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损伤节段的选择: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魏卫兵 邹旨龙 +6 位作者 周宾宾 李波霖 覃镜羽 冯振奋 李建男 叶良英 吴荣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0-656,共7页
背景:目前Allen’s打击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对较好的造模方式,脊髓损伤节段的选择也是建立理想的脊髓损伤模型非常重要的因素。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对SD大鼠胸T_8,T_9,T_(10),T_(11),T_(12)造成脊髓损伤有... 背景:目前Allen’s打击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对较好的造模方式,脊髓损伤节段的选择也是建立理想的脊髓损伤模型非常重要的因素。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对SD大鼠胸T_8,T_9,T_(10),T_(11),T_(12)造成脊髓损伤有效性的异同,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节段的选择提供有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网)、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主题词:"spinal cord injuries","rats","Models,Animal",中文检索主题词:"脊髓损伤模型","大鼠","BBB评分"。检索国内外所有截止时间2018年6月5日公开发表的所有文献。入选的文献均为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量以25 g·cm为标准,以仅进行椎板切除的大鼠为假手术组,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观察3,7,14,28 d时间点评分。网状Meta分析比较T_8,T_9,T_(10),T_(11),T_(12)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有效性的排序。结果与结论:(1)最终纳入研究19篇,共703只大鼠纳入研究;(2)在3,7,14,28 d时间点不同损伤节段脊髓损伤后的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3)T_(10)节段脊髓损伤对下肢功能BBB评分影响最大、有效性最高;(4)不同损伤节段脊髓损伤的有效性最终的排序是:T_(10)损伤> T_9损伤> T_(11)损伤> T_8损伤> T_(12)损伤>假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模型 动物 META分析 大鼠 损伤节段 网状Meta分析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
下载PDF
构建不同脊髓损伤节段模型大鼠下肢功能恢复的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魏卫兵 周祥兴 +3 位作者 周宾宾 李奕军 邹旨龙 杨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3-1077,共5页
背景: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解剖结构等的改变,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在选好一种损伤方式的同时选择一段安全有效的脊髓同样至关重要。目的:观察不同脊髓损伤节段对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T_... 背景: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解剖结构等的改变,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在选好一种损伤方式的同时选择一段安全有效的脊髓同样至关重要。目的:观察不同脊髓损伤节段对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T_8组、T_9组、T_(10)组、T_(11)组、T_(12)组及假手术组。T_8组、T_9组、T_(10)组、T_(11)组、T_(12)组采用微型血管夹闭法分别夹闭T_8,T_9,T_(10),T_(11),T_(12)脊髓,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暴露硬脊膜。结果与结论:(1)T_8组、T_9组、T_(10)组、T_(11)组和T_(12)组大鼠随着造模后时间的延长,爬网格实验踏空次数减少;(2)与假手术组相比,T_8组、T_9组、T_(10)组、T_(11)组和T_(12)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降低。在损伤后第2-4周时,T_9组、T_(10)组和T_(11)组大鼠的BBB评分高于T_8组和T_(12)组,且其中T_(10)组大鼠的BBB评分高于T_9组和T_(11)组;(3)提示T_(10)是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恢复最好的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大鼠 损伤节段 下肢功能 BBB评分 爬网格实验 组织构建 动物模型 模型 动物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选择性损伤节段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置钉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3
作者 郑楚伟 廖向荣 石昭宏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7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选择性损伤节段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置钉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的4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纳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悲者在2017年9月1日-2020年8月30日入院,采用数字法将患者分成2组... 目的:分析选择性损伤节段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置钉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的4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纳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悲者在2017年9月1日-2020年8月30日入院,采用数字法将患者分成2组,以不同方案治疗,对比2组的手术指标、矫正效果和脊髓损伤情况,,统计并发症和满意度,评估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是(69.32±26.38)分钟,术后引流量是(142.42±32.87)ml,低于对照组,P<0.05;其术中出血量是(180.21±47.29)ml,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丟失率是6.65%±3.28%,Cobb角矫正率是4.43%±2.11%,数据较之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脊髓损伤分级较之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在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事件远比对照组低,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对手术各维度的满意度远比对照组高,差异性显著,P<0.05;关于生活质量的评估,在观察组远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选择性损伤节段植骨融合+椎弓根置钉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患者损伤较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矫正率较小,脊髓损伤恢复较好,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损伤节段植骨融合 椎弓根置钉 胸腰椎爆裂骨折 脊髓损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应用足部分叶皮瓣修复合并节段性损伤的手指离断伤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林 史卫东 +1 位作者 张建政 赵建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足部分叶皮瓣修复合并节断性损伤的手指离断伤的再植手术方法。