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6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点与转向:近十年来英文学界上海史研究概述
1
作者 朱焘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4期52-61,155,156,共12页
近年来,英文学界在上海史研究领域涌现了不少新的学术成果,大概可分为阶级政争与中外关系、经济与商业发展、族裔、近代治理与城市景观、20世纪的日常生活、文化与艺术流变、民间信仰与地方宗教、都市比较等八大研究热点。在近十年来的... 近年来,英文学界在上海史研究领域涌现了不少新的学术成果,大概可分为阶级政争与中外关系、经济与商业发展、族裔、近代治理与城市景观、20世纪的日常生活、文化与艺术流变、民间信仰与地方宗教、都市比较等八大研究热点。在近十年来的热点议题中,城市史、帝国史和全球史等研究范式对上海史研究影响较大,同时在理论方法、学术取向上也有些许转变。此类课题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学位论文在近年的增长也反映出上海史研究在英文学界有良好的代际生态。本文对英文学界上海史研究的梳理,主要是为了形成更好的学术对话,并期许能够对中文学界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史研究 文学界 城市研究 学术史评述
下载PDF
自西至东的云雀——中国文学界(1908—1937)对雪莱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6-237,共22页
本文通过对1908—1937年中国文学界对英国诗人雪莱的译介活动的梳理,力图比较全面清晰地勾勒出雪莱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五四”前中国文坛对雪莱的译介与理解以鲁迅和苏曼殊为代表,他们分别看重的是雪莱其人其诗的“摩罗”或... 本文通过对1908—1937年中国文学界对英国诗人雪莱的译介活动的梳理,力图比较全面清晰地勾勒出雪莱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五四”前中国文坛对雪莱的译介与理解以鲁迅和苏曼殊为代表,他们分别看重的是雪莱其人其诗的“摩罗”或“温柔”。20世纪20年代初期适逢雪莱逝世百年,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主掀起了译介雪莱的高潮,它们的译介分别侧重雪莱的社会批判意识或浪漫情怀;20年代中后期新格律派诗人主导了对雪莱的译介,而雪莱的爱情诗和哀歌等抒情诗成为译介的重点,译者们更看重雪莱精湛的诗艺而非其先进的思想,有意通过雪莱诗的翻译探索白话的诗性潜能。浪漫主义热潮消退的30年代,新文坛对雪莱的译介渐趋冷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学界 雪莱 20世纪20年代初 社会批判意识 中国 文学研究会 浪漫情怀
下载PDF
“清明前后”无“芳草天涯”——1945年重庆左翼文学界的内部整肃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建玲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56-59,共4页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文艺权威加强了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清理,以《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两个话剧的座谈会为因由,批评了国统区抗战文艺的“非政治的倾向”和“右倾”问题以及胡风等人的“主观论”,开启了战后至建国前夕左翼文学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文艺权威加强了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清理,以《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两个话剧的座谈会为因由,批评了国统区抗战文艺的“非政治的倾向”和“右倾”问题以及胡风等人的“主观论”,开启了战后至建国前夕左翼文学界以强力重组、命名并因之建构一种文学新秩序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5年 重庆 左翼文学界 整肃
下载PDF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关爱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4-126,共3页
在20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文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梁启超。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东渡日本后阅读了大量日本译介的西方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于从“学问饥荒时代”走来的梁启超来说,如久旱逢甘霖。其自言... 在20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文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梁启超。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东渡日本后阅读了大量日本译介的西方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于从“学问饥荒时代”走来的梁启超来说,如久旱逢甘霖。其自言“自东居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由所读西学之书,返观中国新学的各个领域,梁启超深感需重新建构。出于更新国民精神和新学建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年 梁启超 文学界 文学演变 革命 东渡日本 维新变法 西方政治
下载PDF
历史的沉思——1979-1989年中国文学界“意识流”论争轨辙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锡民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0-115,共6页
历史事实一般是不会陈旧的。从“导火索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到“合法性 :众声喧哗”,再到“权威话语 :学者们的‘狂欢’聚会”,1 979- 1 989年中国文学界“意识流”论争轨辙给中国文学健康地走向文学本身进而向世界文学之林进发的... 历史事实一般是不会陈旧的。从“导火索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到“合法性 :众声喧哗”,再到“权威话语 :学者们的‘狂欢’聚会”,1 979- 1 989年中国文学界“意识流”论争轨辙给中国文学健康地走向文学本身进而向世界文学之林进发的征程积蓄了一定的可供思考的学术批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界 意识流 论争轨辙 批评资源
