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3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爱的现状、实践和理想——布莱克爱情诗伦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曹良成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6-78,共3页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入手,采取文本细读与伦理背景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布莱克创作的爱情诗的情爱伦理。布莱克一生都在情爱的实践(幸福的婚姻生活及爱情诗的创作)中与情爱的现状作斗争,并在情爱的理想中预言美好的爱情。笔者认为,布莱克...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入手,采取文本细读与伦理背景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布莱克创作的爱情诗的情爱伦理。布莱克一生都在情爱的实践(幸福的婚姻生活及爱情诗的创作)中与情爱的现状作斗争,并在情爱的理想中预言美好的爱情。笔者认为,布莱克的爱情理想孕育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爱情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克 爱情诗 情爱的现状 情爱的实践 情爱的理想
下载PDF
明清忆语体文学中的艳情因素及其情爱书写新变
2
作者 张帆 陈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66-172,184,共8页
忆语体是明末至民初由文人撰写,以“忆语”“琐语”等为题名的自传性抒情文学,内容多为悼念妻妾,追忆个人家庭婚恋生活。忆语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艳情描写,在内容题材、创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与中国古代艳情文学多有共同之处。然而,不... 忆语体是明末至民初由文人撰写,以“忆语”“琐语”等为题名的自传性抒情文学,内容多为悼念妻妾,追忆个人家庭婚恋生活。忆语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艳情描写,在内容题材、创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与中国古代艳情文学多有共同之处。然而,不同于寻常艳情作品对于男女欢爱的一味铺陈,忆语体对“情”的关注点不再是“艳”,而是强调其“真”与“深”,这决定了它的情爱书写于艳情之外更有新变。忆语体是一种“例外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次详尽叙述了男女间的相知相恋经过及婚后生活;忆语体文笔清雅克制,其情感描写具有以“清”正“情”、以“理”节“情”的特点;忆语体传主形象体现了传统文人的趣味好尚,作品内容充满文人意趣。这些新变影响了民初自叙传文言小说的创作,使得忆语体成为明清文学向近代文学转化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语体 情爱书写 艳情因素 新变
下载PDF
论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插叙”的情爱核心
3
作者 曹烨程 杨九华 《北方音乐》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通过普希金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改编而成的歌剧。其情节跌宕起伏,饱含民族风情,音乐突出个性,其思想蕴涵隐射人性情爱。文章以具有“争议”的“插叙”段落(法师芬恩的回忆)为着眼点,从戏剧内涵、...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通过普希金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改编而成的歌剧。其情节跌宕起伏,饱含民族风情,音乐突出个性,其思想蕴涵隐射人性情爱。文章以具有“争议”的“插叙”段落(法师芬恩的回忆)为着眼点,从戏剧内涵、情爱意象、音乐情愫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辩证的角度,对“插叙”段落中,戏剧功能的合理与突兀、角色情感的讽刺与讴歌、音乐情愫的泛爱与深情这三对矛盾体,辩证地解读俄罗斯早期歌剧中蕴涵的人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卡 歌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Russlan and Ludmilla) 插叙 情爱
下载PDF
政治时代小说世界里的情爱描写
4
作者 傅书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4-15,共2页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组织她的几位博士生就“历史中的个人”为话题所进行的一次笔谈。它试图通过对一些历史文本的阅读 ,发现并阐释隐含其中的历史真理。在笔谈作者们看来 ,无论是历史和现实社会中 ,还是文学文本和浩如...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组织她的几位博士生就“历史中的个人”为话题所进行的一次笔谈。它试图通过对一些历史文本的阅读 ,发现并阐释隐含其中的历史真理。在笔谈作者们看来 ,无论是历史和现实社会中 ,还是文学文本和浩如烟海的史料中 ,真理都是存在的 ,不过 ,我们缺的不是真理 ,而是对真理的发现和认知 ,并且 ,真理仅靠“方法”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 ,笔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的“历史中的个人”便处在“使真理借以显现自身的方式”和通向真理的非方法“大道”的交叉口。也就是说 ,“历史中的个人”作为一个切入点 ,一种观察、阐释历史的视角 ,将会使许多被我们习焉不察和茫然不知的真理从重重遮蔽中彰显出来。因为“历史中的个人”这个话题 ,抓住了历史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和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它将启示读者去重新领悟、解读历史 ,重新认识人在历史中是什么和可能是什么 ,并重新寻找个人在历史上的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时代 小说 情爱描写 创作风格 情爱形态
