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隔离对西南藏区山杨居群遗传结构影响的SRAP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承忠 李佳蔓 +4 位作者 员涛 纵丹 周安佩 欧光龙 尹五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157,共6页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西南3个藏族地区山杨9个居群1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7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多态性条带(AP)9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PPB)为59.28%。采用POPGENE软件分析,山杨9个居群平均多态位...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西南3个藏族地区山杨9个居群1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7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多态性条带(AP)9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PPB)为59.28%。采用POPGENE软件分析,山杨9个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33.8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130 9和0.213 7,较东北地区山杨具有偏低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Gst=0.325 5,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具有弱相关关系(r=0.349,P=94.5%),山脉阻隔效应是导致西南藏族地区山杨居群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UPGMA聚类表明,甘孜地区4个居群与迪庆地区的维西居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迪庆地区的德钦、香格里拉居群和昌都地区2个居群的遗传相似度较高。基于西南藏族地区山杨遗传结构分析,建议实施就地保护的同时,建立山杨种质资源库,促进不同居群间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杨 SRAP标记 地理隔离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论“环境地理隔离”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小君 刘小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8-71,共4页
如今大众传播媒介是我们从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社会科学家们对有关它的特殊性问题做出了种种合理的预测,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尽管如此,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字... 如今大众传播媒介是我们从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社会科学家们对有关它的特殊性问题做出了种种合理的预测,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尽管如此,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冲击下,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改变人们社会化和界定自己的方式。本文探讨的是业已超越了我们理解和分析的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即环境地理隔离现象和由此带来的一个必然产物——孤岛效应,受众个体的孤岛效应与文化的孤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理隔离 孤岛效应 全球化 地球村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和杜拉对虾(Farfantepenaeus duorarum)稚虾对六种白斑综合病病毒(WSSV)地理隔离株的免疫比较
3
作者 Donald V.Lightner 李惠榕 《福建水产》 2003年第2期48-51,共4页
白斑综合病病毒(WSSV)是一种对对虾养殖危害性最大的病原体之一。它广泛分布在大多数养殖对虾的亚洲国家以及墨西哥湾、美国。我们采用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和杜拉对虾(Farfantepenuaeus duorarum)稚虾对六种WSSV地理... 白斑综合病病毒(WSSV)是一种对对虾养殖危害性最大的病原体之一。它广泛分布在大多数养殖对虾的亚洲国家以及墨西哥湾、美国。我们采用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和杜拉对虾(Farfantepenuaeus duorarum)稚虾对六种WSSV地理隔离株的病毒性进行免疫比较。这6组WSSV地理隔离株分别取自中国、印度、泰国、美国德克萨斯州、南卡来罗纳州的对虾以及美国国家动物园养殖的淡水龙螯虾。为了进行免疫性试验研究,我们把病毒感染组织接种到南美白对虾幼虾和杜拉对虾稚虾中。通过组织检查结果证实发生WSSV感染。在这次免疫性试验中,被六组WSSV地理隔离株感染的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死亡率为100%。其中,德克萨斯州的病毒比其它的病毒厉害,最快引起实验对象死亡,而淡水龙虾的WSSV病毒致病性最慢。与之形成显著对比,杜拉对虾稚虾的死亡率仅为35%--60%,并且对不同的病毒其死亡率也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杜拉对虾对德克萨斯州病毒感染也是最为严重,而对淡水龙虾病毒的感染最轻。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WSSV病毒对实验对象的致病性略有不同,不同品种的对虾及同一种对虾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对病毒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幼虾 杜拉对虾 稚虾 白斑综合病病毒 地理隔离 易感性 免疫性试验
下载PDF
鲇楚克拉虫的地理新记录及不同地理株系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袁采莉 唐发辉 +5 位作者 杨雨婷 彭建军 谭禄奇 张雕雕 杨承忠 赵元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5-672,共8页
