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3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亚市秋季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对流云特征分析
1
作者 尹群 朱梅 +3 位作者 冯杰 荆琦 方勉 盛立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6期9-17,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和葵花8号卫星数据,对2020年10月18日三亚市出现的大暴雨过程的对流云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烈的南海辐合带和南下的大陆高压相互作用,及低空偏东风急流相伴,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和葵花8号卫星数据,对2020年10月18日三亚市出现的大暴雨过程的对流云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烈的南海辐合带和南下的大陆高压相互作用,及低空偏东风急流相伴,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海上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偏东气流引导下移入三亚市,造成三亚市陆续出现强降水。对流云团的红外窗区通道和水汽通道亮温差能较好地反映雨强的大小,降水强度超过20.0 mm·h^(-1)时,出现亮温差小于0℃的亮温逆转现象。云顶高度、云光学厚度与雨强的相关性优于云顶温度的,而云粒子有效半径与雨强的相关性较差。20.0 mm·h^(-1)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对应的云顶温度为-67.9℃、云顶高度为15.1 km、云光学厚度为114。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对中尺度对流云团亮温、云特征参数进行深入分析得到的重要特征可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葵花8号卫星 亮温差 云特征参数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引起的区域大暴雨可预报性分析及模式检验
2
作者 梁钰 张亚春 +2 位作者 董俊玲 席乐 李可 《河南科学》 2024年第11期1644-165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急流出口区顶部和切变线两侧50~100 km的重叠区域内、地面气旋辐合线附近及左侧冷暖空气交汇处,以冷区降水为主.(2)水汽和动力条件均具有极端性,PWAT、Q850、Qu850、垂直上升运动速度值均超过了河南各类型100 mm以上强降水统计阈值.(3)85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和地面3 h负变压中心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负变压中心较气旋中心出现时间早12 h左右.(4)数值模式EC在24~240 h内、CMA-GFS在24~168 h内晴雨准确率和小雨量级TS评分>0.8,暴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TS评分24~72 h内CMA-GFS优于EC,96 h后CMA-GFS低于EC.(5)EC和CMA-GFS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偏北0.7~0.8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低涡 区域性大暴雨 切变线 模式检验
下载PDF
江西饶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佳琪 马中元 +1 位作者 张晓芳 邱雯婷 《江西科学》 2024年第3期561-566,共6页
为了做好江西饶河流域大暴雨的短临预报,使用2013—2022年江西饶河流域(南支乐安河)大暴雨资料以及天气图、雷达回波等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及方法,对饶河流域大暴雨天气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饶河流域大暴雨次数... 为了做好江西饶河流域大暴雨的短临预报,使用2013—2022年江西饶河流域(南支乐安河)大暴雨资料以及天气图、雷达回波等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及方法,对饶河流域大暴雨天气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饶河流域大暴雨次数逐年增长,短时强降水与大暴雨呈正态分布,出现在6月。2)短时强降水多由带状回波造成,表现为絮状回波短带、絮状回波带、回波带、回波短带。3)低槽、切变、急流、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是饶河流域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4)絮状回波团(带)结构较为松散,回波短带结构密实,当回波系统合并时,回波加强发展,可能出现强降水极值。这些研究结果均为江西饶河流域大暴雨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河流域 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天气形势 雷达回波
下载PDF
景德镇一次罕见连续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盛梦婷 马中元 +2 位作者 黄龙飞 陈鲍发 李燕玲 《江西科学》 2024年第1期160-163,176,共5页
为了更好预报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WebGis雷达拼图STI产品、ncep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中旬,景德镇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同期降水位居景德镇历史... 为了更好预报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WebGis雷达拼图STI产品、ncep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中旬,景德镇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同期降水位居景德镇历史首位。强降水是在有利环境场中产生的,暖强迫下的风速辐合是造成11—12日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13—14日地面冷空气南下,大气斜压性增强,触发对流性强降水,导致连续性大暴雨天气的发生。雷达拼图上组合STI产品表明新老单体移向一致,重复经过景德镇和乐平市区,造成列车效应,最终导致大暴雨。副高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南、冷空气活动偏强偏南,导致冷暖空气强烈对峙,是造成景德镇中旬连续性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大暴雨 雷达组合STI 短时强降水 回波特征
