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扬 王向明 +8 位作者 谷霄龙 杨丽 王琦 时高峰 随义 徐校胜 岳萌 王明博 任嘉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ct
下载PDF
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的价值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树昌 龚远达 刘景琨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9期34-39,共6页
目的 研究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危险度的价值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GIST 120例,根据术后危险度分级分为非高危组68例和高危组52例,比较2组术前增强C... 目的 研究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危险度的价值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GIST 120例,根据术后危险度分级分为非高危组68例和高危组52例,比较2组术前增强CT定量参数,分析增强CT定量参数与GIST术后危险度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GIST术后危险度的价值;并比较术后1年不同预后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增强CT定量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IST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危组增强起始时间、达峰时间短于非高危组,增强强度值、强度半降时间高于或长于非高危组(P<0.01)。增强起始时间、达峰时间与GIST术后危险度呈负相关(r=-0.426、-0.470,P<0.01),增强强度值、强度半降时间与GIST术后危险度呈正相关(r=0.518、0.635,P<0.01)。增强起始时间、增强强度值、达峰时间、强度半降时间联合诊断GIST患者术后危险度为高危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参数诊断(P<0.05)。肿瘤直径、增强起始时间、增强强度值、达峰时间、强度半降时间是GIST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GIST患者增强CT定量参数与术后危险度、预后密切相关,各定量参数诊断GIST患者术后危险度具有一定价值,且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增强ct 增强起始时间 达峰时间 增强强度值 强度半降时间 术后危险度 预后
下载PDF
颈部增强CT在甲状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建军 史瑞剑 王凤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对甲状腺癌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5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50例,对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扫描,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 目的:分析对甲状腺癌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5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50例,对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扫描,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150例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转移78例,未转移72例;颈部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转移75例,未转移75例。颈部增强CT扫描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96.67%(145/150)、灵敏度94.87%(74/78)、特异度98.61%(71/75),Kappa值=0.933,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结论:在甲状腺癌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实施颈部增强CT检查的诊断价值比较高,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增强ct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增强CT对胰腺癌的周围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分析
4
作者 王大军 徐红伟 +1 位作者 王亮 彭亚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增强CT对胰腺癌患者周围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增强CT资料,评价增强CT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 目的分析增强CT对胰腺癌患者周围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增强CT资料,评价增强CT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57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为可切除性胰腺癌,15例患者为不可切除胰腺癌,并经手术评估共有285条周围血管受侵,57条周围血管未受侵。增强CT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增强CT对胰周血管受侵的诊断准确率为93.27%、灵敏度为93.68%、特异度为91.23%、阳性预测值为98.16%、阴性预测值为74.29%,Kappa值为0.778;增强CT对胰周动管受侵的诊断准确率为95.61%、灵敏度为96.43%、特异度为90.63%、阳性预测值为98.44%、阴性预测值为80.56%,Kappa值为0.827;增强CT对胰周静管受侵的诊断准确率为86.84%、灵敏度为86.52%、特异度为88.00%、阳性预测值为96.25%、阴性预测值为64.71%,Kappa值为0.660。结论增强CT术前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情况的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通过术前评估帮助临床诊断肿瘤的可切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增强ct 周围血管侵犯 评估价值
下载PDF
增强CT及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残留及病变的研究
5
作者 缪华 戈锐 +1 位作者 钱勇 徐利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77-79,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增强CT(CECT)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第四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增强CT(CECT)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PHC患者,共92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TACE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此外,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并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和CECT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明显高于CECT(P<0.05)。MRI检出的残留和新发病灶数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MSCT)(P<0.05),不同类型碘油沉积的PHC患者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ECT(P<0.05)。术后MRI诊断的肿瘤包膜数明显高于CECT(P<0.05)。两种诊断方法对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征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种诊断方法对门静脉癌栓诊断及术后病变的血供来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存和新发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均高于CECT。然而,这两种诊断方法在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病变的血供来源以及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的评分上是相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ct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比较腹盆腔增强CT、盆腔MRI平扫在正确预测淋巴结状态方面的诊断性能
