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以孙悟空视觉形象的建构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大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3-137,共5页
审美习俗是对特定族群审美经验的某种引导和约束,受地方性生产方式的影响,审美经验的形成受制于显性的审美习俗和隐性的情感结构。本文以中外文化对孙悟空视觉形象的不同构建为例,思考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符号... 审美习俗是对特定族群审美经验的某种引导和约束,受地方性生产方式的影响,审美经验的形成受制于显性的审美习俗和隐性的情感结构。本文以中外文化对孙悟空视觉形象的不同构建为例,思考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符号,孙悟空视觉形象构成了绘画、戏剧、影视、动漫等视觉文本的多重叙事,欧美日韩等国家运用先进的影视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孙悟空视觉形象进行演绎、塑形、改写和戏拟,在孙悟空多样化视觉形象的建构中,审美习俗是强大的制约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习俗 历史性 地方性 孙悟空 视觉形象
下载PDF
论唐人前后期女性审美习俗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左洪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165,共5页
从文学与历史文献、考古、绘画等方面,对唐代不同时期的女性审美习俗演变进行考察。唐人女性审美习俗演变与胡汉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安史之乱前,唐代流行北方胡人和北方汉族的女性审美风俗,以壮硕、长白为美。安史之... 从文学与历史文献、考古、绘画等方面,对唐代不同时期的女性审美习俗演变进行考察。唐人女性审美习俗演变与胡汉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安史之乱前,唐代流行北方胡人和北方汉族的女性审美风俗,以壮硕、长白为美。安史之乱后,特别是逃到南方的文人批判胡风,逐渐使全唐流行南方汉人以劲痩、长白为美的习俗。同时,从文献与文物出发,对"以胖为美"说进行驳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风俗 胡汉关系 女性 审美习俗 壮硕 劲瘦 唐朝 “以胖为美”
下载PDF
审美习俗、文化习性与自由治理——中国当代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0-126,共7页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文化研究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和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文化研究都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法。由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也由于文化研究与消费文化和后现...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文化研究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和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文化研究都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法。由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也由于文化研究与消费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某种联系,在中国,文化研究具有了十分复杂多样的理论背景和多元化的价值立场。文章以中国当代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为基本问题,就文化习性、审美习俗和自由治理在中国当代审美经验中的关系做一个基本的分析,回应托尼·本尼特教授《文化、历史与习性》所提出来的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习俗 文化习性 自由治理
下载PDF
藏族民间建筑中的白石崇拜审美习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鸿鸽 《神州》 2011年第11期26-26,共1页
藏族在很久之前就有了白石崇拜的文化,墙面、房顶、窗台等能够供奉白石的地方都供上了白石,白石是保佑他们的天神,自然而然的成为藏区最美的颜色.
关键词 白石崇拜 审美习俗 民间建筑 藏族 供奉 天神
下载PDF
从审美习俗到话语实践:中国民间歌谣中的身体意识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成竹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31,共8页
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中相对缺席的"身体",始终是民间社会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歌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苦难、反抗的、世俗狂欢的民间,同时也是一个荒淫和缺乏规约的民间。只有充分发掘"身体"在民间审美习俗中的存在... 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中相对缺席的"身体",始终是民间社会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歌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苦难、反抗的、世俗狂欢的民间,同时也是一个荒淫和缺乏规约的民间。只有充分发掘"身体"在民间审美习俗中的存在,我们关于中国社会身体文化的认识才更趋于完整。此外,应当从话语实践的角度思考这类歌谣的价值:一方面它们作为自然人性的艺术呈现,用固有的身体逻辑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秩序的嘲讽和解构;另一方面,这类歌谣虽然传达了身体意识,却又遵从于话语秩序,从而成为主导文化构型的附属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 身体意识 审美习俗 话语实践 文化构型
原文传递
从习性到审美习俗:一个布尔迪厄概念的中国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成竹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9年第2期63-76,共14页
布尔迪厄的"习性"概念作为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无论是其丰厚的理论内涵还是不足和欠缺之处,都足以为我们将这一概念中国化提供有益的启发。美学和人类学交叉视野中的审美习俗概念,一方面吸取了布尔迪厄习性理论的... 布尔迪厄的"习性"概念作为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无论是其丰厚的理论内涵还是不足和欠缺之处,都足以为我们将这一概念中国化提供有益的启发。美学和人类学交叉视野中的审美习俗概念,一方面吸取了布尔迪厄习性理论的合理性,同时借鉴文化人类学或解释人类学的思路,以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现实等相互联系影响的因素为更广阔的阐释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性情倾向和艺术行为的意义价值、结构模式、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学理分析。这一概念可以恰当地揭示中国文化和审美经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借助福柯的"治理术"理论,以民歌这一兴起于底层民间,却对社会政府、知识分子、底层大众等各阶层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艺术形式为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语境中审美习俗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性 审美习俗 治理性 民歌
原文传递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德宏傣族泼水节文化探撷
7
