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骞功业的历史书写与形象接受研究
1
作者 王华宝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汉代张骞的人物形象既有早期正史文本的历史书写,如《史记》“持汉节不失”的“博望侯”,《汉书》“博望杖节,收功大夏”,主体为使臣形象;也有历代文学作品对其形象的塑造,其中不乏归功思维的附会之说;还有历史书写与文学传说、宗教传... 汉代张骞的人物形象既有早期正史文本的历史书写,如《史记》“持汉节不失”的“博望侯”,《汉书》“博望杖节,收功大夏”,主体为使臣形象;也有历代文学作品对其形象的塑造,其中不乏归功思维的附会之说;还有历史书写与文学传说、宗教传播、文化归因的交融再生等,形成物种引进者、仙家神人等众多糅合再造的形象。人们将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注入张骞形象之中,用不同的形式书写着自己心中的历史,生成了不同的新文本、新形象,有着极高的认知价值。对张骞功业的认知和形象接受,最核心的内容是“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张骞作为一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楷模,文明互鉴的开拓者之一,必然成为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精彩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历史贡献 历史书写 形象
下载PDF
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再现与表现——以张骞为例
2
作者 张晓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5期188-191,共4页
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将“叙事真实”作为其内核,在再现历史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运用表现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构建,可以增强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本文以历史人物张骞为例,对呈现其故事的纪录片中运用的再现和表现手法进行分... 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将“叙事真实”作为其内核,在再现历史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运用表现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构建,可以增强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本文以历史人物张骞为例,对呈现其故事的纪录片中运用的再现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并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考量,探讨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构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张骞 再现 表现 真实性
下载PDF
张骞出使西域
3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11期74-75,共2页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汉武帝为了争取联合力量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原生活于近祁连山、敦煌一带,后被匈奴逼迫西迁),希望大月氏与汉联合,东西两面夹击匈奴,以收复河西失地。
关键词 匈奴 大月氏 西迁 汉武帝 敦煌 出使 张骞 西域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上的带货达人张骞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美食
4
《餐饮世界》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关键词 陕西省汉中市 丝绸之路 汉中郡 一带一路 城固县 张骞 外交家
下载PDF
西北大学对汉博望侯张骞墓的发掘与增修 被引量:8
5
作者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0,共5页
为纪念国立西北大学自汉中迁回西安60周年,通过文献调查与实地踏访,对68年前西北大学前身国立西北联大对汉博望侯张骞墓的发掘缘由、发掘过程、主要参与者、出土文物、增修项目以及对当时、后世的影响作了历史性研究。结论认为这是迄今... 为纪念国立西北大学自汉中迁回西安60周年,通过文献调查与实地踏访,对68年前西北大学前身国立西北联大对汉博望侯张骞墓的发掘缘由、发掘过程、主要参与者、出土文物、增修项目以及对当时、后世的影响作了历史性研究。结论认为这是迄今对张骞墓惟一的一次正式发掘,确认了墓主身份,奠定了历史基础,在中国外交史、对外开放史、文化交流史和“丝绸之路”研究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突出地彰显了西北大学在汉中8年期间对陕南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前114) 博望侯张骞 考古发掘 抗日战争时期 国立西北大学
下载PDF
张骞与汉代苜蓿引入考述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0-190,共11页