下载PDF
皖南初春平行线状对流系统引发的大暴雨分析
5
作者 李冰 周昆 +2 位作者 周晓晔 寿泽慧 屈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95-199,228,共6页
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2022年3月中旬安徽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受稳定的贝湖东部低槽、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移加强的华西疏散槽共同影响,地面冷锋快速南下,引发大暴雨的中尺度平行线状对流... 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2022年3月中旬安徽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受稳定的贝湖东部低槽、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移加强的华西疏散槽共同影响,地面冷锋快速南下,引发大暴雨的中尺度平行线状对流系统形成于地面冷锋附近大别山区南部迎风坡上并向东移动,呈现出列车效应。对流层中低层西南急流、低涡切变、大的垂直风切变为其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对平行线状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山地增强了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并通过迎风坡或喇叭口的近地面风场辐合不断产生新的上升气流,低层对流触发后不断随着偏南气流北移,形成线状对流系统,呈现出后向传播特征;整个平行线状对流随着中层引导风向偏东方向移动,强降水中心太湖不仅有东南风与北侧绕大别山区南下的东北风辐合,且处于迎风坡的喇叭口,地形抬升加强辐合作用,对流发展最为旺盛;双偏振雷达参量和雨滴谱仪显示,太湖上空为粒子数密度大的大雨滴,降水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平行线状对流系统 山地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台风“安比”变性机制及其对内蒙古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林弘杰 文小航 +1 位作者 黄晓璐 李瑞青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588-597,共10页
台风“安比”是首个进入内蒙古的热带气旋,引发了该地区中东部的罕见致灾性大暴雨。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WRF)输出的模拟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 台风“安比”是首个进入内蒙古的热带气旋,引发了该地区中东部的罕见致灾性大暴雨。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WRF)输出的模拟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台风路径数据及常规观测资料等,对“安比”北上过程中的变性机制及其对内蒙古大暴雨天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台风与中高纬西风带高空槽的相互作用,西风槽提供的冷空气与台风的暖湿气流交汇引发了此次大暴雨;在西风槽并入台风的过程中,冷空气自西向东楔入并向下扩散东移,产生强烈的冷平流,推动暖湿空气抬升,破坏了台风的正压暖心结构,并形成“东暖西冷”的不对称温度结构,导致台风变性为温带气旋;主要的降水区域位于MPV1正值区与MPV2负值区的重叠区,区域的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能量积聚,促进强降水的发展;冷暖空气的交汇区出现强锋生作用,形成明显锋区,为大暴雨提供动力条件,锋生带附近有明显次级环流圈形成,锋前为上升气流,锋后为下沉气流,强降水区域对应上升气流最强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安比” 大暴雨 变性 数值模拟 内蒙古
下载PDF
怀化市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
7
作者 鞠亮亮 彭艳青 罗文英 《贵州科学》 2024年第5期69-72,共4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辨率:1°×1°)、常规观测资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7月22日至23日出现在怀化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由高空低槽带动中低层低涡切变东移所引发的,强降雨区850 hP...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辨率:1°×1°)、常规观测资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7月22日至23日出现在怀化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由高空低槽带动中低层低涡切变东移所引发的,强降雨区850 hPa水汽通量大、水汽辐合剧烈,且比湿在15 g/kg以上;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利于强降雨的发生,强降雨出现在850 hPa能量锋区前缘假相当位温大值区与700 hPa强垂直上升速度重叠的区域;另外,地形动力作用对这次大暴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低涡 水汽 垂直速度
下载PDF
吉林省东南部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8
