央财政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藩镇性,这表明五代并没有解决唐末遗留的历史问题。宋初成功地革除贡奉之弊,走出唐末五代历史的“逆向”,重建中央集权,开辟了一个新的王朝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之际 贡奉 上供 藩镇州县化
下载PDF
场景与视角——《唐宋时期的村落与乡村治理研究》读后
8
作者 冯金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乡村史研究是近年史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涉及历史上的农村、农民、农业的方方面面,佳作频出,对史学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谷更有、王文兵的新作《唐宋时期的村落与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就是这样一项颇具代表性... 乡村史研究是近年史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涉及历史上的农村、农民、农业的方方面面,佳作频出,对史学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谷更有、王文兵的新作《唐宋时期的村落与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就是这样一项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成果。该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唐宋时期村落家乡的构建》,着重关注唐宋时期的家乡村落的形成及特征;中篇《宋代民间宗教在乡村的传播及其政府应对》,着重关注民间宗教对宋代乡村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民间宗教 王文兵 政府应对 村落 史学发展 史学研究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围城效应”的文学书写
9
作者 蔡燕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88-97,共10页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动、富而入城与入城而富的商业性流动、村民入城的生活性空间位移,由城向乡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文人归田梦的精神性奔赴、衣锦还乡的炫耀性奔赴、归园田居的生活性和精神性双重奔赴。唐宋城市转型释放了城市发展的活力,使得城市在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乡村的优越性渐趋加强。城乡关系逐渐失衡也带来城乡“围城效应”的失衡,文学书写中相应地隐含了对城乡文化差异的认同。所以,城乡“围城效应”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双向奔赴,更是城乡在政治地位、经济方式、文化功能等深层次博弈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城市转型 城乡关系 “围城效应” 文学书写
下载PDF
唐宋时期古词语在山西阳城方言中的遗存
10
作者 张文霞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23,共6页
山西阳城历史悠久,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唐宋时期的古词语。其中,有不少词语完全继承下来,没有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词语词形、义位或语法义出现了一些变化。新词形的出现体现了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义位的... 山西阳城历史悠久,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唐宋时期的古词语。其中,有不少词语完全继承下来,没有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词语词形、义位或语法义出现了一些变化。新词形的出现体现了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义位的变化有义位增加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现象,通常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阳城方言 唐宋时期 古词语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艾初玲 黄嘉振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72-76,共5页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五个要素整合信息,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唐宋时期文学创作的时空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一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宋文人的行踪轨迹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增强...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五个要素整合信息,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唐宋时期文学创作的时空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一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宋文人的行踪轨迹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增强文学版图的空间印象,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编年系地意识;该平台凭借其权威全面的资料,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过,该平台对所有地点的创作资料只作简单的编年排列,并且缺乏阅读暂停功能的设计,这不利于用户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数字文学地图在高校“唐诗宋词鉴赏”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为例
12
作者 何湘 华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34-40,共7页
数字文学地图将文学作品的作者、作品与地理空间相融合,全景式呈现某个时代的文学整体面貌。在“唐诗宋词鉴赏”课程中运用数字文学地图可以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有效发展学生的文学空间思维,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在此背景下,以“唐宋... 数字文学地图将文学作品的作者、作品与地理空间相融合,全景式呈现某个时代的文学整体面貌。在“唐诗宋词鉴赏”课程中运用数字文学地图可以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有效发展学生的文学空间思维,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在此背景下,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为例,考察数字文学地图在高校“唐诗宋词鉴赏”课程中的应用,阐述数字文学地图在应用中的思考与启发,促进高校诗词鉴赏教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学地图 “唐诗宋词鉴赏”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下载PDF
唐宋时期胡商在中国的投资
13
作者 卢进勇 刘罗键 杨立强 《中国外资》 2024年第21期68-73,共6页
唐宋时期,往来于各城市的胡商在中国经商、贸易、投资、生活,不仅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吸收外资的先河,还成功地拓宽了中外经济交往的方式和领域,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具有重要的划时代历史价值和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 吸收外资 胡商 唐宋时期 经济交往 投资 开创性 划时代 历史
下载PDF
唐宋时期五台山文殊道场中的龙神信仰——兼论唐宋中印文化交流
14
作者 王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唐宋时期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异质文化间的双向交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台山区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文殊道场 龙神信仰 中印文化
下载PDF
唐宋诗词服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15
作者 孙玉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期164-169,共6页
唐宋诗词中的服饰描写涉及当时的服装材质、服饰工艺、服饰样式、图案纹样、配饰装饰及着装风俗,体现了唐宋时期的服饰风格和形态,折射了当时的服饰发展状况和服饰文化内涵,展现了唐宋时期特有的审美态度,是展现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 唐宋诗词中的服饰描写涉及当时的服装材质、服饰工艺、服饰样式、图案纹样、配饰装饰及着装风俗,体现了唐宋时期的服饰风格和形态,折射了当时的服饰发展状况和服饰文化内涵,展现了唐宋时期特有的审美态度,是展现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唐宋诗词服饰描写中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能否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影响到服饰文化的有效国际传播,以及诗词意境、美感的等效传递。据此,该文从社会历史、纹样内涵及东方美学的维度探讨文化因素对唐宋诗词服饰翻译的影响,并试图为国际服饰文化交流和研究提供新媒体环境下的翻译建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翻译 历史因素 纹样内涵 审美角度 唐宋诗词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论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对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继承与发展
16
作者 刘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明末清初意识形态、文体流变等因素的影响,承中又有变化,体现了文学观念、学术思想流变对古文选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文钞》 唐宋八大家类选》 文体流变 接受与变革
下载PDF
论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对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继承与发展
17
作者 刘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3-88,共6页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明末清初意识形态、文体流变等因素的影响,承中又有变化,体现了文学观念、学术思想流变对古文选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文钞》 唐宋八大家类选》 文体流变 接受与变革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18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下载PDF
威灵与恶力:唐宋精怪世界中红赤系色彩的文化意象考论
19
作者 李婕 贾文龙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红赤系色彩是唐宋志怪文学中刻画精怪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象征源于火焰的红赤系色彩与鲜血的文化意象相叠加,衍生出两元文化象征:一方面红赤色成为唐宋精怪世界中位高而权重、辟邪与降福的威灵象征;另一方面红赤色在唐宋精怪世界中也... 红赤系色彩是唐宋志怪文学中刻画精怪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象征源于火焰的红赤系色彩与鲜血的文化意象相叠加,衍生出两元文化象征:一方面红赤色成为唐宋精怪世界中位高而权重、辟邪与降福的威灵象征;另一方面红赤色在唐宋精怪世界中也具有灾异与不祥、邪祟与厄运的恶力象征。这种两元文化象征属性,使红赤色精怪成为唐宋志怪文学中的重要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红赤色 精怪文学 文化意象
下载PDF
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
20
作者 盛传新 陆广谱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60-473,共14页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理唐宋灯笼形态结构,归纳出外形上的简约与仿生、结构中的技术与巧思、光影里的教化与愿景等特征,并分析目前传统灯笼传承、现代灯具设计实践应用现状的研究局限,探索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设计中的设计转译思维方式与可行设计路径。结果得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三个设计转译通道及模型构建,并设计完成蕴含传统灯笼文化的三款现代灯具设计,用实践证明通过设计转译可以助力设计师研发出功能实用、形制独特且文化内涵丰富的灯具作品,并创造吉祥、美好、幸福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愿景。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转译在现代灯具设计领域创新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挖掘传统灯笼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为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具设计 唐宋灯笼 设计转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