为探索地理隔离对鲇楚克拉虫(Zschokkella parasiluri Fujita,1927)株系分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对鲇楚克拉虫进行了广泛采样并获得了鲇楚克拉虫重庆沙坪坝株系(S3)、重庆渝北株系(S4)、重庆秀山株系(S5)、贵州铜仁株系(S6)及河南信阳株系(... 为探索地理隔离对鲇楚克拉虫(Zschokkella parasiluri Fujita,1927)株系分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对鲇楚克拉虫进行了广泛采样并获得了鲇楚克拉虫重庆沙坪坝株系(S3)、重庆渝北株系(S4)、重庆秀山株系(S5)、贵州铜仁株系(S6)及河南信阳株系(S7)等5个地理株系,其中重庆秀山、贵州铜仁和河南信阳为鲇楚克拉虫的地理新记录。基于形态与18S rDNA分子数据对鲇楚克拉虫不同地理株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获得的鲇楚克拉虫5个地理株系的形态与原始报道及已发表的其他株系一致,主成分及显著性差异分析进一步显示,5地理株系间(S3—S7)形态量度无显著差异。联合已有分子信息的湖北株系(S1)和重庆渝北株系(S2)进行遗传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7株系间(S1—S7)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8.7%—100%,遗传距离为0—0.006。这表明,鲇楚克拉虫不同地理株系间已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鲇楚克拉虫各株系间并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地理隔离可能并非鲇楚克拉虫株系分化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隔离 种群分化 形态学 18S rDNA 鲇楚克拉虫
下载PDF
时间隔离——一种新的控制交尾模式
5
作者 Aleksandar Uzunov Marin Kovacic +1 位作者 陈超 单金琼 《中国蜂业》 2024年第5期22-23,共2页
控制交尾是蜜蜂育种项目中遗传改良和保护的关键因素。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讨论了控制交尾的四种可选的模式及其相关性,即地理隔离、生物隔离、人工授精和时间隔离。实际上,最后一种模式在近几十年刚刚发展起来,可以作为传统模式的一种... 控制交尾是蜜蜂育种项目中遗传改良和保护的关键因素。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讨论了控制交尾的四种可选的模式及其相关性,即地理隔离、生物隔离、人工授精和时间隔离。实际上,最后一种模式在近几十年刚刚发展起来,可以作为传统模式的一种替代模式。在本文中,我们更加详细的介绍时间隔离的概念及其变体,这种模式吸引了蜜蜂育种人员和育王人员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隔离 时间隔离 育王 遗传改良 替代模式 蜜蜂育种 交尾 人工授精
下载PDF
陆栖哺乳动物的地理隔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璐 迟瑶 +2 位作者 吴朝宁 钱天陆 王结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34-1145,共12页
地理隔离是驱动物种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地理隔离影响陆栖哺乳动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就地理隔离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自然因素包括山脉、水体、沙漠... 地理隔离是驱动物种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地理隔离影响陆栖哺乳动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就地理隔离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自然因素包括山脉、水体、沙漠和其他极端环境、气候变化等,这些要素通常是在陆栖哺乳动物的缓慢演化进程中发挥作用;人为因素侧重于因人类活动参与导致的物种分布变化,包括景观结构变化、交通设施建设等,在短短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内,可以使物种分布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地理隔离对陆栖哺乳动物分布的作用是普遍而相对的,长期存在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多种地理隔离因素之间的尺度效应不同,哺乳动物在适应地理隔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响应过程。最后,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基于历史动物地理学与生态动物地理学,深入研究地理隔离与动物地理边界形成的原因;(2)微观尺度下,借助分子生物学和各种组学技术探讨地理隔离对物种遗传和适应机制的影响;(3)借鉴其他动物类群的研究经验,加强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的跟踪监测;(4)以数据驱动为导向,将动物地理学与数据科学相结合,以更好地分析动物分布的变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栖哺乳动物 地理隔离 空间分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中国大中型陆栖哺乳动物地理区边界探测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迟瑶 刘璐 +1 位作者 吴朝宁 王结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597-9620,共24页
