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5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相与分殊:张承志与鲁迅关系重审
1
作者 雷晓楠 王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张承志也许是最难以言说的一位当代作家。从早期响彻文坛的小说《黑骏马》到最近散文集《三十三年行半步》,张承志所表现出的一贯、坚决、特立独行,使得他在当代文坛中的存在显得既简单又复杂。不管是张承志自己还是学术研究界,一直将... 张承志也许是最难以言说的一位当代作家。从早期响彻文坛的小说《黑骏马》到最近散文集《三十三年行半步》,张承志所表现出的一贯、坚决、特立独行,使得他在当代文坛中的存在显得既简单又复杂。不管是张承志自己还是学术研究界,一直将其与鲁迅进行比对。鲁迅的确对后代作家持续地产生影响,而张承志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经典案例。两位作家在孤独、决绝和坚韧方面极具相似性。这在革命话语、知识分子同行、日本体验、价值信仰等重要方面均有涉及。不过,这些相似性最终在对底层民众的态度、传统文化的评估、终极形而上问题的思考等更深层次上,两人实则相背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鲁迅 文学 比较
下载PDF
心灵的涤荡:张承志小说《黑骏马》中的寻根内涵
2
作者 谢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79,共4页
张承志的《黑骏马》通过“骏马”这一贯穿全文的草原意象吟唱出壮丽凄美的“草原法则”,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构建起富有感染力的人性选择,揭示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文化的追寻也从一开始对生命的... 张承志的《黑骏马》通过“骏马”这一贯穿全文的草原意象吟唱出壮丽凄美的“草原法则”,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构建起富有感染力的人性选择,揭示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文化的追寻也从一开始对生命的赞颂转向对文化的思考。《黑骏马》从批判和兼容并包的角度思考自身文化,将文学化为涤荡心灵和度量自身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黑骏马》 寻根 内省
下载PDF
乐景和诗魂齐鸣的交响曲——论张承志小说创作的音乐性
3
作者 吴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张承志有着漫长而又丰富的音乐人生之旅。从上山下乡时期对蒙古长调的热爱和追逐,到去日本访问时对冈林信康和风民谣的欣赏和偏好,再到西北寻根路途之中对阿皮兹苏菲之歌的崇拜和痴迷,音乐已成为他小说创作和生命书写之中最为重要的审... 张承志有着漫长而又丰富的音乐人生之旅。从上山下乡时期对蒙古长调的热爱和追逐,到去日本访问时对冈林信康和风民谣的欣赏和偏好,再到西北寻根路途之中对阿皮兹苏菲之歌的崇拜和痴迷,音乐已成为他小说创作和生命书写之中最为重要的审美元素和精神资源。在张承志的小说中,婉转缠绵的乐景和飘逸飞扬的诗魂已经达到了融合齐鸣的完美状态,其小说创作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内容、话语文体形态、故事结构、创作技法、自然本真生命的书写和激情诗学等方面。对张承志小说中的音乐性做条分缕析的解读和阐发,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地把握其创作菁华和审美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音乐性 冈林信康 复调 话语音乐 激情诗学
下载PDF
“母性的高扬”与“父性的缺失”——作家张承志笔下的“草原人”形象
4
作者 乔亚楠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作为一个客居草原的“外来者”,张承志饱含深情地创作了一系列草原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从形象学和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其小说中塑造的年迈额吉、年轻女性、草原母亲等女性形象均凸显出天然而伟大的母性,而以骑手、歌者、义子... 作为一个客居草原的“外来者”,张承志饱含深情地创作了一系列草原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从形象学和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其小说中塑造的年迈额吉、年轻女性、草原母亲等女性形象均凸显出天然而伟大的母性,而以骑手、歌者、义子身份出现的男性形象则彰显出父性的缺失和对母性的渴望,这体现出小说性别建构中所内含的一种亟待反思的性别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小说 草原人形象 母性的高扬 父性的缺失
下载PDF
张承志小说的民族交流思想
5
作者 尹变英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5-99,共5页