方法:自2018年1月2022年11月,采用第1跖背动脉为血管蒂的分叶皮瓣修复治疗8例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55岁;缺损面积(1.0~2.0)cm... 目的:探讨应用足部分叶皮瓣修复合并节断性损伤的手指离断伤的再植手术方法。方法:自2018年1月2022年11月,采用第1跖背动脉为血管蒂的分叶皮瓣修复治疗8例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55岁;缺损面积(1.0~2.0)cm×(3.0~4.5)cm。观察术后患者手指活动度、日常生活功能、感觉功能、外形等指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和Maryland足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8例手指及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20个月。手指皮色、皮温正常,耐磨性、耐寒性好。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术效果,功能总评分61~92分,优4例,良4例。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总分93~100分;优8例。结论:利用足部第1、2趾趾蹼带动、静脉的分叶皮瓣修复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能够桥接血管,增加伤指软组织容量,避免手指短缩,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跖背动脉 手指损伤 断指再植 游离皮瓣
下载PDF
颈椎过伸性脊髓损伤节段的相关性因素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永进 何海潮 +4 位作者 吕晓强 刘志英 徐杰 杜英勋 贾连顺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61-76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退变性因素、损伤节段的分布及其原因.方法 温州医学院附属东阳医院89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颈椎退行性病变、T2WI相脊髓高信号的位置及颜面部外伤的位置.结果 间盘突出58例,居首位;其后依...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退变性因素、损伤节段的分布及其原因.方法 温州医学院附属东阳医院89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颈椎退行性病变、T2WI相脊髓高信号的位置及颜面部外伤的位置.结果 间盘突出58例,居首位;其后依次为后纵韧带骨化(8例)、发育性椎管狭窄(7例)及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6例).单节段T2WI相脊髓高信号在椎间盘水平:C2~3者4例,额部外伤1例;C3~4者12例,额部外伤10例,颧部外伤1例;CA~5者12例,额部外伤5例,额部+颧部外伤1例,额部+下颌部外伤1例;C5~6者11例,额部外伤3例,颧部外伤3例,下颌部外伤2例.单节段脊髓高信号位置不在椎间盘水平4例,脊髓高信号在两个不连续节段10例,脊髓高信号超过2个节段2例,脊髓高信号超过3个节段6例.结论 椎间盘突出是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最多见的退变性因素,T2WI相脊髓高信号的水平与额面部撞击的部位相关,拐点的剪切力(inflection point shear force)合并(或)颈椎过伸的前后挤压力是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退行性病变 过伸性损伤 损伤节段 椎体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高低节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轮椅推进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沈以昕 齐燕 +3 位作者 解海霞 陈玉芳 王宽 牛文鑫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7-806,共10页
本研究探究损伤节段在轮椅推进过程中对肩关节负荷的影响,为揭示脊髓损伤患者慢性肩痛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招募16名截瘫受试者(高节段截瘫组8名,低节段截瘫组8名)和8名健康人模拟轮椅推进活动,同步采集关节运动学、手推圈反作... 本研究探究损伤节段在轮椅推进过程中对肩关节负荷的影响,为揭示脊髓损伤患者慢性肩痛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招募16名截瘫受试者(高节段截瘫组8名,低节段截瘫组8名)和8名健康人模拟轮椅推进活动,同步采集关节运动学、手推圈反作用力和上肢肌电数据,定量评价高、低损伤节段患者手推轮椅时上肢肌肉活动与手推圈反作用力差别,分析诱发慢性肩痛主要的生物力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受试者的推进相占比约为完整周期的前60%;各组间的肩、肘关节运动角度无显著差异;高节段截瘫组手推圈反作用力峰值显著低于低节段截瘫组(P<0.05);高节段截瘫组上肢肌肉表面肌电的平均幅值与积分值显著高于低节段截瘫组(P<0.05)。在轮椅推进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习惯没有区别,高节段截瘫组的手推圈反作用力仅为低节段截瘫组的70%左右,但高节段截瘫组的肌肉激活程度约为低节段截瘫组的1.4~1.7倍,高节段截瘫组的肌肉做功效率更低。因此,手推圈反作用力的大小或许并非脊髓损伤患者肩痛的主要诱因,肌肉疲劳导致的慢性损伤可能才是高节段脊髓损伤患者肩痛高发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了发病率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轮椅推进 手推圈反作用力 表面肌电 损伤节段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节段性神经损伤局部微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归 被引量:4
7
作者 周雪峰 任志午 +3 位作者 陆明 王玉 孙振 彭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4465-4471,共7页
背景:面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这一难题,大量研究已证实组织工程干细胞修复方法的可行性,但干细胞的修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神经局部的迁移过程及对损伤神经的修复效果,并着重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 背景:面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这一难题,大量研究已证实组织工程干细胞修复方法的可行性,但干细胞的修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神经局部的迁移过程及对损伤神经的修复效果,并着重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局部微环境中的分化及转归。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使用液氮冰冻坐骨神经,制造节段性神经损伤模型。