6
作者 佟滨 张志南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的诊断性能对比。方法选取卵巢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接受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以病理结果为参照计算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 目的探讨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的诊断性能对比。方法选取卵巢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接受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以病理结果为参照计算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腹盆腔增强CT在卵巢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灵敏度为45.00%,特异度为73.08%;盆腔MRI平扫在卵巢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灵敏度为60.00%,特异度为80.77%;腹盆腔增强CT联合盆腔MRI平扫在卵巢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92.31%。结论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相较于腹盆腔增强CT,盆腔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但两者联合运用取得的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盆腔增强ct 盆腔MRI平扫 卵巢癌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增强CT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价值
7
作者 夏宾 叶鹏飞 +2 位作者 邵祎炜 李俊杰 李宇庆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550-554,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增强CT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发生再灌注损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情况将80例患者资料分为损伤组(28例... 目的 探讨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增强CT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发生再灌注损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情况将80例患者资料分为损伤组(28例)与未损伤组(52例),所有患者均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接受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增强CT检查。对比两组心肌灌注成像及增强CT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心肌灌注成像、增强CT单独及联合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价值。结果 损伤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高于未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对比,损伤组小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均小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峰时间对比,损伤组长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心肌灌注成像指标、增强CT指标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均>0.7,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增强CT可准确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心肌灌注成像 增强ct
下载PDF
增强CT对胰腺癌术前诊断的价值与影像特征分析
8
作者 张芝 王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分析增强CT在胰腺癌术前的诊断价值与影像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疑似胰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究增强CT在胰腺癌术前诊断的结果,分析影像特征。... 目的:分析增强CT在胰腺癌术前的诊断价值与影像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疑似胰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究增强CT在胰腺癌术前诊断的结果,分析影像特征。结果:52例疑似胰腺癌患者中,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恶性32例,良性20例;增强CT检出恶性32例,其中诊断准确31例,增强CT的灵敏度为96.88%(31/32)、特异度为95.00%(19/20)、准确率为96.15%(50/52),阳性预测值为96.88%(31/32),阴性预测值为95.00%(19/20),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19)。临床病理诊断确诊T0期1例,T1期8例,T2期12例,T3期11例;增强CT检出T0期0例,T1期9例,T2期12例,T3期11例,增强CT各病理分期类型的准确率为96.88%(31/32)。结论:增强CT在胰腺癌术前诊断的灵敏度高,且增强CT影像特征清晰、辨识度高,临床综合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增强ct 术前诊断 灵敏度
下载PDF
胸部增强CT检查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皮志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55-0158,共4页
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发病率高特点,患者确诊后,可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化疗等方式,对病情加以干预,以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情况。肺癌早期,患者表现的病症不明显,治疗难度小,经过综合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期,因此一直以来,临... 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发病率高特点,患者确诊后,可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化疗等方式,对病情加以干预,以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情况。肺癌早期,患者表现的病症不明显,治疗难度小,经过综合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期,因此一直以来,临床上对早期肺癌诊疗关注度极高。早期肺癌病症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影像学手段的出现及应用,很大程度上,使得早期肺癌检出率提高。早期肺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通常无小气道阻塞,肿瘤直径小,常规CT检查,存在误诊、漏诊情况。增强CT扫描,基于常规CT技术,通过使用增强剂,利用灌注或动态增强等多种模式,使得肿瘤组织同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更加强烈,获取患者病灶区域清晰、全面的影像,提高肺癌诊断准确性。近年增强CT检查(胸部)在肺癌鉴别诊断应用中,获得理想效果,此次研究将综述近年来此病增强CT检查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部增强ct检查 动态增强ct 时间—密度曲线
下载PDF
增强CT中病灶皮质衰减比在小肾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鹏 蒋瑾 周光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116-118,共3页
目的提出全新参数—病灶皮质衰减比;并讨论其在增强CT中小肾肿瘤(病灶直径<4cm)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肿瘤患者的术前多期增强CT 70例。由两名有临床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 目的提出全新参数—病灶皮质衰减比;并讨论其在增强CT中小肾肿瘤(病灶直径<4cm)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肿瘤患者的术前多期增强CT 70例。由两名有临床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分别记录肾脏肿瘤增强CT中的典型影像征象(边缘形态、强化类型、血管侵犯、肾周脂肪侵犯等)。并于肿瘤及邻近肾皮质区域分别选取感兴趣区域,计算病灶皮质衰减比。观察以上指标在小肾脏肿瘤不同良恶性亚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滑肌瘤、透明状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间的表现。结果不同于恶性肾脏肿瘤,本研究中全部的良性肾脏肿瘤均呈现边缘清晰、无血管或肾周脂肪侵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灶皮质衰减比与透明状细胞癌(P<0.05)和乳头状细胞癌(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肾脏增强CT中病灶皮质衰减比可将有代表性的肾细胞癌(肾透明状细胞癌)与良性肿瘤(肾嗜酸细胞腺瘤)显著分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多期增强ct 良恶性鉴别诊断