作者 杨志虎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丛》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以美国学者雅克·马凯和荷兰学者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的方法考察德宏傣族泼水节,可以发现,德宏傣族泼水节植根于稻作文明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和滨水而居的乡愁旧梦,后与南传上部座的小乘佛教融合建构起了稳定的审美习俗,并通过现代理性、... 以美国学者雅克·马凯和荷兰学者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的方法考察德宏傣族泼水节,可以发现,德宏傣族泼水节植根于稻作文明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和滨水而居的乡愁旧梦,后与南传上部座的小乘佛教融合建构起了稳定的审美习俗,并通过现代理性、国家权力、资本市场的多重意识形态赋权变形重塑为体现德宏民族团结与风情、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寄托都市人美好浪漫的审美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宏傣族泼水节 审美人类学 地方性审美经验 审美习俗 审美幻象
下载PDF
吴地落花诗的地方性审美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朗 《宜春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108-114,共7页
吴地的落花诗集群是其审美经验的外化,而这种审美经验往往受制于其情感结构和审美习俗。自魏晋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创作群体、创作的经济基础、创作的社会环境上培养了吴地的审美习俗;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无形中带来了南北文化的对抗,... 吴地的落花诗集群是其审美经验的外化,而这种审美经验往往受制于其情感结构和审美习俗。自魏晋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创作群体、创作的经济基础、创作的社会环境上培养了吴地的审美习俗;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无形中带来了南北文化的对抗,吴地文人在南北对抗中深沉挣扎的压抑感和希望凸现的自尊感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与吴地特殊的地方性生产方式相结合,从而熔铸成为一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情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地 落花诗 审美历史性 审美习俗 审美地方性 情感结构 族群
下载PDF
席勒论审美形式的人类学功能
9
作者 张玉能 《云梦学刊》 2004年第3期60-64,共5页
从艺术所运用的审美形式的角度来看席勒关于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的观点和思想,可以知道,席勒非常重视审美形式、审美习俗、审美趣味对于人类的人性完整的巨大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篇论文之中,这就是:《关于在艺术中运用... 从艺术所运用的审美形式的角度来看席勒关于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的观点和思想,可以知道,席勒非常重视审美形式、审美习俗、审美趣味对于人类的人性完整的巨大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篇论文之中,这就是:《关于在艺术中运用庸俗鄙陋事物的想法》,《论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习俗 审美形式 审美趣味 人类学功能
下载PDF
审美人类学的前沿问题研究
10
作者 段沙沙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3-55,68,共4页
审美制度作为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近年来不断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审美制度的视角来分析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探究审美制度的表现形态和物质载体以及审美制度所达到的审美认同的审美效果,可以更好的理解审美人类学研究对象... 审美制度作为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近年来不断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审美制度的视角来分析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探究审美制度的表现形态和物质载体以及审美制度所达到的审美认同的审美效果,可以更好的理解审美人类学研究对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习俗 审美制度 仪式 审美认同
下载PDF
羌笛的造型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玉萍 李世国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0-103,共4页
羌笛是羌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羌民族思想文化、艺术观念和生活态势的物质载体,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且因地域和文化历史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特色突出,浓缩着羌族人民的文化观念和审美习俗。
关键词 羌族文化 内涵分析 造型特征 文化历史 思想文化 物质载体 艺术观念 审美习俗
下载PDF
携来世界曾游——外销瓷漫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霍华 《东南文化》 2003年第12期81-85,共5页
In the wake of day by day bordering on numerously against the west country contace, having ariseed ought to the person who requires and gives birth to porelaing product of overseas, and is called foring sale abroad th... In the wake of day by day bordering on numerously against the west country contace, having ariseed ought to the person who requires and gives birth to porelaing product of overseas, and is called foring sale abroad the porcelain. The original tersely introduce fors sale abroad the bacddrop that the porcelain come into being, along with fors sale abroad the porcelaing style fe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对外贸易 审美习俗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关中西部汉唐陶俑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亮 《文物世界》 2010年第3期66-72,共7页
古俑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它真实负载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也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审美习俗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 陶俑 关中西部 汉唐 考古学 艺术发展 古代雕塑 古代社会 审美习俗
下载PDF
山东民歌与同一色彩区民歌之流变
14
作者 刘晓静 窦玉明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14,共3页
山东民歌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北部民歌一起,构成东北平原民歌色彩区,同属一个色彩分区的民歌在曲目名称、题材内容、曲调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通过对同一色彩区内相似民歌的谱例对比分析,找出它们在旋律... 山东民歌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北部民歌一起,构成东北平原民歌色彩区,同属一个色彩分区的民歌在曲目名称、题材内容、曲调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通过对同一色彩区内相似民歌的谱例对比分析,找出它们在旋律曲调和歌词内容方面的相同与差异,从而确认它们之间的渊源流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地域 审美习俗 渊源流变
