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1
作者 褚潇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9-67,共29页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用上显示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同时在题材、绘画媒介、技法和位置经营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文人水墨画的特色。这就导致辅仁圣教画作在形式与内容、视觉现代性与神学内涵规定性之间构成了双重吊诡,即在形式上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传统的,而对西方天主教来说是现代的;同时,其图像内容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来说是西方的(现代的),但对西方天主教来说又是传统的。由此,辅仁圣教画作在国内外的反响和传播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它们在西方受到赞誉,但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却遭遇了两难境地。这次中国基督教绘画本土化的实践不仅呈现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情境下对视觉现代性的追求与本土化尝试之间的张力,也反映了民国社会对现代性、民族身份和宗教艺术的复杂态度;而辅仁大学传教士画家方希圣的作品《苦难的中国》则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触及了人类普遍的苦难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艺术的民族界限,在“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中探寻基督教艺术本土化表达的可能性。辅仁大学的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创新尝试,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仁大学 基督教绘画 视觉现代性 神学内涵 本土化
下载PDF
4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会的发展与晚期罗马帝国政教关系
2
作者 徐静怡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3期23-36,156,157,共16页
4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皇帝的关系形成新的平衡,教会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依赖彼此、相互支持,又各自相对独立的新关系。皇帝支持教会扩大影响力、维护教会的既得利益,在与多神教的争斗中与基督徒站在同一阵营,而教会则在风云变幻... 4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皇帝的关系形成新的平衡,教会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依赖彼此、相互支持,又各自相对独立的新关系。皇帝支持教会扩大影响力、维护教会的既得利益,在与多神教的争斗中与基督徒站在同一阵营,而教会则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支持皇帝,当皇位不稳固或战争爆发时教会利用宗教影响为皇帝助力。这种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的关系,是罗马历史发展趋势与政治局势相互影响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后世欧洲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 罗马皇帝 政教关系
下载PDF
试论拜占庭帝国皇帝朱利安复兴多神教政策对基督教会内部争端的影响
3
作者 董晓佳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60-68,158,共10页
4世纪罗马皇帝朱利安在位期间推行力求复兴多神教的宗教政策,这一政策对于此前在基督教会内争中依靠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支持而暂时获胜的阿里乌派构成了巨大压力,直接影响了阿里乌派对教会的控制。与此同时,朱利安的宗教政策在实际上令尼... 4世纪罗马皇帝朱利安在位期间推行力求复兴多神教的宗教政策,这一政策对于此前在基督教会内争中依靠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支持而暂时获胜的阿里乌派构成了巨大压力,直接影响了阿里乌派对教会的控制。与此同时,朱利安的宗教政策在实际上令尼西亚派重新获得了与阿里乌派平等对话的权利,客观上有助于尼西亚派与阿里乌派争夺教会的控制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多神教 基督教
下载PDF
原始基督教研究的历史方法论探赜——重读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
4
作者 刘懿霆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2-16,共5页
回顾恩格斯晚年研究原始基督教历史的初衷,以及后来发现原始基督教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似性,可以发现恩格斯在原始基督教研究中所运用的历史方法论。《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实践活动出发,合理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回顾恩格斯晚年研究原始基督教历史的初衷,以及后来发现原始基督教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似性,可以发现恩格斯在原始基督教研究中所运用的历史方法论。《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实践活动出发,合理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以孤立、片面的观点看待历史,而是以历史合力论的多角度分析原始基督教的历史成因;通过比较法在原始基督教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似性上总结历史经验,发现历史规律,为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因此,研习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中运用的历史研究方法,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宗教历史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基督教 唯物史观 历史合力论
下载PDF
尼采哲学中的基督教形象——以《悲剧的诞生》与《敌基督者》为例
5
作者 赵倩男 王子悦 《哲学进展》 2024年第7期1415-1421,共7页
尼采批判基督教的出发点是为了重估一切价值,意在回归生存本身。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建构起自己的艺术形而上学和悲剧世界观,同时隐微刻画了酒神狄俄尼索斯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耶稣基督)之间的对立,狄俄尼索斯是对生命意志的肯... 尼采批判基督教的出发点是为了重估一切价值,意在回归生存本身。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建构起自己的艺术形而上学和悲剧世界观,同时隐微刻画了酒神狄俄尼索斯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耶稣基督)之间的对立,狄俄尼索斯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而基督教是对生命的戕害,他在精神崩溃前写就的《敌基督者》中也延续了对基督教的批判,尼采的批判坚持从热爱生命的视角出发,对传统基督道德加以解构以实现价值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基督教 狄俄尼索斯 基督 生命意志