将36只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n=12),每组按添加细胞的方式不同具体分组如下:单纯冰冻损伤神经组,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造模前及植入细胞后4,8,12周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植入细胞后12周,分别对小腿三头肌进行电生理学、湿重恢复率、收缩力恢复率检测以及Masson染色,损伤段神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损伤远端神经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结论:植入细胞后4,8,12周各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和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均高于单纯损伤神经组,并且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略高于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2个细胞治疗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的潜伏期均值较单纯损伤神经组缩短、波幅均值较单纯损伤神经组显著升高(P<0.05);2个细胞治疗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均高于单纯损伤神经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植入细胞12周后,2个细胞治疗组均能观察到Nestin、S100、P0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节段性损伤的神经周围添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迁移到损伤神经内部参与神经修复,而且能够向许旺细胞和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达到与直接向神经内部注射干细胞类似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神经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修复 转归 红色荧光蛋白 迁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曾辉 姚楚亮 +3 位作者 杨焱鑫 王华仁 陈杰 廖臻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长节段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的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外伤性长节段颈脊髓损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2例)...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长节段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的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外伤性长节段颈脊髓损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甲强龙冲击疗法。两组患者在完成治疗后进行12个月至3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随访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长节段颈脊髓损伤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颈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弓根钉内固定
下载PDF
单纯双侧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的治疗
9
作者 陆志方 刘建文 +3 位作者 康亚明 黄显军 杨继英 郭志宇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2年第4期209-210,共2页
目的阐述单纯双侧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的特点及处理。方法对1999年9月~200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例13指单纯双侧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进行归类及相应处理:开放性损伤11指,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伴皮肤挫伤,行血管移植术或静脉皮瓣游离移... 目的阐述单纯双侧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的特点及处理。方法对1999年9月~200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例13指单纯双侧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进行归类及相应处理:开放性损伤11指,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伴皮肤挫伤,行血管移植术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术修复;闭合性2指,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密切观察伤指血液循环,及时行血管移植术修复。结果13指血液循环恢复良好,均成活,功能评价优。结论单纯双侧指固有动脉节段性损伤应积极处理,常需行血管移植术,正确治疗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 指固有动脉 损伤 血管移植术 治疗
下载PDF
3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脊柱损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潇 王国毓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1期550-551,共2页
目的探讨3阶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脊柱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4 年 1月至 2015年 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35 例 3 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和MRI检查,充分了解患者的损伤程度后,进行后... 目的探讨3阶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脊柱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4 年 1月至 2015年 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35 例 3 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和MRI检查,充分了解患者的损伤程度后,进行后路切开复位,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患者治疗结果:优:15 例,良18例,差1 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隙高度各数据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Cobb角、VAS评分和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各项数据改善明显,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脊柱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脊柱损伤面的愈合,值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以上脊柱损伤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效果
下载PDF
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赖瑞明 王志军 +1 位作者 孟曼曼 罗淑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4期150-153,共4页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悬吊运动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悬吊运动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结果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与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各组康复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各组治疗前,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的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各组康复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运动与感觉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临床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脊髓损伤 悬吊运动训练 康复训练 康复效果
