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9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及唐初敦煌艺术对外来影响的吸收与创新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声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 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的特点,表明当时确有一部分画家擅长画外来风格。但随着唐前期艺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外来晕染法不断改造,使之与传统的线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壁画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如隋至唐初流行的联珠纹、石榴纹、葡萄纹等纹样在不断地被吸收改造,最后都融入了形态更为丰富的卷草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隋唐 印度 中原 晕染法
下载PDF
西藏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关系之再议
2
作者 张亚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本文是基于早年相关研究的一个重新思考与讨论。以往研究认为西藏山南地区11世纪末叶的扎塘寺壁画所呈现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主要是南亚的波罗面相与吐蕃化了的服饰的一种组合,在艺术传承上应该是10-11世纪新进入的东印度波罗风格与原... 本文是基于早年相关研究的一个重新思考与讨论。以往研究认为西藏山南地区11世纪末叶的扎塘寺壁画所呈现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主要是南亚的波罗面相与吐蕃化了的服饰的一种组合,在艺术传承上应该是10-11世纪新进入的东印度波罗风格与原有的吐蕃王朝时期旧有传统(蕃式服饰)相互融合而致。新的研究表明,扎塘寺壁画人物图像的孤立性是因为即使它接收了11世纪卫藏新进入的波罗艺术样式,但其主体,无论是人物面相还是服饰主要都继承的是唐代吐蕃王朝时期的艺术脉络,并与吐蕃占领之下的敦煌石窟艺术有密切关系,从而证明即使是西藏地区在北宋年间仍能看到敦煌艺术或明或暗的影响,且远在边陲的卫藏地区仍与中国西部佛教艺术整体流变有着密切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世纪 卫藏 扎塘寺壁画 波罗面相 蕃式服饰 敦煌艺术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语境下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3
作者 蒋旎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
人工智能被频繁地使用在数字人文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研究过程,面对复杂的数据规模和不确定性的统计,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庞杂的计算任务.类似于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和再现,这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和算法... 人工智能被频繁地使用在数字人文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研究过程,面对复杂的数据规模和不确定性的统计,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庞杂的计算任务.类似于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和再现,这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和算法,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方面的挑战.在浩瀚的"敦煌艺术"探索之旅中,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科技再现敦煌石窟并传播敦煌文化?其方式将是多元化、智能化的.相信通过数字化保存、虚拟现实体验、智能解读和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敦煌石窟的艺术价值,推动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形成更多元的感官刺激样式来吸收和传播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人工智能 数字人文 再现与传播
下载PDF
专题:敦煌艺术史研究
4
作者 张建宇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77,共1页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此后历经千年开窟造像,直至元代,现存500余座洞窟,2000余身彩塑,以及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完整保留了中国艺术千年演进的连续视觉证据。1900年,敦煌藏经洞(今莫高窟第17窟)被发...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此后历经千年开窟造像,直至元代,现存500余座洞窟,2000余身彩塑,以及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完整保留了中国艺术千年演进的连续视觉证据。1900年,敦煌藏经洞(今莫高窟第17窟)被发现,封存在此的中古多语种文书和各类文物重见天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敦煌石窟 敦煌藏经洞 艺术博物馆 莫高窟 多语种 完整保留 敦煌艺术史研究
下载PDF
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兼议著名大型乐舞《丝路花雨》成功演出30周年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建疆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0,共6页
原生的敦煌莫高窟未曾成为宗教和艺术的圣地,其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实用心理对洞窟中泥菩萨们法力的失望、像教艺术的自我解构、审美因素对崇拜心理的潜消和宗教艺术被文人艺术所忽视、所遮蔽等。而敦煌再生艺术却在转换佛教主题、创造敦... 原生的敦煌莫高窟未曾成为宗教和艺术的圣地,其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实用心理对洞窟中泥菩萨们法力的失望、像教艺术的自我解构、审美因素对崇拜心理的潜消和宗教艺术被文人艺术所忽视、所遮蔽等。而敦煌再生艺术却在转换佛教主题、创造敦煌舞派的基础上,使得中国传统艺术从艺术史叙述的残缺达到完整,从洞窟走向了舞台,从甘肃走向了世界,并开创了全新的艺术时代,形成了一次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原生敦煌艺术 再生敦煌艺术 文艺复兴
下载PDF
大众需求的耦合:《敦煌艺术通识课》书评
6
作者 万梅子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3期91-93,共3页
清华大学教授杨琪著《敦煌艺术通识课》一书,一经发行为艺术、历史乃至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打开了一扇通向华夏文明千年艺术的窗口。这本书不仅是有对敦煌艺术的解读,更是一次对华夏文明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反思。值得一提的是,看完这本... 清华大学教授杨琪著《敦煌艺术通识课》一书,一经发行为艺术、历史乃至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打开了一扇通向华夏文明千年艺术的窗口。这本书不仅是有对敦煌艺术的解读,更是一次对华夏文明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反思。值得一提的是,看完这本书的体验是从“美的艺术”这一角度入手,引领读者重新审视和理解艺术关系到关注文化身份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物”作为审美存在的路径逐渐显现,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对历史艺术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深入探讨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审美素养,是潜移默化地陶养人的精神心灵,真善美本然性之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通识课》 中国美学 审美文化 大众通识 激活图像
下载PDF