下载PDF
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与性别书写研究——以冯铿、张资平作品为例
6
作者 许再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运用文学社会学研究法,对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背景下的书写文本进行研究,以冯铿、张资平的作品为例分析西方现代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乡村相遇的多重面影,揭示“原罪”“救赎”意识、“宽恕”“仁爱”教义、男女平等观等与岭东乡土官... 运用文学社会学研究法,对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背景下的书写文本进行研究,以冯铿、张资平的作品为例分析西方现代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乡村相遇的多重面影,揭示“原罪”“救赎”意识、“宽恕”“仁爱”教义、男女平等观等与岭东乡土官本位思想、自我中心意识以及封建社会“贞操观”“节烈观”之间产生的剧烈冲突。将性别书写置于女性主义理论视域中考察,剖析现代化转型的阵痛期里,新女性以积极“介入”的姿态不断进行探寻试错,拒绝成为被男作家物化的“客体”,勇敢反抗封建伦理和基督教道德规范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东基督教 本土化 性别书写 文史互证
下载PDF
基于大概念的问题链设计策略--以《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教学为例
7
作者 刘树梁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中揭示了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课程标准对世界古代史部分提出的“学业要求”有:“知道古代世界文明的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中揭示了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课程标准对世界古代史部分提出的“学业要求”有:“知道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点”“能够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等。基于此,可将“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设定为世界古代史的大概念,作为教学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古代史 教学主线 古代文明 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标准 多元发展 问题链设计 基督教
下载PDF
中西基督教徒与五卅运动
8
作者 邵雍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4-68,共5页
中西基督教徒与五卅运动邵雍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是1924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第一个高潮。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基督教徒在这场运动中的不同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反响,从一个侧面说明国民革命... 中西基督教徒与五卅运动邵雍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是1924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第一个高潮。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基督教徒在这场运动中的不同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反响,从一个侧面说明国民革命对在华基督教会的影响。一192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卅运动 基督教 基督教 基督教 基督教运动 中国基督教 帝国主义 中国青年运动 公共租界 基督教传教士
下载PDF
大时代的宗教信仰——当前基督教中国化的挑战与机遇
9
作者 徐以骅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6-75,共10页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在宗教治理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基督教的时代使命。我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领袖吴耀宗先生曾用“大时代的宗教信仰”来形容处于风云变幻的历史关键时期具有爱国主义特殊使命的我国基督教。当前我...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在宗教治理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基督教的时代使命。我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领袖吴耀宗先生曾用“大时代的宗教信仰”来形容处于风云变幻的历史关键时期具有爱国主义特殊使命的我国基督教。当前我国基督教以坚持中国化方向来积极回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时代命题,同样具有“大时代的宗教信仰”特质。本文从当前我国基督教所处的国际环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等方面来阐述基督教中国化的时代性挑战和历史性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时代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 基督教中国化
下载PDF
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游斌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在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引导各宗教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与现代精神相一致的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抓手。本文将以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 在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引导各宗教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与现代精神相一致的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抓手。本文将以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为主要问题,考察它在中国特色宗教学中的重要角色。通过考察当前国际宗教学界各种宗教间对话、跨文化(跨宗教)神学的进路,本文认为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需以“返本开新”为总体方法论,对广义的基督宗教思想传统进行六个“Re”的工作,即修复、重溯、回归、重构、重建、更新(recover,retrieve,restore,reconfigure,reconstruct,renew),从而在与中华文化的对话中形成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最后,本文将依照“结构创新带动思想创新”的理路,提出一个以基督教圣经学、基督教教理学、基督教心性学、基督教伦理学和基督教礼仪学等为基本面向的“水晶式”正方体的思想架构,为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讨论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 中国特色宗教学 跨文化神学 返本开新
