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0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3.0T MR弥散加权成像及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对胰腺癌的诊断效果
1
作者 刘宵 苏文婷 +2 位作者 赵越 王胜裕 赵良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8期67-69,共3页
目的:评估胰腺癌使用3.0T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检查的112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3.0T MR DWI检查,获取相应的... 目的:评估胰腺癌使用3.0T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检查的112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3.0T MR DWI检查,获取相应的ADC值,分析诊断结果及ADC值变化情况。结果:高分化患者DWI检查中均匀强化检出率高于不均匀强化,低分化患者不均匀强化检出率高于均匀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检查显示均匀强化与不均匀强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进展患者与稳定患者ADC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进展患者ADC值低于稳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个月及3个月后高ADC值患者生存时间均长于低ADC值患者(P<0.05)。结论:3.0T MR DWI用于胰腺癌患者,可对疾病进展进行判断,对疗效进行有效评估,还可分析ADC值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胰腺癌 诊断效果
下载PDF
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2
作者 龙敏 王跃斌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63例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63例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的患者均接受1.5T DCE-MRI检查。根据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病灶形态、病灶边界,计算ADC值。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以1.5T DCE-MRI诊断结果为对照1组,以ADC诊断结果为对照2组,以联合诊断结果为观察组。对比三种诊断方式在乳腺肿块样强化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以及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应用1.5T DCE-MRI联合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 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技术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及其表观弥散系数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
3
作者 孔美宝 魏欣冉 +2 位作者 吴艳凯 周芳齐 朱青峰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4期2097-2102,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于术前进行MRI和DWI检查。依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结节组、恶性结节组、健康志愿者和...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于术前进行MRI和DWI检查。依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结节组、恶性结节组、健康志愿者和甲状腺结节患者正常组织组,比较同一b值下各组间DWI和ADC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中共检出甲状腺结节72个,其中良性结节44个,恶性结节28个。DWI对各组甲状腺结节和正常组织显示良好。健康志愿者与甲状腺结节患者正常甲状腺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b值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的ADC值低于良性结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RI、DWI及ADC对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表观弥散系数全域直方图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分析
4
作者 迪丽阿热姆·艾海提 周仁冰 +5 位作者 左尔比亚·买买提 张春霞 马依迪丽·尼加提 戴国朝 努尔阿米娜·肉孜 艾斯卡尔江·霍加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4期40-45,共6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全域直方图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1 d和化疗结束后1 d行CTA、...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全域直方图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1 d和化疗结束后1 d行CTA、ADC全域直方图检查,比较CTA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TT),ADC全域直方图定量参数ADC值水平。结果:40例宫颈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有效28例,无效12例。化疗后ADC值水平高于化疗前,BV、BF及PS水平低于化疗前,MTT水平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8、8.283、7.852、7.302、18.480,P<0.05)。与新辅助化疗有效患者相比,新辅助化疗无效患者ADC值水平较低,BV、BF、PS水平较高,MTT水平较低(t=2.988、6.654、3.767、7.851、6.237,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两项联合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CT血管造影、ADC全域直方图单项检测,AUC分别为0.905、0.839、0.729。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ADC值和MTT水平升高,BV、BF及PS水平降低,且化疗有效患者ADC值、MTT水平高于无效患者,BV、BF及PS水平低于无效患者,CTA联合ADC全域直方图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无效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CT血管造影(CTA) 表观弥散系数(ADC) 价值分析
下载PDF
表观弥散系数在颈部结核性肿大淋巴结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5
作者 朱佩玉 杨月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颈部结核性肿大淋巴结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9~84岁,中位年龄51岁;结核性肿大淋巴结17例,炎症性肿大淋巴结19例,肿瘤性肿大淋巴结16例... 目的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颈部结核性肿大淋巴结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9~84岁,中位年龄51岁;结核性肿大淋巴结17例,炎症性肿大淋巴结19例,肿瘤性肿大淋巴结16例。对患者行细针穿刺病理检查并分组,采用上海联影1.5 T MRI行影像诊断。测量各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核性肿大淋巴结患者根据3个月抗结核诊疗效果,比较其治疗前后平均ADC值变化。结果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09±0.29)×10^(-3)mm^(2)/s,炎症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27±0.39)×10^(-3)mm^(2)/s,肿瘤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0.87±0.26)×10^(-3)mm^(2)/s。