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宗教戒律与宗教生活的关系 以徐光启为例
1
作者 刘强 《中国天主教》 2024年第3期14-19,共6页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在说明“宗教戒律”的基本意义之后,分别列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宗教各自“宗教戒律”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在指出信徒宗教生活的具体表现就在于遵守各自的宗教戒律与宗教生活的关系文一刘强神父以徐...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在说明“宗教戒律”的基本意义之后,分别列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宗教各自“宗教戒律”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在指出信徒宗教生活的具体表现就在于遵守各自的宗教戒律与宗教生活的关系文一刘强神父以徐光启为例教戒律的基础上,从神人关系、人人关系与人物关系三方面对宗教生活进行简要论述。第三部分,分析“宗教戒律与宗教生活的关系”。第四部分,以徐光启藉遵守“天主十诚”实践信仰,成为中国天主教会明末三柱石之一来举例说明宗教戒律中国化与宗教生活的生动融合。在“结语”中,从徐光启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出发,进一步指出尽管各大宗教各具特色,但它们之间所出现,并正在进行之中的“宗教交谈、宗教对话”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天主教积极参与其中,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戒律 宗教生活 宗教对话 天主十诚 徐光启
下载PDF
乡村宗教生活中的媒介在场——大等喊傣族村寨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星星 王少辉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2,71,共4页
随着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对传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云南省瑞丽市大等喊傣族村落作为调查地点,重点分析村民的宗教生活与媒介传播的互动。文章具体研究了大众媒介对宗... 随着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对传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云南省瑞丽市大等喊傣族村落作为调查地点,重点分析村民的宗教生活与媒介传播的互动。文章具体研究了大众媒介对宗教活动空间及僧侣的影响和对村民日常生活的介入,进而讨论大众传媒对宗教活动空间的影响、大众传媒与宗教仪式的互动、传媒嵌入宗教文化的传承等几个层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活 媒介在场 大等喊 傣族文化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地区宗教生活的变迁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俊凤 李云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73,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民众的宗教生活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佛教信仰衰而复振,基督教信仰趋于兴盛,伊斯兰教活动与时俱进,道教信仰的衰落与留存;民间诸神信仰并行不悖。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民众的宗教生活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佛教信仰衰而复振,基督教信仰趋于兴盛,伊斯兰教活动与时俱进,道教信仰的衰落与留存;民间诸神信仰并行不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民众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宗教生活 变迁
下载PDF
政策、权力、市场形塑下傣族村寨宗教生活变迁——以云南西双版纳曼刚村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章立明 王语嫣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3-69,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关于宗教信仰自由、义务教育和口岸开放等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西双版纳傣族村民宗教生活的内容与形式,旅游市场中涉及的利益分配和布点调整也在作用着当地的民族关系、村际关系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合力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关于宗教信仰自由、义务教育和口岸开放等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西双版纳傣族村民宗教生活的内容与形式,旅游市场中涉及的利益分配和布点调整也在作用着当地的民族关系、村际关系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合力的形塑下,傣族村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被不断地重组和置换。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刚为例,揭示近40年来,傣族村民的宗教生活经历了狂热-功利-理性等几个阶段的变迁后,现在呈现出宗教信仰世俗化和宗教节日民俗化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策 行政权力 旅游市场 宗教生活变迁
下载PDF
明代通俗文学的商业化编刊与世俗宗教生活——以邓志谟“神魔小说”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赵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1,共9页
"宗教生活"是世俗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在通俗文学中有着极为深广的展现,同时其所蕴含的社会一般信仰也赖于通俗文学予以传播、抟合与催化。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的兴盛特别是其商业化编刊,是与当时社会... "宗教生活"是世俗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在通俗文学中有着极为深广的展现,同时其所蕴含的社会一般信仰也赖于通俗文学予以传播、抟合与催化。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的兴盛特别是其商业化编刊,是与当时社会一般宗教生活对通俗文学的深层需求紧密相关的。雇佣写手邓志谟编创、建阳书坊翠庆堂刊刻的三部神魔小说,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志谟 神魔小说 通俗文学 明代世俗宗教生活
