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碳纤维-MoS_(2)复合涂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阳 刘思思 +2 位作者 廖君慧 赵鼎元 刘金刚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2-493,共12页
为了改善高温下固体润滑复合涂层的稳定性,选择经过化学改性的纳米碳纤维对MoS_(2)涂料进行性能优化,制备添加不同比例的改性粉末的涂料.通过对粉末进行XPS、红外和形貌分析,表明碳纤维已经改性.借助CFT-I型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 为了改善高温下固体润滑复合涂层的稳定性,选择经过化学改性的纳米碳纤维对MoS_(2)涂料进行性能优化,制备添加不同比例的改性粉末的涂料.通过对粉末进行XPS、红外和形貌分析,表明碳纤维已经改性.借助CFT-I型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摩擦试验,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对不同条件涂层表面磨损的形貌进行观测,对磨损机理进行分析,探究添加量的最优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分别为20、50和100℃时,添加质量分数1.5%CF-GO(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涂料制备的涂层耐磨性能均优于其他的添加比例的涂层.在干摩擦5 N载荷,试验温度为200℃时,添加质量分数1.5%CF-GO的涂层比未改性的涂层的磨痕深度、宽度分别减少66.1%、29.2%,涂层的耐磨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涂层的内部形貌可知,添加质量分数1.5%的CF-GO时,涂层内部形成清晰的网状结构,从而使得该比例下的涂层同时具有抗高温变形、耐磨以及耐热等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碳纤维 二硫化钼 复合涂层 高温变形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鱼皮多肽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与机理研究
2
作者 张恩惠 王宁丽 +2 位作者 李维民 赵改青 王晓波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1,共9页
采用酶解和大孔树脂分离技术从渔业废弃物中提取了3种不同极性的多肽,研究了多肽在水乙二醇溶液中溶解性、摩擦学性能,并探讨了其摩擦学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种不同极性的多肽在水乙二醇体系中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 采用酶解和大孔树脂分离技术从渔业废弃物中提取了3种不同极性的多肽,研究了多肽在水乙二醇溶液中溶解性、摩擦学性能,并探讨了其摩擦学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种不同极性的多肽在水乙二醇体系中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摩擦学研究表明,多肽可显著提升水乙二醇溶液在钢/钢摩擦副间的减摩、抗磨性能,有效保护摩擦副表面,其中小极性的多肽抗磨性能最强,磨损体积比水乙二醇溶液降低55.49%,并且3种多肽均可显著提升水乙二醇的抗承载性能.多肽的分子结构中存在较多的极性基团,有助于多肽与金属摩擦副表面发生物理吸附,而且多肽在摩擦副表面还形成1层以含碳、氮有机化合物、铁氧化物为主的化学反应膜.因此,多肽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是摩擦化学反应和物理吸附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润滑剂 环境友好润滑添加剂 多肽 摩擦学性能 摩擦学机理
下载PDF
纤维材质对UHMWPE水润滑轴承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智威 冯润麒 +1 位作者 何阳 袁成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8,共12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在水润滑轴承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单一的UHMWPE难以满足水润滑轴承的耐磨性需求,尤其是在低速重载工况下.通过纤维改性的方法可以提高其摩擦学性能,但是纤...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在水润滑轴承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单一的UHMWPE难以满足水润滑轴承的耐磨性需求,尤其是在低速重载工况下.通过纤维改性的方法可以提高其摩擦学性能,但是纤维材质的不同特性对于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通过热压模具分别制备剑麻纤维(Sisal fiber,SF)、碳纤维(Carbon fiber,CF)和聚酯纤维(Polyester fiber,PETF)与UHMWPE混合的定向纤维复合材料,并与纯UHMWPE做对照试验.利用R-tec往复摩擦试验机模拟不同载荷(5和10 N)和不同速度(20、40和60 mm/s)下铜球与不同复合材料的摩擦过程,通过邵氏硬度和极限抗弯强度试验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表征测试,采用接触角测试复合材料的浸润性,试验结束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结果表明:纤维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硬度和抗弯强度是影响定向纤维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所添加纤维在复合材料中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使摩擦学性能显著提高,纤维的耐磨性和浸润性是次要因素.