肿瘤性肿大淋巴结组与炎症性肿大淋巴结组、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组的A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高于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后淋巴结缩小组治疗前平均ADC值为(1.14±0.23)×10^(-3)mm^(2)/s,治疗后平均ADC值为(0.99±0.08)×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大小不变组治疗前平均ADC值(1.04±0.28)×10^(-3)mm^(2)/s,治疗后平均ADC值(0.91±0.13)×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增大组治疗前平均ADC值为(1.12±0.10)×10^(-3)mm^(2)/s,治疗后平均ADC值为(1.13±0.22)×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有助于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炎症性肿大淋巴结及肿瘤性肿大淋巴结,还可用于评估颈部淋巴结核的抗结核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结 淋巴结核 MRI 表观弥散系数(ADC)
下载PDF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值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腮腺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陈壮军 王璐 +2 位作者 林春材 黄文荣 符莉莉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按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恶性肿瘤... 目的:探究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按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恶性肿瘤组(15例)和良性肿瘤组(59例),而良性肿瘤组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再分为多形性腺瘤组(35例)和腮腺腺淋巴瘤组(24例)两个亚组。比较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与腮腺腺淋巴瘤的ADC值及DCE-MRI参数中血管外间隙容积(Ve)、灌注速率常数(Kep)、转运常数(Ktrans)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值及DCE-MRI参数诊断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良性肿瘤组ADC为(1.17±0.41)×10-3mm2/s,Ve为(0.46±0.15),Kep为(1.56±0.57)min,均高于恶性肿瘤组[0.86±0.19×10-3mm2/s、0.35±0.08、0.80±0.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2.733、5.004,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Ve及Kep是腮腺肿瘤良恶性影响因素(OR=0.045、0.001、0.00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Ve、Kep单独及3项联合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15、0.903和0.915。多形性腺瘤组和腮腺淋巴瘤组的Ktra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腮腺淋巴瘤组的ADC、Ve均低于多形性腺瘤组,Kep均高于多形性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8、4.897、4.805,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Ve及Kep均为腮腺腺淋巴瘤发病的影响因素(OR=0.042、0.000、13.45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Ve、Kep单独及联合诊断腮腺腺淋巴瘤的AUC分别为0.742、0.784、0.763和0.959。结论:磁共振ADC值及DCEMRI参数在鉴别腮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中均具有较好价值,且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腺淋巴瘤 磁共振 表观弥散系数(ADC)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 诊断价值
下载PDF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值表观弥散系数值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7
作者 陈钦力 张文昌 +1 位作者 范剑荣 刘振华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10期705-708,共4页
目的分析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转移瘤(BM)、高级别胶质瘤(HG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就诊的120例BM患者设为观察组,以及同期本院就诊的70例HGG患者设... 目的分析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转移瘤(BM)、高级别胶质瘤(HG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就诊的120例BM患者设为观察组,以及同期本院就诊的70例HGG患者设为对照组,均给予DTI检查,比较2组肿瘤实性区域以及瘤周水肿区域FA值、ADC值,比较2组DTI影像学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A值、ADC值对BM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肿瘤实性区域FA值(0.13±0.05)、ADC值(1.13±0.25)×10^(-3)mm^(2)/s与对照组(0.14±0.05)、(1.12±0.27)×10^(-3)mm^(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瘤周水肿区域FA值(0.23±0.06)、ADC值(1.52±0.26)×10^(-3)mm^(2)/s均较对照组(0.14±0.07)、(1.25±0.14)×10^(-3)mm^(2)/s更高(P<0.05)。观察组肿瘤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瘤内出血、形态规则、坏死囊变、强化方式、瘤周水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ADC值联合诊断BM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0.876(0.841,0.947),FA值、ADC值联合诊断BM的灵敏度(93.02%)较单一检测(72.04%、75.96%)更高(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82.13%)与单一检测(81.96%、8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通过定量检测FA值、ADC值,可提高对BM的诊断灵敏度,在鉴别诊断BM、HGG方面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表观弥散系数 颅内转移瘤 胶质瘤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及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刘阳 焦志云 周磊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7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分化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8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直肠癌的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完成高分辨率MRI扫描,并基于此完...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分化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8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直肠癌的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完成高分辨率MRI扫描,并基于此完成肿瘤的T和N分期评估。结果使用高分辨率MRI成像技术在直肠癌T分期评估与病理分期的吻合度较高,Kappa=0.748,正确率高达84.7%。在区分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准确性一般,Kappa=0.516。分析显示直肠癌分化程度及T分期与ADC值有关。结论高分辨MRI联合ADC值有利于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评估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DWI) 表观弥散系数(ADC) TN分期