作者 蔡柠泽 王奎云 +1 位作者 刘德福 刘晗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区域站资料,以及美国FNL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2年8月15日吉林省东南部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对流层中层500hPa槽加强、低空急流发展北上,低空切变线与地面气旋倒槽附近强烈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区域站资料,以及美国FNL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2年8月15日吉林省东南部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对流层中层500hPa槽加强、低空急流发展北上,低空切变线与地面气旋倒槽附近强烈的风向风速辐合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也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近地面辐合线长时间存在配合弱冷空气导致吉林省东南部不断有新生对流单体生成,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吉林省东南部降水长时间维持;此次降水过程饱和层深厚,在降水发生前就有了较好的水汽储备,同时两条超低空水汽通道长时间维持将海面上的水汽向吉林省东南部源源不断地输送,使其存在较强的水汽输送及水汽辐合;强烈的暖湿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使降水存在一定的对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低空急流 低空切变线 饱和层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大暴雨的分析
9
作者 杨梅 李茹冰 +4 位作者 聂羽彗 石延召 孔祥伟 李玲萍 罗晓玲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对流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高低空西南急流和副高边缘的偏东南急流水汽辐合区,中低层的切变线和辐合中心... 利用常规观测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对流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高低空西南急流和副高边缘的偏东南急流水汽辐合区,中低层的切变线和辐合中心在河套高压阻挡下缓慢东移,配合地面风场辐合。中低层正涡度大值中心的强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第一阶段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明显,对流发展旺盛,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增强发展;第二阶段水汽辐合深厚,辐合中心在武威市且明显加强,系对流单体、对流云团发展增强以及降水云系的共同影响;θse高能舌延伸到偏东偏北位置,K指数均在29℃以上且位于梯度区是此次大暴雨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暴雨 物理量 对流云团 河西走廊东部 甘肃省武威市
下载PDF
重庆市万州区“7·14”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10
作者 夏菲 夏利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168-170,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万州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23年7月13日下午至14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结论:(1)盛夏副高的微小摆动,会影响中低层系统移动路径;500 hPa低槽与低层切变线...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万州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23年7月13日下午至14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结论:(1)盛夏副高的微小摆动,会影响中低层系统移动路径;500 hPa低槽与低层切变线低涡系统耦合,为渝东北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条件和水汽辐合;地面冷锋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地面冷空气有利于提高降水效率,增强过程降水极端性。(2)雷达图上,呈准静止状态的高反射率因子回波带和列车效应是造成“7·14”大暴雨的直接原因。(3)万州雷达对层云降水预估表现较好,但对积云对流引起的暴雨以上量级和范围预估能力不足,需要在以后工作中不断评估检验,提高预警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雷达回波 列车效应
下载PDF
2023年7月2—3日南充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
11
作者 龙俊天 廖文超 李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8期0036-0039,共4页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ERA5的0.25°×0.2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23年7月2-3日发生在南充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1.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高能高湿的情况下,由高空槽和低...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ERA5的0.25°×0.2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23年7月2-3日发生在南充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1.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高能高湿的情况下,由高空槽和低涡切变,以及水汽和能量的不断输送共同影响造成。2.此次高降水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深厚的暖云降水、低空急流为强降水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3.此次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对低值系统东移起到一定的的阻挡作用。4.雷达图上有带状回波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西南风)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矢量基本平行于其主轴,呈现明显的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诊断分析 降水效率 降水持续时间
