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5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以唐君毅的论说为中心
1
作者 王国雨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在强调人与自然宇宙深刻贯通的“天人合一”观念...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在强调人与自然宇宙深刻贯通的“天人合一”观念下,中国自然宇宙观首先认为,自生自化的生生之理是宇宙万物的内在律则,万物遵循自由原则、化生创生原则而非外在必然原则。其次,万物是虚实相涵的关系性存在,而非纯物质性的固定实体。其三,由于万物是具有摄受性与相互感通性的存在,所以物质与时空不相离,形成了独特的位序时空观与以当下为中心的“中和”观念。最后,强调天人合德和“万物一体之仁”,人与自然万物感通有情,价值内在于宇宙万物,从而建构出中国哲学独有的“道德存有”论。只有深刻把握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及其真理性,并主动涵摄机械论自然宇宙观于自身之中,才能使中华文明形态的自然宇宙观获得现代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宇宙观 内在自然律 位序时空观 道德存有 唐君毅
下载PDF
永恒还是永续:由王船山的宇宙观说起
2
作者 程志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宇宙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宇宙观是宇宙论的基础部分。王船山对于宇宙观有高度的自觉。他通过反思已有的宇宙观,提出自己的宇宙观。在他看来,老子、《易纬》、邵雍的宇宙观实质是“天地有始说”,而“天地有始说”是错误的,原因在... 宇宙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宇宙观是宇宙论的基础部分。王船山对于宇宙观有高度的自觉。他通过反思已有的宇宙观,提出自己的宇宙观。在他看来,老子、《易纬》、邵雍的宇宙观实质是“天地有始说”,而“天地有始说”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其认为天地有“始”“终”。通过对天地无“始”“终”的论证,王船山确立了自己的“天地无始说”的宇宙观。对于王船山的宇宙观,若以时、空为视角,可以推知其非“永恒”的宇宙观,乃“永续”的宇宙观,进而可推知儒家的宇宙观亦为“永续”的宇宙观。这样的分析凸显了王船山乃至整个儒家宇宙观的特点,有利于把握王船山哲学乃至整个儒家哲学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时空 永恒 永续 宇宙观
下载PDF
乐观本体论、混沌宇宙观与进步不稳定性——谭嗣同的《仁学》与章太炎的回应
3
作者 徐小芳(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44,70,共17页
《仁学》在西方学者眼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中国古典文献对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框架重新诠释的作品,在中国学者笔下这是近代中国新儒学哲学体系融入现代性全球主义的一次大胆尝试,以求能与当时的国际社会在同一维度上对话。然而《仁学》... 《仁学》在西方学者眼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中国古典文献对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框架重新诠释的作品,在中国学者笔下这是近代中国新儒学哲学体系融入现代性全球主义的一次大胆尝试,以求能与当时的国际社会在同一维度上对话。然而《仁学》中谭嗣同以其进化最终带来自由的乐观本体论为导向,援引佛教和道教中对有限性的传统解决方案,提出了超越时间的绝对平等观,这一观念遭到了章太炎的批驳。在章太炎看来,进化最终没有超越混沌,相反,它起源于时间世界,且必须有法律之限制,即基于法之平等与等级,官员和国家试图在此基础上将突发事件和混沌合理化。通过对二人不同哲学观的梳理与对比,清晰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士人对近代中国传统儒家哲学观念转向的尝试与辩论,这对于归纳传统中国儒家的哲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乐观本体论 谭嗣同《仁学》 混沌宇宙观 进步不稳定性
下载PDF
天象与宇宙观:新石器晚期墓葬朝向初探——以西坡和清凉寺墓地为例
4
作者 陈雨青 《文物季刊》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在新石器时代,许多墓葬会表现出某种朝向。本文尝试从天空景观考古学的角度探讨西坡和清凉寺墓葬方向与景观及天象之间的可能关系,认为墓葬朝向既非死亡时日落的准确方向,也非后世关注的如银河或大火星等天文现象,而是一年中最常见的日... 在新石器时代,许多墓葬会表现出某种朝向。本文尝试从天空景观考古学的角度探讨西坡和清凉寺墓葬方向与景观及天象之间的可能关系,认为墓葬朝向既非死亡时日落的准确方向,也非后世关注的如银河或大火星等天文现象,而是一年中最常见的日落方向。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太阳的运行很可能与对天地人一体化的认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朝向 新石器晚期 景观考古 天空景观考古 宇宙观
下载PDF
从苏轼宇宙观窥其哲学价值——兼论“水”在苏轼宇宙观中的内涵
5
作者 金怡 《哲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294-1299,共6页
古人一直致力于探求世界的运行规律,苏轼作为宋代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对其宇宙观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苏轼在继承老子、《易经》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由“道”到物的宇宙演变范式:道(太极)–水(而后五行)–天地(乾坤)–万物。其中“水... 古人一直致力于探求世界的运行规律,苏轼作为宋代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对其宇宙观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苏轼在继承老子、《易经》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由“道”到物的宇宙演变范式:道(太极)–水(而后五行)–天地(乾坤)–万物。其中“水”参与了由“道”到“物”的重要环节,通过水生万物的方式合理化由“道”到“物”的过程。同时苏轼宇宙观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使得其哲学侧重点落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上,为解决个体人生的失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宇宙观