试验工况下,CF/UHMWPE摩擦系数最低,且在低速重载(载荷10 N,速度20 mm/s)时的摩擦系数与纯UHMWPE相比降低了36.92%;添加耐磨性强的PETF纤维后,复合材料磨损体积与纯UHMWPE相比降低了3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润滑轴承 摩擦学性能 纤维材质 UHMWPE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不同摩擦副条件下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兴国 郑玉刚 +3 位作者 汪科良 杨拉毛草 张凯锋 周晖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为了研究MoS_(2)-Ti薄膜与9Cr18钢、W-DLC和DLC薄膜的摩擦学行为,分别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9Cr18钢表面沉积了MoS_(2)-Ti薄膜、W-DLC和DLC薄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 为了研究MoS_(2)-Ti薄膜与9Cr18钢、W-DLC和DLC薄膜的摩擦学行为,分别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9Cr18钢表面沉积了MoS_(2)-Ti薄膜、W-DLC和DLC薄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和相组成。利用纳米压痕仪和球-盘摩擦试验机对不同薄膜的纳米硬度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oS_(2)-Ti薄膜与DLC薄膜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最小。相比MoS_(2)-Ti薄膜与不镀膜的9Cr18钢球摩擦副,MoS_(2)-Ti薄膜与W-DLC薄膜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没有减小。MoS_(2)-Ti薄膜与W-DLC薄膜摩擦副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与DLC薄膜摩擦副的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摩擦副表面沉积DLC薄膜有助于降低MoS_(2)-Ti薄膜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Ti薄膜 表面形貌 硬度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不同溅射技术制备MoN涂层的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金玉花 张亨中 +5 位作者 王鹏 赵晓宇 柴利强 马鹏军 于童童 张贝贝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21-132,共12页
目的沉积条件对MoN涂层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溅射技术决定了涂层的沉积条件,研究不同溅射技术对MoN涂层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射频、脉冲和中频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硅片和W18Cr4V高速钢上制备MoN... 目的沉积条件对MoN涂层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溅射技术决定了涂层的沉积条件,研究不同溅射技术对MoN涂层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射频、脉冲和中频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硅片和W18Cr4V高速钢上制备MoN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能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划痕仪、纳米压痕仪和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探究不同溅射技术制备的MoN涂层在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采用射频电源制备的MoN涂层以六方相δ-MoN为主,采用中频直流电源和脉冲直流电源制备的MoN涂层以面心立方相γ-Mo_(2)N为主。随着氮气流量的增加,采用射频电源制备的MoN涂层的硬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硬度为22 GPa,采用中频直流电源和脉冲直流电源制备的MoN涂层的硬度逐渐减小。采用射频电源制备的MoN具有最高的膜基结合力,临界载荷(FLc_(2))达到20 N以上,采用其他2种电源制备的MoN涂层的膜基结合力较低。在室温下,采用不同电源制备的MoN涂层的摩擦因数均较大。在300℃时,在磨痕内检测到β-MoO_(3),脆性氧化层容易磨损,导致摩擦因数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涂层表面发生氧化,生成了大量具有润滑作用的α-MoO_(3),摩擦因数逐渐下降。结论溅射技术对MoN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采用射频电源制备的MoN涂层呈现出最优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涂层 溅射电源 微观结构 性能 高温摩擦学
下载PDF
CoCrMo和CoCrMoW合金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在小牛血清溶液中的腐蚀摩擦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江 马玉天 +3 位作者 程少逸 张东 孟军虎 辛本斌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73-84,共12页