下载PDF
都市民族社区的宗教生活与文化认同——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调查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寿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9-92,共4页
长期以来,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居民共同的宗教生活,促成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维系了回族社区的存在。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都市文化的濡化下,该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出现了中老年人对伊斯兰教更虔诚,对... 长期以来,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居民共同的宗教生活,促成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维系了回族社区的存在。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都市文化的濡化下,该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出现了中老年人对伊斯兰教更虔诚,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而年轻人却与之相悖而行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社区 清真寺 宗教生活 文化认同 变化
下载PDF
论“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之互动 被引量:5
7
作者 赵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46-54,共9页
以"宗教生活"亦即社会一般信仰和仪式、行为体系为观照对象,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复杂性的合理思路。"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之间不仅仅是"影响—反映"的关系,而且是深层次的"需求—功... 以"宗教生活"亦即社会一般信仰和仪式、行为体系为观照对象,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复杂性的合理思路。"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之间不仅仅是"影响—反映"的关系,而且是深层次的"需求—功能"互动关系。以"世俗性"和"商业性"为本质特性的"通俗文学",对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起到了传播、抟合、建构的作用。"通俗文学"作为一种关键性媒介和创造力量,在大、小传统分殊、区域文化多样、阶级差别显著的古代中国社会实现价值观分享和文化共同体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活 通俗文学 宗教与文学 互动关系
下载PDF
古代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探析——从女性在政治与宗教生活中的参与之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贺璋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4-140,共7页
检视《圣经·旧约》中女性在政治与宗教生活中参与的大量史实发现,古代以色列—犹太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说明即使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仍有一定的政治与宗教生活的空间。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男尊女卑"... 检视《圣经·旧约》中女性在政治与宗教生活中参与的大量史实发现,古代以色列—犹太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说明即使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仍有一定的政治与宗教生活的空间。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男尊女卑"的术语来概括古代社会女性社会地位的共性,未免有失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以色列-犹太人 社会地位 政治与宗教生活
下载PDF
保安族妇女宗教生活调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0-84,151,共6页
对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来说,宗教教规已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教规教义已成为民风民俗。伊斯兰教已深入到保安族妇女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调查研究具有男子常年外出经商或打工... 对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来说,宗教教规已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教规教义已成为民风民俗。伊斯兰教已深入到保安族妇女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调查研究具有男子常年外出经商或打工传统的保安族妇女的宗教生活,分析其特有的宗教活动,对于我们关注和了解保安族妇女的社会生活与宗教生活,以及妇女作为家庭最稳定的守望者在保安族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安族妇女 伊斯兰教 宗教生活
下载PDF
《都柏林人》中精神瘫痪的主题分析——宗教生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磊 王萍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49-51,共3页