敦煌艺术在现代产品中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以莫高窟壁画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冰倩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6期51-53,共3页
敦煌艺术,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珍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而且展示了非凡的艺术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敦煌艺术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将其审美精华融入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主要研究对象,深... 敦煌艺术,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珍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而且展示了非凡的艺术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敦煌艺术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将其审美精华融入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如何在学习敦煌艺术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其色彩、图案和造型元素借鉴并创新性地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旨在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在借鉴敦煌艺术元素时,应当重视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避免简单地复制。同时,设计时还应全面考虑现代审美观念和实用功能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现代产品设计 传承创新
下载PDF
敦煌艺术的影视化创作研究
8
作者 田梦泽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175-177,共3页
影视化以其视听文化传播的特性成为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史料丰富。以其本身瑰丽的特性、独具审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影视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多发展方... 影视化以其视听文化传播的特性成为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史料丰富。以其本身瑰丽的特性、独具审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影视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多发展方向。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图像,影视作品等对敦煌艺术的影视化传播途径进行交叉研究。首先将现有作品根据性质和敦煌艺术引用方式做两次分类,举例分析敦煌艺术在影视中应用的相关经验;其次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探讨敦煌艺术影视化传播中的困境;最后思考敦煌艺术的影视化的未来,建议创作者在内容上重视知识储备,在精神上增强人文情怀,在经济上注重传播形式多样化以更好地完成敦煌艺术影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影视化 文化传播 影视媒介
下载PDF
杨雪与她的敦煌艺术工笔重彩
9
作者 师古 《中国经贸》 2024年第23期I0003-I0003,1-3,共4页
近些年杨雪在工笔重彩敦煌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常常耳闻和目睹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在全国与省市入展和获奖,成为湖湘美术界一位备受关注的青年女画家,特别是她用画笔再现的敦煌系列的创作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受... 近些年杨雪在工笔重彩敦煌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常常耳闻和目睹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在全国与省市入展和获奖,成为湖湘美术界一位备受关注的青年女画家,特别是她用画笔再现的敦煌系列的创作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受到了青睐与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笔重彩 美术作品 女画家 敦煌艺术 创作作品 创作领域 艺术感染力 杨雪
下载PDF
敦煌艺术进课堂 打造美育新样态
10
作者 宋晓玉 《山东教育》 2024年第10期55-56,共2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生成。近年来,我们结合敦煌艺术开展了一系列的敦煌主题教学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了中华经典艺术,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以敦煌艺术的故事激发童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生成。近年来,我们结合敦煌艺术开展了一系列的敦煌主题教学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了中华经典艺术,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以敦煌艺术的故事激发童趣敦煌艺术也称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它包括壁画、彩塑、建筑、乐舞、书法等,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宝库。教学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们选取了敦煌文化中九色鹿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素养 美术课堂 敦煌艺术 敦煌文化 中华经典 艺术的故事 九色鹿
下载PDF
常书鸿与1948年的敦煌艺术展览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大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58,共9页
1948年在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敦煌艺术展览是敦煌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关于此次艺术展览的相关档案揭示了艺术展览幕后的筹备过程。从最初未被批准到后来获准展览,展示了常书鸿为宣传敦煌文化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结... 1948年在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敦煌艺术展览是敦煌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关于此次艺术展览的相关档案揭示了艺术展览幕后的筹备过程。从最初未被批准到后来获准展览,展示了常书鸿为宣传敦煌文化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结合当时的媒体报道,介绍此次敦煌艺术展览的空前盛况,以及展览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展览 敦煌艺术研究所 常书鸿 朱家骅
下载PDF
《敦煌艺术十讲》评介
12
作者 卢秀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敦煌艺术十讲 敦煌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鉴得与融合——敦煌艺术的多元化文化建构和色彩装饰性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封振国 边中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41-43,共3页