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张承志对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极强的把握能力。他通过文学创作对少数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理解和深厚情感让这些文化有了表达的空间,也让汉文化与这些文化有了交流与对话。这既包括张承志用汉文化来赋予... 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张承志对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极强的把握能力。他通过文学创作对少数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理解和深厚情感让这些文化有了表达的空间,也让汉文化与这些文化有了交流与对话。这既包括张承志用汉文化来赋予少数民族以意义,也包括以少数民族文化来审视流行文化,所以张承志的作品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当代意义上的多民族交流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寻求理解和尊重,寻求意义空间;二是希望用充满了风骨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时下的流行文化起到一定的匡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民族交流 北方文化 匡正
下载PDF
“变思想为形式”:张承志的散文道路及其1990年代转向
6
作者 曾思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4,共10页
张承志1990年完成《心灵史》后,在文学创作上走定散文道路。其在1980年代末现代主义潮流中的形式探索,往往为后来的笔战和人文精神论争遮掩。从强调文学规避的前卫艺术观,转向为中国文化应战的散文道路,包含了张承志的形式自觉。1990年... 张承志1990年完成《心灵史》后,在文学创作上走定散文道路。其在1980年代末现代主义潮流中的形式探索,往往为后来的笔战和人文精神论争遮掩。从强调文学规避的前卫艺术观,转向为中国文化应战的散文道路,包含了张承志的形式自觉。1990年代的世界格局和异国谋生的处境,强化其文化危机感,思想论战的散文道路也逐渐成型。而论战散文的文学性坚持,意在弥合真实与善意的矛盾,也是打通张承志复杂身份下民族情感和中国立场的必要手段。1990年代的张承志散文也是对其1980年代知青写作单一面向的思想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散文 1990年代 中国立场
下载PDF
论作为一种叙事模式的“在路上”——以王蒙、张承志、张贤亮以及红柯等作家笔下作品为考察核心
7
作者 袁文卓 《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83-191,共9页
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人文景观,使得作为个体人的渺小相较于西部广袤的大地,其反差便愈发凸显。“在路上”的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家的实际生存体验以及言说表达相契合。这种叙事模式,在王蒙以及张承志等作家笔下的西部小说中体现... 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人文景观,使得作为个体人的渺小相较于西部广袤的大地,其反差便愈发凸显。“在路上”的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家的实际生存体验以及言说表达相契合。这种叙事模式,在王蒙以及张承志等作家笔下的西部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通常将叙述人物主体放置于广袤的地理环境中,或是一人踽踽独行,或是一人一马,构建了独具西部特色的文化景貌。而描写一个人“在路上”的叙事模式,也随即成为作家笔下重要的书写与言说对象。对“在路上”这种小说叙事模式的考察,为我们理解西部作品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研究视域与美学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张承志 张贤亮 “在路上” 叙事模式
下载PDF
何为“刺客精神”——从鲁迅到张承志
8
作者 马贵 《海峡人文学刊》 2023年第1期29-38,156,共11页
在小说《西省暗杀考》、散文《清洁的精神》及其他散文篇什中,张承志对“刺客精神”心驰神往。20世纪90年代他对刺客精神的重申带着道德理想失落后的抗争激情,并借鲁迅予以说明。当我们回到鲁迅的《铸剑》那里,又能看到鲁迅笔下刺客精... 在小说《西省暗杀考》、散文《清洁的精神》及其他散文篇什中,张承志对“刺客精神”心驰神往。20世纪90年代他对刺客精神的重申带着道德理想失落后的抗争激情,并借鲁迅予以说明。当我们回到鲁迅的《铸剑》那里,又能看到鲁迅笔下刺客精神的复杂之处。他既推崇宴之敖式勇于犯上的精神,又对刺客在中国社会的下场持一种怀疑态度。鲁迅暗示我们,对刺客来说,无法仅凭一腔热忱就能完成战斗——它需要更多的精神准备。以鲁迅为坐标,能对张承志20世纪90年代初的思想有所检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客 鲁迅 张承志 《铸剑》 《西省暗杀考》
下载PDF
《张承志小说论》系列论文座谈会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祖宾 李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容本镇副教授的9篇系列论文《张承志小说论》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至2001年第4期连续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为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和科研处联合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于2001年9月15日在南宁市就容... 容本镇副教授的9篇系列论文《张承志小说论》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至2001年第4期连续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为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和科研处联合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于2001年9月15日在南宁市就容本镇副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举行了座谈。出席座谈会并作重点发言的有广西文联副主席黄德昌,广西《南国早报》首席记者、签约作家胡红一,广西大学江建文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杨长勋,广西民族学院教授林建华、副教授郑华生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徐杰舜教授,科研处副处长莫金山副教授。另外,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区党校教授陈学璞还作了书面发言。现将座谈会发言及书面发言整理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小说论》 容本镇 张承志 文学评论 小说 论文学术座谈会 综述
