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时间静态屈肘诱发肌肉疲劳的拮抗肌共激活变化及中枢调控策略研究
1
作者 王乐军 乔敏洁 +6 位作者 宋筱倩 杨华 王策 邵企能 陶海峰 牛文鑫 刘晓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9-129,共1页
目的了解长时间低负荷静态屈肘诱发主动肌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是否产生了疲劳,探索此过程拮抗肌共激活的中枢调控策略。方法12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以10%MVC负荷静态屈肘至力竭,同步采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矩阵肌电信号。计算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目的了解长时间低负荷静态屈肘诱发主动肌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是否产生了疲劳,探索此过程拮抗肌共激活的中枢调控策略。方法12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以10%MVC负荷静态屈肘至力竭,同步采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矩阵肌电信号。计算动作电位传导速度(CV)和肌电分形维(FD),作为量化外周与中枢疲劳的指标。基于卷积盲源分离算法对矩阵肌电信号进行分解,提取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对主动肌-主动肌、拮抗肌-拮抗肌、拮抗肌-主动肌MUAP进行相干性分析,计算运前、后半段信号在delta(0~5 Hz)频段内的相干函数均值,作为量化“共驱动”控制策略的指标。结果疲劳后屈、伸肘MVC力矩较实验前皆显著降低。肱二头肌CV在前30%收缩期单调下降,在之后的收缩期内单调递增。肱三头肌CV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FD在整个收缩期内单调递增。肱二头肌内相干函数值在疲劳运动后半段显著降低,肱三头肌内相干函数值在疲劳运动后半段显著增加,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相干函数值无显著变化。结论在10%MVC负荷长时间静态屈肘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产生了显著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拮抗肌共激活在“共驱动”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主动肌与拮抗肌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独立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肌 屈肘 主动肌 肌肉疲劳 相干函数 肌电信号 疲劳程度
下载PDF
手法复位结合极度屈肘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马彦飞 白继磊 +1 位作者 何惠生 明立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极度屈肘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15年8月-2022年5月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中应用手法复位结合极度屈肘辅助复位共47例。骨折端手法复位后肘关节屈曲110°~1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极度屈肘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15年8月-2022年5月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中应用手法复位结合极度屈肘辅助复位共47例。骨折端手法复位后肘关节屈曲110°~120°,绷带捆绑固定,通过极度屈肘临时固定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从肱骨外髁经皮置入2枚克氏针并呈“扇”形分布,逐渐伸直肘关节30°~50°使尺神经复位,由肱骨内髁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6例闭合复位成功,1例转为切开复位,骨折端均愈合。其中6例神经损伤术后1~8周内自行恢复,1例合并肱动脉损伤,术中修剪后吻合。末次随访按照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优45例,良2例,无异位骨化及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结论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中应用手法复位结合极度屈肘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明显提高闭合复位的成功率,减少因反复复位造成的再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 屈肘 内固定 肱骨髁上
下载PDF
皮部叩刺加穴位透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30例
3
作者 王泉忠 陈明英 张艺泠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7期48-50,共3页
目的 探讨患侧上肢阳经皮部叩刺加穴位透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2月在泉州市泉港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目的 探讨患侧上肢阳经皮部叩刺加穴位透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2月在泉州市泉港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患侧上肢阳经皮部叩刺加穴位透刺治疗。2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4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MAS评分、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上肢痉挛程度MAS评分均降低,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血浆NE、DA含量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均更为明显(P<0.05)。结论 患侧上肢阳经皮部叩刺加穴位透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程度、肘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浆NE和DA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屈肘痉挛 皮部叩刺 穴位透刺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离心收缩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屈肘肌群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巧娥 张勇 +1 位作者 董婵 卢甜甜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871-874,共4页
目的探讨离心收缩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屈肘肌群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9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4)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离心收缩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屈肘肌群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9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4)给予常规康复运动疗法,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离心收缩训练,对比两组屈肘肌群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以及表面肌电图指标。