敦煌艺术的辉煌成就在其多元化的意识建构和本土文化语汇的确立,其壁画艺术堪称精粹,在史学上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特征和人文世态,在绘画风格上强调图案装饰性和重彩绘画意识,在理论上承载中国画美学思路与定位。其于东方哲学与外来... 敦煌艺术的辉煌成就在其多元化的意识建构和本土文化语汇的确立,其壁画艺术堪称精粹,在史学上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特征和人文世态,在绘画风格上强调图案装饰性和重彩绘画意识,在理论上承载中国画美学思路与定位。其于东方哲学与外来文化融合中缔造生成,使得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互融并生,在本土文化积淀与鉴得外来的多元意识中研究敦煌艺术并铸就民族文化繁荣,笔者着力阐述敦煌壁画多元文化建构和色彩装饰的瑰丽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色彩装饰性 本土文化 多元文化意识 文化特征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0,共4页
敦煌艺术再生既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又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敦煌艺术的... 敦煌艺术再生既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又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敦煌艺术的再生机制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艺术张力和人为的发掘提炼,以及市场运作。对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的研究应该从哲学、美学、宗教、门类艺术的不同角度,运用典型分析法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全球化 民族文化生产力
下载PDF
敦煌艺术影视传播之可行途径论略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怀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之后,文字媒介一直是传播敦煌艺术的主要载体,而以舞台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创造也为敦煌艺术再生提供了重要空间,但影视作为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大众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在敦煌艺术再生中发挥更好的传播功能。因而,充... 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之后,文字媒介一直是传播敦煌艺术的主要载体,而以舞台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创造也为敦煌艺术再生提供了重要空间,但影视作为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大众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在敦煌艺术再生中发挥更好的传播功能。因而,充分发挥影视媒介在动画、影视剧、纪实性作品等方面的优势,站在人文立场上,以民族精神为基点,在生态平衡的框架内寻求敦煌艺术的产业化生存途径,无疑会对敦煌艺术的全面普及、艺术再生渠道的拓展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再生 影视媒介 传播途径
下载PDF
突破:从研究敦煌艺术再生开始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敦煌艺术应该包括原生和再生两部分。研究敦煌艺术再生问题不同于传统敦煌学的地方在于,回答现实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全球化的两面性,把握民族文艺发展的契机;揭示敦煌艺术的同化力,寻求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路径。再生的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应该包括原生和再生两部分。研究敦煌艺术再生问题不同于传统敦煌学的地方在于,回答现实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全球化的两面性,把握民族文艺发展的契机;揭示敦煌艺术的同化力,寻求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路径。再生的敦煌艺术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创造了新的文化。研究敦煌艺术的再生问题,不仅会在敦煌学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境界上,而且还会在敦煌学的学科建设上实现全面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再生 敦煌 民族文化
下载PDF
论敦煌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上)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同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8,共8页
本文讨论了敦煌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临摹、建筑装饰、工艺品设计、舞蹈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敦煌艺术 继承 创新
下载PDF
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制订的石窟保护管理规则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华庆 王进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49,共11页
1943年3月27日,由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工作人员到达莫高窟,在中寺院内挂牌工作。由此开始,常书鸿带领同仁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始了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壁画临摹等研究工作... 1943年3月27日,由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工作人员到达莫高窟,在中寺院内挂牌工作。由此开始,常书鸿带领同仁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始了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壁画临摹等研究工作。为了有效地保护、管理石窟文物和窟区安全,他先后主持制定了《敦煌千佛洞安西万佛峡保管办法》《拓印千佛洞碑碣管理办法》《千佛洞游览规约》《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洞窟参观须知》等多项保护、管理规约,并获得教育部等部门的批准。这些规定不仅成为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保护、管理、研究工作的行为规范,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石窟遗址管理和文物保护法规开创了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莫高窟 保护管理 规约
下载PDF
论敦煌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下) 被引量:7
19
作者 胡同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7,共9页
本文讨论了敦煌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临摹、建筑装饰、工艺品设计、舞蹈、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敦煌艺术 继承 创新
下载PDF
论敦煌艺术“再生”的哲学命题与中国当代敦煌艺术流派的发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57,共4页
敦煌艺术的"再生"哲学命题是"敦煌哲学"(分支"敦煌艺术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丝路花雨》的创演成功,实现了敦煌艺术从洞窟到舞台的转换,引发了古老敦煌艺术的"再生",并促动了敦煌舞... 敦煌艺术的"再生"哲学命题是"敦煌哲学"(分支"敦煌艺术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丝路花雨》的创演成功,实现了敦煌艺术从洞窟到舞台的转换,引发了古老敦煌艺术的"再生",并促动了敦煌舞派的产生。面对当代敦煌音乐和敦煌戏剧还缺乏内在系统特征,没有形成可资传承的流派的窘况,以及敦煌文化创意舞台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情况,敦煌艺术哲学的研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 哲学命题 敦煌艺术 敦煌舞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