下载PDF
DWI表观弥散系数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陈芬芬 赵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8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并行NAC的96例患者,分析经NAC前后乳腺的MRI图...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并行NAC的96例患者,分析经NAC前后乳腺的MRI图像,分别测得肿瘤NAC前ADC(ADC-pre)值、NAC后ADC(ADC-post)值,并计算ADC值变化率(ΔADC%)。根据术后病理M-P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NMHR组和MHR组,分析肿瘤ADC值与病理M-P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乳腺癌患者中MHR组共52例,NMHR组共4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HR组ADC-post值及ΔADC%值分别高于NMH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P分级组间ADC-post值和ΔADC%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post、ΔADC%与M-P分级均呈正相关(r=0.611,P<0.05;r=0.629,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NAC后肿瘤ADC值变化对其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表观弥散系数 病理反应
下载PDF
低级别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分型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10
作者 杜山别克·克孜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187-2191,共5页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病人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分型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低级别脑胶质瘤病人52例开展回顾性研究,病人...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病人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分型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低级别脑胶质瘤病人52例开展回顾性研究,病人术前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经手术病理与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标准证实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根据IDH-1分型结果分成突变型组29例、野生型组23例。比较两组最小ADC值(ADC_(min))、平均ADC值(ADC_(mean))、最小相对ADC值(rADC_(min))、平均相对ADC值(rADC_(mean))。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DC值对IDH-1分型的鉴别价值。分析病人IDH-1分型与VEGF表达的关系,比较不同VEGF表达病人的ADC值。结果突变型组ADC_(min)、ADC_(mean)、rADC_(min)、rADC_(mean)较野生型组增高(P<0.05)。ADC_(min)、ADC_(mean)、rADC_(min)、rADC_(mean)鉴别IDH-1分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灵敏度75.86%,特异度73.91%)、0.79(灵敏度82.76%,特异度78.26%)、0.76(灵敏度79.31%,特异度78.26%)、0.77(灵敏度79.31%,特异度82.61%)。突变型组VEGF阳性率为13.79%,低于野生型组的47.83%(P<0.05)。VEGF阴性/弱阳性组ADC_(min)、ADC_(mean)、rADC_(min)、rADC_(mean)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低级别脑胶质瘤IDH-1突变者的ADC_(min)、ADC_(mean)、rADC_(min)、rADC_(mean)相对高,ADC参数对其IDH-1分型具有鉴别价值,且IDH-1分型与VEGF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肿瘤分级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 异柠檬酸脱氢酶-1 突变型 野生型
下载PDF
MRI形态学特征以及瘤体、瘤周表观弥散系数预测不同级别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的价值研究
11
作者 葛学 朱雨蒙 +4 位作者 朱丽平 董玉莹 孟闫凯 段瑾 汪秀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特征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WHO2-3级)、WHO4级高胶质瘤IDH-1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10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影像检查资料,其...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特征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WHO2-3级)、WHO4级高胶质瘤IDH-1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10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影像检查资料,其中2-3级44例(IDH-1突变型32例,野生型12例)、4级56例(IDH-1突变型10例,野生型46例)。比较测得的ADC相关参数值以及常规MRI形态学特征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之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在较低级别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通常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与IDH-1野生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较低级别和WHO4级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与IDH-1野生型的tADCmean、tADCmin、rADCt/C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以tADCmin、tADCmean对IDH-1突变的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59、0.763。瘤周ADC参数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I形态学特征以及表观弥散系数对预测胶质瘤的IDH-1基因突变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较低级别胶质瘤 IDH-1表观弥散系数 MRI
下载PDF
表观弥散系数预测脑膜瘤病理学分级及其与Ki-67增殖指数的相关性
12