下载PDF
增强CT联合血清ESM1、UCHL1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估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远红 吴雪健 +1 位作者 刘华 雷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50-52,共3页
目的探究增强CT联合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2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NSCLC组),均进行盐酸厄洛替尼片治疗,另选... 目的探究增强CT联合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2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NSCLC组),均进行盐酸厄洛替尼片治疗,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12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ESM1、UCHL1水平;比较NSCLC患者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效果NSCLC患者血清ESM-1、UCHL1水平及增强CT参数;评估增强CT联合血清ESM-1、UCHL1对NSCLC靶向治疗疗效。结果靶向治疗后总有效61例,总有效率54.46%,无效51例,无效率45.54%;NSCLC组患者血清ESM-1、UCHL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SCLC患者治疗后,血清ESM-1、UCHL1水平及灌注值均显著降低(P<0.05),PH、M/A、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总有效组NSCLC患者血清ESM-1、UCHL1水平均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治疗前总有效组与无效组灌注值与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有效组灌注值与PH均降低(P<0.05),无效组灌注值与PH均升高(P<0.05);一致性结果显示,灌注值与PH判定结果与实体瘤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677、0.624,P均<0.001);灌注值联合血清ESM-1、UCHL1及PH联合血清ESM-1、UCHL1评估靶向治疗疗效的敏感度分别为91.80%、86.89%,特异度为92.16%、86.27%,准确度为91.96%、86.61%,均显著高于增强CT、血清ESM-1、UCHL1单独检测(P<0.05)。结论通过增强CT联合血清ESM-1、UCHL1有助于评估靶向治疗的疗效,可指导临床制定和调整进一步诊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增强ct ESM-1 UCHL1
下载PDF
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
12
作者 刘柏君 陈炜越 +8 位作者 黄琦 赖林强 洪晨晨 冯烨 郑毅 陈洁 李建斌 纪建松 涂建飞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978-986,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脉管侵犯(LV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心1)及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2)经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脉管侵犯(LV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心1)及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2)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术前1个月接受增强CT检查的患者病例资料共306例。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采取7:3的比例将中心1的213例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149例)和内部验证集(64例),将中心2的93例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集。纳入分析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NSCLC患者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的静脉期增强CT图像的病灶区域进行手动分割,并摄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值、单变量特征选择法、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对高维特征集进行降维,以选择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和极端梯度提升4种最常用的机器学习对最优特征子集进行模型构建。采用ROC和校准曲线评估4种模型对LVI的预测效能。选择验证集中AUC最高的机器模型作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并将其结果输出为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结合Rad-score和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基于静脉期增强CT图像共提取到1688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8个最优组学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中LR模型效能最优,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的AUC分别0.877、0.823、0.803。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是术前预测LVI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结合Rad-score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的AUC分别0.924、0.856、0.829。结论: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术前NSCLC患者L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中LR模型具有最佳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脉管侵犯 增强ct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效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立志 郑吟诗 +1 位作者 王芳 辛莳威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6期91-95,共5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癌的效能及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患者87例,统计胃癌患者动态增强CT征象及分期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对...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癌的效能及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患者87例,统计胃癌患者动态增强CT征象及分期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7例胃癌患者中,动态增强CT扫描检出胃癌患者85例,胃癌检出率为97.70%,漏诊率为2.30%;动态增强CT扫描与术后病理检查分型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33;动态增强CT扫描胃癌术前T、N及TNM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17、0.906、0.908,均>0.7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可显著提高胃癌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ct扫描 胃癌 诊断价值 术前TNM分期 术后病理检查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的胆囊癌神经浸润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4
作者 霍文礼 寇雪纯 +2 位作者 李起 刘哲 梁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0,共6页
