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思想的客观性
1
作者 王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6,共14页
语言表达认识。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即思想,具有客观性。语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还带有一种东西,这就是真之条件,即思想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后者也是客观的。人们断定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思想必须是人们认识... 语言表达认识。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即思想,具有客观性。语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还带有一种东西,这就是真之条件,即思想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后者也是客观的。人们断定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思想必须是人们认识的,即在人们经验范围之内;其二,句子的真之条件必须是清楚的,否则人们就无法判定思想是不是真的。对思想的认识是经验的,但是对真之条件的认识不是经验的,而需要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人们一般不知道真之条件,这通常并不影响人们进行交流。哲学中的举例说明就是借助对思想的理解。今天,人们借助关于真之条件的认识,对句子及其表达的东西作出更好的说明。哲学史的发展表明,人们从借助关于语言的考虑进步到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从关于真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进步到关于真之条件的认识,从而使真与意义真正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真之条件 客观性 举例 逻辑
下载PDF
批判、规范与事实张力下的新闻客观性:以批判诠释学及相关争论为视角
2
作者 刘国强 涂骁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对话,客观性表明自身为融规范性与批判于一体的动态过程。基于后现代主义与卢曼系统论对客观性之争的延续,客观规范性的重要意义与困难被进一步展示,并为理解作为事实与规范之张力的客观性提供新的视域。尽管一直伴随着怀疑与争论,但新闻客观性总是在各种思想的复杂张力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成为“不死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新闻客观性 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 规范性
下载PDF
科技英语写作表达客观性的句型选择
3
作者 方洪民 阮刘青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5期44-46,50,共4页
客观性表达是科技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英语人称主语句可以句型转换为物称主语句,实义动词谓语句可以句型转换为虚义动词谓语句、there be结构句或系动词谓语句。转换句是隐喻式表达,更趋于客观性。主观性倾向句型还有情态动词谓语句、... 客观性表达是科技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英语人称主语句可以句型转换为物称主语句,实义动词谓语句可以句型转换为虚义动词谓语句、there be结构句或系动词谓语句。转换句是隐喻式表达,更趋于客观性。主观性倾向句型还有情态动词谓语句、主题评述句和一般否定句,科技英语写作中应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英语 客观性 隐喻句 静句 句型
下载PDF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客观性”转型研究——以《人生历程》为例
4
作者 向小蕊 《湛江文学》 2024年第3期0036-0038,共3页
文学是一种可以深刻影响个人,影响人们对文化理解的一种媒介。在女性主义文学创作领域,“文学客观性”是在美学或想象层面上解决现实世界中矛盾处境的方案。小说《人生历程》的作者多萝西·理查森(DorothyRichardson)在讨论“客观... 文学是一种可以深刻影响个人,影响人们对文化理解的一种媒介。在女性主义文学创作领域,“文学客观性”是在美学或想象层面上解决现实世界中矛盾处境的方案。小说《人生历程》的作者多萝西·理查森(DorothyRichardson)在讨论“客观性”时采用了自我批评的方法。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向“客观性”转型的过程中,女性作家可以通过形式这一媒介使可能性转变为现实,重塑文化历史。对此,文章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客观性及其表现,并以《人生历程》为例探究了“客观性”转型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 《人生历程》 多萝西·理查森 文学客观性
下载PDF
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 被引量:45
5
作者 单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8-35,共8页
关键词 客观性原理 客观报道 新闻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 精神交往 道德意识 新闻传播主体 新闻报道 新闻实践 理性精神
下载PDF
论翻译批评客观性及其构建 被引量:7
6
作者 蓝红军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0,共5页
客观性是翻译批评不变的诉求,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来加以考察,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具有不同的含义。翻译批评的客观性以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对原文文本理解的客观性为基础,它不是一种全然的自在客观性,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主体间性。从本质上说... 客观性是翻译批评不变的诉求,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来加以考察,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具有不同的含义。翻译批评的客观性以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对原文文本理解的客观性为基础,它不是一种全然的自在客观性,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主体间性。从本质上说,翻译批评的客观性是蕴含着翻译批评者对于价值共识追求的一种自为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客观性 自在客观性 主体间性 自为客观性
下载PDF
康德式建构主义的客观性:一种基于契约主义的证成
7