为了明确CoCrMo和CoCrMoW合金在小牛血清溶液中的腐蚀摩擦行为和耐腐蚀磨损机制,使用真空熔炼技术制备CoCrMo和CoCrMoW合金,采用SEM-EDS、TEM、XRD、压缩力学性能试验和腐蚀磨损试验研究2种合金的组织结构、力学和腐蚀摩擦学性能。结果... 为了明确CoCrMo和CoCrMoW合金在小牛血清溶液中的腐蚀摩擦行为和耐腐蚀磨损机制,使用真空熔炼技术制备CoCrMo和CoCrMoW合金,采用SEM-EDS、TEM、XRD、压缩力学性能试验和腐蚀磨损试验研究2种合金的组织结构、力学和腐蚀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2种合金均由γ-Co和ε-Co组成,且微观组织以等轴晶为主。CoCrMo合金展现出优异的压缩力学性能,且其在小牛血清溶液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而CoCrMoW合金出现点蚀。2种合金在小牛血清溶液中具有较好的腐蚀摩擦学性能,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11~0.21和1.01×10^(-6)~2.46×10^(-6)mm^(3)/(N·m)。随着载荷和频率的增加,2种合金的摩擦系数降低,实时摩擦系数稳定性提高。在低载荷条件下,合金的耐腐蚀磨损性能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强,其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在高载荷条件下,合金的磨损率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磨粒磨损和腐蚀磨损并存。总体而言,CoCrMo合金的耐腐蚀磨损性能优于CoCrMoW合金,这主要是因为CoCrMo合金具有较好的压缩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rMo系合金 微观组织 性能 腐蚀摩擦学性能 腐蚀耐磨机制
下载PDF
可控ZnO阵列改性碳织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朱文婷 王小荣 +1 位作者 王晓芳 惠瑞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5-179,共5页
碳纤维表面光滑且具有惰性,削弱了其与树脂的界面黏结,进而限制了碳织物/树脂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基于界面工程技术,采用预埋晶种层的方式诱导ZnO微纳米阵列在碳纤维表面均匀生长,并通过改变晶种层溶度优化ZnO阵列的形貌和分布,以强化... 碳纤维表面光滑且具有惰性,削弱了其与树脂的界面黏结,进而限制了碳织物/树脂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基于界面工程技术,采用预埋晶种层的方式诱导ZnO微纳米阵列在碳纤维表面均匀生长,并通过改变晶种层溶度优化ZnO阵列的形貌和分布,以强化纤维/基体的界面,从而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纤维表面形貌分析,晶种层浓度对ZnO微纳米阵列形貌和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当浓度为15mmol/L时,均匀且细化的ZnO阵列生长在碳纤维表面,使纤维的表面能大幅度提高,促进了树脂充分浸润,提高了力学强度;与原始复合材料相比,改性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降低了约35%,表明ZnO阵列的引入能够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织物/树脂复合材料 ZnO阵列 界面改性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离子液体对WS_(2)纳米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侯献军 钱宇聪 +1 位作者 江华 喻齐凡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共8页
纳米二硫化钨的润滑性能优异,但由于其在润滑油中易团聚沉降,影响了其在润滑油中抗磨减摩性能的发挥。为改善纳米WS_(2)的抗磨减摩性能,将一种磷酸盐离子液体添加到WS_(2)纳米润滑油中,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采用XP... 纳米二硫化钨的润滑性能优异,但由于其在润滑油中易团聚沉降,影响了其在润滑油中抗磨减摩性能的发挥。为改善纳米WS_(2)的抗磨减摩性能,将一种磷酸盐离子液体添加到WS_(2)纳米润滑油中,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采用XPS、EDS和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对钢球磨损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虽然添加离子液体后纳米润滑油的摩擦因数略微上升,但相对基础油,离子液体仍可使其摩擦因数最大降低28%,同时能显著地减小磨斑直径,最大降幅达到了44%。离子液体在摩擦过程中与WS_(2)反应生成PW,该物质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摩擦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作为化学摩擦膜减少磨损,提升润滑油抗磨减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硫化钨 离子液体 摩擦学性能 润滑机制 PAO4
下载PDF
含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学与流变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王霞 李占君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140,共6页