目的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构建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根治术的GB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存在PNI分为阳性组与阴性... 目的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构建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根治术的GB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存在PNI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由2位影像科医师评估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包括有无胆囊结石、影像肝侵犯、血管侵犯、T分期及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CT征象与PNI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公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CA125和影像肝侵犯、血管侵犯(肝动脉或门静脉)、T分期及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PNI相关(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影像血管侵犯(肝动脉或门静脉)、影像T分期是PNI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公式并绘制ROC曲线,AUC为0.807(95%CI:0.734~0.879),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69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卡方值为0.594,P=0.997,提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接近。结论联合CA199、影像血管侵犯、T分期等术前临床-增强CT特征建立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GBC术后P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GBC) 神经浸润(PNI) 增强ct 预测模型
下载PDF
DSA联合动态增强CT定量分析肝癌HAIC的疗效
15
作者 高瑞晖 陈勇 +3 位作者 曾庆乐 庞桦进 林坚 郝金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858-863,共6页
目的:探讨DSA联合动态增强CT定量分析和评估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疗效。方法: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均行3次以上HAIC治疗。根据第1次及第3次HAIC治疗前1周内的增强CT,按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疗效良好组(CR+PR)... 目的:探讨DSA联合动态增强CT定量分析和评估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疗效。方法: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均行3次以上HAIC治疗。根据第1次及第3次HAIC治疗前1周内的增强CT,按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疗效良好组(CR+PR)和疗效不佳组(SD+P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2次HAIC治疗后DSA造影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染色达峰时间(TP)、峰值密度(PV)、时间-密度曲线上升支斜率(SU)]及CT增强扫描肝癌各期CT值的变化,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以评估判断肝癌HAIC疗效的效能。结果:治疗前,两组间CT值及DSA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2次HAIC治疗。第3次HAIC治疗前1周的增强CT,疗效良好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相比于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延时期CT值无显著差异(P>0.05)。第3次HAIC时DSA造影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V与SU显著降低,TP显著延长(P<0.05)。疗效不佳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CT值和DSA造影SU值与疗效显著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动脉期CT值和SU值是判断疗效的有效指标。结论:DSA造影的SU值和动态增强CT的CT值能够客观地反映HAIC后肝癌的血供变化,且与HAIC疗效相关,可作为评估HAIC疗效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 原发性肝癌 疗效分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态增强ct
下载PDF
基于非增强CT的影像组学识别动脉致密征阴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初步研究
16
作者 周怡 瞿航 +4 位作者 赵义 王苇 郝慧婷 班淇琦 闫晓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7-305,共9页
目的探究基于非增强CT(NCCT)的影像组学识别动脉致密征(HAS)阴性的急性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或急诊科,经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究基于非增强CT(NCCT)的影像组学识别动脉致密征(HAS)阴性的急性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或急诊科,经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DSA]检查证实的急性单侧MCAO且NCCT表现为HAS阴性的患者80例;在NCCT图像上以每例患者的患侧MCAO段及正常侧对应节段血管作为感兴趣区,共提取108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关键特征,构建并计算出影像组学评分,分别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光梯度提升机(LightGBM)、梯度提升(GradientBoosting)及自适应提升(AdaBoost)4种影像组学模型以预测MCAO。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方法进行各模型ROC间的比较,最后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基于160根血管的NCCT图像最终筛选出6个关键特征,分别为偏度、能量、灰度大小区域矩阵(GLSZM)-灰度不均匀性、GLSZM-低灰度区域强调、GLSZM-尺寸区非均匀性标准化、GLSZM-区域熵。SVM模型测试集预测急性单侧MCA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CI:0.497~0.878),精确度为0.688;LightGBM模型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20~0.955),精确度为0.781;GradientBoosting模型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654(95%CI:0.457~0.852),精确度为0.688;AdaBoost模型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515~0.899),精确度为0.750。Delong检验显示,LightGBM模型测试集与GradientBoosting模型测试集间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余模型测试集间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CA显示,LightGBM模型表现较好。结论基于NCCT的影像组学对于识别HAS阴性的急性单侧MCAO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该结论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 增强ct 动脉致密征阴性 影像组学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对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鉴别
17