汉代输入苜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不是由张骞引入的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证归纳方法,从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乃至经历与影响,以及张骞带归苜蓿种子形象的产生等方面出发,对张骞与苜蓿引入的关系进行了... 汉代输入苜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不是由张骞引入的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证归纳方法,从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乃至经历与影响,以及张骞带归苜蓿种子形象的产生等方面出发,对张骞与苜蓿引入的关系进行了考释梳理。到目前为止,对张骞引入苜蓿种子的看法主要有4种观点:(1)张骞引入苜蓿种子说;(2)张骞未引苜蓿种子说;(3)张骞传递苜蓿信息说;(4)张骞通西域纪念说。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史料可证明张骞就是取回苜蓿种子的汉使,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苜蓿进入我国与张骞通西域密不可分。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宛国盛产苜蓿的信息,为后来的"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奠定了基础。或许在苜蓿进入我国的过程中,由于张骞带回来的信息,使汉朝知道了大宛国盛产苜蓿,并且是汗血宝马最爱吃的饲草,也正是有了这些信息作支撑,汉使才取回苜蓿种子。因此,不论张骞是否带回苜蓿种子,他在苜蓿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张骞 汉代 汉使 西域
下载PDF
前张骞的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匈奴时代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子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6,共7页
在张骞"凿空"之前,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已经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作用。匈奴强盛时期,曾经控制西域地方。对西域的经济掠夺,包括商业利润的获得。对于分夺商业利润的利益追求,可能... 在张骞"凿空"之前,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已经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作用。匈奴强盛时期,曾经控制西域地方。对西域的经济掠夺,包括商业利润的获得。对于分夺商业利润的利益追求,可能会促使匈奴在西域的军事行政势力对商贸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而长期以来西域"商胡""贾胡"的活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匈奴控制时期西域地方以及整个丝绸之路交通体系的商业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丝绸之路 西域 匈奴 贾胡 僮仆都尉
下载PDF
张骞西使新考 被引量:10
8
作者 余太山 《西域研究》 CSSCI 1993年第1期40-46,共7页
(一) 张骞首次西使,旨在为汉联结月氏,夹击匈奴。 月氏原是一个强大小游牧部族,其统治中心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山东麓,且一度伸张其势力至河套内外。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阻遏了月氏东进的势头。约... (一) 张骞首次西使,旨在为汉联结月氏,夹击匈奴。 月氏原是一个强大小游牧部族,其统治中心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山东麓,且一度伸张其势力至河套内外。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阻遏了月氏东进的势头。约前177/176年,匈奴大举西进,将月氏逐出上述故地,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楚河流城,赶走原居该地的塞人,停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蒙古高原 月氏 匈奴 祁连山 公元前 伊犁河 西迁
下载PDF
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沙武田 WANG Pingxian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9,共9页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属敦煌石窟中的"原创性"洞窟,窟内图像独特,是敦煌石窟群中仅存的主题为佛教史迹画内容的一窟。其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更是特殊,把本来属于政治外交性质的张骞使西域历史附会为佛像传入汉地最早...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属敦煌石窟中的"原创性"洞窟,窟内图像独特,是敦煌石窟群中仅存的主题为佛教史迹画内容的一窟。其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更是特殊,把本来属于政治外交性质的张骞使西域历史附会为佛像传入汉地最早事件。在这幅壁画中张骞出使事件发生的"角色转换",至少到初唐时期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图像,集中反映佛像传入汉地的历史。考察洞窟整体壁画及塑像,洞窟的设计者或绘画者很有可能为僧人,其目的是将"求佛名号"的使命交给中西交通开拓者的张骞身上。说明有唐一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在佛教界发生了"角色转换",由政治和外交图像转换为佛教题材内容,并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图像文献,赋有"历史记忆"的功能,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这种独一无二的原创性洞窟在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图像胡风因素出发,则可发现该窟的功德主有可能为来华的西域移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图 角色转换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大宛”和“大夏”:张骞带回的两个希腊族称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晓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147,共10页