所谓的精神瘫痪,是指都柏林人在都柏林压抑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麻木、沉闷、无助、空虚等精神状态,它表现在都柏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疾病,无法摆脱。本文从《都柏林人》这部系列作品中的几个故事入手,通过人物刻画... 所谓的精神瘫痪,是指都柏林人在都柏林压抑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麻木、沉闷、无助、空虚等精神状态,它表现在都柏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疾病,无法摆脱。本文从《都柏林人》这部系列作品中的几个故事入手,通过人物刻画、情节设置、道具采用等角度探讨了精神瘫痪主题在都柏林人宗教生活描写中的体现,从而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柏林人》 主题 精神瘫痪 宗教生活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宗教生活质量:社会需求与政策回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进 熊永翔 《大连干部学刊》 2010年第9期13-17,共5页
重视和改善广大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质量,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需求。党和政府切实坚持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信教群众工作与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实际上是对和谐社会视... 重视和改善广大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质量,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需求。党和政府切实坚持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信教群众工作与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实际上是对和谐社会视域下宗教生活质量的政策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宗教生活质量 社会需求 政策回应
下载PDF
“礼仪之争”的历史痕迹——闽东地区顶头村的宗教生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向平 《东岳论丛》 2003年第5期29-34,共6页
历史或历史事件本身,往往可以表现为一种知识权力,制约着后来者;或者转化成为一种必须通过今人的活动方式才能够予以再生的社会资本。通过对闽东地区顶头村村民的宗教生活的调查,表明他们已经比较温和妥当地处理了天主教信仰与佛教信仰... 历史或历史事件本身,往往可以表现为一种知识权力,制约着后来者;或者转化成为一种必须通过今人的活动方式才能够予以再生的社会资本。通过对闽东地区顶头村村民的宗教生活的调查,表明他们已经比较温和妥当地处理了天主教信仰与佛教信仰、祭祖礼仪、民间风习之间的关系,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层面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几百年前曾经为之发生冲突的中国礼仪,大部分矛盾已经在天主教的中国化过程中逐步地得到缓解,并获得了中国式的解决方式。至于作为一种知识权力或社会资本的宗教信仰及其礼仪,也在历史演变中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正常的作用,成为其社会生活乃至宗教生活中的基本资源,得到佛耶两教教徒们的共同默契和彼此守护。通过顶头村的调查,也可以历史地理解外来宗教的中国化情景以及中国宗教信徒的日常宗教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争” 道明会 佛教 宗教生活 中国化
下载PDF
上海常住外国人宗教生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3
作者 晏可佳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6-69,共4页
进入21世纪,在沪外国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他们的宗教生活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所谓“侨民宗教”已经基本形成。在沪常住外国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很大。这个群体同国际社会保... 进入21世纪,在沪外国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他们的宗教生活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所谓“侨民宗教”已经基本形成。在沪常住外国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很大。这个群体同国际社会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必然会把在沪外国人宗教生活的环境是否满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中国改革开放、城市现代化、社会和谐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外国人 宗教生活 公共政策
下载PDF
当代西藏农户的宗教生活考察——以扎囊县朗色林村、拉孜县柳村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永章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51-154,共4页
在西藏朗色林、柳村两个村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西藏农村藏族信众的宗教生活作了专门考察,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农村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自由度加大,而且宗教信仰已经民俗化、生活化和世俗... 在西藏朗色林、柳村两个村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西藏农村藏族信众的宗教生活作了专门考察,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农村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自由度加大,而且宗教信仰已经民俗化、生活化和世俗化,宗教信仰活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农村 宗教生活
下载PDF
乡村互动仪式的公共性塑造功能及其重构进路——基于涂尔干宗教生活仪式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贵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89-96,共8页