作者 方磊 方慧 +2 位作者 耿源源 殷润 刘新疆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鉴别诊断脑膜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的价值及其与Ki-67增殖指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膜瘤的51例患者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鉴别诊断脑膜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的价值及其与Ki-67增殖指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膜瘤的51例患者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学分级分为低级别脑膜瘤(low-grade meningioma,LGM)组45例和高级别脑膜瘤(high-grade meningioma,HGM)组6例,计算平均ADC(ADC_(mean))、最小ADC(ADC_(min)),以及两者相对值(rADC_(mean)、rADC_(min))。比较两组ADC_(mean)、ADC_(min)、rADC_(mean)、rADC_(min)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DC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ADC各参数与Ki-67增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GM组的ADC_(mean)、ADC_(min)、rADC_(mean)及rADC_(min)均高于HGM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ADC参数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DeLong检验显示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C_(min)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其最佳截断值为0.657×10^(-3)mm^(2)/s,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5.56%。ADC_(mean)、ADC_(min)、rADC_(mean)及rADC_(min)均与Ki-67增殖指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ADC有助于术前预测脑膜瘤的病理学分级及Ki-67增殖指数,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Ki-67增殖指数
下载PDF
MRI弥散加权成像与表观弥散系数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张玮 尉轶旻 +1 位作者 庞瑜丹 陈宏 《癌症进展》 2024年第8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胃癌患者均进行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WI和ADC值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ADC值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80.23%(69/86),Kappa...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胃癌患者均进行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WI和ADC值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ADC值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80.23%(69/86),Kappa值=0.704;DWI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81.40%(70/86),Kappa值为0.727;ADC值联合DWI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91.86%(79/86),高于ADC值和DWI单独检查,Kappa值为0.878。T_(1~2)期胃癌患者的ADC值为(1.17±0.23)×10^(-3) mm^(2)/s,明显高于T_(3~4)期患者的(0.83±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DWI信号强度、f值联合检查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优于三者单独检查。结论ADC值联合DWI可为胃癌T分期的诊断提供一定临床依据,但ADC值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胃癌T分期之间的区分具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RI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T分期
下载PDF
表观弥散系数值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14
作者 吴毓增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6期443-445,480,共4页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0月收治的91例疑似为小肝癌的患者,入院时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平扫、DWI检查,并记录ADC值。择期进行穿刺活组织检查,...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0月收治的91例疑似为小肝癌的患者,入院时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平扫、DWI检查,并记录ADC值。择期进行穿刺活组织检查,并以此结果为依据,判断小肝癌确诊情况。观察小肝癌、非小肝癌患者DWI信号强度,并比较两组ADC值。分析ADC值及DWI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91例疑似为小肝癌的患者经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小肝癌60例(65.93%,共70个病灶),非小肝癌31例(34.06%,共42个病灶)。非小肝癌患者中肝血管瘤18例(23个病灶)、退变结节13例(19个病灶)。70个小肝癌病灶中,有68个病灶在DWI上呈较高/高信号,2个病灶呈等信号;23个肝血管瘤病灶在DWI上均呈较高/高信号;19个退变结节病灶在DWI上均呈较低/低信号。小肝癌组患者ADC值低于非小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ADC值诊断小肝癌具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83,且当ADC值的cut-off值取1.115×10^(-3)mm~2/s时,能够获得最佳诊断价值。结论:小肝癌在DWI上多呈较高/高信号,且ADC值较低,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小肝癌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表观弥散系数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MRI动态对比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15
作者 王良敏 魏红霞 龚雪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5期1652-1654,1683,共4页
目的 探讨MRI动态对比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E-TIC)与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DWIADC)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06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DCE-TIC、DWI-ADC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患者,比... 目的 探讨MRI动态对比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E-TIC)与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DWIADC)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06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DCE-TIC、DWI-ADC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患者,比较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患者的ADC值、rADC、TIC分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E-TIC、DWI-ADC单独及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06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乳腺癌87例,乳腺良性病变19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ADC值、rADC均明显高于乳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良性病变TIC分型Ⅰ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乳腺癌,TIC分型Ⅲ型患者比例明显低于乳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癌TIC分型Ⅱ型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TIC、DWI-ADC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查。