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翻转课堂的模块化案例教学体系构建——以“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佩贵 尚熳廷 +1 位作者 魏松 李睿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从翻转课堂实施角度出发,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知识点繁杂而抽象的特点,构建了该课程4个模块化知识体系和20个案例;从教师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学、学生课上展示、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后应用五个教与学阶段,提出了面向翻转课堂... 从翻转课堂实施角度出发,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知识点繁杂而抽象的特点,构建了该课程4个模块化知识体系和20个案例;从教师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学、学生课上展示、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后应用五个教与学阶段,提出了面向翻转课堂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体系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回归问题,可以实现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提升,也可以实现教学效果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及知其所必然的升华,为“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模块化 翻转课堂 水文地质学基础
下载PDF
载人登月任务航天员地质学训练综述
2
作者 赵静 黄伟芬 +3 位作者 张贵平 管春磊 张相 姚志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针对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航天员训练任务分析的需要,综述了NASA在阿波罗号登月任务时期及近期航天员的地质训练情况,以及ESA行星模拟地质学和天体生物学训练进展;另外,还介绍了中国航天员地质学训练情况,以及国内地质学教育主要课程和方法... 针对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航天员训练任务分析的需要,综述了NASA在阿波罗号登月任务时期及近期航天员的地质训练情况,以及ESA行星模拟地质学和天体生物学训练进展;另外,还介绍了中国航天员地质学训练情况,以及国内地质学教育主要课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航天员地质学训练的必要性、训练设计要求和训练实施要求,并对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航天员地质学训练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登月 航天员训练 地质学 科考
下载PDF
会徽——地质学会的文化表达
3
作者 张井飞 文恒 +1 位作者 Tatiana FEKLOVA 张九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409,M0002,共6页
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笔者等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 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笔者等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与东西方几个代表性国家地质学会的文化宗旨与会徽内涵的比较,探讨会徽在学会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中国地质学 会徽 科学文化
下载PDF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地质学为例
4
作者 李亚林 颜丹平 王根厚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9,共6页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资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国际地质科技和地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培养未来引领地球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资源、环境战略需求的顶尖人才已成为新时代对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向新时代地...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资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国际地质科技和地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培养未来引领地球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资源、环境战略需求的顶尖人才已成为新时代对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向新时代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标国际地质学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改革拔尖学生培养体制与机制,探索具有鲜明地质学特色的“五位一体”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拔尖人才 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质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
5
作者 王盟 李佐臣 +4 位作者 武永江 裴先治 黄喜峰 李瑞保 裴磊 《高教学刊》 2024年第S01期192-196,共5页
专业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大学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该文以长安大学中国区域地质学课程为例,就当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取科学思维、... 专业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大学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该文以长安大学中国区域地质学课程为例,就当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取科学思维、家国情怀、能力自信、专业素养四个方面的育人元素,并对如何有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润物无声,但又拨弦有力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设计 教学实践 中国区域地质学 育人元素
下载PDF
从中国地质学会创立看青年的作为
6
作者 焦奇 沈舒 徐红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9-403,共5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的过程,分析了学会成立背景中青年的作用,从制度的建立、奖项设置、组织建设、学术活动上等方面梳理了学会百年历程中对青年会员工作的重视,提出传承优良传统,坚定地质文化自信,丰富并开拓新的服务方式,...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的过程,分析了学会成立背景中青年的作用,从制度的建立、奖项设置、组织建设、学术活动上等方面梳理了学会百年历程中对青年会员工作的重视,提出传承优良传统,坚定地质文化自信,丰富并开拓新的服务方式,凝聚广大地质青年,发挥青年会员在学会服务地质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 成立 青年会员 作为
下载PDF
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大学教学实践的新要求——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
7
作者 罗金海 李玮 +1 位作者 冀文斌 封从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当前新兴学科和新知识点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构造地质学”课程为例,以实例分析该课程的...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当前新兴学科和新知识点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构造地质学”课程为例,以实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旅游地质、生命起源、碳循环和大气成分演变、地球系统科学、行星地质学等新兴学科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要求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与新兴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与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与融合 大学教学 “构造地质学 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
下载PDF
课程思政赋能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李亚林 张静 王根厚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3期92-96,共5页
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对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针对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和我国资源、能源、环境发展战略对地质学拔尖... 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对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针对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和我国资源、能源、环境发展战略对地质学拔尖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地质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并实施了以“理想信念、责任使命、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且具有鲜明地质学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创新人才 实施策略
下载PDF
浅谈新工科背景下《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9
作者 徐盼盼 王疆霞 +2 位作者 卢玉东 钱会 陈洁 《教育进展》 2024年第10期296-300,共5页