下载PDF
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陈昆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施以晚期康复治疗,即术后60d接受治疗,试验组施以早期康复治疗,即术后30d接受治疗,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施以晚期康复治疗,即术后60d接受治疗,试验组施以早期康复治疗,即术后30d接受治疗,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相比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的各项神经功能康复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晚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起始时间 不同脊髓损伤
下载PDF
节段脊神经损伤后背根节细胞丢失并伴有后根轴突出芽
13
作者 陈丽华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8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脊神经损伤 背根 细胞丢失 后根轴突芽
下载PDF
后路微型肽板在老年无骨折脱位型多节段颈髓损伤中应用
14
作者 龚福科 熊祖斌 +1 位作者 杜朝文 卓雄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0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微型肽板在老年无骨折脱位型多节段颈髓损伤中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7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无骨折脱位型多节段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微型肽板治疗,随访后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9例为C_... 目的:探讨后路微型肽板在老年无骨折脱位型多节段颈髓损伤中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7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无骨折脱位型多节段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微型肽板治疗,随访后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9例为C_(3-6).开门,8例C_(3-5)开门,5例C_(4-6)开门。术中术后无神经根和血管损伤,未出现C,神经根麻痹症状。J0A评分术前评分(9.12±3.23)分,术后评分(13.5±2.11)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无骨折脱位型多节段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微型肽板治疗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无骨折脱位型多颈髄损伤 后路微型肽板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在脊髓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书杰 郑子洋 +5 位作者 戴思名 黄振飞 周炜 武梦圆 陈建 殷国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3-467,共5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损害,临床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以及社会活动。我国2018年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CI,tSCI)发病率为...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损害,临床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以及社会活动。我国2018年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CI,tSCI)发病率为50.484人次/100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障碍 脊髓损害 创伤性脊髓损伤 中性粒细胞 损伤节段 SCI 致死率
下载PDF
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6-297,共2页
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 SCI)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通过手术对损伤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是治疗颈脊髓损伤的重要方式之一。早在一个世纪以前,Burrell就认为损伤程度和手术时机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两个关键... 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 SCI)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通过手术对损伤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是治疗颈脊髓损伤的重要方式之一。早在一个世纪以前,Burrell就认为损伤程度和手术时机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两个关键点[1]。然而到目前为止,包括系统分析在内的诸多文献依然对包括完全性颈脊髓损伤在内的脊髓损伤手术时机选择存在争议[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完全性 损伤预后 损伤节段 TRAUMATIC 手术时机选择 致残性疾病 功能恢复 生命体征 耐受手术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宁 杨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85,共4页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脊柱外伤中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严重的功能障碍,是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致伤机制复杂,临床尚无有效干预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细胞的死亡是SCI复杂的病理进程中的核...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脊柱外伤中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严重的功能障碍,是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致伤机制复杂,临床尚无有效干预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细胞的死亡是SCI复杂的病理进程中的核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程序性死亡 程序性细胞死亡 致伤机制 损伤节段 脊柱外伤 programmed 病理进程 caspase
下载PDF
颈后路手术治疗伴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林三军 陈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22期3082-3084,共3页