下载PDF
台风“暹芭”不同阶段的大暴雨雨滴谱特征分析
12
作者 吴亚昊 唐明晖 +3 位作者 游枭雄 陈紫妍 杨湘婧 赵浩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以国家气象观测站雨滴谱资料为主,结合雨量计、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选择江永站和宁乡站代表倒槽、低压阶段,分析2022年台风“暹芭”影响湖南不同阶段的大暴雨雨滴谱特征。研究表明:①层状云降水频次远高于对流云降水,江永站降水... 以国家气象观测站雨滴谱资料为主,结合雨量计、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选择江永站和宁乡站代表倒槽、低压阶段,分析2022年台风“暹芭”影响湖南不同阶段的大暴雨雨滴谱特征。研究表明:①层状云降水频次远高于对流云降水,江永站降水稳定连续而宁乡站降水随时间波动明显,直径0~1 mm的粒子数浓度最大,高于东亚普通对流性降水;②直径0~1 mm的雨滴对数浓度贡献最大,雨量贡献以直径1~3 mm粒子为主,直径大于1 mm的粒子对宁乡站对流降水贡献最大;③江永站平均尺度谱谱宽与雨强成反比,宁乡站大滴端“上翘”且小雨滴谱浓度和谱宽与雨强成正比;④江永站对流云降水的平均lg_(10)N_(w)-D_(m)值偏向海洋性对流,宁乡站介于海洋性对流和大陆性对流;⑤江永站的μ-λ关系式为λ=0.02μ^(2)+0.48μ+3.58,宁乡站是λ=-0.01μ^(2)+0.9μ+1.59;根据降水类型选择Z-R关系反演的雨强与真实雨强更接近,可改善强降水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暹芭” 大暴雨 不同阶段 雨滴谱 GAMMA分布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长沙一次大暴雨的双偏振及风场反演特征分析
13
作者 唐明晖 付炜 +2 位作者 罗源 周慧 蔡荣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3-632,共10页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2022年4月25日长沙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回波带由东北-西南向带状演变成东-西向带状,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大值区(≥1.0 dB)呈带状分布,列车效应造成长沙大暴雨天气过程。(2)过程对流单体东...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2022年4月25日长沙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回波带由东北-西南向带状演变成东-西向带状,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大值区(≥1.0 dB)呈带状分布,列车效应造成长沙大暴雨天气过程。(2)过程对流单体东-西向排列且强回波(≥45 dBZ)扩展至6 km,Z_(DR)、差分相移率(K_(DP))柱扩展至融化层高度以上;对流单体融化层高度以下Z_(DR)大部分为正值,且底层Z_(DR)、K_(DP)大值区说明雨滴不仅水平直径大且数浓度高,对应雨强大。(3)分钟雨量超过1 mm对应1.7~2.4°·km^(-1)K_(DP)值,且出现K_(DP)空洞;分钟雨量超过2 mm对应2.4~3.1°·km^(-1)K_(DP)值。(4)三维风场显示强降水期间,带状对流回波前侧、南侧强西南风为大暴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较深厚的辐合有利于带状回波维持;弓型回波伴有气旋式风场;高层风场有强辐散。(5)三维风场和强度垂直剖面显示最强降水时段有明显云砧回波,有利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输送使得强回波中心M得以维持;随着中低层逐渐转为西北风或西风,回波减弱、分钟雨量陡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双偏振产品对对流性降雨有明显的指示意义,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较好地刻画了对流强度及辐合、辐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双偏振雷达 相控阵雷达 列车效应 ZDR KDP
下载PDF
鲁南一次暖区大暴雨触发与维持机制分析
14
作者 黄燕玲 王亚兰 袁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F云顶亮温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9年8月5—6日鲁南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场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演变特征及其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 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F云顶亮温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9年8月5—6日鲁南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场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演变特征及其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弱天气强迫背景下,大尺度环流形势配置不是很有利;(2)深厚的湿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LCL)和自由对流高度(LFC)、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3)暖区强降水发生在鲁中山脉向苏北平原的过渡带上,呈狭长带状,5日午后和夜间先后生成的准静止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共同导致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小时强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MβCS云团TBB梯度大值区附近;(4)5日午后鲁南和6日凌晨枣庄中部强降水的触发机制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MCS沿着辐合线不断新生和发展,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大暴雨。