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巴胺穿搭”新媒体景观的生成与反思
1
作者 陈星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17期79-82,共4页
为研究“多巴胺穿搭”新媒体景观的生成路径,并对其引发的审美异化及消费认知失调的现状进行反思与批判,采用观察与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多巴胺穿搭”在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形成相关的话题、文本与图片进行剖析。研究认为,“多巴胺穿搭... 为研究“多巴胺穿搭”新媒体景观的生成路径,并对其引发的审美异化及消费认知失调的现状进行反思与批判,采用观察与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多巴胺穿搭”在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形成相关的话题、文本与图片进行剖析。研究认为,“多巴胺穿搭”新媒体景观的呈现源于视觉与形象的标准化生产以及个体和资本参与的大众化驱动,形成了类型的异化与小众的逆流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景观 多巴胺穿搭 景观社会 审美大众化 个性规训
下载PDF
“世俗化”与“崇高之殇”:从自媒体景观看当代青年的双重精神图景 被引量:11
2
作者 闫方洁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84,共6页
青年群体在自媒体空间中借由朋友圈、网红、直播、弹幕、宅等媒介实践方式,催生了一个个具有现象级意义的社会景观。自媒体景观的生成有深刻的文化心理背景,曲折地表达了当代青年在精神领域的双重走向。一方面,自媒体景观具有强烈的文... 青年群体在自媒体空间中借由朋友圈、网红、直播、弹幕、宅等媒介实践方式,催生了一个个具有现象级意义的社会景观。自媒体景观的生成有深刻的文化心理背景,曲折地表达了当代青年在精神领域的双重走向。一方面,自媒体景观具有强烈的文化平民主义特征,是当代青年追求世俗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彰显、对生活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文化话语权的宣告。另一方面,自媒体景观包含着对本能、欲望、感性等自发性维度的推崇,体现了当代青年在精神领域的去理性化、去公共化与去超越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景观 青年 精神 世俗化 去崇高化
下载PDF
户外媒体景观的科学定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中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户外媒体作为最为悠久的一种媒体形式,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城市的户外媒体所形成的环境状况出发,提出户外媒体景观概念并分析了户外媒体景观的学科属性。
关键词 户外媒体景观 定义 学科属性
下载PDF
媒体建筑在西方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靖淼淼 《艺术大观》 2019年第29期0173-0173,共1页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社会经济信息化普及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越来越普遍。我国媒体建筑景观是一种近几年新兴发展起来的将媒体建筑外表皮和建筑的虚拟...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社会经济信息化普及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越来越普遍。我国媒体建筑景观是一种近几年新兴发展起来的将媒体建筑外表皮和建筑的虚拟媒体影像相结合建筑景观的类型,其将传统的媒体建筑设计艺术与现代媒体传播技术,科技与媒体文化很好的有机融合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城市媒体景观的分类和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媒体景观建筑 城市媒体景观 建筑媒介 公共空间
下载PDF
新媒体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5
作者 张鹏 《风景名胜》 2020年第6期0307-0307,共1页
进行城市建设时,要高度重视城市景观设计,采取合理的设计方式,确保景观质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传统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可采用新媒体景观设计。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速度飞快,其对景观设计所带来的... 进行城市建设时,要高度重视城市景观设计,采取合理的设计方式,确保景观质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传统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可采用新媒体景观设计。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速度飞快,其对景观设计所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赋予设计师以更多想象力。因此,本文主要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新媒体景观设计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旨在促进现代城市景观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 景观设计
下载PDF
谭盾·地图 多媒体大型实地景观音乐会DVD 被引量:1
6
作者 大树皮 《音乐爱好者》 2004年第11期49-49,共1页
2003年2月,由谭盾创作并指挥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Concerto Multi—media)系列”之一(《地图》在卡内基音乐厅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做世界首演。同年8月30日,这部作品就在上海大剧院为庆祝上海大剧院落成五周年做了... 2003年2月,由谭盾创作并指挥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Concerto Multi—media)系列”之一(《地图》在卡内基音乐厅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做世界首演。同年8月30日,这部作品就在上海大剧院为庆祝上海大剧院落成五周年做了“亚洲首演”。这一年的11月21日,谭盾在美丽的湘西凤凰古城城门前的沱江江滩上,举办了一场“多媒体大型实地景观音乐会”。2004年10月10日,这部协奏曲又一次在新落成(准确地说是“再落成”)的上海音乐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大型实地景观音乐会 上海音乐厅 DVD 剪接技术 演奏技法 演出计划 “多媒体交响协奏曲”
下载PDF
无人机新闻,美国新闻传播新景观 被引量:11
7
作者 龙鸿祥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112,共4页