结论 DCE-TIC、DWI-ADC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查,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良性病变 MRI 动态对比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许明明 吴坤 袁为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3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4年2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前列腺癌(PCa)组(n=57)和良性前...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4年2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前列腺癌(PCa)组(n=57)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n=89)。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基于ADC图LASSO筛选后得到的影像组学特征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性能。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基于所提取的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并使用AUC分析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SO筛选后得到的影像组学特征具有良好的前列腺病变诊断性能(AUC≥0.635,P<0.05)。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最优的诊断性能(AUC=0.902,P<0.05),灵敏度为77.19%,特异度为84.27%。结论:基于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优异的前列腺病变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前列腺病变 磁共振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表观弥散系数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17
作者 郭琳 董林菘 +2 位作者 陈绍华 崔景霖 李洪义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2期43-46,共4页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信号特征及其值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就诊且确诊为HIE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同时选取20例健康新生...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信号特征及其值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就诊且确诊为HIE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同时选取20例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比较病变信号特征及不同序列病灶检出情况、不同病情程度与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脑干及幕下、皮层及皮层下区、基底节核团区、丘脑区、深部白质区及内囊前、后肢病变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均表现为信号增高,即扩散受限;60例HIE患儿共检出136个病灶,DWI序列病灶检出率优于T1WI、T2WI及T1WI联合T2WI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42,P<0.001);DWI序列阳性检出率优于其他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5,P=0.024)。以对照组作为参照,皮层及皮层下、丘脑区、深部白质区及内囊前、后肢ADC值与不同病情程度具有较高一致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可以有效识别HIE且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序列,ADC值对HIE损伤的指标检测具有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过程提供一种无创、无潜在放射损伤的影像检查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功能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预后评估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弥散系数在非均质多相岩层中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书宁 戴振学 李竞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6-280,共5页
根据渗透系数在多相岩层中的协方差函数,文中首先推导了用以描述溶质在三维模型中运移特征的宏观弥散系数方程,然后导出了纵向弥散系数用来表达该参数的尺度效应。利用一个例子,讨论了宏观弥散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同一岩相内转移项和... 根据渗透系数在多相岩层中的协方差函数,文中首先推导了用以描述溶质在三维模型中运移特征的宏观弥散系数方程,然后导出了纵向弥散系数用来表达该参数的尺度效应。利用一个例子,讨论了宏观弥散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同一岩相内转移项和越相转移项对弥散的相对贡献。灵敏度分析指出纵向弥散系数是与岩相平均长度正相关,也与不同岩相的渗透系数的差值正相关,其取值随渗透系数的总方差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系数 非均质多相岩层 尺度效应 宏观弥散系数方程
下载PDF
乳腺肿瘤表观弥散系数与组织细胞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9
19
作者 郭勇 王辅林 +2 位作者 蔡幼铨 蔡祖龙 高元桂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 ,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6例乳腺病变 (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0例 )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 目的 :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 ,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6例乳腺病变 (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0例 )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检查 ,并计算病变的ADC值。用AdobePhotoshop 4.0software软件分析乳腺病变病理切片的细胞密度。统计分析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 ( 0 .96 0 8± 0 .2 0 43)× 10 -3mm2 /s ,明显小于良性病变组 ( 1.5 934± 0 .2 0 84)× 10 -3mm2 /s ;P <0 .0 0 1)。恶性肿瘤平均细胞密度为 ( 14 .5 9± 4.35 ) % ,明显大于良性病变组 ( 10 .2 0± 4.32 % ;P <0 .0 5 )。乳腺病变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很好 (r =-0 .5 42 )。结论 :在乳腺良恶性肿瘤ADC不同中 ,细胞密度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测量肿瘤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但仍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回波平面成像 细胞密度 ADC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20
作者 龚红霞 路青 +2 位作者 朱炯 范瑜 许建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44-947,共4页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淋巴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