为了研究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与流变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机械搅拌、超声分散及三辊研磨的方式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少层石墨烯改性锂基润滑脂,利用MR-10型四球试验机和DHR-2旋转式流变仪分别考察其摩擦学性能和流变学性能。结果表... 为了研究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与流变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机械搅拌、超声分散及三辊研磨的方式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少层石墨烯改性锂基润滑脂,利用MR-10型四球试验机和DHR-2旋转式流变仪分别考察其摩擦学性能和流变学性能。结果表明:少层石墨烯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锂基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当少层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0.1%时效果最佳;少层石墨烯的加入,显著增加了润滑脂流动点对应的应变值和破坏润滑脂皂纤维所需的能量,以及皂纤维结构破坏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不同质量分数少层石墨烯改性锂基润滑脂的流动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层石墨烯 锂基润滑脂 摩擦学性能 流变性能 纳米材料
下载PDF
湿度对a-C:Ti/a-C:Si纳米多层薄膜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赵春梅 牛心悦 +4 位作者 徐正田 王少峰 施志军 邢晓磊 周野飞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4-43,共10页
目的沉积出具有纳米级多层结构的a-C:Ti/a-C:Si薄膜来改善非晶碳薄膜的湿度适应性。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硅片和304不锈钢试样表面交替沉积a-C:Ti薄膜和a-C:Si薄膜,并进行了薄膜截面形貌表征。通过纳米压痕测试表征了复合薄膜的力学性... 目的沉积出具有纳米级多层结构的a-C:Ti/a-C:Si薄膜来改善非晶碳薄膜的湿度适应性。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硅片和304不锈钢试样表面交替沉积a-C:Ti薄膜和a-C:Si薄膜,并进行了薄膜截面形貌表征。通过纳米压痕测试表征了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采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不同湿度下摩擦学试验,测试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结合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摩擦试验后的磨痕形貌和磨斑。结果a-C:Ti/a-C:Si纳米多层结构增加了薄膜的异质界面,相比于a-C:Ti膜,a-C:Ti/a-C:Si纳米多层薄膜的弹性模量和残余应力随a-C:Si层厚度的增加而上升。在低湿度环境下,a-C:Si层引入后使a-C:Ti/a-C:Si纳米多层膜在摩擦过程中不易产生碳转移膜,薄膜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随a-C:Si层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略有下降。在高湿度环境下,由于磨屑的堆积抑制了碳转移膜的形成,不同制备工艺获得的a-C:Ti/a-C:Si纳米多层膜的摩擦因数均有所上升,但是a-C:Si层的存在使薄膜极易产生富硅转移膜,缓解了无碳转移膜的缺陷,降低了磨损率,提高了摩擦学性能。结论纳米多层结构有效地改善了非晶碳薄膜的湿度适应性。利用a-C:Ti层和a-C:Si层分别提升了非晶碳基复合薄膜在低湿环境下和高湿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结构 a-C:Ti/a-C:Si纳米多层膜 a-C:Si层 性能 摩擦学性能 相对湿度
下载PDF
典型低轨辐照环境对MoS_(2)-Ti薄膜真空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胡汉军 贺颖 +1 位作者 张凯锋 周晖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方法在9Cr18基底上制备了MoS_(2)-Ti薄膜,并对4组样品分别进行了电子辐照、电子/质子辐照、电子/质子/紫外辐照、电子/质子/紫外/原子氧辐照。采用SEM、XRD、XPS分析了辐照前后薄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变化,通过摩擦试...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方法在9Cr18基底上制备了MoS_(2)-Ti薄膜,并对4组样品分别进行了电子辐照、电子/质子辐照、电子/质子/紫外辐照、电子/质子/紫外/原子氧辐照。采用SEM、XRD、XPS分析了辐照前后薄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变化,通过摩擦试验考察了辐照前后薄膜的摩擦学性能,探讨了其损伤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辐照、质子辐照、紫外辐照对MoS_(2)-Ti薄膜的显微组织结构、表面形貌及摩擦学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动能5 eV的原子氧对MoS_(2)-Ti薄膜表面有显著的损伤,主要表现在表面出现“绒毯”状形态,Mo、S和Ti元素被氧化成高价氧化物。原子氧辐照导致MoS_(2)-Ti薄膜摩擦起始和中段摩擦因数升高、中段摩擦因数不稳定,比磨损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Ti 摩擦学 原子氧 辐照
下载PDF
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创新