美国无人机新闻的萌芽与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2011年11月,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此时它以学院派的研究实践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2014年9月,联邦航空管理局首次准予6家影视公司从事商业无人机试验... 美国无人机新闻的萌芽与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2011年11月,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此时它以学院派的研究实践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2014年9月,联邦航空管理局首次准予6家影视公司从事商业无人机试验。3个月后,11家新闻机构被许可开展无人机新闻试验,无人机新闻正式进入业界应用试验,从而过渡到制度化发展的早期阶段。无人机低廉的价格、简单的操作技术及迥异的视觉体验,使无人机新闻有可能成为美国媒体群雄逐鹿的新手段,成为世界媒体的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新闻 传播技术 美国新闻传播 媒体景观 发展历程
下载PDF
惩罚与放纵——警察武力与犯罪暴力的当代媒体表现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明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和平年代警察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警察武力对犯罪暴力的惩罚效应,是文明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警察武力必须从力量上决胜于犯罪暴力,在精神上具有令人仰望的高贵,并借助媒体将这种力量和内心精华经常公之于众,才能够带来警察武力作... 和平年代警察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警察武力对犯罪暴力的惩罚效应,是文明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警察武力必须从力量上决胜于犯罪暴力,在精神上具有令人仰望的高贵,并借助媒体将这种力量和内心精华经常公之于众,才能够带来警察武力作为特殊活动的公共功利,得到公共舆论和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现实的诸多利益诉求和传统伦理困惑,警察武力和犯罪暴力问题一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状况。警察武力惩罚犯罪暴力的媒体景观应当以当代媒体话语为平台,提供民众和警察均作为普通人物进行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间,携手追求共同的宗旨:即最大限度地防止武力专属权力的破坏力,同时在与犯罪暴力的极端对抗中决不滞后地彰显法律的完善和人性的光辉,维护社会终极正义,给人们的心灵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武力 惩罚 犯罪暴力 媒体景观
下载PDF
“节日仪式”景观再造——短视频平台的传统节日文化再生产 被引量:11
9
作者 赖星星 葛自发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49,共3页
本文研究发现,传统节日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文化再生产,经由从仪式感到参与感的文化文本再生产、共情文化认同的文化意义再生产和符号“狂欢”的文化消费三个过程,再造了一个具有视觉中心主义特征的“节日仪式”景观。并从社会学角度对这... 本文研究发现,传统节日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文化再生产,经由从仪式感到参与感的文化文本再生产、共情文化认同的文化意义再生产和符号“狂欢”的文化消费三个过程,再造了一个具有视觉中心主义特征的“节日仪式”景观。并从社会学角度对这种文化再生产中文化意义消解的弊端以及其为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所提供的路径选择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短视频 文化再生产 媒体景观 文化消费
下载PDF
错位的想象——阿帕杜莱五种“景观”理论“想象的世界”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亮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6期49-51,共3页
阿帕杜莱为了描述全球化趋势下发生的新变化,在理论中构建了种族、媒体、科技、金融、意识五种"景观",并阐释了从这五个向度发展而形成一个"想象的世界"的规律。其中电子媒体的兴起带给了媒体景观不一样的情景,也... 阿帕杜莱为了描述全球化趋势下发生的新变化,在理论中构建了种族、媒体、科技、金融、意识五种"景观",并阐释了从这五个向度发展而形成一个"想象的世界"的规律。其中电子媒体的兴起带给了媒体景观不一样的情景,也带来了信息爆炸式的增长。面对海量的信息,个体无法完全分辨信息的真伪,这其中被媒体所创造并有意或无意歪曲的或片面化的形象,使人们形成了一种错位的想象。这种想象进而使人们沿着更加多元的轨迹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景观 想象 断裂 错位
下载PDF
江西景德镇玻璃桥景观方案设计浅析
11
作者 田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0年第12期167-168,共2页
以某景区人行景观玻璃桥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该桥景观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环境等考虑因素,并详细介绍了桥型选取、桥头堡设计、材质选择、夜景照明设计和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以期为同类型景区人行玻璃桥的景观设计... 以某景区人行景观玻璃桥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该桥景观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环境等考虑因素,并详细介绍了桥型选取、桥头堡设计、材质选择、夜景照明设计和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以期为同类型景区人行玻璃桥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桥 景观造型 媒体景观系统
下载PDF
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摩托青年形象
12
作者 何明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106,共6页
以美国、香港电影为代表的媒体景观诠释了一种关于反叛精神、自由个性、英雄气概和浪漫情调的摩托车文化。这是消费社会为迎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赋予摩托车的象征意义。在世纪之交的三部中国电影《苏州河》、《北京乐与路》和《任逍遥》... 以美国、香港电影为代表的媒体景观诠释了一种关于反叛精神、自由个性、英雄气概和浪漫情调的摩托车文化。这是消费社会为迎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赋予摩托车的象征意义。在世纪之交的三部中国电影《苏州河》、《北京乐与路》和《任逍遥》里,摩托车既是媒体景观介入城市日常生活的一个影像符号,也是主人公现实命运的一种折射。他们一方面参照媒体景观建构和想象自我的生活,另一方面却面临全球化所带来的困境。身处一个转型时期的城市社会,他们拒绝上一代的生活方式,转而寻求媒体景观所制造的消费幻象,却被更为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所驱逐。于是他们骑着摩托车四处游荡,沦为城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一青年群体及其城市经验所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过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景观 城市青年 摩托车 城市空间 游荡者