下载PDF
仙道思想——稻作鸟化宇宙观的展示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勤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78,共8页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艺术,与中国本地固有的道教和仙道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道教和仙道思想的源头,国内外的论者一般推及老庄思想、先秦方士。然而,老周思想和先秦方士之术,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渊薮又在何方?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研究...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艺术,与中国本地固有的道教和仙道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道教和仙道思想的源头,国内外的论者一般推及老庄思想、先秦方士。然而,老周思想和先秦方士之术,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渊薮又在何方?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田野作业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出发,结合地下考古的最新发现和文献资料的记载,运用生态文化人类学和哲学人类学的知识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梳理,得出了全新的认识:中国初民在原始稻作生产中萌生的鸟化心态和鸟化宇宙观,开启了神仙、道家思想的神奇思辨,它如潜藏的河床,规范着中国思想文化艺术长河的流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宇宙观 鸟化宇宙观 道家 神仙
下载PDF
宇宙观念的发展:现代宇宙观 被引量:3
7
作者 罗先汉 《科学》 1999年第6期39-42,2,共4页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走过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历程。随着天文观测精度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相应的宇宙学研究,也从单纯的哲学思辩阶段进入到用实际天文观测事实来解释宇宙的阶段。这里首先遇到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走过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历程。随着天文观测精度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相应的宇宙学研究,也从单纯的哲学思辩阶段进入到用实际天文观测事实来解释宇宙的阶段。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现代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宇宙是否有起源和演化。现代宇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于现代宇宙的研究,首先应当排除监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观 宇宙观 天文观测 推演
下载PDF
宇宙观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宇宙观的多维视角
8
作者 齐长立 《保定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
哲学宇宙观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形成,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演进。已有的宇宙观理论面临着种种困惑,滞后科学、时代与单维阐发是其主要原因。当代宇宙观应当在关注现代科技的同时确立多维视角。
关键词 宇宙观 当代宇宙观 多维视角
下载PDF
西方哲学史上宇宙观的三次转换及其问题
9
作者 宋清华 任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12,共8页
西方哲学经历了多次宇宙观的转换,从古代的神话宇宙观到古希腊的和谐宇宙观,接着是宗教宇宙观,而后是近代的人文主义宇宙观。古代的神话宇宙观及古希腊的和谐宇宙观,强调的都是世界是和谐的或如何实现和谐;宗教宇宙观则强调人与自然是... 西方哲学经历了多次宇宙观的转换,从古代的神话宇宙观到古希腊的和谐宇宙观,接着是宗教宇宙观,而后是近代的人文主义宇宙观。古代的神话宇宙观及古希腊的和谐宇宙观,强调的都是世界是和谐的或如何实现和谐;宗教宇宙观则强调人与自然是根本对立的,是无法和谐的,人必须控制自然才能保证自身不受伤害;近代人文主义宇宙观则彰显理性和自由、科学和进步,拒斥权威和教条主义,强调人的权利,但也支持殖民统治,具有用技术控制自然等现代性思想。宇宙观的转换,虽然为人类带来了科学理性和现代价值观,但也带来诸多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观 和谐宇宙观 宗教宇宙观 科学理性
下载PDF
《恒先》宇宙观及人间观的构造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中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56,共12页