下载PDF
国际竞争的中国回响: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再探
11
作者 马建标 陆祯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8,共13页
1922—1927年爆发于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本质上是华盛顿会议后共产国际与帝国主义列强在青年运动领域的政治对抗,青年共产国际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国际竞争是蕴藏其间的主要线索,在实际运动中表现为中国青年团和中国青年会的冲突斗争。从... 1922—1927年爆发于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本质上是华盛顿会议后共产国际与帝国主义列强在青年运动领域的政治对抗,青年共产国际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国际竞争是蕴藏其间的主要线索,在实际运动中表现为中国青年团和中国青年会的冲突斗争。从表面上看,非基督教运动是一场批判基督教和基督教团体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是参与方青年共产国际和基督教青年会,都无法摆脱其身后的美苏国家影子。非基督教运动既是不同国际组织之间的竞争,也是美国资本主义与苏联列宁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当国际主义与国家主义纠葛在一起,基督教青年会被迫作出妥协,实现从“美国化”到“中国化”的艰难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运动 反帝运动 青年共产国际 基督教青年会 中国青年团
下载PDF
儒学为何不可以转化为基督教?--诠释性转化限制考辨
12
作者 彭萍(译)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1期5-16,155,共13页
本文讨论利玛窦运用基督教神学诠释古典儒学的有效性和意义。利玛窦的诠释使得一些中国文人皈依了基督教,但算不上成功,因为其做法最终导致了“礼仪之争”。此前少有学者从哲学角度讨论过利玛窦失败的原因。本文指出,讨论皈依基督教必... 本文讨论利玛窦运用基督教神学诠释古典儒学的有效性和意义。利玛窦的诠释使得一些中国文人皈依了基督教,但算不上成功,因为其做法最终导致了“礼仪之争”。此前少有学者从哲学角度讨论过利玛窦失败的原因。本文指出,讨论皈依基督教必须要正确理解古典儒学。问题在于,利玛窦未能将古典儒学作为整体进行考虑,也未能从儒学本体论和宇宙论内在演变的角度考虑古典儒学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他仅在《尚书》和《诗经》的孤立语境中理解中国的“上帝”和“天”,丝毫没有认识到“上帝”和“天”的概念在《易经》《易传》《论语》中的变化。本文指出,儒家的本体宇宙观和基督教的本体神学存在天壤之别。无论从基督教教义看,还是从儒学义理看,儒学都无法转化为基督教,也不能将基督教儒学化为神学,更谈不上儒家基督徒或基督教儒者。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看,二者不存在“视界融合”,因为二者的本体性是完全对立的:一重永恒,一重变化;一重超越,一重内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儒学 上帝 伦理 本体诠释学
下载PDF
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形成机制与教育对策研究——以基督教信仰为例
13
作者 许国成 叶福莲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44-750,共7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信仰形成的重要时期,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形成机制模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宗教和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大学生宗教信仰中基督教信仰数量大、占比高,以大学生基督教信仰为例展开研究,探索大学生宗教信仰规律,...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信仰形成的重要时期,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形成机制模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宗教和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大学生宗教信仰中基督教信仰数量大、占比高,以大学生基督教信仰为例展开研究,探索大学生宗教信仰规律,具备逻辑上的合理性。大学生基督教信仰心理形成机制是个动态渐进反复的过程,通过心理调节,经历萌芽、调节、同化、内化、强化五个心理阶段,在认知、情感、内驱力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形成坚定的基督教信仰。在厘清大学生基督教信仰心理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预防教育法、需求满足法、心理疏导法、行为矫正法和感染教育法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看待基督教、妥善解决现实需求,有效处理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信仰 基督教信仰 自致基督 心理形成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救赎与沉沦:《哈姆雷特》中“珍珠”的基督教阐释
14
作者 李东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7-94,共8页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于伊丽莎白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新教经历了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天主教复辟以及宗教和解之后站稳了脚跟。该剧体现出莎士比亚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出由早期人文主义向基督教思想的回归倾向。文章...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于伊丽莎白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新教经历了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天主教复辟以及宗教和解之后站稳了脚跟。该剧体现出莎士比亚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出由早期人文主义向基督教思想的回归倾向。文章通过对《哈姆雷特》剧本中“亡魂显灵”“珍珠与圣餐礼”“沉默与献祭”等意象的重构,将复仇悲剧主题阐释为宗教意义上的“大团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死”是主动“献祭”行为,为所有“犯罪”的丹麦人赎罪,使“脱节了”的社会恢复应有的道德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珍珠 救赎 基督教