下载PDF
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探索——评新时期的张承志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学勇 李秀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29-135,共7页
张承志研究自80年代初至现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87年以前,重心是对“执着的追求者形象”的探视。1987—1990年,集中于理想主义的论争。1990年以来,“生命主题”的探索成为主流。本文在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视野内。
关键词 张承志 理想主义 追求者形象 生命主题
下载PDF
一位中国作家的孤独旅程——理解张承志 被引量:12
11
作者 旷新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4-52,共9页
张承志是中国文学中一面独立的旗帜,他的写作和思考使革命、平等、人民这些词语得到了昭雪和拯救,使自由、人道、正义、美和民间等概念的内涵得到了真正的确认。
关键词 张承志 孤独 中国文学
下载PDF
呈现、批判与重建——“后殖民主义”时代中的张承志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姚新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张承志的创作历程迄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征服/异域,呈现/家园,战斗/基地。其间的变化既呈现出作家的心路历程,也一步步呈现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意义指向。他的文本包含了六种文化精神要素,其中五个属于内容要素,可按“破—立... 张承志的创作历程迄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征服/异域,呈现/家园,战斗/基地。其间的变化既呈现出作家的心路历程,也一步步呈现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意义指向。他的文本包含了六种文化精神要素,其中五个属于内容要素,可按“破—立”关系进一步划分;唯一的形式要素——理想主义则具有结构性功能,隐藏着作家对中国文化整合的意向。张承志的生存姿态和写作实践呈现着“后殖民主义”境况中的某种质问,蕴含着民族间深层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张承志 理想主义要素 异质文化
下载PDF
不合时宜的美文——张承志散文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8-102,共15页
关键词 张承志 不合时宜 文论 美文 九十年代 “主体” 犬儒主义 知识分子
下载PDF
鲁迅与张承志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吉鹏 冯岩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38-43,共6页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意识不但满足了他个人生命的需求,而且寄托着作家的个人理想;而鲁迅对母亲的主体意识更趋向一种爱与孝,认同与批判的双重精神世界。张承志由母亲而生发的“人民情愫”,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但他远不如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系完整和深刻。张承志在精神层面上延续着鲁迅的决绝姿态,他“以笔为旗”,而鲁迅是“以笔为枪”。张承志是用笔来寻找文学的存在意义,鲁迅则是托命这支笔来开拓存在意义的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张承志 比较 精神联结 文学联系
下载PDF
回忆的诗学——论张承志的早期小说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松睿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8-126,共9页
回忆是张承志早期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并发展出复杂多样的记忆书写模式。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这类作品中,作家对回忆的呈现完全成了再次确证当年理想的手段,在叙述形态上表现为淡化对当下情境的书写,用较为生硬的方式"强行&... 回忆是张承志早期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并发展出复杂多样的记忆书写模式。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这类作品中,作家对回忆的呈现完全成了再次确证当年理想的手段,在叙述形态上表现为淡化对当下情境的书写,用较为生硬的方式"强行"展开对记忆的描绘。而在《黑骏马》等小说里,张承志则使故事在当下与过去之间摆荡,让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相互映照,并着力呈现主人公对过去理想的修正。这意味着作家曾一度试图拥抱当时文坛的主流倾向。不过很快,张承志笔下的回忆再一次表现出极强的异质性,成为对庸常、肤浅的当代社会的抨击。因此,回忆可以理解为张承志早期思想的"风向标",它显影了作家创作状态的每一次改变,并预示着其今后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回忆 叙述模式