12
作者 曾群锋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6期181-184,共4页
高校思政教育已从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因此,对高校专业课教学有更高的要求。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学科,工程摩擦学是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为充分发挥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功能与育人优势,达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已从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因此,对高校专业课教学有更高的要求。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学科,工程摩擦学是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为充分发挥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功能与育人优势,达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目的,深入挖掘提炼摩擦学知识体系中的摩擦学基本原理与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摩擦学基本原理作为主线,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内容,适时地将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爱国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摩擦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团队合作、诚信道德等价值理念,在接受摩擦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文构建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融合、深化内涵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工程摩擦学教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工程摩擦学 探索 创新
下载PDF
DLC基纳米多层膜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鑫 王静静 +3 位作者 李伟 胡月 鲁志斌 张广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62,共11页
类金刚石(DLC)薄膜是一种良好的固体润滑剂,能够有效延长机械零件、工具的使用寿命。DLC基纳米多层薄膜的设计是耐磨薄膜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薄膜中不同组分层具备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组合,能从多个角度(如高温、硬度、润滑)进行设计来... 类金刚石(DLC)薄膜是一种良好的固体润滑剂,能够有效延长机械零件、工具的使用寿命。DLC基纳米多层薄膜的设计是耐磨薄膜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薄膜中不同组分层具备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组合,能从多个角度(如高温、硬度、润滑)进行设计来提升薄膜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等。综述了DLC多层薄膜的设计目的与研究进展,以金属/DLC基纳米多层膜、金属氮化物/DLC基纳米多层膜、金属硫化物/DLC基纳米多层膜以及其他DLC基纳米多层膜为主,对早期研究成果及现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以上几种DLC基纳米多层膜的现有设计思路(形成纳米晶/非晶复合结构、软/硬交替沉积,诱导转移膜形成,实现非公度接触)。随后对摩擦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1)层与层间形成特殊过渡层,提高了结合力;2)软/硬的多层交替设计,可以抵抗应力松弛和裂纹偏转;3)高接触应力和催化作用下诱导DLC中的sp3向sp2转化,形成高度有序的转移膜,从而实现非公度接触。最后对DLC基纳米多层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C基纳米多层膜 性能 摩擦学性能 摩擦机理 结构
下载PDF
微沟槽织构设计对PDMS表面黏-滑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施文斌 肖汉 +4 位作者 崔坤杰 王涛 时礼平 吴玉国 李蒙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黏-滑”现象是软材料表面摩擦学行为典型的特征,易诱发机械系统的振动与噪音等问题.本文中采用激光加工技术在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加工了沟槽状织构阵列,研究不同参数织构设计对软材料表面“黏-滑”摩擦行... “黏-滑”现象是软材料表面摩擦学行为典型的特征,易诱发机械系统的振动与噪音等问题.本文中采用激光加工技术在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加工了沟槽状织构阵列,研究不同参数织构设计对软材料表面“黏-滑”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槽织构可以有效抑制软材料表面“黏-滑”行为,降低界面摩擦阻力,但沟槽的作用效能依赖于其倾斜角设计.此外,界面滑动速度和沟槽织构宽度也是影响表面摩擦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滑”行为 软材料 摩擦学 黏弹性 表面织构