下载PDF
青春电影中的高考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亦频 《今传媒》 2020年第11期82-86,共5页
2013年上映的电影《初恋未满》《青春派》《全城高考》以高考作为青春电影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线索展开。一方面,高考作为青少年成长经历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时代媒体景观无一不构成了新一代青少年建构经验、意义和主体性的新方式,青春... 2013年上映的电影《初恋未满》《青春派》《全城高考》以高考作为青春电影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线索展开。一方面,高考作为青少年成长经历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时代媒体景观无一不构成了新一代青少年建构经验、意义和主体性的新方式,青春主体处理现实与自我理想冲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这几部影片又是有意识地通过高考叙事来建构青春群像,从而使青少年顺应成人化视角中“好青年”“好学生”的角色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电影 高考 媒体景观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重庆森林》研究
14
作者 郑丽明 《科技传播》 2020年第21期113-115,共3页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重庆森林》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重庆森林》电影本身的传播也是全球化媒体研究的优秀范例之一。文章从跨文化传播、媒体景观塑造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3个方面分析《重庆森林》。
关键词 重庆森林 跨文化传播 媒体景观塑造 全球化
下载PDF
传媒与消费文化下的女性形象建构——以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为例
15
作者 徐敏 萨百灵 《采写编》 2020年第6期48-49,共2页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传媒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运作日渐深化。《青春有你2》作为一档青年励志选秀节目,展现出在传媒与消费文化的辐射下女性气质群像的展现、个人形象的表达以及在传媒与消费文化的指征下引导个人消费取向,深刻反思传...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传媒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运作日渐深化。《青春有你2》作为一档青年励志选秀节目,展现出在传媒与消费文化的辐射下女性气质群像的展现、个人形象的表达以及在传媒与消费文化的指征下引导个人消费取向,深刻反思传媒呈现下“景观”背后的利益追求。因此本文借由该节目来分析女性形象在传媒与消费文化下的建构,追求正确引领受众,以促进受众独立选择个人价值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与消费文化 女性气质 媒体景观
下载PDF
South Africa's Media Freedom Landscape and the Closures in Democracy
16
作者 Glenda Daniel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1期9-19,共11页
This research uses a theoretical conceptual method based on Chantal Mouffe's Radical Democracy which blended with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hesis about "democracy to come" to reach findings on the state of South A... This research uses a theoretical conceptual method based on Chantal Mouffe's Radical Democracy which blended with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hesis about "democracy to come" to reach findings on the state of South Africa's media freedom landscape. The method is contained 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article provides the constitutional legal landscape--or the overarching laws of the land--and the co-regulatory framework within which journalists work. There are four research explications: the Protection of State Information Bill (dubbed the Secrecy Bill), a painting of the president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 arson attack on a community radio station and finally, the death of a photojournalist at the hands of police. The argument here is that the death, the arson attack, the Secrecy Bill, and the shut-down of dissent during the exhibition of the painting of the president all undermine democracy and signify significant closures for the media in the now 20-year-old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will be framed within theories of radical democracy, which argue for more fights and contestations and more voices from the margins in order to deepen democracy, rather than rational consensus which closes the spaces for greater plur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cal democracy MEDIA freedom of expression SECRECY CLOSURES aporias
下载PDF
The Framing of Cosmetic Surgery, 1914-1950
17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3年第5期281-291,共11页