下载PDF
试论弗洛伊德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传播与接受
6
作者 张良丛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25,共4页
同其他西方文化思潮一样,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在五四之后也传人中国,并且在中国文坛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文学界先后有许多人译介弗洛伊德的著作,运用他的思想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我们仔细观看.现代文化界的许多名人... 同其他西方文化思潮一样,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在五四之后也传人中国,并且在中国文坛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文学界先后有许多人译介弗洛伊德的著作,运用他的思想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我们仔细观看.现代文化界的许多名人的身上都闪动着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子。鲁迅、周作人、潘光旦、丰子恺、章士钊、朱光潜等人的文学和理论著作中都有弗洛伊德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中国现代 文学界 传播 西方文化思潮 理论著作 美学思想 中国文坛
下载PDF
蔡骏与那多联合倡议,从悬疑文学界开始“清理门户”
7
作者 杨嘉 《出版参考》 2009年第10期18-18,共1页
5月10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迷小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迷小说》是由有“中国悬疑天王之称”的畅销作家蔡骏创意并监制的悬疑小说丛书。这本以“知识悬疑”为卖点的杂志书,首期十... 5月10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迷小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迷小说》是由有“中国悬疑天王之称”的畅销作家蔡骏创意并监制的悬疑小说丛书。这本以“知识悬疑”为卖点的杂志书,首期十万册销售一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界 门户 清理 新世界出版社 新闻发布会 公司联合 文化传媒 小说
下载PDF
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论毕淑敏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8
作者 鞠晶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55-59,共5页
毕淑敏用小说诠释自己对爱的理解。她教给人们如何保持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如何热爱他人和事业,如何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婚姻,使毕淑敏心中充满爱。"文革"期间在阿里当兵的经历,使她... 毕淑敏用小说诠释自己对爱的理解。她教给人们如何保持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如何热爱他人和事业,如何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婚姻,使毕淑敏心中充满爱。"文革"期间在阿里当兵的经历,使她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没有留下太多的"文革"伤痕。毕淑敏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着社会人生,以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她的小说成为文学界真善美的和谐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淑敏 文学界 白衣天使 生活经历
下载PDF
罗根泽的“文学界说”和“文学批评界说”
9
作者 王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5-53,共9页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现代学术史上的名著。他在1944年版《绪言》中开篇叙述"文学界说"和"文学批评界说"。虽然他未像当时大多数学人那样以"纯文学"比附古代文学,但仍难逃历史本质主义的追求,以&...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现代学术史上的名著。他在1944年版《绪言》中开篇叙述"文学界说"和"文学批评界说"。虽然他未像当时大多数学人那样以"纯文学"比附古代文学,但仍难逃历史本质主义的追求,以"十之八九时期"的文学"折中义"为普遍性概念。研究者大都根据罗根泽引用森次巴力十三类文学批评之例以证明其沟通中西诗学,其实他不仅没有翻阅过森次巴力原著,而且原著中也没有这十三类文学批评。这个失误来源于罗根泽对傅东华《文艺批评论》有关内容的误解。而且,他对中西文学批评特点的考察失之偏颇,这与他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根泽 文学界 文学批评分类 中西文学批评特点
下载PDF
对中国文学界“意识流”论争的回顾与浅思
10
作者 许宁舒 《文教资料》 2009年第23期4-5,共2页
“意识流”小说的问世有其首创性和独特性。在特定的文学与心理学发展条件下,不同的学者对“意识流”持不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意识流”的探讨在中国文学界曾掀起一阵论争热潮。其中存在客观深刻的分析.同时也有失之偏颇... “意识流”小说的问世有其首创性和独特性。在特定的文学与心理学发展条件下,不同的学者对“意识流”持不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意识流”的探讨在中国文学界曾掀起一阵论争热潮。其中存在客观深刻的分析.同时也有失之偏颇的批评。正确看待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积极为世界文学提供思考的学术批评资源,大概就是这次论争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界 “意识流” 论争
下载PDF
日本文学理念(22) 文学界的彷徨、绝望与颓废——「無頼派」
11