张骞当年到达的是一个解体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虽已不存在,但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纳的希腊城市的自治政治还在继续。大月氏人占据了索格狄亚那南部,但并未直接统治巴克特里亚,那里的希腊基层政权只是臣服于他们。这种政治局面... 张骞当年到达的是一个解体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虽已不存在,但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纳的希腊城市的自治政治还在继续。大月氏人占据了索格狄亚那南部,但并未直接统治巴克特里亚,那里的希腊基层政权只是臣服于他们。这种政治局面导致了张骞将三个地区理解为三个“国家”。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希腊化历史情境中,张骞使用他在出访途中不同路段听到的来自不同语言的希腊人族称,将费尔干纳定义为“大宛”,将巴克特里亚定义为“大夏”。“大宛”来自东方民族对希腊人的他称,该他称又来自希腊人的一支伊奥尼亚人的希腊语自称。“大夏”来自希腊人的希腊语自称。张骞的这种定义为中国人开创了一种关于“西域”的知识传统。对这一传统的解读,应置于综合多语种史料和考古资料所重建的历史情境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大宛 大夏 伊奥尼亚人 希腊人
下载PDF
张骞“凿空”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被引量:5
11
作者 洪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1-27,共7页
关键词 西域传 经济文化 东西方 匈奴 文化交流 乌孙 张骞 大月氏 范文澜 罗布泊
下载PDF
张骞“凿空”与西汉民族体育大发展的现代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如好 曾玉华 许万林 《体育科技》 2012年第3期23-25,共3页
分析了张骞"凿空"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总结了西汉体育大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表明。张骞"凿空"为东西体育交流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民族体育的新局面。作者认为,皈依艺术的学校体育、坚持文化主体性和遵... 分析了张骞"凿空"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总结了西汉体育大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表明。张骞"凿空"为东西体育交流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民族体育的新局面。作者认为,皈依艺术的学校体育、坚持文化主体性和遵循社会文化运动规律等成功经验对当代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丝绸之路 民族体育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凿空之功与逢君之恶--张骞功过评说与《史记·大宛列传》的若隐不发 被引量:3
13
作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自汉迄今对于张骞的功过评价,多以正面褒扬为主,他坚韧不拔、舍生忘死的精神,忠于国家、宽厚诚信的品行,令其成为使臣的杰出楷模;而他"凿空"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首功,更是为后人所颂扬。但其实张骞也曾招致不少人的批评,指责... 自汉迄今对于张骞的功过评价,多以正面褒扬为主,他坚韧不拔、舍生忘死的精神,忠于国家、宽厚诚信的品行,令其成为使臣的杰出楷模;而他"凿空"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首功,更是为后人所颂扬。但其实张骞也曾招致不少人的批评,指责其逢君之恶、生事劳人。翻检西汉以后史籍和诗文中对于张骞功过两极化的评论,继而上溯《史记·大宛列传》分析司马迁对于张骞的书写和表达,可以发现:在对张骞的评价上,展现出司马迁冷静的理性精神与饱满的感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纠葛。司马迁嘉奖张骞作为使节的品行,肯定其"凿空"西域的划时代意义,但却不赞成或者说无法理解武帝对西域和匈奴战争的重要性,故而司马迁在微言中寄寓"大义",在客观记史之中,委婉表达对于张骞其人和开通西域诸事的主观感受,讽刺其才具不多,任意妄言;批评张骞为谋个人私利,挑动武帝通大夏、攻大宛,导致国家虚耗、民怨沸腾。司马迁在若隐不发的文字中,意欲"补弊起废",而其看法则影响了后人对于张骞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凿空之功 逢君之恶 《史记》 若隐不发
下载PDF
张骞所访大夏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7-137,共1页
关键词 张骞 大夏 大月氏 匈奴 公元前 司马迁 汉武帝 出使 大宛 康居
下载PDF
唐宋诗词中张骞形象的变迁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中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张骞形象在唐宋时期发生明显变化。唐代诗人笔下的张骞形象,是"苦辛提汉节"的汉朝形象大使,是"许国不谋身"的大汉社稷功臣,是"寻源博望侯"的西域开拓者,是"只得灵槎送上天"的仙家神人。宋代诗... 张骞形象在唐宋时期发生明显变化。唐代诗人笔下的张骞形象,是"苦辛提汉节"的汉朝形象大使,是"许国不谋身"的大汉社稷功臣,是"寻源博望侯"的西域开拓者,是"只得灵槎送上天"的仙家神人。宋代诗人笔下,张骞不仅是"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的探险家,是"博望乘槎至"的仙人,更变成了"靡坏财力由斯人"的罪人,是"争残四夷国"的恶人。宋人诗文中的张骞形象被割裂,其中百折不挠的开拓包容精神被否定,使宋代的张骞形象失去了灵魂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词 张骞形象 变迁 影响
下载PDF