作者 梅超 朱庆强 +2 位作者 叶靖 李璐璐 莫小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索基于CT增强图像影像组学鉴别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经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增强CT图像资料,其中低级别组(Ⅰ-Ⅱ级,n=111)、高级别组(Ⅲ-Ⅳ级,n=81)。对于增强CT皮质髓质期(CMP)、肾实质期(... 目的探索基于CT增强图像影像组学鉴别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经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增强CT图像资料,其中低级别组(Ⅰ-Ⅱ级,n=111)、高级别组(Ⅲ-Ⅳ级,n=81)。对于增强CT皮质髓质期(CMP)、肾实质期(NP)、排泄期(EP)及三期联合的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运用最小绝对收缩率和选择运算符(LASSO)进行降维,选取有价值的组学特征,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将样本量分为训练组及测试组,训练组采用支持向量(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及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两类分类器创建CMP、NP、EP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最终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诊断效能,并用测试组进一步验证。结果基于CMP、NP、EP及三期联合图像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与CCRCC恶性程度显著相关,且CMP影像组学模型对于CCRCC恶性程度诊断效能最高(R=0.831,0.801)。SVM分类器模型测试组CMP、NP、EP及三期联合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19、0.785、0.808、0.812;LR分类器模型测试组CMP、NP、EP及三期联合AUC值分别为0.860、0.789、0.808、0.799;在SVM与LR分类器中,CMP与EP、CMP与NP影像组学模型AUC值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NR与EP模型之间无差异(P>0.05)。两类分类器均有较好的诊断性能,且SVM分类器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较LR分类器更稳定、全面。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鉴别具有临床指导性作用,且SVM分类器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更加稳定、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肾肿瘤 透明细胞癌 增强ct
下载PDF
人工智能迭代重建算法在腹部低剂量增强C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8
作者 张宝平 李傲 +5 位作者 李宇航 朱书萌 田倩 赵文哲 杨健 金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87-494,501,共9页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迭代重建(AIIR)算法在腹部低剂量增强C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8月于我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31例,男/女(24/7);平均年龄(60.5±10.8)岁。同时采集常规剂量(100 KVp,采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剂量...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迭代重建(AIIR)算法在腹部低剂量增强C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8月于我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31例,男/女(24/7);平均年龄(60.5±10.8)岁。同时采集常规剂量(100 KVp,采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剂量等级3级,参考管电流213 mAs)和低剂量(80 KVp,采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剂量等级1级,参考管电流47 mAs)门静脉期腹部增强CT图像并记录辐射剂量参数。常规剂量(SD)CT采用迭代(Karl)重建,低剂量(RD)CT采用Karl和AIIR算法1、3、5级强度重建。测量5组图像门静脉、肝实质、肌肉、脂肪的CT值、噪声指数、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主观评价5组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和“蜡质感”。选择长径大于5 mm的肝脏病变共61个,测量病变的SNR及CNR并进行病变显著性主观评价。结果SD腹部增强CT的有效剂量(ED)为(7.06±2.50)mSv,RD腹部增强CT的ED为(1.18±0.54)mSv,RD组辐射剂量较SD组降低约83.3%。5组图像中肝实质、肌肉、脂肪的CT值无差异(P>0.05),门静脉CT值在SD Karl组与RDKarl组之间、RDKarl组与RDAIIR各组之间存在差异(P<0.005)。RDAIIR重建图像的噪声指数、SNR和CNR值均显著优于RD和SD Karl重建图像(P<0.005),RD AIIR 5级重建在整体图像质量和“蜡质感”方面与SD Karl重建相当,符合临床诊断要求。RDAIIR各组病变的SNR和CNR值均显著高于RDKarl组(P<0.005),RD AIIR 5组病变显著性主观评分与SD Karl组相当,高于RDKarl、RD AIIR 1、RD AIIR 3组(P<0.005)。结论AIIR算法可有效降低腹部低剂量增强CT的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增强ct 低剂量ct 人工智能迭代重建 肝脏
下载PDF
综合护理在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9
作者 吴燕平 张丽凡 陈艳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中的护理价值。方法 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的患儿中,对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不同护理方法下的相关信息,观察组属于综合护理,而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中的护理价值。方法 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的患儿中,对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不同护理方法下的相关信息,观察组属于综合护理,而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CT检查图像差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CT检查图像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价总分、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可在综合护理辅助下,提升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强患儿检查中的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 综合护理 护理质量
下载PDF
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联合流程化沟通模式在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靖 叶佩芝 郑琼蕾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183-187,共5页
目的 探讨在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应用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SBAR)联合流程化沟通(CICARE)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病房拟接受增强CT水化的84例低文化程度、高龄患... 目的 探讨在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应用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SBAR)联合流程化沟通(CICARE)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病房拟接受增强CT水化的84例低文化程度、高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CICARE模式沟通,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SBAR模式沟通,沟通后指导患者进行水化干预。比较两组水化依从性及合格率、肾功能指标、尿p H值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水化依从率、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尿p 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造影后各时间点尿p 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应用SBAR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干预可提高其水化的依从性及合格率,促进尿p H值恢复正常水平,减少对肾功能的影响及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文化程度 高龄 增强ct扫描 水化 标准化沟通模式 流程化沟通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