在新工科背景下,“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高校更佳的教学模式,然而高校地质类专业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整体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感“双领航”的重要任务,系统化... 在新工科背景下,“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高校更佳的教学模式,然而高校地质类专业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整体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感“双领航”的重要任务,系统化、多层次、全过程地探索该课程“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迫切性。本文以《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通过内容重构,模式革新,助力综合型人才培养、精准施教,教学相长,助力知识与情感双领航、思政元素如盐化汤,情怀育人,助力知识–素养–情感三培育,设计和构建体现地质类学科需求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思政价值,助力于提升地质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创新性、前瞻性。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ngineering, the “dual 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has gradually become a better teaching mode for various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dual 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 geological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and practical stage as a whole. As a core course of the major,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dual guidance” of study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emotions, thus systematically, multi-level, and fully exploring the “dual 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this course i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and urg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as an example and designs and constructs a “dual 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that reflects the needs of geological disciplines through three major approaches: firstly, content reconstruction and mode innovation are carried out to ass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additionally, preci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 are hoped to help to guide both knowledge and emotions;furthermore, similar to the melting of salt in soup,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and cultivating emotions can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knowledge, literacy, and emotions. This model has high theoretical value, practical valu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which is helpful for enhancing the diversity, innovation, and foresight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geological cour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学基础 新工科 线上–线下 教学模式 地质类专业
下载PDF
以学生为中心的地质学专业制图课程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
10
作者 朱龙海 韩宗珠 +3 位作者 姜胜辉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AutoCAD制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上机实践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授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自行编制命令口诀89条、录制演示视频451个,全方位展示软件操作和案例... “AutoCAD制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上机实践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授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自行编制命令口诀89条、录制演示视频451个,全方位展示软件操作和案例演示的各环节;授课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动画演示法、列举法、多媒体教学、归纳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命令操作和制图过程。把握AutoCAD“精准制图”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规则意识和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精心设计上机指导书,将工程地质剖面图、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等专业图件的绘制及校园图的绘制等融入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制图能力。综合更加多样的考核方式,采用图件绘制、批改和修改的三步骤模式,引导学生逐步规范图件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CAD制图 地质学类专业 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
下载PDF
地质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
作者 高军波 付勇 +2 位作者 杨兴莲 杜丽娟 曹星星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11期19-22,共4页
文章首先论述了地质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然后说明了地质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其中路径包括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政育人深度和广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教学体系... 文章首先论述了地质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然后说明了地质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其中路径包括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政育人深度和广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创新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立足专业,以需求为牵引,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推动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强化制度保障,实施创新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课程思政
下载PDF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雪平 程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7期68-71,共4页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课程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设计为知识能力目标、应用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创新能力目标、工程实践能力目标、跨学科能力目标、工程伦理能力目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工程地质学课...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课程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设计为知识能力目标、应用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创新能力目标、工程实践能力目标、跨学科能力目标、工程伦理能力目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为了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用逐步提升的方式,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从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角度对能力培养达成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质素质有一定的提升,该教学模式值得继续推行和更深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地下建筑工程 工程地质学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地质学(基地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13
作者 王达 邱昆峰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期156-159,164,共5页
地质学(基地班)作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王牌”专业,受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为地质学(基地班)配备了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最优越的学习条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完全... 地质学(基地班)作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王牌”专业,受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为地质学(基地班)配备了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最优越的学习条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的地质教育需求。虽然我校已经对地质学(基地班)的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订,但是,在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对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势在必行。该文基于作者担任我校2020级地质学(基地班)班主任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探索性培养工作,进行相关总结和讨论,以期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基地班) 新时代背景 人才培养 新模式 探索