下载PDF
汽车发动机气门材料及摩擦学性能研究进展
15
作者 宋文玺 《时代汽车》 2024年第16期171-173,共3页
为了有效适应日益增长的气门材料性能挑战,确保汽车发动机运行的持续可靠性,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气门材料的前沿动态,以及对主流气门钢摩擦学特性的深入探究。我们系统梳理了各种表面工程策略在提升气门减摩耐磨能力中的关键角色,如精密... 为了有效适应日益增长的气门材料性能挑战,确保汽车发动机运行的持续可靠性,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气门材料的前沿动态,以及对主流气门钢摩擦学特性的深入探究。我们系统梳理了各种表面工程策略在提升气门减摩耐磨能力中的关键角色,如精密的表面淬火、物理机械强化、先进激光处理以及高效热喷涂技术的应用。最终,文章对未来气门减摩抗磨技术的创新应用前景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门 汽车发动机 气门材料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异质a-C:H/a-C:H:F配副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诗琪 邢朝阳 +2 位作者 王圆圆 张俊彦 张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5,共9页
目的研究F元素掺杂非晶碳基薄膜与a-C:H薄膜摩擦配副的摩擦学行为机制。方法利用PECVD法在Si基底上制备a-C:H:F薄膜,与直径为6.0mm的a-C:H薄膜摩擦对偶球组成摩擦配副体系,使用往复模式的CSMTRB3摩擦机研究a-C:H:F薄膜的摩擦学特性,频率... 目的研究F元素掺杂非晶碳基薄膜与a-C:H薄膜摩擦配副的摩擦学行为机制。方法利用PECVD法在Si基底上制备a-C:H:F薄膜,与直径为6.0mm的a-C:H薄膜摩擦对偶球组成摩擦配副体系,使用往复模式的CSMTRB3摩擦机研究a-C:H:F薄膜的摩擦学特性,频率为5Hz,滑动总次数为9000,外加载荷分别为2、4、6、8、10 N。通过纳米硬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及CSM摩擦试验机等,分别评价a-C:H:F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等。结果在干摩擦环境下,随着载荷的增加,a-C:H:F薄膜的摩擦因数逐渐降低,平稳后摩擦因数低至0.018。通过掺杂F元素,一方面促进了薄膜的sp^(2)-C杂化,另一方面增大了薄膜的无序度。F元素具有钝化薄膜表面和静电排斥的作用,使得a-C:H:F薄膜具有较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结论采用PECVD方法制备的a-C:H:F薄膜具有更好的减摩降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学性能 F元素掺杂改性 类金刚石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化气相沉积
下载PDF
水润滑轴承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颖 车清论 +2 位作者 贺仁 张嘎 郑少梅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1-122,162,共13页
聚合物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自润滑、高化学稳定性和减振降噪等特性而备受关注。以水作为工作介质的水润滑轴承具有环境友好、维护成本低及结构设计简单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水电和化工等领域。首先总结了水润滑轴承用聚合物复合... 聚合物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自润滑、高化学稳定性和减振降噪等特性而备受关注。以水作为工作介质的水润滑轴承具有环境友好、维护成本低及结构设计简单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水电和化工等领域。首先总结了水润滑轴承用聚合物复合材料特性,归纳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及磨损机制,介绍了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常规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材料内部结构、摩擦界面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摩擦学特性的内在关联。指出促进水润滑聚合物-金属配副摩擦界面原位生长固体润滑特性转移膜,可弥补水膜润滑能力不足、显著提高配副的摩擦学性能,深入研究水润滑状态下复合材料的微观摩擦磨损机制,对于理解水润滑配副的摩擦学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润滑轴承 聚合物复合材料 转移膜 摩擦学机理
下载PDF
冷喷涂温度对Cu-Ti_(3)AlC_(2)复合涂层微观组织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慧鹏 李鹏 +3 位作者 王喜茂 郭伟玲 马国政 王海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07-215,共9页