下载PDF
狄更斯的基督教情结
15
作者 周启华 郭栋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2-77,共6页
文学与宗教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狄更斯作为一名基督徒,基督教信仰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主要从狄更斯与基督教的结缘、狄更斯与博爱思想的相融、狄更斯对圣经艺术样式的套用三个方面分析并揭示狄更斯的基督教情结。
关键词 狄更斯 基督教情结 博爱思想 圣经艺术样式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与基督教
16
作者 吴梓明 《中国文化》 2001年第Z1期219-224,共6页
关键词 基督教研究 中华文化 传教士 中国文化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教会大学 佛教中国化 基督教文化 中国基督教 基督教
下载PDF
张謇与涩泽荣一的基督教观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江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52,共5页
张謇和涩泽荣一,两位近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分别为中日两国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位对于基督教的认识以及对基督教人士的态度,尚未被深入研究。张謇和涩泽荣一,都不是基督徒,但各自对基督教义有独到的认识,也对基督... 张謇和涩泽荣一,两位近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分别为中日两国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位对于基督教的认识以及对基督教人士的态度,尚未被深入研究。张謇和涩泽荣一,都不是基督徒,但各自对基督教义有独到的认识,也对基督教社会福利事业带有欣赏的态度,都对基督教人士采取友善和帮助的态度,而基督教徒对他们的事业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一、两位非基督徒的基督教认识1918年,张謇曾在尊孔会作了一次演讲,其中阐述了他对儒家学说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张謇认为:“孔道并非国教,孔子本无宗教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涩泽荣一 张謇 社会福利事业 儒家思想 中日两国 基督教 基督教
下载PDF
从社会史的角度深化近代基督教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2-33,共2页
从社会史的角度深化近代基督教研究程如果对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状况作一点回顾,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轨迹:在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偏重于揭示基督教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附庸,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将... 从社会史的角度深化近代基督教研究程如果对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状况作一点回顾,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轨迹:在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偏重于揭示基督教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附庸,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将内涵多面的基督教传播史化作了以一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研究 社会史 “耶稣家庭” 社会生活 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 文化融合 传教士 中国近代 近代山东社会
下载PDF
从禅宗观点看未来基督教的走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昌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14-21,共8页
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外,基督教与禅宗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非是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拯救心灵的途径上。与禅法思想相比较,归纳起来,基督教教义中有关拯救途径主要基于原罪论(生来有罪)、信靠论(上帝主权)、预定论(事先拣选... 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外,基督教与禅宗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非是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拯救心灵的途径上。与禅法思想相比较,归纳起来,基督教教义中有关拯救途径主要基于原罪论(生来有罪)、信靠论(上帝主权)、预定论(事先拣选)这三条原教旨之上,远没有完全自信自立自成的禅法途径彻底。因此,只有破除外在的权威"上帝",才可以使基督教进一步向着更高宗教形态阶段发展,而目前非实在论基督教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代表着基督教的发展走向。当然,基督教要达到禅宗倡导的思想高度,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衷心希望,像那种贴近日常生活的非实在论基督教,能够更多地融入禅宗的思想,发展得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教义 禅宗心法思想 宗教修行方法 非实证论基督教 未来基督教
下载PDF
非基督教运动述评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心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4-78,38,共6页
(一)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政治、经济侵略的深入,基督教会势力也得到飞速发展。据一九二三年中国基督教教会年鉴报告:“基督教在全国一千零七十三县中,没有占据的只有一百二十六县,其余都树了基督教的旗帜”。... (一)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政治、经济侵略的深入,基督教会势力也得到飞速发展。据一九二三年中国基督教教会年鉴报告:“基督教在全国一千零七十三县中,没有占据的只有一百二十六县,其余都树了基督教的旗帜”。二十年代初,基督教(包括新旧教)在中国的信徒总数达到二百多万。教会在中国所办的学校更是取得惊人的发展。一八八九年,教会学校学生总数为16,838人,一九二○年则为245,049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教义 基督教运动 教会学校 教会教育 基督教 中国基督教 收回教育权 三十年 教会势力 宗教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