新出土道家佚文《恒先》的整体性思想构造尚未得到深入揭示,个别疑点和难点也有待探讨。本文以"恒先"、"域"、"气"、"始"、"往"、"自然"和"名"等概念为中心,从... 新出土道家佚文《恒先》的整体性思想构造尚未得到深入揭示,个别疑点和难点也有待探讨。本文以"恒先"、"域"、"气"、"始"、"往"、"自然"和"名"等概念为中心,从宇宙的"原初"及其"状态"、宇宙的演化和天地的生成、"万物"的生成和存在、以及人间行为的尺度等方面,对《恒先》作了全面讨论;对《恒先》中为何不出现"道",为何不是本体论而是生成论等问题作了论述,并对"域"、"物先"等特殊概念作了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观 演化 生成 自然
下载PDF
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 被引量:55
11
作者 李新伟 《东南文化》 2004年第3期66-72,共7页
凌家滩玉版和负八角星纹双猪首翅鸟与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红山文化勾云形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牙璧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些中国史前时代最重要的玉器都是当时天圆地方盖天宇宙观的产物。
关键词 史前 玉器 宇宙观
下载PDF
蒙古族萨满教宇宙观与草原生态 被引量:12
12
作者 乌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2,共8页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完备的自然宗教形态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和金石并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蒙古族进入奴隶社会后,萨满教亦从自然宗教向主神教过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完备的自然宗教形态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和金石并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蒙古族进入奴隶社会后,萨满教亦从自然宗教向主神教过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萨满教也步入了兴盛的顶峰时期。萨满教宇宙观包括宇宙形成或起源论、宇宙结构论、对天地万物的解读等内容。探讨分析萨满教宇宙起源论、宇宙结构论,对当代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萨满教 宇宙观 草原生态
下载PDF
“三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空间观念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海力波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79,共12页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衣壮 宇宙观 社会空间 认知与建构
下载PDF
壶中天地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宇宙观 被引量:26
14
作者 黄海静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1-4,共4页
中国园林叫"构园",讲究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密联系,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动态可变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本文从古代中国宇宙思维... 中国园林叫"构园",讲究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密联系,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动态可变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本文从古代中国宇宙思维模式的产生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境,指出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建筑有机理论的生动体现,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园林 天人合一 宇宙观 空间艺术
下载PDF
《易经》的宇宙观与阴阳五行家思想之渊源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熙国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6-62,共7页
若从思想自身的发展来看,阴阳五行家与《易经》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易经》的阴阳变化观念和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特性的宇宙观,是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理论基石,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发生图式和序列便滥觞于此。《易经》的以“因果联想”为重... 若从思想自身的发展来看,阴阳五行家与《易经》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易经》的阴阳变化观念和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特性的宇宙观,是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理论基石,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发生图式和序列便滥觞于此。《易经》的以“因果联想”为重要特征的认知方式对阴阳五行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易经》的时空观念也与阴阳五行家以阴阳五行配四时、四方,以阴阳五行说明宇宙之大化、社会之变迁、人事之行止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五行家 易经 宇宙观 认知方式 时空观
下载PDF
古人的宇宙观与中国园林构思 被引量:7
16
作者 曹林娣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126,共6页