作者 黄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3,共8页
罗尔斯提出的康德式建构主义从一种直觉性的协议概念出发,主张道德客观性并非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赞同,即道德客观性并非源自所有人认识到了一个先在的独立的道德秩序,而是源自所有人对同一个权威性的社会视角有所赞同。在康德式建构主义... 罗尔斯提出的康德式建构主义从一种直觉性的协议概念出发,主张道德客观性并非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赞同,即道德客观性并非源自所有人认识到了一个先在的独立的道德秩序,而是源自所有人对同一个权威性的社会视角有所赞同。在康德式建构主义的客观性理论中,建构主义对客观性的描述并不追求真确,而是更接近于最合情理,并从三个方面表现出一种契约主义的理论特征:一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中达成客观性的视角,原初状态下的各方通过无知之幕避免了以具体的依恋关系和利益塑造道德原则,使得道德原则或政治观念能以一种远离个人偶然性的方式获得其客观性。二是在原初状态设定中的“合情理性”对“理性”的优先性,这种优先性体现在无知之幕对偶然性优势的遮蔽以及以“初始善”的形式提出的重叠利益。“合情理性”的优先性是原初状态的各方彼此达成理性协议从而进行公平的社会合作的必要前提。三是公共性证成的两个前提,即良序社会的特征和民主社会中的普遍事实,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公共性证成:道德证成和政治证成,两种证成的目标虽不相同,但仍然一致采取了契约主义的方法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式建构主义 道德客观性 契约主义
下载PDF
走向黎明:刻舟求剑与唯变所适、与时俱进的辩证之路——事物客观性之探赜
8
作者 刘帅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第11期10-11,共2页
在《科学与真理:对事物客观性的主观把握与表达》中,我已经表达了几个观点:一、我们始终在意识世界,科学始终无法超越“经验”的验证,事物的客观性只能通过主观性来把握。二、没有绝对永恒的、客观独立的意识主体,没有绝对可靠的知识基... 在《科学与真理:对事物客观性的主观把握与表达》中,我已经表达了几个观点:一、我们始终在意识世界,科学始终无法超越“经验”的验证,事物的客观性只能通过主观性来把握。二、没有绝对永恒的、客观独立的意识主体,没有绝对可靠的知识基础,没有绝对的真理。三、我们普遍认为的科学性,不过是在这三重不确定性(宇宙的演进、科学的目标与方法的不确定性)中,在认识与实践的层面上追求相对的、不断有所进步的合理性、确定性、规范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探索。四、在不确定性中探寻相对的确定性,把握和应对变化是生命存在的必然命题。而客观性不是孤立的,离开了主观性,则客观性也将毫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无意义 必然命题 不确定性 意识主体 目标与方法 客观性 与时俱进 规范性
下载PDF
口述史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9
作者 钱茂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4-38,共5页
口述史的主体性即前人习称的主观性,是一个外行最容易关注的话题,总体上属隔岸观花,文献本位观影响了对口述史的理解。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历史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大脑记忆,口述与笔书均是大脑记忆的不同表达形态。个人记忆既是人观,又是一... 口述史的主体性即前人习称的主观性,是一个外行最容易关注的话题,总体上属隔岸观花,文献本位观影响了对口述史的理解。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历史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大脑记忆,口述与笔书均是大脑记忆的不同表达形态。个人记忆既是人观,又是一观,这种微观认知是建立一切更大单位历史的前提。客观是“众观”基础上的专业“一观”。有了不同的人观,才有不同类型的群体史、集体史客观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公众史学 主体性 客观性
下载PDF
赫斯特豪斯对“德性利己”命题的客观性论证路径
10
作者 缪一天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9期72-75,80,共5页
“德性利己”命题源自赫斯特豪斯使用该命题与“德性使其拥有者成为好的人”以及“德性的上述两种特征是彼此关联的”建构自己的规范德性伦理客观性论证框架。赫斯特豪斯将这一命题的歧义性分为“特殊问题”与“一般问题”,并采用归谬... “德性利己”命题源自赫斯特豪斯使用该命题与“德性使其拥有者成为好的人”以及“德性的上述两种特征是彼此关联的”建构自己的规范德性伦理客观性论证框架。赫斯特豪斯将这一命题的歧义性分为“特殊问题”与“一般问题”,并采用归谬论证在不同语境中为德性有利于其拥有者的主张辩护。同时,她指出德性者与恶德者虽有不同的伦理视域,但在死亡、损伤和享受等情感的触发上有共通性。赫斯特豪斯对“德性利己”命题的论证为其伦理思想客观性的证明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利己 德性伦理 客观性
下载PDF
诱饵点击、失灵和反转:社交媒体中新闻客观性与情绪化的矛盾
11
作者 刘英华 雷紫晶 +2 位作者 丁雪怡 李禄含 林欣然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本研究分析了社交媒体中新闻机构使用“点击诱饵元素”的现状,并对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文章选取伯努利朴素贝叶斯算法对新闻标题进行分类,使用主题模型对新闻内容进行主题分类,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点击诱饵元素的传... 本研究分析了社交媒体中新闻机构使用“点击诱饵元素”的现状,并对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文章选取伯努利朴素贝叶斯算法对新闻标题进行分类,使用主题模型对新闻内容进行主题分类,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点击诱饵元素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新闻机构正在向使用点击诱饵元素过渡,使用情绪化的点击诱饵元素逐渐兴起。在新闻内容上,社交媒体中新闻机构呈现淡传统媒体化和逐步社交媒体化的趋势。使用点击诱饵元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帖文的传播效果,实现“诱饵点击”,且情绪化的点击诱饵元素效果最好。情绪化点击诱饵元素在客观性较强的新闻消息中会导致情绪唤起的中断,出现“诱饵失灵”,甚至“诱饵反转”的效果,呈现客观性与情绪化的矛盾。在实践层面,“纯文本”类新闻消息使用点击诱饵元素提高传播效果的作用更显著,为文字型媒体脱颖而出打开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体 点击诱饵元素 情绪化 客观性 情绪传播理论
下载PDF
“客观性问题”与当代美国史学的挑战——以《那高贵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王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0-59,78,共11页