This research seeks to add to the body of scholarship on the history of cosmetic surgery and American journalism and is guided by the following two-part research questions: How di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rame plas... This research seeks to add to the body of scholarship on the history of cosmetic surgery and American journalism and is guided by the following two-part research questions: How di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rame plastic surgery between 1914 and 1950 and did the frames vary by year or did they recur throughout the time period studied? The purpose here is not to argue that the press had a direct effect on the way beauty was defined withi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ut to examine the way plastic surgery's frame in the popular press shifted from reconstructing war-maimed soldiers to beautifying ordinary citiz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etic surgery joumalism history beauty doctors FRAMING IDENTITY
下载PDF
Then and Now: A Content Analysis of Media Use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s of Kennedy and Obama
18
作者 Zack Stiegler Mary Beth Leidman 《Sociology Study》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American campaign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s it adjusts to our ever-changing cultural landscape. The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s of 1960 and 2008 is illustrative of this shift. A c... American campaign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s it adjusts to our ever-changing cultural landscape. The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s of 1960 and 2008 is illustrative of this shift.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se two campaigns demonstrates how each applied the newest technologies available at the time to define the candidate's image and export the messages to the electorate. Whether it be Kennedy's use of television or Obama's usage of social media, the role that new media of the day played in both campaigns clearly set the tone for future political campaigns. This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media in both elections serves to form a primer for how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new media lead to campaign victory. Then and now,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new technologies on campaigning makes it necessary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successful usages and strategies employed. The need for continuing analysis will grow in the coming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idential politics campaign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arack Ohama John F. Kennedy
下载PDF
媒介文化与景观的胜利
19
作者 梅琼林 《天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6-182,共7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化工业在新的领域大量制造媒体景观,而且景观本身也已成为组织当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把景观作为商品流通、促销和再生产的手段之一。媒体文化也在制造更多的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化工业在新的领域大量制造媒体景观,而且景观本身也已成为组织当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把景观作为商品流通、促销和再生产的手段之一。媒体文化也在制造更多的精密技术型景观来吸引观众,以及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各种娱乐形式充斥于新闻和信息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景观 日常生活 媒介文化 娱乐工业
原文传递
数字化时代的创伤叙事——评《“9·11”之后的创伤诗学:数字化当下的创伤再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梅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美国“9·11”事件以来的创伤经验,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媒体景观连结在一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创伤经验超越了不可言说的局限,使得情感沟通的过程性和对话性显得尤为重要。媒体的广泛介入,引发了关于创伤的虚拟... 美国“9·11”事件以来的创伤经验,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媒体景观连结在一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创伤经验超越了不可言说的局限,使得情感沟通的过程性和对话性显得尤为重要。媒体的广泛介入,引发了关于创伤的虚拟性的讨论,并强化了民族主义主导下的集体创伤记忆模式。卡特琳娜·杜恩的学术专著《“9·11”之后的创伤诗学:数字化当下的创伤再现》分析了后“9·11”创伤叙事面临的挑战和契机,指出需要建立新的参数去理解创伤与创伤再现所涉及的文化要素,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创伤叙事伦理和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 创伤诗学 创伤再现 媒体景观 创伤叙事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