下载PDF
论张承志小说的“诗性”内涵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茜 马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34-139,144,共7页
"诗性"小说创作已成为现当代很多作家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小说的"诗性"特征展开研究与论述,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小说所具有的"诗"的某种形式特征... "诗性"小说创作已成为现当代很多作家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小说的"诗性"特征展开研究与论述,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小说所具有的"诗"的某种形式特征这一文本感性层面入手,即在文体层面对这种"诗性"小说进行论述,而忽视了对文学"主体性"精神的探究,即在文学本体论层面来理解和论述。为此,从文体学层面和文学本体论两个层面,运用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路来理解张承志小说中的"诗性"特征将有其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诗性小说 文体学 文学本体论
下载PDF
《心灵史》: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张承志小说论之八 被引量:4
17
作者 容本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4-90,共7页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 ,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 。
关键词 张承志 小说 《心灵史》 民族史诗 文学评论 回族精神 民族品格
下载PDF
敢问路在何方:皈依还是超越?——试论张承志与艾特玛托夫的宗教观及其文化功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韦建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6-112,共7页
艾特玛托夫的影响是张承志体认天山民族心情、将自己的精神探索向宗教领域延伸的原因之一。艾特玛托夫经历了对本民族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基督教文化的两次超越 ,达到了促进不同宗教文化融合、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层次。张承志则背离汉文化... 艾特玛托夫的影响是张承志体认天山民族心情、将自己的精神探索向宗教领域延伸的原因之一。艾特玛托夫经历了对本民族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基督教文化的两次超越 ,达到了促进不同宗教文化融合、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层次。张承志则背离汉文化传统皈依伊斯兰教 ,用被他拒绝的汉语言诉说实际上说不清的哲合忍耶派。他失去了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苏联 比较解读 宗教观 文化功用 当代文学 张承志 艾特玛托夫
下载PDF
驰骋北国草原的骑手——张承志小说论之二 被引量:6
19
作者 容本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81-85,134,共6页
张承志在小说中表现草原生活的地域 ,从他生活过 4年的东乌珠穆沁草原逐渐扩展到整个内蒙古大草原 ,又从内蒙古大草原扩展到了他足迹所及的新疆哈萨克草原 ;小说的基调也由早期的纯真与明净逐渐变得深沉与冷峻。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的 。
关键词 张承志 草原小说 人民意识
下载PDF
“归乡”模式下现代知识者的精神之旅——张承志《黑骏马》和鲁迅《故乡》的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德芳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0-82,共3页
《故乡》和《黑骏马》两篇小说都是中国传统诗文还乡母题的延伸,在结构和意义上的同构和差异,使还乡历程具有可比性。由于还乡的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寻找对象关系的不同,在相同的"归乡"模式下却隐藏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和探寻结... 《故乡》和《黑骏马》两篇小说都是中国传统诗文还乡母题的延伸,在结构和意义上的同构和差异,使还乡历程具有可比性。由于还乡的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寻找对象关系的不同,在相同的"归乡"模式下却隐藏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和探寻结果。他们在理想幻灭中煎熬和挣扎,"反抗绝望"和"深沉的眷恋与皈依"正是他们不同生命探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张承志 故乡 黑骏马 归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