下载PDF
“三言”、“二拍”情爱描写的观照
5
作者 宋芙晖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三言"、"二拍"中情爱描写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明代中后期的时代文化环境、作家的情爱观念、读者的阅读趣味以及商业出版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作品有力冲击了封建理学的道德伦理体系,从而在更高一级... "三言"、"二拍"中情爱描写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明代中后期的时代文化环境、作家的情爱观念、读者的阅读趣味以及商业出版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作品有力冲击了封建理学的道德伦理体系,从而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揭示出中国小说从神化到人化、从自教化至世俗化演进的发展倾向。"三言"、"二拍"对古代情爱文学题材的大突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思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 “二拍” 情爱描写 观照 历史必然性 明代中后期 文学发展史 文化环境 情爱观念 综合作用 商业出版 阅读趣味 伦理体系 中国小说 发展倾向 文学题材 思想意义 多因素 世俗化
下载PDF
论散曲中的情爱观
6
作者 石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2-85,共4页
情爱题材散曲在元朝特定的社会思想风潮中兴盛,并在明清时代接续传承,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赋予其与传统情爱题材诗词不同的情爱观。散曲作品中追求情爱时大胆而自然的表达、享受情爱时真实而美好的抒情、感情生活受阻时的怨恨与决裂、突... 情爱题材散曲在元朝特定的社会思想风潮中兴盛,并在明清时代接续传承,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赋予其与传统情爱题材诗词不同的情爱观。散曲作品中追求情爱时大胆而自然的表达、享受情爱时真实而美好的抒情、感情生活受阻时的怨恨与决裂、突破重围争取美好婚姻的呼唤,都显示出其与传统诗词高雅含蓄之美截然不同的世俗化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曲 情爱题材 情爱
下载PDF
论情爱与音乐创作
7
作者 王长城 《歌海》 2011年第3期49-51,共3页
情爱是音乐创作永恒的、不可或缺的主题,亦是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关于音乐创作和情爱的关系众说纷纭,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情爱与音乐创作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对情爱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加以分析、探讨,可以... 情爱是音乐创作永恒的、不可或缺的主题,亦是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关于音乐创作和情爱的关系众说纷纭,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情爱与音乐创作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对情爱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加以分析、探讨,可以助益音乐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爱 音乐创作 情爱心理倾向 多元化
下载PDF
柳意象的相思情爱内核及人格化历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卫英 王立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4-87,44,共5页
宋人李元膺《洞仙歌序》曾谓:“一年春物,惟梅柳间体味最深.”《林下偶谈》也曾载这段动人的传说:“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云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问其故,曰:奴... 宋人李元膺《洞仙歌序》曾谓:“一年春物,惟梅柳间体味最深.”《林下偶谈》也曾载这段动人的传说:“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云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问其故,曰: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当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拖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冷斋夜话》亦载苏东坡渡海,“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显然,上述论列传闻所涉及的柳,是中国文学中一个传统的富有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情趣的原型意象,它集中而鲜明地代表了一种感伤文学传统,同时也是男女情爱、惜春离别的心灵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意象 相思情爱 人格化 原型意象 中国文学 文学传统 柳梦梅 内核 女性 男女情爱
下载PDF
明末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与情爱 被引量:6
9
作者 纪德君 洪哲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3-99,共7页