西汉张骞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天宝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西汉王朝对西域和西南夷的开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西汉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张骞的西域之行及其远见卓识促进了中原民族... 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西汉王朝对西域和西南夷的开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西汉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张骞的西域之行及其远见卓识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民族及西南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创建了不朽功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中华民族 西域 西南夷
下载PDF
“张骞通西域”的属性问题及其他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明学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3-44,共2页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发表了胡海存老师的《“张骞通西域”属“中外交流”吗?》。胡老师认为自汉代以后,西域(狭义)便已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双重性质、意义,因而不能笼统将“...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发表了胡海存老师的《“张骞通西域”属“中外交流”吗?》。胡老师认为自汉代以后,西域(狭义)便已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双重性质、意义,因而不能笼统将“张骞通西域”置于“汉朝的中外交流”课题下。笔者感到胡老师的论证不够严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通西域” 中外交流 民族关系
下载PDF
南通童子戏剧目《请星迷路》——张骞的人物出现探究
18
作者 周辉国 杨旺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4-138,149,共6页
关键词 南通 人物 张骞 戏剧 表演 祭祀 文学 戏曲
下载PDF
“张骞”形象在日本历史小说中的新视角——以陈舜臣《张骞》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响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24期189-190,共2页
"张骞"凿通西域世人皆知,他不但出现在史书、教材中,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登场。日本作为与中国颇有渊源的邻邦,其近代作家多有创作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本论拟以日本作家陈舜臣的小说《张骞》为例,比对中日间张骞形象的不同。
关键词 张骞 日本历史小说 形象
下载PDF
首届“追寻张骞之路国际文化考察活动”综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玉雷 《丝绸之路》 2014年第12期5-7,共3页
丝绸之路是古典时期世界各族人民长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尽管沿途自然环境恶劣,且因战争、政治等原因时断时续,但由于世界人民对经济文化交流的向往与不懈努力,使这条横跨欧亚大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绵延两千年。... 丝绸之路是古典时期世界各族人民长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尽管沿途自然环境恶劣,且因战争、政治等原因时断时续,但由于世界人民对经济文化交流的向往与不懈努力,使这条横跨欧亚大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绵延两千年。丝绸之路将所经过地区的国家、民族、部落联接,促成了不同地区在商业贸易、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互相交流,缔造了博大精深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陆上丝绸之路趋于衰落。1900年,斯文·赫定发现楼兰,掀起“丝绸之路热”,这一现象持续了100多年,由此也诞生了“敦煌学”、“丝绸之路学”、“简牍学”等国际显学及众多研究成果。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中亚四国,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为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响应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号召,促进甘肃与中亚五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2014年5月,外交部与甘肃省政府在兰州共同主办以“振兴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为主题的“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下半年,甘肃省将与全国友协、中国友好城市联合会共同主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州长国际论坛”。这两个国际会议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特别是甘肃黄金段建设和扩大甘肃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扩大宣传,总结论坛学术成果,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将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纳入整体宣传活动中,计划自2014年起,每年7-8月,由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甘肃丝绸之路杂志社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甘肃万华实业集团联合承办主题明确的追寻张骞之路考察活动。该项文化考察活动产生的考察笔记著作、学术著作、影像资料等将作为外事办对外宣传的成果之一。本文拟就这一活动的缘起、主题思想和宗旨、实施方案、目标、成果、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寻张骞之路 国际文化考察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