下载PDF
“一渠四联,六步四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模式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遥感地质学”课程为例
14
作者 王清亚 黄温钢 张修香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3期45-49,共5页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质知识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一渠四联,六步四融”的思政教学体系,为“遥感地质学”课程思政教...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质知识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一渠四联,六步四融”的思政教学体系,为“遥感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地质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 实施模式
下载PDF
试论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
15
作者 赵勇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228,共7页
随着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尺度场地水文地质工作需求日益强烈。污染场地对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具体包括:(1)小尺度,高分辨率;(2)既要研究污染物泄漏的污染过程,也要研究修复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过程;(3)特别需要关... 随着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尺度场地水文地质工作需求日益强烈。污染场地对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具体包括:(1)小尺度,高分辨率;(2)既要研究污染物泄漏的污染过程,也要研究修复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过程;(3)特别需要关注注入含水层的修复剂流体(气体、液体、胶体、微生物等)与地层介质、目标污染物的作用。而传统大尺度的水文地质学难以完全满足上述工作的实际需求。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需要多学科协同,其中水文地质学最为关键。因此,有必要提出水文地质与环境工程学科交叉的“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以适应地下水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文章重点论述了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小尺度地层结构与污染羽的刻画、“污染物—水—岩”作用的定量描述以及非均质地层中污染物在多相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等,提出了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1)小尺度下场地高分辨率刻画;(2)污染过程和修复过程中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定量描述;(3)场地尺度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4)修复剂(助剂)在地下环境中的传输与反应;(5)非均质与低渗透地层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 小尺度 非均质含水层 修复剂流体 多相体系作用
下载PDF
北京大学地质学的学科建制与学风转向(1917—1924)
16
作者 谢皆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晚清国人引入地质学知识与教育,意在致用,尤重探矿、采矿的现实需求。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主张专设文理两科,开展学理研究,故自1917年恢复停办的地质学门。受观念、师资与设备的限制,地质学门的学科建制仍偏重矿冶,学理研究进展... 晚清国人引入地质学知识与教育,意在致用,尤重探矿、采矿的现实需求。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主张专设文理两科,开展学理研究,故自1917年恢复停办的地质学门。受观念、师资与设备的限制,地质学门的学科建制仍偏重矿冶,学理研究进展缓慢。1919年,其改组为地质学系,欲引入欧美系师资,扭转学风。随着葛利普、李四光等相继入职,地质学系教师与学界同人合作开展研究;学生组织地质研究会;师生联合调查地质,学理研究得以顺利展开。同时,北大本教授治校理念,创建的教授会、评议会等机构,保障其在变幻的时局下仍能进行学理研究。至1924年,地质学系的学科建制已较为完备,在培养地质人才的同时,推动中国科学和经济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学科建设 学风
下载PDF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7
作者 王明 许中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2期53-56,共4页
以“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列举了该课程中存在的认知负荷过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以及教学内容中价值观引领强调不足等主要问题。参考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实践,立足“大工程观”,... 以“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列举了该课程中存在的认知负荷过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以及教学内容中价值观引领强调不足等主要问题。参考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实践,立足“大工程观”,提出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强化“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价值观引领、加强知识点的深度融合等教学改革建议,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价值观引导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教学理念,为地质学相关专业的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基础 教学改革 新工科 “大工程观” 实验教学
下载PDF
构造地质学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与实现
18
作者 唐亮 余养里 +1 位作者 陈伟 王康伟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4期51-55,59,共6页
由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为各种构造现象,其具有形成过程长期性、变形条件复杂性、变形过程不可逆性及实验室难以完全还原等特征,使得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观察中的构造现象仅以结果呈现,制约了学生对断层、... 由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为各种构造现象,其具有形成过程长期性、变形条件复杂性、变形过程不可逆性及实验室难以完全还原等特征,使得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观察中的构造现象仅以结果呈现,制约了学生对断层、褶皱等构造现象形成过程的认识,造成学生无法有效吸收构造地质理论知识并触类旁通应用于构造实践。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方法是开展该类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以西南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为例,介绍其教学资源应用案例、教学体系建设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虚拟仿真 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基于MOOC的教学改革创新价值及路径研究——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为例
19
作者 过敏 张小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4期69-72,共4页
作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综合性强且呈现发展性态势,教学内容繁杂,需要教学时化繁为简,不断整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进行系统性教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教学水平和辅助平台的进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作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综合性强且呈现发展性态势,教学内容繁杂,需要教学时化繁为简,不断整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进行系统性教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教学水平和辅助平台的进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借助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平台不断改造传统学科的表现形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在石油地质学基础上完善发展而来的。教学体系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成果,进而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OBE理念下“构造地质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讨
20
作者 张鹏 黄宇琪 +2 位作者 刘洪洋 谢小平 李涛 《科技风》 2024年第13期137-139,共3页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OBE理念为指导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首先应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紧密联系;其次,围绕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考核环节,力求全面反...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OBE理念为指导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首先应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紧密联系;其次,围绕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考核环节,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效果,避免以期末考试为主体的片面考核方式;最后,明确各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的支持情况和权重高低,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并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成果导向教育 考核体系改革 达成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