面对社会发展的道德间隙期,19世纪涂尔干以宗教研究解释道德的起源与变迁,认为仪式活动使道德的“纪律精神”“依恋精神”“自决精神”得以强化,社会运转所依托的物质制度与行动规约得以延续,社会整合也依之加强。据此分析中国乡土社会... 面对社会发展的道德间隙期,19世纪涂尔干以宗教研究解释道德的起源与变迁,认为仪式活动使道德的“纪律精神”“依恋精神”“自决精神”得以强化,社会运转所依托的物质制度与行动规约得以延续,社会整合也依之加强。据此分析中国乡土社会,贯穿于乡民日常的生产、政治、教化、生活和娱乐等多方面的互动仪式在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结构整合、社会行动牵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面对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互动仪式面临着空间压缩、价值偏离、规则拆解、主体阻隔的环境转变,其公共性塑造功能逐渐衰弱。对此,必须从空间拓展、价值革新、渠道疏通以及载体优化等方面调整互动仪式的生成环境,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内在动能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 互动仪式 公共性 宗教生活 道德价值
下载PDF
重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师宁 《宗教社会学》 2013年第1期343-360,共18页
19世纪后期,西方掀起的探究宗教之起源的热潮方兴未艾。一批学术泰斗如缪勒、泰勒、马雷特、弗雷泽等一直活跃在宗教研究领域,他们的宗教研究成果,奠定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人文学科的宗教学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时期,另外两个久负盛... 19世纪后期,西方掀起的探究宗教之起源的热潮方兴未艾。一批学术泰斗如缪勒、泰勒、马雷特、弗雷泽等一直活跃在宗教研究领域,他们的宗教研究成果,奠定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人文学科的宗教学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时期,另外两个久负盛名的学者——杜尔凯姆与韦伯,以自己独特的研究宣告了宗教学的另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宗教社会学之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重读 19世纪后期 宗教社会学 宗教研究 研究成果 人文学科 杜尔凯姆
下载PDF
一个小城镇的宗教生活——以武汉市H镇基督教会为个案的分析
17
作者 程启军 武玉坤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5期127-133,共7页
文章引入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H镇中的基督教徒的信仰生活,对其进行"结构与功能"和"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认为,H镇基督教教徒阶层总体构成偏低,教徒信仰基督教的"功利性"与"世俗性"较强;教... 文章引入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H镇中的基督教徒的信仰生活,对其进行"结构与功能"和"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认为,H镇基督教教徒阶层总体构成偏低,教徒信仰基督教的"功利性"与"世俗性"较强;教会在对"神的感应"的传教上存在夸大和扩大化的倾向,对教徒缺乏正确引导;教徒的总体功能需求能够得到教会的有效、充足的供给,教会的需求也能获得教徒的基本供给,两者处于大体平衡之中;教会基本上实现了"三自"的方针,并在当地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宗教生活 小城镇 供给与需求 社区福利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的佛教村庄——拉达克桑斯噶尔地方的环境、资源、社会与宗教生活》介绍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发祥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9-81,140,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拉达克研究的情况,并对《喜马拉雅山的佛教村庄——拉达克桑斯噶尔地方的环境、资源、社会与宗教生活》一书的主要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的佛教村庄——拉达克桑斯噶尔地方的环境 资源 社会与宗教生活 拉达克 藏学研究
下载PDF
从母语文字记载看女真人的多元宗教生活
19
作者 唐均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60,共8页
现存女真文语料基本上可以视作一个封闭的集合,对女真人有史可据的宗教信仰都有反映,基于此进行的宗教语汇准确考订和穷尽性搜集,可以从语料共时表现的横向比较和语料历时表现的纵向比较两个方面作出一批统计数据。从数据反映可以看出:... 现存女真文语料基本上可以视作一个封闭的集合,对女真人有史可据的宗教信仰都有反映,基于此进行的宗教语汇准确考订和穷尽性搜集,可以从语料共时表现的横向比较和语料历时表现的纵向比较两个方面作出一批统计数据。从数据反映可以看出:作为女真人信仰基础和核心的萨满教,尽管在外来多种宗教的冲击下略有退却,但是仍然保持了在女真人群中的强势社会影响,即使在晚期女真人已经深度汉化后萨满教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而在外来的宗教中,佛教较之儒教而言对于女真人意识形态的总体影响更为显著,儒教只是随着女真人的不断汉化而发挥着愈来愈显著的影响力,在整个社会生活层面,毋宁说是儒家范式在对女真人的生活起着强势的作用;在女真人有据可稽的几百年历史中,道教几乎没有进入女真人的信仰空间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真人 萨满教 佛教 儒教 多元宗教生活
下载PDF
明清“乡村祭祀剧”与通俗文学的传化及宗教生活的展开
20
作者 赵益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1,共7页
十六世纪开始渐次兴盛的通俗文学,通过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建构、抟合和传化,在近世中国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俗文学虽然是书写文本,但可以被融入各种表演艺术从而实现对广大庶民的传化。“乡村祭祀剧”... 十六世纪开始渐次兴盛的通俗文学,通过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建构、抟合和传化,在近世中国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俗文学虽然是书写文本,但可以被融入各种表演艺术从而实现对广大庶民的传化。“乡村祭祀剧”即是这些表演艺术形式中的典型之一,作为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仪式部分,它承载着通俗文学的核心价值,实施着通俗文学深入传化的功能,并由此发挥了通俗文学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反向建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乡村祭祀剧 社会一般宗教生活 传播涵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