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复合微生物修复剂在黑臭水体净化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张萌 毕江涛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2期25-27,22,共4页
黑臭水体是水体遭受到各种有机物污染并超出了自身环境承受范围后的一种水体表现形式,基本丧失使用功能,给城市生态系统和市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研究应用一种实验室自制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西大沟黑臭水体进行... 黑臭水体是水体遭受到各种有机物污染并超出了自身环境承受范围后的一种水体表现形式,基本丧失使用功能,给城市生态系统和市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研究应用一种实验室自制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西大沟黑臭水体进行室内模拟及野外净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模拟试验中,复合微生物制剂对黑臭水体COD_(cr)、NH_3-N、水体浊度的降解率分别为68.74%、80.10%、65.40%,溶解氧增长率为197.30%,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野外试验中,该复合菌剂对黑臭水体COD_(cr)、NH_3-N、水体浊度的降解率分别为40.15%、56.89%、20.78%,溶解氧增长率为85.71%,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复合微生物修复剂 降解率 枯草芽孢杆菌 好氧反硝化细菌 芽孢杆菌
下载PDF
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制备及其在水泥基材料后期裂缝修复中的应用
2
作者 周春煦 冯红春 周文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0-679,共10页
采用锐孔法合成微胶囊负载微生物芽孢和甲酸钙,制得粒径均匀的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研究了微胶囊水凝胶对芽孢的保护效果。将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加入到砂浆试件中制备出微生物自修复砂浆,研究了开裂龄期为28 d时微生物自修复砂浆裂... 采用锐孔法合成微胶囊负载微生物芽孢和甲酸钙,制得粒径均匀的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研究了微胶囊水凝胶对芽孢的保护效果。将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加入到砂浆试件中制备出微生物自修复砂浆,研究了开裂龄期为28 d时微生物自修复砂浆裂缝的自修复效果,并对水泥基材料裂缝的自修复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会使砂浆试件早期的力学性能略有降低,但不会影响其后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对于裂缝宽度为0.35~0.45 mm的试件,加入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后砂浆试件经28 d养护,裂缝的面积修复率高达98%,渗水系数下降两个数量级,并且砂浆试件裂缝区的修复产物主要是方解石CaCO_(3)。微胶囊载体能够很好地保护微生物芽孢,提高水泥基材料后期裂缝的自修复效果,这为水泥基材料后期裂缝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微生物芽孢 微生物修复 后期裂缝 修复机理
下载PDF
微生物生态修复剂修复富营养化人工湖水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文林 吕爱芃 +1 位作者 刘建伟 贾丽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13-216,共4页
城市景观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加剧。通过在富营养化人工景观湖使用微生物生态修复剂,并连续监测试验水体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微生物生态修复剂对于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能力。通过研究... 城市景观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加剧。通过在富营养化人工景观湖使用微生物生态修复剂,并连续监测试验水体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微生物生态修复剂对于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能力。通过研究得出,试验期末,水体Chla、COD和TP浓度比使用修复剂之前的分别下降了73.03%、50.62%和65.48%,表明生态修复剂对控制水体Chla、COD和TP具有显著成效。可为城市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人工湖 微生物修复剂
下载PDF
微生物修复剂投加量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思家 张君枝 马文林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62-165,220,共5页
向藻类生长控制模拟实验柱中接种处于对数增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分别投加2,5,10 mg/L的微生物修复剂,定期监测藻种密度、总氮和总磷浓度的变化,初步了解微生物修复剂对藻类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脱氮、除磷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随着微生物... 向藻类生长控制模拟实验柱中接种处于对数增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分别投加2,5,10 mg/L的微生物修复剂,定期监测藻种密度、总氮和总磷浓度的变化,初步了解微生物修复剂对藻类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脱氮、除磷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随着微生物修复剂投加量的增加,实验水体的藻密度、总氮和总磷浓度呈下降趋势,5 mg/L和10 mg/L投加量下的水质改善情况没有显著变化。微生物修复剂的最佳投加量为5 mg/L,在该投加量下,实验柱中的藻密度、总氮和总磷浓度比空白柱中分别降低24%、27%和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铜绿微囊藻 微生物修复剂
原文传递
微生物复合修复剂-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湖泊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程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0期72-75,共4页