地理隔离是驱动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我国大中型陆栖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数据,基于信息地图生物区(Infomap Bioregions)方法探测生物地理区域,提取对大中型陆栖哺乳动物类群的分布扩散产生阻隔效应的主要界线。从温... 地理隔离是驱动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我国大中型陆栖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数据,基于信息地图生物区(Infomap Bioregions)方法探测生物地理区域,提取对大中型陆栖哺乳动物类群的分布扩散产生阻隔效应的主要界线。从温度、降水和地形的梯度变化角度入手,应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确定与生物地理区边界相关的主要驱动因子,构建地理加权逻辑回归(GWLR)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重要性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主要的生物地理区,除年降水量变异系数与边界联系不明显外,其余变量均在10%及以下的显著性水平与生物地理区边界呈正相关,反映出生物地理区边界与气候突变、地形障碍和人类活动的协同作用有关。生物地理区1与生物地理区3的边界线的主导影响因子是人类足迹指数,生物地理区1和生物地理区2的边界线的主导影响因子是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变异系数,生物地理区2和生物地理区3边界线在祁连山脉一带的主导影响因子主要是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变异系数,其余地区为地形障碍。多类群物种对隔离屏障的响应模式难以统一,研究从大中型动物入手,通过识别以不同物种组合为特征的生物地理区域,揭示物种在空间上的分组方式,为探讨各动物类群的隔离机制提供空间模式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隔离 大中型陆栖哺乳动物 生物地理 Infomap 地理加权逻辑回归
下载PDF
地理隔离并非物种分化所必需
8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25,共1页
《Nature》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量基因块——即插即用的遗传方式——可能在物种进化适应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生物学家在野生向日葵种群中鉴定出37种“超基因”,发现它们控制着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很重要的一系列性状的模块化转... 《Nature》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量基因块——即插即用的遗传方式——可能在物种进化适应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生物学家在野生向日葵种群中鉴定出37种“超基因”,发现它们控制着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很重要的一系列性状的模块化转移,包括种子大小、开花时间以及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遗传学家Marco Todesco称“我们非常惊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家 地理隔离 物种进化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遗传方式 即插即用 开花时间 UBC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线粒体基因COI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张瑞玲 姚广琴 +3 位作者 潘晓倩 马德珍 赵爱华 张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进化关系和遗传分化情况,为白纹伊蚊防制和蚊媒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广泛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取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并从GenBank下载了部分序列,比对、剪切后的598bp用于后续分...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进化关系和遗传分化情况,为白纹伊蚊防制和蚊媒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广泛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取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并从GenBank下载了部分序列,比对、剪切后的598bp用于后续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白纹伊蚊的COI序列聚成一支,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60条COI序列分属于19个单倍型,其中4个为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0%;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绝大部分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P<0.05);H1和H6形成了2个辐射中心,是较为原始的单倍型。结论我国的白纹伊蚊种群正处于扩张的趋势,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地理隔离 瓶颈效应 蚊媒病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黑鳍鳈(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生物地理学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思情 唐琼英 +1 位作者 李小娟 刘焕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7-445,共9页
黑鳍鲸(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为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的小型淡水鱼类,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良好材料。该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中国8个水系20个采样点的黑鳍鲸共142尾个体进行遗传变异及生物地... 黑鳍鲸(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为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的小型淡水鱼类,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良好材料。该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中国8个水系20个采样点的黑鳍鲸共142尾个体进行遗传变异及生物地理学过程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2条Cyt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56个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0.971),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a=0.0212),平均遗传距离较小(2.2%)。