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民初挽联与新文学的发生
1
作者 肖百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2,共5页
晚清以降,哀祭文体盛行于文坛,其中尤以挽联为胜,当时的知名人物,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均酷爱写作挽联。挽联被用来娱情、炫才、言志、抒怀,不一而足,其功能得到了极度扩展,其内涵和形式或隐或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挽联在主题形态、生命... 晚清以降,哀祭文体盛行于文坛,其中尤以挽联为胜,当时的知名人物,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均酷爱写作挽联。挽联被用来娱情、炫才、言志、抒怀,不一而足,其功能得到了极度扩展,其内涵和形式或隐或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挽联在主题形态、生命观念、叙事方式、叙事情感,甚至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与新文学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文章以详实的楹联文献为基础,具体细致地阐述了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联 新文学 清末民初
下载PDF
季羡林先生挽联的写作经过
2
作者 龙协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3-145,共3页
关键词 季羡林 写作经过 中国科学院 挽联 社会科学部 百科全书 学部委员 50年代
下载PDF
“谐”趣横生自挽联
3
作者 陆精康 《语文天地》 2004年第4期36-37,共2页
自陶渊明作《自祭文》《挽歌》诗以降,文人墨客的自挽之辞便绵绵不绝。明清楹联兴盛,自挽之联亦成楹联中一支奇葩。各种自挽联,或抒豪情,或状功业,或叙平生,或戒后人,内容各异,多有所观。然诙谐戏谑充满趣味的自挽联似不多见。... 自陶渊明作《自祭文》《挽歌》诗以降,文人墨客的自挽之辞便绵绵不绝。明清楹联兴盛,自挽之联亦成楹联中一支奇葩。各种自挽联,或抒豪情,或状功业,或叙平生,或戒后人,内容各异,多有所观。然诙谐戏谑充满趣味的自挽联似不多见。人之将死,其言也“趣”,有些自挽联写得“谐”趣横生,颇足一观,兹摭拾数联,以飧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联 审美情趣 中学 语文 楹联 文学知识
下载PDF
挽联悼裘老
4
作者 李鼎 《中医药文化》 2010年第5期29-30,共2页
今年“五一”节假期,正将《中医药文化》杂志排出的《读裘老赠傅维康先生诗(附步韵诗)》的校样校改一过,预备发表。5月3日惊闻裘沛然老先生已于清晨在龙华医院病逝,次日急赴裘家吊唁。裘师母招待书房内就座,这是以前裘老与我“夜... 今年“五一”节假期,正将《中医药文化》杂志排出的《读裘老赠傅维康先生诗(附步韵诗)》的校样校改一过,预备发表。5月3日惊闻裘沛然老先生已于清晨在龙华医院病逝,次日急赴裘家吊唁。裘师母招待书房内就座,这是以前裘老与我“夜半论文谁与可”的老座位。回想五十多年的过往,不禁泫然泪下。裘老赠诗:“零陵四十载交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沛然 悼念 挽联
下载PDF
说挽联
5
作者 金道行 《写作》 2010年第6期11-14,共4页
我喜欢看挽联,这并非怪癖,因为我视它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春节前,家家都在喜贴大红春联,邻居却有一位老人仙逝,贴了一副白纸的挽联。我立即驻足阅读,只见上书:
关键词 挽联 春节前 春联
下载PDF
抗战挽联:特殊时代场域下的“群体言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宁 肖百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0-136,共7页
抗战挽联兼具抒情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双重属性,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类别。从文体嬗变角度看,其朝着"代众立言"的方向发展,以"我们"的视角表达群体情感,从民族大局出发,给逝者历史"定评&quo... 抗战挽联兼具抒情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双重属性,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类别。从文体嬗变角度看,其朝着"代众立言"的方向发展,以"我们"的视角表达群体情感,从民族大局出发,给逝者历史"定评",凸显集体意见。此外,抗战挽联与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公祭大会等仪式高度"契合",这种与场景相互作用的"共生文体"生发出引导群体情绪、统一思想认识的功能。抗战挽联既着眼于宏大叙事,标举"大义",又注重历史细节,体察人情、人性,折射出动荡时局中浓厚的人文精神。其对"个""群"及"美""用"关系的平衡,促成了"非常时期"的群体言说,深刻反映了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时的审美体验、文化精神及家国一体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挽联 场景 群体言说
下载PDF
重新解读严复所送罗丰禄的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 被引量:2
7
作者 杜志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在1903年6月7日病逝于福州,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严复貌似在说罗丰禄的翻译功底深厚,传播儒家经典的才能绝伦无比。但从查证这两句话的出处,找出它们的原本含...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在1903年6月7日病逝于福州,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严复貌似在说罗丰禄的翻译功底深厚,传播儒家经典的才能绝伦无比。但从查证这两句话的出处,找出它们的原本含义,结合罗丰禄一生的主要事迹,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句话是说罗丰禄的洋务、外交事迹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在教授西方语言和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也颇有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读 严复 罗丰禄 挽联
下载PDF
儒家生死观念对挽联创作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应“不语怪力乱神”;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应“养生丧死”、“厚生薄 死”等等,这些都对后世的挽联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 生死观 挽联
下载PDF
试论挽联的起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9-31,共3页