为改善铜合金运动部件表面的摩擦学性能,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铜合金基体上制备了Cu-Ti_(3)AlC_(2)复合涂层,并探究了喷涂温度对涂层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层表面与截面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使用电... 为改善铜合金运动部件表面的摩擦学性能,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铜合金基体上制备了Cu-Ti_(3)AlC_(2)复合涂层,并探究了喷涂温度对涂层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层表面与截面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纳米压痕试验仪、往复式摩擦试验机分别测试了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和摩擦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喷涂温度从600℃升高至800℃,Cu-Ti_(3)AlC_(2)复合涂层内部颗粒的变形量不断增大,颗粒间结合状态明显改善,结合强度提升约4倍,孔隙率降低23%,硬度增加71%,涂层磨损率降低53%。在800℃制备的Cu-Ti_(3)AlC_(2)复合涂层表现出最优的摩擦磨损性能,对其磨损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适当升高喷涂温度可有效提高涂层的致密度、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喷涂 铜基陶瓷复合涂层 微观结构 性能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宽温域环境环氧/聚氨酯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雪梅 齐慧敏 +1 位作者 谷建臻 余家欣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5,共12页
目的考察环氧/聚氨酯(EP/PU)互穿网络复合材料在宽温域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及氧化石墨烯(GO)的添加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制备EP、EP/GO、EP/PU、EP/PU/GO等4种材料,其中EP和PU的质量配比为3︰1,GO的质量分数为1.0%。分别研究4... 目的考察环氧/聚氨酯(EP/PU)互穿网络复合材料在宽温域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及氧化石墨烯(GO)的添加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制备EP、EP/GO、EP/PU、EP/PU/GO等4种材料,其中EP和PU的质量配比为3︰1,GO的质量分数为1.0%。分别研究4种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并采用高低温摩擦试验机对比研究常温和–100、–50、50、100℃下GO对EP/PU互穿网络材料摩擦磨损的影响。结果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U的加入降低了起始分解温度,而加入GO,热分解起始温度有所提升,EP的拉伸强度最高约为90MPa。室温条件下,200r/min时,样品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要优于400、500r/min,其中,EP/PU/GO在200 r/min时的摩擦因数最低,为0.03。同样地,在–50、50、100℃时,相对于EP、EP/GO和EP/PU,EP/PU/GO也表现出优异的润滑性和耐磨性。SEM及XPS结果表明,摩擦氧化和螯合反应促进了转移膜的生长,形成了均匀结构的转移膜,可避免摩擦副的直接接触,有利于润滑作用。结论添加GO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EP/PU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聚氨酯互穿网络 氧化石墨烯 高低温 摩擦学性能 转移膜
下载PDF
改性石墨烯纳米带/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连根 石磊 +3 位作者 韩相鹏 史炳瑞 张佳豪 刘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0-639,共10页
为了改善石墨烯与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的相容性,并使其在摩擦过程中快速形成高质量自润滑转移膜,用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和Ni纳米粒子共同改性石墨烯纳米带(GNRs),制备了HBPSi/Ni/GNRs复合粒子,将其引入到BMI树脂中制备出HBPSi/Ni/GN... 为了改善石墨烯与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的相容性,并使其在摩擦过程中快速形成高质量自润滑转移膜,用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和Ni纳米粒子共同改性石墨烯纳米带(GNRs),制备了HBPSi/Ni/GNRs复合粒子,将其引入到BMI树脂中制备出HBPSi/Ni/GNRs/BMI复合材料。采用FTIR、SEM、TEM、摩擦磨损试验机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及添加量和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探究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HBPSi和Ni纳米粒子成功负载到GNRs表面上。与GNRs相比,HBPSi/Ni/GNRs复合粒子能够显著提升BM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HBPSi/Ni/GNRs复合粒子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6%时,HBPSi/Ni/GNRs/BM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均降至最低,分别为0.18和1.9×10^(-6)mm^(3)/(N·m)。HBPSi/Ni/GNRs复合粒子与BMI树脂强的界面作用是导致其复合材料抗剪切能力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带 Ni纳米粒子 超支化聚硅氧烷 摩擦学 分子动力模拟 功能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