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黑鳍鲸种群分为7个谱系,以秦岭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支系分化时间较早(谱系I)而南方支系分化程度较高(谱系II~VII)。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克氏鲸(sczerskii)的物种形成过程,估算其祖先在较晚近时期(~1.03Ma)由黄河水系的黑鳍鲸分化而来。谱系生物地理学分析显示,黑鳍鲸的各地理种群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演化的趋势,地理隔离可能是限制该物种扩散和基因交流的主要原因。分子钟分析显示,分化时间发生于0.95~3.92Ma。种群历史动态结果则推测黑鳍鲸经历过种群扩张,且该过程可能与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的更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谱系生物地理 黑鳍鳈 细胞色素B基因 更新世冰期 地理隔离
下载PDF
RAPD标记研究新疆胡杨五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英文) 被引量:6
11
作者 生光 阿不都外力.阿不都热依木 +1 位作者 马相汝 艾尔肯.热合曼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标:对新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天然胡杨5个地理种群进行研究,科学评价地理隔离和遗传多样性的关系。方法:CTAB法提取DNA,RAPD分子标记分析5个天然胡杨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总共扩增出133... 目标:对新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天然胡杨5个地理种群进行研究,科学评价地理隔离和遗传多样性的关系。方法:CTAB法提取DNA,RAPD分子标记分析5个天然胡杨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总共扩增出133个条带,其中84.96%为多态性,5个地理种群的种间遗传多样性0.0601~0.3081,Shannon’s指数0.2087~0.3332之间,Gst数据表明60.5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结论: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的胡杨种群相比准噶尔盆地种群有更近的遗传关系,胡杨通过两个途径传入新疆,造成遗传分化的因素主要与胡杨在新疆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发展历史及生态适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新疆 地理隔离 遗传多样性 RAPD
下载PDF
兰科植物的生殖隔离 被引量:4
12
作者 崔静 吴记贵 +3 位作者 黄伯高 蒋万杰 范雅倩 程瑾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5-702,共8页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保证了每个物种相对稳定的遗传系统,是物种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兰科Orchidaceae作为有花植物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关其生殖隔离主要机制的研究对探讨物种分化的条件具有...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保证了每个物种相对稳定的遗传系统,是物种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兰科Orchidaceae作为有花植物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关其生殖隔离主要机制的研究对探讨物种分化的条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兰科植物的生殖隔离机制包括合子前隔离和合子后隔离。还分析了不同传粉类型的兰科植物的生殖隔离机制,其中性欺骗兰科植物主要是合子前隔离的行为隔离机制,食源性欺骗兰科植物主要是合子前隔离的机械隔离以及合子后隔离机制。同时,对兰花育种领域通过人工杂交等形式打破生殖隔离获得新品种的机理和成果开展了分析和展望,并从兰科植物与真菌区域共生的机制及其在兰科植物生殖隔离中的作用的角度展望了今后相关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兰科植物 合子前隔离 合子后隔离 地理隔离 时间隔离 机械隔离 行为隔离 综述
下载PDF
中华稻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晋 李涛 +3 位作者 龙文敏 安玮玮 郭亚平 马恩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为研究中华稻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文章对我国7省市的7个中华稻蝗种群进行AFLP分析。选取7对引物扩增128个个体,共产生336条带,多态性条带292条,占86.90%。结果表明:中华稻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海南万宁种群的遗... 为研究中华稻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文章对我国7省市的7个中华稻蝗种群进行AFLP分析。选取7对引物扩增128个个体,共产生336条带,多态性条带292条,占86.90%。结果表明:中华稻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海南万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各种群。Mantel检验(r=0.27,P=0.89)表明中华稻蝗各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种群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verage)聚类分析显示,7个中华稻蝗种群按地理距离分为3支:北方北京昌平、山西太原和山东济宁为一支;南方陕西汉中、湖南长沙和广西来宾为一支;海南万宁单独为一支。上述结果以及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均表明由于地理隔离中华稻蝗种群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岛屿大陆种群遗传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AFLP 遗传多样性 地理隔离