通过对微生物复合修复剂-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湖泊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逐渐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结果表明:当对湖泊实施生态修复技术后,湖水的透明度、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O... 通过对微生物复合修复剂-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湖泊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逐渐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结果表明:当对湖泊实施生态修复技术后,湖水的透明度、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都呈上升趋势,水体pH维持在6.0~9.0,透明度、DO和ORP最高值分别可以达到130 cm、8.21 mg/L和278 mv。修复后期,COD、NH_(3)-N和TP浓度比修复之前分别下降了94.3%、92.0%和98.3%,表明生态修复技术对控制湖水COD、NH_(3)-N和TP具有显著效果,可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复合修复 沉水植物 生态修复 湖泊治理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微生物矿化胶结喀斯特岩石裂缝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建国 陈德伟 +5 位作者 韩伟栋 杜念 郑修宝 杜佳兴 顾业莲 张春玲 《新型建筑材料》 2022年第5期123-128,136,共7页
针对喀斯特地貌的岩石表面裂缝宽度约2 mm这一特性,开展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胶结裂缝的试验研究,并通过修复剂对不同岩缝宽度及粗糙度的岩样进行裂缝胶结修复。结果表明:修复7 d的试样其修复深度能达到5 cm以上,且裂缝宽度在2 mm以... 针对喀斯特地貌的岩石表面裂缝宽度约2 mm这一特性,开展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胶结裂缝的试验研究,并通过修复剂对不同岩缝宽度及粗糙度的岩样进行裂缝胶结修复。结果表明:修复7 d的试样其修复深度能达到5 cm以上,且裂缝宽度在2 mm以内的岩样均能够被较好地修复;岩缝表面越粗糙、岩缝宽度越小,试样的体积修复率越高。经微生物矿化修复的岩样抗压强度恢复率为47.57%~93.67%,最高抗压强度可达81.8 MPa。经微生物矿化修复的岩石渗透系数维持在10-7 cm/s数量级上。生成的沉淀物以方解石和球霰石2种物相的碳酸钙晶体为主,与岩石基体具有高度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矿化 喀斯特岩石 岩缝修复 微生物修复剂
下载PDF
Improved Biodegradation of 1,2,4-Trichlorobenzene by Adapted Microorganisms in Agricultural Soil and in Soil Suspension Cultures 被引量:4
7
作者 SONG Yang WANG Fang +4 位作者 F. O. KENGARA BIAN Yong-Rong YANG Xing-Lun LIU Cui-Ying JIANG X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23-431,共9页
Inoculating soil with an adapted microbial community is a more effective bioaugmentation approach than inoculation with pure strains in bioremediation.However,information on the potential of different inocula from sit... Inoculating soil with an adapted microbial community is a more effective bioaugmentation approach than inoculation with pure strains in bioremediation.However,information on the potential of different inocula from sites with varying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pollution histories in soil remediation is lacking.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adapted microorganisms in soil inocula,with different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pollution histories,to degrade 1,2,4-trichlorobenzene (1,2,4-TCB).Three different soils from chlorobenzene-contaminated sites were inoculated into agricultural soils and soil suspension cultures spiked with 1,2,4-TCB.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6.52% of the initially applied 1,2,4-TCB was present in the non-inoculated soil,whereas about 19.00% of 1,2,4-TCB was present in the agricultural soils inoculated with contaminated soils after 28 days of incubation.The soils inoculated with adapted microbial biomass (in the soil inocula) showed higher respiration and lower 1,2,4-TCB volatilization than the non-inoculated soils,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1,2,4-TCB adapted degraders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s used for inoculation.It was further confirmed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 suspension culture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inorganic chloride ion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entire experimental period.Higher contamination of the inocula led not only to higher degradation potential but also to higher residue formation.However,even inocula of low-level contamination we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degradation of 1,2,4-TCB.Therefore,applying adapted microorganisms in the form of soil inocula,especially with lower contamination levels,could be an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trategy for soil reme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UGMENTATION CHLOROBENZENES contaminated soil DECHLORINATION inoculation VOLATIL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