目的:颈后路手术治疗伴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DLC损伤节段侧块钉棒固定术治疗伴长节段(≥3)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病例资料15... 目的:颈后路手术治疗伴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DLC损伤节段侧块钉棒固定术治疗伴长节段(≥3)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病例资料15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15例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6.8分;术后1年JOA评分4~16分,平均12.8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肌力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DLC损伤节段侧块钉棒固定术治疗伴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性损伤能获得满意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过伸性损伤 颈椎管狭窄 DLC损伤节段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论脊髓损伤的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
19
作者 陈亮 王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96-99,共4页
分析脊髓损伤的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山市中医院脊柱科 住院治疗的186例 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查阅以往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含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并... 分析脊髓损伤的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山市中医院脊柱科 住院治疗的186例 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查阅以往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含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并比较不同性别与损伤年龄和损伤原因的关系、不同损伤节段与致伤原因的关系、不同受伤原因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损伤原因中,男性的交通意外事故、高空坠落伤及重物砸伤 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意义(P<0.05)。在损伤年龄段统计中,且脊髓损伤的患者年龄大多集中在30~59岁。导致颈脊髓损伤、胸脊段损伤、胸腰段损伤以及腰段损伤等不同损伤节段患者的致病原因主要集中交通意外和高处坠落,P<0.05;各种受伤原因导致的脊髓损伤程度相差不大,即不同受伤原因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通意外事故、高空坠落伤及重物砸伤是导致脊髓损伤的主要致病原因,同时致伤原因也与患者性别、年龄、损伤节段有关,临床在诊治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致病原因 临床特点 损伤节段
下载PDF
采用机械诱发反射来评估脊髓损伤患者背部肌肉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20
作者 Kuppuswamy A. Theodorou S. +2 位作者 Catley M. N.J. Davey 刘得乐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46-47,共2页
Objective: The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back muscles in human spinal cord injury (SCI)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metho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a thoracic spinal... Objective: The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back muscles in human spinal cord injury (SCI)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metho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a thoracic spinal cord lesion based on the reflex activation of back muscles. Methods: In 11 control subjects and in 12 subjects with clinically complete thoracic SCI (T2-T12), either a spinous process or an erector spinae muscle was prodded to elicit short latency reflexes recorded electromyographically at the spinal level of stimulation. An electromagnetic servo, attached to a blunt probe, applied stimuli at a frequency of 1 Hz and amplitude of 3 mm. Two trials of 50 mechanical prods were conducted at each site. Results: Reflexes were evoked in control subjects in 82%of trials when the spinous process was prodded, and in 80%of trials when the muscle was prodded. In contrast, reflexes in SCI subjects could be elicited in 90-100%of trials two segments either above or below the lesion. Reflex responses in control subjects had a mean (SEM) latency of 5.72 (0.53) ms when the spinous process was prodded, and 5.42 (0.42) ms when the muscle was prodded. In the SCI subjects, responses had slightly (but insignificantly) longer latencies both above and below the lesion to either stimulus. The amplitude of reflex responses,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background EMG, was on average 2-3 times larger at the three vertebral levels spanning the lesion in SCI subjects than at sites above or below the lesion or at any level in control subjects. Conclusion: We propose that the size of these mechanically evoked reflexes may be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thoracic SCI. Furthermore, the reflexes might provide a valuable tool with which to monitor recovery after an intervention to repair or improve function of a damaged spinal co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 损伤节段 反应的潜伏期 竖脊肌 反射活动 振幅比 完全性 伺服装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