下载PDF
中华鳖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14
作者 曲春娟 汤二红 +2 位作者 周勇 胡校玮 张春杰 《渔业致富指南》 2024年第9期64-66,共3页
1.中华鳖的主要品种中华鳖种类繁多,根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差异,可分为多个品种。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北方品系、洞庭湖品系、台湾鳖、日本鳖等。中华鳖各品种在生态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和环... 1.中华鳖的主要品种中华鳖种类繁多,根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差异,可分为多个品种。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北方品系、洞庭湖品系、台湾鳖、日本鳖等。中华鳖各品种在生态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和环境适应性进化导致的。例如,北方品系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适合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存;洞庭湖品系适应湖泊和水库等静水环境。此外,不同品种的中华鳖在食性、繁殖习性和栖息地选择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地理隔离 抗寒能力 适应性进化 寒冷气候 生态习性 栖息地选择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探讨鸭嘴舌形贝地理分布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恋娟 盛桂莲 +2 位作者 赖旭龙 侯新东 袁俊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2,共6页
从河北秦皇岛采集的用无水乙醇保存的鸭嘴舌形贝(Lingula anatina)样品中提取了DNA,经PCR扩增后进行克隆,得到了2条长度为682 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I)基因片段。调用GenBank中日本有明海和中国香港的鸭嘴舌形贝同源序列... 从河北秦皇岛采集的用无水乙醇保存的鸭嘴舌形贝(Lingula anatina)样品中提取了DNA,经PCR扩增后进行克隆,得到了2条长度为682 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I)基因片段。调用GenBank中日本有明海和中国香港的鸭嘴舌形贝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秦皇岛地区的鸭嘴舌形贝与日本有明海的鸭嘴舌形贝形成姊妹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香港的鸭嘴舌形贝亲缘关系较远。初步分析认为西太平洋地区鸭嘴舌形贝现有的地理分布并不是由浮游幼虫的扩散引起的,不同地区鸭嘴舌形贝的差异可能跟地理隔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嘴舌形贝 线粒体COI基因 地理隔离
下载PDF
系统地理学的研究及其在鱼类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雪莲 王志勇 陈明茹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83-191,199,共10页
介绍了系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重点介绍了AVISE的5种物种分布模式、中性溯祖理论、mtDNA多态性分析的优越性以及TEMPLETON的巢式支系法。还从地理隔离、种群扩散、基因交流、区系划分、分子钟估算等方面阐述了系统地理学在... 介绍了系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重点介绍了AVISE的5种物种分布模式、中性溯祖理论、mtDNA多态性分析的优越性以及TEMPLETON的巢式支系法。还从地理隔离、种群扩散、基因交流、区系划分、分子钟估算等方面阐述了系统地理学在鱼类的应用研究现况和应用前景。最后提出了系统地理学在鱼类应用时要注意的事项:1)要选择合适的基因DNA片段进行分析;2)mtDNA标记最好要与核DNA标记及形态学、细胞学、生化学标记结合使用;3)要提高分子钟估算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地理 中性溯祖理论 分子标记 地理隔离 扩散 基因流 鱼类区系 分子钟
下载PDF
昌化江河谷隔离对海南岛特有植物盾叶苣苔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歌 凌少军 +2 位作者 陈伟芳 任明迅 唐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5-1513,共9页
为评估盾叶苣苔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格局,探索影响盾叶苣苔遗传变异地理分布的因素,该研究采集盾叶苣苔(Metapetrocosmea peltata) 11个种群172份材料,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变异式样。结果表明:(1)盾叶... 为评估盾叶苣苔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格局,探索影响盾叶苣苔遗传变异地理分布的因素,该研究采集盾叶苣苔(Metapetrocosmea peltata) 11个种群172份材料,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变异式样。结果表明:(1)盾叶苣苔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很高(HT=0.998,π=0.023 5),种群间基因流很弱(Nm=0.04)且存在强烈的遗传分化(GST=0.375)。(2)单倍型分析显示,盾叶苣苔的单倍型大多是种群特异的,仅白马岭与南茂岭种群有共享单倍型。(3) Mantel test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r=0.322,P=0.010)。(4) Structure聚类分析将盾叶苣苔划分为6种遗传成分,其地理分布与昌化江河谷导致的隔离样式基本一致,基于Nei遗传距离的种群聚类分析支持这一结果,显示盾叶苣苔遗传多样性的分布受到昌化江河谷的隔离作用。(5) AMOVA分析确定67%的变异来自地区间,表明地理隔离是盾叶苣苔种群分化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昌化江及其支流所引起的海南岛山地内部隔离是盾叶苣苔种群发生强烈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盾叶苣苔在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海南特有苦苣苔资源盾叶苣苔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将有助于理解海南岛特有植物和其他海岛植物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叶苣苔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地理隔离 岛屿特有种