6日凌晨临沂西北部强降水由850 hPa露点锋触发,鲁中山脉峡谷风效应和迎风坡的动力抬升作用促使MCS增强发展;(5)强降水的持续与850 hPa露点锋、冷池和边界层暖湿气流增强引起的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面辐合线 地形作用
下载PDF
2022年6月20日阳春山区大暴雨特征分析
15
作者 陈敏 庄家辉 +2 位作者 陈帅 张弘豪 朱冬玲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5期1224-1232,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ERA5 0.25˚ × 0.2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0日阳春山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是华南前汛期一次强对流天气。在高热力不稳定条件下,阳春本地存在强比湿区、稳定少动的地面...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ERA5 0.25˚ × 0.2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0日阳春山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是华南前汛期一次强对流天气。在高热力不稳定条件下,阳春本地存在强比湿区、稳定少动的地面辐合线,上升运动显著增强,形成“列车效应”,激发了强降水天气的发生。造成此次降雨的直接原因是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连续多次在阳春本地生消。Utilizing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ERA5 0.25˚ × 0.25˚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nd influencing systems of the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the Yangchun mountainous area on June 20, 2022.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was a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event during the early flood season in South China.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thermal instability, there was a strong specific humidity area and a stable, quasi-stationary surface convergence line in Yangchun, which led to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upward motion, forming a “train effect” and triggering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rainfall weather.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rainfall was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 in the Yangchun area on multiple occa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春山区 天气学 大暴雨 环流形势 比湿
下载PDF
干旱地区一次局地对流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16
作者 李凯鹏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4期830-838,共9页
综合使用常规Micaps资料、临河雷达ROSE资料等,对2023年8月9日河套平原一次局地对流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过程发生的中尺度环境条件时空演变特征及暴雨成因。结果表明:副高快速大幅度北跳后南落使短期内对流层中高层下沉... 综合使用常规Micaps资料、临河雷达ROSE资料等,对2023年8月9日河套平原一次局地对流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过程发生的中尺度环境条件时空演变特征及暴雨成因。结果表明:副高快速大幅度北跳后南落使短期内对流层中高层下沉气流的增温作用达到、下沉气流的对流抑制作用减弱,但低层暖湿高能状态仍然维持;中高海拔地区无抑制、低海拔地区小量抬升可突破抑制释放大量储藏能量的不稳定性空间分布为夜间乌加河河谷地带的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气层结背景条件;前半夜暖中心前部热力不稳仍然较强,低海拔地区局地动力抬升使抑制消失则局地触发强对流,西南部地面露点较高、850 hPa比湿较大,易形成局地强降水。阴山最高峰与乌加河河谷离最高峰最近处沙海镇巨大海拔差所产生的热力差异,为此次夜间局地强对流提供了有利的山风热力环流条件;对流层中低层的强劲的东南风与山风环流高层的东南风一直,进而加强了山风环流;山风产生的冷空气抬升各沟口自西南向东北依次展开,由于沙海镇受多条沟口的冷出流影响,因此动力抬升时间最长、抬升幅度最大;最佳抬升层较低时,模式850 hPa风场在分析乌加河河谷水汽能量输送方向时有较强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对流抑制 山风环流 大暴雨
下载PDF
汶川县2022年7月12日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17
作者 周茜 王坤 《南方农机》 2024年第5期89-91,共3页