《那高贵的梦想》参与了学界关于“客观性”的讨论,它的视角不是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或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究竟是什么,而是客观性概念在美国史学界的际遇。就客观性概念的演变,客观性与史学专业化的关系,客观性的危机,学者们发表了各... 《那高贵的梦想》参与了学界关于“客观性”的讨论,它的视角不是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或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究竟是什么,而是客观性概念在美国史学界的际遇。就客观性概念的演变,客观性与史学专业化的关系,客观性的危机,学者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从四个角度质疑了诺维克对客观性概念的理解。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客观性的标准和权威发生了动摇,美国史学也出现了“身份转向”“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些转向既源于史学研究本身的演进,也有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身份政治运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史学 客观性 彼得·诺维克 《那高贵的梦想》
下载PDF
多看,多想——列奥·施坦伯格理想的客观性
13
作者 董静(译) 石墙(译) 《艺术广角》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2011)是美国著名文艺复兴艺术史学家,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五卷散文集正陆续出版;他对“客观性”问题颇感兴趣,主张对艺术品的阐释应该多看多想,提出更多的可能性;他对米开朗基罗... 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2011)是美国著名文艺复兴艺术史学家,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五卷散文集正陆续出版;他对“客观性”问题颇感兴趣,主张对艺术品的阐释应该多看多想,提出更多的可能性;他对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的作品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评论,对版画提出“平板式画面”的观点充满哲学意味;他的评论不拘一格,对此既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但他本人仍然信奉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奥·施坦伯格 艺术史学家 客观性
下载PDF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客观性
14
作者 陈兰 《记者摇篮》 2024年第2期141-143,共3页
新闻报道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有些记者或媒体在报道时可能会混入个人观念,这样就会带有情感倾向,可能会使报道产生偏见,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更难以实现。尤其是对于社会特殊群体事件的报道,往往更是受到“标签”... 新闻报道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有些记者或媒体在报道时可能会混入个人观念,这样就会带有情感倾向,可能会使报道产生偏见,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更难以实现。尤其是对于社会特殊群体事件的报道,往往更是受到“标签”的影响,容易产生晕轮效应,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这种情况在新媒体时代更为常见。要保持新闻的客观性,需要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必须始终牢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积极地承担起相关的社会责任,增强新闻的专业主义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新闻客观性 社会责任
下载PDF
论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 被引量:12
15
作者 纵博 马静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6,共11页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针对各类证据设置了若干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也即排除不具备证据客观性保障条件的证据的规则。我国的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与美国的鉴真制度在规则特征、制度特征、规范目的等方面均有...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针对各类证据设置了若干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也即排除不具备证据客观性保障条件的证据的规则。我国的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与美国的鉴真制度在规则特征、制度特征、规范目的等方面均有区别。这些规则的出现,为重新审视我国证据法学界关于证据的"三性"理论提供了一种新契机,同时扩展了证据排除规则的范围。我国的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具有以法官审查判断证据为中心、规则的形式化特征较强、对言词证据的取证设置了较严的客观性保障条件等特点。为使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应对规则的实施进行诉讼化改革,完善证明机制,同时加强规则自身的科学性及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 客观性保障条件 证据排除
下载PDF
新闻采编中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平衡
16
作者 石明燕 《采写编》 2024年第8期182-184,共3页
本文探讨了融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中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客观、中立,而主观性强调记者个人观点和表达。融媒体的多样化信息来源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增加了主观性的存在。文章提出平衡策略,包括采编规范制定、... 本文探讨了融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中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客观、中立,而主观性强调记者个人观点和表达。融媒体的多样化信息来源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增加了主观性的存在。文章提出平衡策略,包括采编规范制定、专业素养培养和纠错机制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平衡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保持新闻报道质量和可信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采编 客观性 主观性 平衡