中国园林构思 ,从“象天”到“法地” ,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 ,都是古人宇宙观的“具象”化。园林作为“艺术的宇宙图案” ,和其他文物一样 ,是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 ,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联系、沟... 中国园林构思 ,从“象天”到“法地” ,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 ,都是古人宇宙观的“具象”化。园林作为“艺术的宇宙图案” ,和其他文物一样 ,是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 ,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联系、沟通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 宇宙观 中国 园林艺术 创作理念 意识形态 祭祀仪式 建筑艺术 “象天” “法地”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的美学向度 被引量:7
17
作者 范明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128,共7页
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是一种价值论的宇宙观,它对自然现象的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价值评价主要涉及两个向度即政治-伦理的向度与美学的向度。在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的视野下,宇宙具有生生、和谐、自然三种最基本的审美属... 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是一种价值论的宇宙观,它对自然现象的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价值评价主要涉及两个向度即政治-伦理的向度与美学的向度。在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的视野下,宇宙具有生生、和谐、自然三种最基本的审美属性。这种认识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色,同时也影响到中国美学对美和艺术本质的理解。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化了的宇宙精神或具有宇宙情怀和境界的生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 生生 和谐 自然 美学向度 政治-伦理向度 巫术-宗教向度
下载PDF
秦始皇陵所见帝国文明宇宙观 被引量:7
18
作者 段清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0-95,共6页
秦始皇陵地宫结构独一无二,"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将秦帝国时代天圆地方理念下的阴阳、五行、水德宇宙观完整地模拟在地下,是对秦帝国体制和皇帝执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体现了秦帝国时期及秦始皇本人的宇宙观。
关键词 秦始皇陵 地宫 阴阳五行 宇宙观
下载PDF
宇宙的结构、演化与人类的作用——新人择原理与人学宇宙观 被引量:14
19
作者 韩民青 《东岳论丛》 2000年第6期21-28,共8页
把宇宙观与人类观密切结合起来 ,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运用哲学方法 ,提出了以下几个原理 :( 1)新人择原理 ,认为人类是宇宙物质进化的必然产物 ,我们这个宇宙在发生之初 ,就以最终产生出人类为其进化大趋势 ,人类不过是更大宇宙... 把宇宙观与人类观密切结合起来 ,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运用哲学方法 ,提出了以下几个原理 :( 1)新人择原理 ,认为人类是宇宙物质进化的必然产物 ,我们这个宇宙在发生之初 ,就以最终产生出人类为其进化大趋势 ,人类不过是更大宇宙演化中的必然中介环节。 ( 2 )多元无限宇宙观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无限的宇宙是分为若干不同层次或等级的 ;我们的宇宙发生在更大层次的元宇宙之中 ,我们的宇宙层次是一个多宇宙群体 ;我们这个宇宙有生也有灭 ,是一个生命体 ,但它具有内在的遗传变异机制 ,能够孕育产生出新宇宙。 ( 3 )新人类观 ,认为人类就是新旧宇宙传承的机制和中介环节 ,人类的特点是实现了宇宙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 ,因而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择原理 多元无限宇宙观 人类的历史作用
下载PDF
早期道家宇宙观的人文向度——以物德论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树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44,共14页
物德论作为道家哲学中德与万物的关系理论,为探讨道家宇宙观的人文向度提供了新的论域。在这一论域里,原为人事概念的"德"被拓展到宇宙场景,与万物的话题发生了多个层次的义理关联。在万物生成论里,物德话语对相关情况作出善... 物德论作为道家哲学中德与万物的关系理论,为探讨道家宇宙观的人文向度提供了新的论域。在这一论域里,原为人事概念的"德"被拓展到宇宙场景,与万物的话题发生了多个层次的义理关联。在万物生成论里,物德话语对相关情况作出善的评价,凸显了"道"的正当性,从根本上解释了宇宙秩序何以能指导人事的问题。关于物性所由来,道家有一种动态的考虑,物德不同于物性,前者作为万物潜蕴的本根之全体,是通贯形而上下的关键,从宇宙论层面确认了人可以悟道的资格。自然之道被运用于人世社会需要一定的落实途径,物德是这种途径的重要基础,道家由此确立起公共生活的总目标,希望将社会秩序导向与之契应的德政秩序。统而言之,道家物德论在不同的语境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早期道家宇宙观所特有的人事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德论 道家 道论 宇宙观 人文向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