 挽联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物理起源",即它与挽歌、挽诗、挽词之间的承继关系;一个是"文化起源",是汉语言独有的表意、表形、表声形式而孕育、产生了这种非常中国化的文学样式。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  挽联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物理起源",即它与挽歌、挽诗、挽词之间的承继关系;一个是"文化起源",是汉语言独有的表意、表形、表声形式而孕育、产生了这种非常中国化的文学样式。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的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联 挽歌 文化起源
下载PDF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挽联的认知阐释
10
作者 杨欢 夏日光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68-72,共5页
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概念结构。挽联隶属于中国对联文化,或总括一生,或遗言传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日趋成熟,... 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概念结构。挽联隶属于中国对联文化,或总括一生,或遗言传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日趋成熟,而暂鲜有将其运用于对联领域,文章针对概念整合理论在挽联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所特有的认知网络模型,从挽联的语音、词语、小句及篇章四个方面对挽联进行认知阐释,以期为挽联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挽联 映射
下载PDF
鲁迅挽联小话
11
作者 王明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91,共3页
关键词 鲁迅 挽联 作家 人格精神
下载PDF
论毛泽东挽联创作的雅切特征
12
作者 鲁晓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9-94,共6页
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对联作品,其中的39副挽联尤其堪称精品,影响深远。毛泽东的挽联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雅切,即在对联创作中体现出雅正宏博和古雅深沉的特色,并且力求与所挽对象的身份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相切合。毛泽东的对... 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对联作品,其中的39副挽联尤其堪称精品,影响深远。毛泽东的挽联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雅切,即在对联创作中体现出雅正宏博和古雅深沉的特色,并且力求与所挽对象的身份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相切合。毛泽东的对联创作思想使得雅切成为其挽联创作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能成功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则是其特殊身份、杰出才华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挽联 雅切 特征
下载PDF
罗隆基一副挽联的问疑
13
作者 刘志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罗隆基 孙中山 挽联 大江会
下载PDF
诙谐的挽联
14
作者 薛文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2年第2期46-46,共1页
挽联通常总是悲哀沉痛的,但也有些挽联却写得相为诙谐达观。如某君自挽联: (上联)百年一刹那,把等闲富贵功名,付之云散;(下联)再来成隔世,是这样夫妻儿女,切莫雷同。(横披)这回不算。
关键词 挽联 诙谐 下联
下载PDF
毛泽东撰写的挽联艺术赏析
15
作者 赵清明 熊爱廷 《档案时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45,共2页
挽联为哀悼逝者的对联,旨在撰写逝者主要业绩,以寄哀思.毛泽东撰写的挽联,更具有艺术与档案价值.兹列举其部分挽联浅析如下:
关键词 毛泽东 挽联 赏析 艺术价值 档案价值
下载PDF
挽诗挽联选刊
16
《杜甫研究学刊》 2009年第4期107-108,共2页
树梁学长千古 刘开扬敬挽 悼念树梁先生 张志烈 大雅堂前菊正妍,惊闻鹤驾送诗仙。 蜀雍髦士钦才秀,华夏群英仰大贤。 刚直吟魂随子美,宽仁教德本尼山。 平生风义兼师友,问字从今只梦间。
关键词 诗仙 选刊 挽联 张志
下载PDF
李之鼎生卒年及陈三立挽联辑补一则
17
作者 谢海林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4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生卒年 陈三立 辑补 挽联 文献价值 宋人
下载PDF
对对挽联送大师
18
作者 魏捷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23,共2页
1961年8月8日,从北京传来了梅兰芳逝世的噩耗。上海文艺界领导作出决定,以上海文艺界的名义举办“梅兰芳同志追悼大会”,8月14日上午在“上海艺术剧场”举行。
关键词 梅兰芳 文艺界 上海 挽联 京剧艺术
下载PDF
一副挽联引出的故事和思考
19
作者 王家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37-39,共3页
一副挽联引出的故事和思考王家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生动形象感人的素材是多年来应用写作教学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何获得这样的素材呢?下面我讲几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许对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1991年3月2... 一副挽联引出的故事和思考王家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生动形象感人的素材是多年来应用写作教学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何获得这样的素材呢?下面我讲几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许对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1991年3月23日得到哥哥病危的电报,我匆匆赶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写作教学 挽联 思想性 素材 人民群众 反面典型 思想状况 中专毕业生 知识传授
下载PDF
关于陈寅恪自挽联的两封通信
20
作者 他山石 未名 《文史杂志》 2002年第1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陈寅恪 挽联 信件 历史考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