下载PDF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法与康德的认识论: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平衡
17
作者 朱云丹 《哲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872-1878,共7页
本论文旨在探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法与康德的认识论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平衡。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法强调对历史性意识和理解的重视,而康德的认识论则关注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通过比较两者的观点,本... 本论文旨在探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法与康德的认识论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平衡。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法强调对历史性意识和理解的重视,而康德的认识论则关注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通过比较两者的观点,本文试图深入理解伽达默尔如何在诠释学方法中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平衡,以及与康德认识论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伦理维度上的意义。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rmeneutic approach of German philosopher Gadamer and Kant’s epistemology,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balance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Gadamer’s hermeneutic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ing, while Kant’s epistemolog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By comparing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Gadamer balances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n his hermeneutic approach, as well a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Kant’s epistemology, and explores their ethical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方法 认识论 主观性 客观性 历史性意识
下载PDF
论历史唯物主义兼容道德客观性的可能路径
18
作者 李周林 《时代人物》 2024年第22期0001-0004,共4页
在传统的理解中,由于拒斥永恒的、先验的道德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被广泛认为站在道德相对主义的立场 上,不符合伦理学关于“道德客观性”的基础需求。而罗德尼·佩弗在重新诠释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客观性的基础上, 深刻揭示了历史唯物... 在传统的理解中,由于拒斥永恒的、先验的道德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被广泛认为站在道德相对主义的立场 上,不符合伦理学关于“道德客观性”的基础需求。而罗德尼·佩弗在重新诠释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客观性的基础上, 深刻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规范性道德相对主义的根本区别。进一步的,在元伦理学的规范性层面上,佩弗又以罗尔斯 的反思平衡方法为中介,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客观性相结合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客观性 罗尔斯
下载PDF
刑事证据新分类: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 被引量:14
19
作者 樊崇义 李思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关于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但根据内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刑诉法中的8种证据进行划分,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区分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能够指导办案机关扭转&q...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关于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但根据内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刑诉法中的8种证据进行划分,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区分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能够指导办案机关扭转"口供中心主义"的做法,有利于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与纠正。在证据新分类的指引下,公安机关要转变口供至上的理念,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并重;检察机关要合理引导、深入挖掘,把紧客观性证据审查关口;审判机关要综合全案进行审查判断,发挥审判的终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主观性证据 新分类 口供中心主义 客观性证据为中心
下载PDF
揭密新闻客观性的制度神话——解读《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镇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5-106,共2页
关键词 客观性 《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新闻理论 市场经济 意识形态 哈克特 加拿大 书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