结果训练12周后,观察组屈肘肌群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组块测试(BBT)、改良Barthel指数(MBI)、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量表(PDMS-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及肌电积分值(iEMG)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离心收缩训练用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中,能够有效调节患儿被动运动状态表面肌电图指标,显著改善其屈肘肌群痉挛状态,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收缩训练 痉挛型偏瘫脑瘫 屈肘肌群痉挛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电热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屈肘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兰 张红艳 +4 位作者 张昆 操红艳 訾璐 胡小军 张仲锦 《中国康复》 2023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电热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在脑卒中伴屈肘肌痉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LF-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运用电热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在脑卒中伴屈肘肌痉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LF-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电热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偏侧屈肘肌肌张力改良Ashworth评级(MAS)、上肢Fugl-Meyer评分(U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AS评级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U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EP潜伏期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波幅变化不明显,但观察组治疗后波幅增加,且明显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热针联合低频rTMS对脑卒中屈肘肌痉挛疗效更佳,可明显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针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屈肘肌痉挛
下载PDF
前臂旋前、旋后桡骨头挤压屈肘复位法治疗儿童桡骨头半脱位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胡苑涛 吴锐坚 +1 位作者 陈鹏德 姚丹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前臂旋前、旋后桡骨头挤压屈肘复位法治疗儿童桡骨头半脱位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22年5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儿童桡骨头半脱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前臂旋后桡骨头挤压屈肘复... 目的:探讨前臂旋前、旋后桡骨头挤压屈肘复位法治疗儿童桡骨头半脱位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22年5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儿童桡骨头半脱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前臂旋后桡骨头挤压屈肘复位法治疗,研究组使用前臂旋前桡骨头挤压屈肘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复位、再脱位情况,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全部复位成功,研究组一次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脱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度、重度疼痛患者均少于对照组,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患儿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旋前桡骨头挤压屈肘复位法治疗儿童桡骨头半脱位,能有效提高一次复位成功率,减少再脱位,减轻疼痛程度,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半脱位 关节功能 疼痛程度 满意度 前臂旋前桡骨头挤压屈肘复位法
下载PDF
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临床研究
7
作者 倪坚正 刘爱民 赵勇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5期85-89,共5页
目的:观察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手牵足蹬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 目的:观察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手牵足蹬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复位时间、1次复位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1次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维度(日常活动、疼痛、肌力、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疗效确切,能够缩短患者复位时间,改善患者疼痛及肩关节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前脱位 椅背屈肘复位法 舒筋活血汤 疼痛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神经损伤后屈肘功能重建术 被引量:4
8
作者 顾立强 裴国献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73-77,共5页
关键词 神经损伤 屈肘功能重建术 原则 屈肘功能障碍
下载PDF
背阔肌皮瓣移位重建屈肘功能12例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国敬 陈德松 +2 位作者 蔡佩琴 陈亮 沈尊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09-211,共3页
自1991年3月~1993年10月,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屈肘功能12例,随访6个月~2年半,疗效满意。优点为:①不可逆性臂丛神经损伤肢体多为“皮包骨”,采用肌皮瓣移位,增大了肢体周径,减少了皮肤张力,有利... 自1991年3月~1993年10月,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屈肘功能12例,随访6个月~2年半,疗效满意。优点为:①不可逆性臂丛神经损伤肢体多为“皮包骨”,采用肌皮瓣移位,增大了肢体周径,减少了皮肤张力,有利于移位后肌肉滑行,改善了外观,同时也便于术后血运观察。②部分臂丛根性损伤,背阔肌多已萎缩无功能,利用神经移位重建胸背神经而恢复了背阔肌功能,再移位重建屈时功能,证明是有效可行的。分析讨论了此类手术的特点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背阔肌皮瓣移位 屈肘功能 重建术
下载PDF
旋前屈肘手法复位联合闭合穿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岩 张中礼 +2 位作者 杨文斌 江涛 李敏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旋前屈肘手法复位联合闭合穿针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GartlandⅢ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采用旋前屈肘手法复位、常规手法复位联合闭合穿针治疗... 目的探讨旋前屈肘手法复位联合闭合穿针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GartlandⅢ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采用旋前屈肘手法复位、常规手法复位联合闭合穿针治疗。比较两组复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周肘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旋前、旋后角度)、提携角、Baumann角。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肘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肘关节屈曲角度、提携角、Baumann角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肘关节背伸、旋前、旋后角度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7.4%、92.8%,两组比较P<0.05。结论旋前屈肘手法复位联合闭合穿针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旋前屈肘手法复位 闭合穿针
下载PDF