以明末拟话本小说为例,分析了少女私奔、妇女失节、女子守贞持节三种现象所蕴涵的贞节与情爱的矛盾冲突及作品的价值取向,指出作品对情爱的肯定明显带有理想化色彩,这与明末激进的时代思潮的濡染息息相关,它形象地昭示了情重于节的... 以明末拟话本小说为例,分析了少女私奔、妇女失节、女子守贞持节三种现象所蕴涵的贞节与情爱的矛盾冲突及作品的价值取向,指出作品对情爱的肯定明显带有理想化色彩,这与明末激进的时代思潮的濡染息息相关,它形象地昭示了情重于节的观念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拟话本小说 贞节 情爱 明朝末年 价值取向 理想化 社会思潮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情爱观的变化与挑战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宇航 程晓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94,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情爱观的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对当今大学生情爱观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情爱观的发展变化。并从情爱动机、择偶标准、友...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情爱观的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对当今大学生情爱观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情爱观的发展变化。并从情爱动机、择偶标准、友谊观、贞洁观、家庭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情爱观嬗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期大学生情爱观变化给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带来的挑战,进而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大学生 情爱 变化 挑战
下载PDF
郁达夫的情爱书写与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 被引量:5
11
作者 肖百容 蒙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4,共6页
对于"日本文学与郁达夫的创作"这一课题,学界大多致力于从"私小说"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几乎忽视了郁氏创作与日本文学更久远的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郁达夫的情爱书写的独特性是受到日本文学好色审... 对于"日本文学与郁达夫的创作"这一课题,学界大多致力于从"私小说"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几乎忽视了郁氏创作与日本文学更久远的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郁达夫的情爱书写的独特性是受到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影响的结果。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的接受使郁达夫的作品更加丰富、更具张力的同时,也是造成郁达夫的情爱书写在大半个世纪的文学史中备受压抑和误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情爱书写 深层结构 日本文学 好色审美
下载PDF
情感表达与戏剧呈现:《潜伏》情爱戏的解读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广宇 胡焕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192,F0003,共2页
关键词 情感表达 解读 情爱 戏剧 《红楼梦》 “经典” 传播时代 文化商品
下载PDF
《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 被引量:41
13
作者 马瑞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3-79,共7页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有明显封建教诲化倾向,爱情女主角经作者主观意志过滤,以男权话语扭曲成“蒲松龄式”女性形态:以男性需要为中心,子嗣凌驾一切。作者久以鹤梅当妻子,用小说精神漫游,创造出穷书生驰想天外的情爱乌托邦,以神...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有明显封建教诲化倾向,爱情女主角经作者主观意志过滤,以男权话语扭曲成“蒲松龄式”女性形态:以男性需要为中心,子嗣凌驾一切。作者久以鹤梅当妻子,用小说精神漫游,创造出穷书生驰想天外的情爱乌托邦,以神鬼狐妖形式出现的女主角对落魄书生无条件忠诚,只付出不索取。因作者对两性采用双重标准,“矢死靡他”的爱情被纳入“双美一夫”男权轨道。只有男性中心酸腐论调减退,道德说教让位真实人生、真情真性,对女性美观察描写占主导地位时,作者才能创造出鲜活的女性形象并蕴含深邃哲学内涵,爱情故事得以姹紫嫣红、日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男权话语 情爱乌托邦 两性观
下载PDF
在爱与欲之间——论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五种情爱书写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保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95,共5页
本文将上世纪 90年代小说文本中的情爱书写概括为扭曲的欲望书写、赤裸的欲望表达、真诚的精神逃避、无助的揽镜自恋、顺世的情爱合唱。认为五种截然不同的书写 ,表明了不同的写作群体诠释情爱时的截然不同的方式与角度 ,同时也寓示了... 本文将上世纪 90年代小说文本中的情爱书写概括为扭曲的欲望书写、赤裸的欲望表达、真诚的精神逃避、无助的揽镜自恋、顺世的情爱合唱。认为五种截然不同的书写 ,表明了不同的写作群体诠释情爱时的截然不同的方式与角度 ,同时也寓示了性别在文学话语中的潜在作用 ,而我们亦可从这种由作家的独语组成的众声喧哗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小说 情爱 表达模式 文学评论 池莉 张欣 王朔
下载PDF
复仇·情爱·原野——《原野》与《呼啸山庄》比较阅读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爱华 陈漪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3,共7页