下载PDF
人类学家王杰教授
15
作者 覃德清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共1页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家 王杰 审美习俗 学术成果 学术研究
下载PDF
从艺术的民族性谈盆景
16
作者 蒋汝凡 《花木盆景(下半月)》 2003年第9期14-15,共2页
民族性是艺术的主要属性之一,指一个特定民族的艺术作品因受本民族历史传统、社会状况、文化氛围、地理环境、审美习俗等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基本特色。艺术的民族性体现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意味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与... 民族性是艺术的主要属性之一,指一个特定民族的艺术作品因受本民族历史传统、社会状况、文化氛围、地理环境、审美习俗等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基本特色。艺术的民族性体现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意味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与民族艺术形式的融合。民族性是一个成熟民族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的主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景艺术 民族性 民族历史传统 社会状况 文化氛围 地理环境 审美习俗
下载PDF
中西青年审美差异的历史、文化渊源
17
作者 李戎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3-26,共4页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希腊雕塑和酒神文化等,渲染着一种与东方文化、中国文明完全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西方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具有西方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观。而具有五...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希腊雕塑和酒神文化等,渲染着一种与东方文化、中国文明完全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西方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具有西方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观。而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中国青年的审美观便带上了特有的东方色彩,与西方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神话 酒神文化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审美习俗
原文传递
赫哲族传统图案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相生 孙海佳 温洪伟 《艺术教育》 2011年第8期126-126,共1页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是根据本民族对自然生物的独特理解和图腾崇拜,再加上与各民族艺术的不断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是赫哲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体现出本民族图案艺术的独特魅力,反映了本民族在...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是根据本民族对自然生物的独特理解和图腾崇拜,再加上与各民族艺术的不断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是赫哲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体现出本民族图案艺术的独特魅力,反映了本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特点,这对于研究赫哲族独特的图腾信仰、审美习俗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出了赫哲人丰富的创造力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哲族 图案 艺术 审美习俗
原文传递
再论中国黑釉瓷器的起源与早期工艺发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汇文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当今国人对于历代黑釉瓷器的审美与收藏方兴未艾,而对于黑釉瓷器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问题,学界探讨颇少。叶宏明曾以《浙江古代黑釉瓷器——兼论我国黑釉瓷器的起源》发刊于1982年第1期《中国陶瓷》。朱伯谦与林士民二位先生亦以《我国... 当今国人对于历代黑釉瓷器的审美与收藏方兴未艾,而对于黑釉瓷器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问题,学界探讨颇少。叶宏明曾以《浙江古代黑釉瓷器——兼论我国黑釉瓷器的起源》发刊于1982年第1期《中国陶瓷》。朱伯谦与林士民二位先生亦以《我国黑瓷的起源及其影响》发刊于1983年12期《考古》杂志,两篇文章皆认为黑釉瓷器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浙江宁绍平原,对汉代黑釉瓷做出最早的探索及启迪,从不同角度介绍汉代窑址、烧制水平。随着近三十多年来的考古材料新发现及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中国黑釉瓷器起源的问题已经逐渐明晰,譬如,起源时间提前一千多年,且受时代色彩审美习俗与制瓷工艺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本文将重新对黑釉瓷器起源的时间界定、礼俗观念、工艺成就、传播交流等做综合性与整体性的分析,以期待将黑釉瓷起源的学理研究推进一步,完善中国黑釉瓷器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陶瓷》 起源时间 早期发展 黑釉 瓷器 工艺 学科研究方法 审美习俗
原文传递
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的装饰纹样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青 《文物天地》 2020年第8期15-23,共9页
装饰纹样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最为直观的载体,也是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创作。唐代,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金银器的装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被列为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西... 装饰纹样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最为直观的载体,也是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创作。唐代,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金银器的装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被列为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文物当中有271件金银器,主要制作于盛唐时期。这些金银器上的装饰纹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时代风貌、对外交流及审美习俗,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家村 金银器 历史文化信息 装饰纹样 时代风貌 实物资料 时代精神 审美习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