背阔肌功能恢复后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浩东 方有生 陈德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204-1206,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经神经移位修复胸背神经而恢复的背阔肌作为动力肌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3年6月,共有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经多组神经移位术后屈肘功能无恢复而背阔肌恢复良好者5例,屈指功能无恢复,背阔... [目的]探讨利用经神经移位修复胸背神经而恢复的背阔肌作为动力肌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3年6月,共有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经多组神经移位术后屈肘功能无恢复而背阔肌恢复良好者5例,屈指功能无恢复,背阔肌功能良好者3例,均采用恢复的背阔肌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 a^3 a 6个月,移位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肘关节活动度为伸肘10°~25,°屈肘100°以上,肌力达Ⅲ~Ⅳ级。手指可抓握,各指屈距掌纹2 cm左右,肌力达Ⅲ级。[结论]利用经神经移位恢复的背阔肌作为动力肌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疗效可靠,因此在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时应常规修复胸背神经以恢复背阔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背阔肌皮瓣移位 重建 屈肘
下载PDF
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的屈肘功能重建体会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房添 高辉 +4 位作者 姬广林 赖光松 刘午阳 华云 艾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97-899,共3页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上干损伤 Oberlin手术 屈肘功能重建
下载PDF
屈肘功能重建和肘关节功能评定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强 陈德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01-502,共2页
关键词 手术方式 屈肘功能重建 关节功能 评定
下载PDF
尺侧腕屈肌反转重建屈肘功能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季爱玉 邹云文 +2 位作者 夏精武 夏玉军 徐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4-195,共2页
在15例30侧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腕屈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供应尺侧腕屈肌的血管有2~3组,以起自尺动脉或尺侧返动脉进入该肌起始部的一组血管最为恒定。支配该肌的主要的神经支多在尺神经出尺神经沟时分出,临床3例臂丛神经... 在15例30侧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腕屈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供应尺侧腕屈肌的血管有2~3组,以起自尺动脉或尺侧返动脉进入该肌起始部的一组血管最为恒定。支配该肌的主要的神经支多在尺神经出尺神经沟时分出,临床3例臂丛神经不全损伤的病人,利用尺侧腕屈肌反转,经皮下隧道与三角肌止点做扣式缝合重建屈肘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侧腕 重建 屈肘
下载PDF
正中神经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文宏 刘新阁 +5 位作者 王德芬 祁庆彬 常万绅 许会敏 张伟 扬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7期541-543,共3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供体神经的变化。方法在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屈肘功能障碍时,应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吻合重建屈肘功能14例,并进行10~36个月的随访。根据肱二头肌肌力和肘关...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供体神经的变化。方法在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屈肘功能障碍时,应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吻合重建屈肘功能14例,并进行10~36个月的随访。根据肱二头肌肌力和肘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本组优9例,可3例,差2例。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有年龄、损伤距手术时间、臂丛神经损伤的程度、神经吻合的质量,以及功能锻炼的方式方法。手术前后供体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的一种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正中神经 束支移位 屈肘功能
下载PDF
指浅屈肌翻转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金柱 顾树明 王大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4-124,共1页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屈肘功能重建 指浅肌翻转移位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顾玉东 张丽银 +1 位作者 张高孟 虞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96-197,共2页
报道4例全臂丛根撕脱伤患者,经各种神经修复手术,患肢无任何功能恢复。采用胸锁乳突肌经锁骨后移位,用阔筋膜加长固定于桡骨结节远端,重建了屈肘功能。肘关节屈曲平均达80°,平均肌力Ⅲ级。
关键词 胸锁乳突肌 肌肉移位 屈肘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背阔肌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屈肘功能56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强 王凤 +2 位作者 梁久金 常辉 王德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患者 屈肘功能 背阔肌 挤压伤 松解 切割伤 主动 移位法 重建
下载PDF
带蒂尺侧腕屈肌转位重建屈肘功能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进学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3-205,共3页
在31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按带血管神经蒂转位重建屈肘功能要求,观测了尺侧腕屈肌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的血管蒂主要是尺侧返血管和尺血管的分支,以尺侧返血管分支为首选。支配尺侧腕屈肌的尺神经肌支长度多数不影响肌转位... 在31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按带血管神经蒂转位重建屈肘功能要求,观测了尺侧腕屈肌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的血管蒂主要是尺侧返血管和尺血管的分支,以尺侧返血管分支为首选。支配尺侧腕屈肌的尺神经肌支长度多数不影响肌转位。按照保留尺侧腕屈肌主要血管和神经支配,切断肌起止两端,经肌下和皮下隧道,转位到肱二头肌正常解剖位置的术式设计,分析了血管神经蒂的选择和保护,讨论了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术式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侧腕 血管神经蒂 屈肘
下载PDF
屈肘吊臂法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建洪 吴桂红 +1 位作者 邓莎 吴志云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4期341-342,共2页
目的探讨屈肘吊臂法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肱骨外上髁处局部封闭术结合术后患肢屈肘吊臂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肱骨外上髁处局部封闭术治疗,通过视觉模... 目的探讨屈肘吊臂法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肱骨外上髁处局部封闭术结合术后患肢屈肘吊臂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肱骨外上髁处局部封闭术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局部疼痛及压痛和患肢Mill征、Cozen征功能测定,对治疗后一个月内每周进行一次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疼痛症状及体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屈肘吊臂法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易以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肘吊臂法 肱骨外上髁炎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