本研究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汶川县2022年7月12日08时—13日08时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就此类大暴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气象服务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本研究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汶川县2022年7月12日08时—13日08时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就此类大暴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气象服务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高原低槽共同影响,低层偏南气流为这次过程提供水汽输送和850 hPa偏东气流在沿山的动力抬升作用,促使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产生强降水天气;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应积极通过提前预防暴雨天气、提升暴雨预警预报能力等措施做好暴雨气象服务工作,以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大暴雨 副热带高压 水汽 上升运动
下载PDF
昭平台水库以上流域可能最大暴雨洪水计算
18
作者 冯怡 成晨光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5期49-52,共4页
采用水汽改正法和综合改正法移置河南“75·8”暴雨,计算昭平台水库以上流域可能最大暴雨(PMP)和可能最大洪水(PMF)。结果显示,基于综合改正法和2h单位线计算得水库可能最大洪水成果洪峰39100m^(3)/s,24h洪量9.75亿m^(3),3d洪量16.6... 采用水汽改正法和综合改正法移置河南“75·8”暴雨,计算昭平台水库以上流域可能最大暴雨(PMP)和可能最大洪水(PMF)。结果显示,基于综合改正法和2h单位线计算得水库可能最大洪水成果洪峰39100m^(3)/s,24h洪量9.75亿m^(3),3d洪量16.68亿m^(3),与万年一遇频率洪水加20%安全修正值结果比值在合理范围内,计算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最大暴雨 可能最大洪水 移置法 昭平台水库
下载PDF
江西大暴雨天气闪电分布与回波强度关系
19
作者 刘东育 《江西科学》 2024年第3期639-643,共5页
大暴雨过程中的闪电分布与雷达回波强度关系密切,根据闪电强弱可间接判断雷达回波的强弱变化,为分析回波系统演变趋势提供线索。使用自动站数据、常规天气图、闪电数据和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雷电知识、雷达气象学原理及分析方法,对江西2... 大暴雨过程中的闪电分布与雷达回波强度关系密切,根据闪电强弱可间接判断雷达回波的强弱变化,为分析回波系统演变趋势提供线索。使用自动站数据、常规天气图、闪电数据和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雷电知识、雷达气象学原理及分析方法,对江西2022年4次大暴雨过程的暴雨实况、天气系统、闪电分布、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闪电与回波关系。结果表明,江西2022年汛期出现4次较大范围的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分布在赣中赣北等地。500 hPa低槽、850 hPa切变线、100 hPa分流区、中等强度CAPE、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等天气系统是造成江西大暴雨天气主要因素。另外,当强回波区≥45 dBZ时,与闪电密集区以及强降水区有对应关系,密集强闪电往往会比强回波和强降水超前出现。研究结果为江西大暴雨过程中闪电分布与雷达监测预警预报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天气系统 闪电分布 dBZ
下载PDF
2023年5月4—5日铜鼓大暴雨天气分析
20
作者 陈凫 廖满庭 +2 位作者 张王鹏 李正陈 刘娟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2期97-100,共4页
为了做好铜鼓大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江西省气象资料查询系统和铜鼓县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数据、MICAPS平台、江西雷达拼图平台和宜春SA雷达基数据反演PUP产品等资料,对2023-05-04—2023-05-05铜鼓县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 为了做好铜鼓大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江西省气象资料查询系统和铜鼓县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数据、MICAPS平台、江西雷达拼图平台和宜春SA雷达基数据反演PUP产品等资料,对2023-05-04—2023-05-05铜鼓县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大暴雨过程中,铜鼓国家基本气象站降雨量为152.7 mm/12 h,赣西北和赣东北为两个暴雨区;铜鼓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中,2 min平均风速和分钟内最大瞬时风速均较小;在两次短时强降水出现前,2 min平均风速和分钟内最大瞬时风速都有一个峰值;气温、水汽压变化较小;本站气压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有个升压过程,在短时强降水结束后有个降压过程;短时强降水高峰期不是闪电频次最密集时段;铜鼓大暴雨的天气系统在100 hPa高度上有明显出流区、500 hPa低槽、850 hPa切变(低涡)和西南急流、地面西南倒槽,在倒槽中江西北部存在辐合线;铜鼓回波特征为絮状回波团和回波短带;45 dBZ强回波面积≥100 km~2,强盛时强回波面积为457 km~2和650 km~2;强降水回波45 dBZ回波顶高度在7 km~8 km,比低质心强降水的回波顶偏高1 km~2 km。研究结果为监测预警铜鼓飑线天气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 大暴雨 天气形势 回波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