曹禺的剧作《原野》和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的小说《呼啸山庄》虽然不存在影响关系 ,但在“复仇母题”、“情爱模式”及“原野意象”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部作品的成功 ,都在于对人物心灵世界的体贴入微的描摹、展现 ,在于对人性... 曹禺的剧作《原野》和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的小说《呼啸山庄》虽然不存在影响关系 ,但在“复仇母题”、“情爱模式”及“原野意象”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部作品的成功 ,都在于对人物心灵世界的体贴入微的描摹、展现 ,在于对人性的审美把握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还在于其主题、背景的普遍性意味的时空超越性。通过对作品进行类比研究 ,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 ,认识文学创作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情爱 原野 比较阅读
下载PDF
生存价值与情爱思想的新“在场”——析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中军 杨岳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0,共5页
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女性意识极具象征性,其内在意义是"超性别"的。它通过对中国农村几名年轻人不同情爱生活的诠释,以及对女性价值及情爱思想的展现,折射并关注现代女性的一种自我总结、自我发现的成长经历。它同所有... 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女性意识极具象征性,其内在意义是"超性别"的。它通过对中国农村几名年轻人不同情爱生活的诠释,以及对女性价值及情爱思想的展现,折射并关注现代女性的一种自我总结、自我发现的成长经历。它同所有艺术作品一样,产生于对当下社会文化的审美诉求,其女性意识的活力同样来自和这一社会背景所构成的文化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情爱 意识
下载PDF
论五四女性情爱主题写作中的边缘文本和隐形文本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宁 乔以钢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2-156,共5页
五四女性文学的情爱主题的写作既是对个性解放的时代总主题的呼应 ,同时又没有丧失女性性别体验的真实表达。由于五四时期女性表达话语的失构和女性意识的稚嫩 ,这种性别体验还必须裹挟在主流话语当中 ,以一种或边缘或隐形的文本形式浮... 五四女性文学的情爱主题的写作既是对个性解放的时代总主题的呼应 ,同时又没有丧失女性性别体验的真实表达。由于五四时期女性表达话语的失构和女性意识的稚嫩 ,这种性别体验还必须裹挟在主流话语当中 ,以一种或边缘或隐形的文本形式浮出历史地表。但是这已经鲜明地勾勒出五四女作家由“觉醒”到“自觉”进程中的女性意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意识发展初期的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情爱主题 性别体验 边缘文本 隐形文本
下载PDF
在情欲与伦理之间——论清末民初小说的情爱叙事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航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1-195,共5页
在以"仁"控欲的中国传统伦理系统中,个体情爱的叙事空间非常逼仄。个性思潮的萌发以及传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欲望形态的个体化呈现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与叙事空间。承袭晚明"以情抗理"的人文思潮与叙事传统,... 在以"仁"控欲的中国传统伦理系统中,个体情爱的叙事空间非常逼仄。个性思潮的萌发以及传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欲望形态的个体化呈现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与叙事空间。承袭晚明"以情抗理"的人文思潮与叙事传统,清末民初的小说开始注重情爱过程与心理描写,其叙事伦理呈现出在情欲与伦理之间徘徊的姿态。这种姿态恰是五四"人的文学"冲决传统文化罗网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欲 伦理 境遇 清末民初小说 情爱叙事
下载PDF
“重写”记忆中“情爱的中国”——印尼土生华人文学中的一种流行叙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列耀 孔祥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71-74,79,共5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文学 印尼华人文学 叙述方式 情爱故事 神话
下载PDF
论《红高粱家族》的“抗战”“情爱”与“历史观” 被引量:7
20
作者 丛新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4,共9页
《红高粱家族》中的"抗战",既不是以"国军"和"共军"为主体,也不是通常判断的"土匪"抗战,而是求生存意识的"群众"抗战。"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情爱"追... 《红高粱家族》中的"抗战",既不是以"国军"和"共军"为主体,也不是通常判断的"土匪"抗战,而是求生存意识的"群众"抗战。"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情爱"追求,既有个体解放的野性方式及其欲望的本能需要,也同步伴随非理性的疯狂杀戮及其人性之恶。相对于历史表达的不同侧面及其生命形态,归于伦理意义上的"一视同仁",才是终极性的"历史观"。在"先锋"中"逃离",在"寻根"中"扎根",莫言有意无意地走出一条自我选择与自觉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家族》 莫言 “抗战” 情爱 “历史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