下载PDF
塔里木兔不同地理种群头骨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阿尔孜古力.沙塔尔 买热帕提.帕拉提 +1 位作者 迪力夏提.阿不力孜 马合木提.哈力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7-1631,共5页
【目的】探讨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不同地理种群头骨形态差异。【方法】研究对沙雅、库车、尉犁、皮山和且末等5个塔里木兔种群的24项头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使用SPSS统计软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塔... 【目的】探讨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不同地理种群头骨形态差异。【方法】研究对沙雅、库车、尉犁、皮山和且末等5个塔里木兔种群的24项头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使用SPSS统计软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塔里木兔头骨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沙雅种群与库车、尉犁和且末3个种群都有重叠现象,其中沙雅和尉犁种群的相似性最高;皮山种群与其他4个种群的头骨完全可以分开,表明皮山种群与其他4个种群的头骨差别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亦与上述结论相符。【结论】塔里木兔5个种群间具有头骨形态差异,特别是皮山种群与其它种群差异很明显。皮山种群有种群分化的趋势,这可能主要与种群地理隔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兔 头骨形态 地理隔离
下载PDF
蜜蜂育种工作中控制交尾的主要方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玉玲 杜亚丽 +1 位作者 牛庆生 徐凯 《中国蜂业》 2023年第5期32-33,31,共3页
一、控制交尾的主要方式1.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指通过一些地理或者空间的阻隔将普通群的雄蜂隔离在育种群蜂王交尾区域之外的方法。例如,根据蜜蜂的最远飞行距离,可以划定一个半径6~10km内无普通蜂群的区域来进行育种群雄蜂与蜂王的交尾... 一、控制交尾的主要方式1.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指通过一些地理或者空间的阻隔将普通群的雄蜂隔离在育种群蜂王交尾区域之外的方法。例如,根据蜜蜂的最远飞行距离,可以划定一个半径6~10km内无普通蜂群的区域来进行育种群雄蜂与蜂王的交尾。然而现实中地理隔离的地形(如深谷)的半径太小,根本无法实现完全阻隔育种群蜂王与非育种群雄蜂的交尾。因此,本文建议在地理隔离时尽量选择高山山脊、广阔水域隔离的岛屿或半岛、无蜜蜂分布或者不适合养蜂的地区(沙漠或者高度工业化地区)来实现地理隔离。也可以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一些普通蜂群无法进入的地理隔离的交尾区域,但想找到适合建立蜜蜂交尾场区域的难度较大。在评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可以建立蜜蜂交尾场时,建议通过观察是否有普通蜂群雄蜂存在或者育种群雄蜂和蜂王是否可以交尾这些常规性方法进行综合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隔离 高度工业化 飞行距离 雄蜂 蜂王 综合评定 交尾 蜜蜂
下载PDF
基于SSR的广西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遗传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朱显亮 朱舒靖 +3 位作者 邹蓉 唐健民 罗亚进 韦霄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8-1078,共11页
评估四季开花型同色兜兰(Paphiopedilum concolor)和春季开花型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探究不同开花习性兜兰属物种间的遗传分化,为兜兰的可持续利用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0个多态性EST-SS... 评估四季开花型同色兜兰(Paphiopedilum concolor)和春季开花型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探究不同开花习性兜兰属物种间的遗传分化,为兜兰的可持续利用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0个多态性EST-SSR位点对12个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种群的231个个体分型,开展遗传多样性、瓶颈效应、系统发育、遗传结构、遗传分化、距离隔离和环境隔离分析。结果表明,同色兜兰种群的大多数遗传多样性指标都显著(P<0.05)低于带叶兜兰;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两者来自种群间的变异都较少,且带叶兜兰来自个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同色兜兰。在同色兜兰的两个种群中检测到显著(P<0.05)瓶颈效应,而在带叶兜兰全部种群中均未检测到。群体水平的非加权平均(UPGMA)树和个体水平的邻接(NJ)树均显示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较近,并各自聚为一支。主坐标分析(PCoA)和Structure分析结果均支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此外,遗传分化系数(F_(ST))证实两个物种间的种群分化已达到较高水平。狭窄的自然分布和过去的种群瓶颈可能导致了同色兜兰的部分遗传多样性丧失。地理隔离是驱动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种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而环境隔离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色兜兰 带叶兜兰 遗传分化 种群瓶颈 地理隔离 EST-SS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