作者 姚继中 林茜茜 《日语知识》 2011年第10期32-33,共2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国内呈现出一幅衰败景象,经济萧条,社会混乱,战时被奉为绝对主义的天皇制也遭到否定,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瞬间瓦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国民突然失去努力的方向,精神落入空虚状态,内心极度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国内呈现出一幅衰败景象,经济萧条,社会混乱,战时被奉为绝对主义的天皇制也遭到否定,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瞬间瓦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国民突然失去努力的方向,精神落入空虚状态,内心极度不安,并逐渐开始怀疑传统的价值观念。此时此刻,日本文坛亦陷于浑沌,于是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他们试图打破长期以来军国时期对人性的禁锢,确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全新的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文学理念 文学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彷徨 颓废 绝望 精神支柱
下载PDF
文学如何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形势——文学界经济界部分同志座谈会发言摘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准 理由 +9 位作者 李国文 卢建 刘再复 李准 马长山 卢建 何镇邦 陈骏涛 乔桐封 谢永旺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1期4-16,共13页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文学如何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形势?以此为议题,本刊编辑部与《经济日报》社于1984年10月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有文学界和经济界部分同志参加的小型...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文学如何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形势?以此为议题,本刊编辑部与《经济日报》社于1984年10月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有文学界和经济界部分同志参加的小型座谈会.会上,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各抒己见,亲切对话,共同就文学如何反映经济改革、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更新观念、提高创作水平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与会同志对文学杂志和经济报刊联合召开这样的跨界座谈会表示很感兴趣,认为这对于促进文学界和经济界互相交朋友,建立横向联系,交流信息、活跃思想都是有益的. 参加座谈会的有作家李准、李国文、理由、邓刚、赵本夫;文学评论家谢永旺、刘再复、陈骏涛、何镇邦、李炳银;经济理论工作者卢建、马长山、乔桐封等.杜润生同志和童大林同志也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发了言. 这里刊登的是部分同志在会上发言的摘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国作家 文学界 作品 文学评论 深入生活 社会生活 文学 题材 经济改革
下载PDF
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与文学形式现代变革 被引量:2
13
作者 尚红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43-46,共4页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学界革命 文学形式 现代变革
下载PDF
论吴门画派与思想界文学界的交游
14
作者 刘羽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1-153,共3页
关键词 吴门画派 文学界 思想界 交游 文人画家 文学思潮 自我意识 自由精神 文学艺术 艺术氛围
下载PDF
“改革开放三十年记忆之书”《大江东去》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欲打造文学界又一部《平凡的世界》 被引量:1
15
作者 小竹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69,共1页
在’09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名财经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引起了媒体和订货商的广泛关注。这部长达150万字全景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生活的作品经众多著名出版单位的竞争后最终花落长江社,起印... 在’09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名财经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引起了媒体和订货商的广泛关注。这部长达150万字全景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生活的作品经众多著名出版单位的竞争后最终花落长江社,起印数高达8万之多。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著名出版人周百义认为《大江东去》的出版将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出版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艺出版社 《大江东去》 改革开放 《平凡的世界》 北京图书订货会 文学界 记忆 长篇小说
下载PDF
战时日本知识阶层与穆时英的交流——从《文学界》追悼特辑到夭折的文艺团体“中日文艺家联盟”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雨新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第4期66-75,共10页
穆时英是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颇多,被称为中国的横光利一。然而,关于穆时英与日本知识阶层的实际交往过程及战时日本文学界对穆时英的理解与认识,却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穆时英遭暗杀前数月,曾与日本文学... 穆时英是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颇多,被称为中国的横光利一。然而,关于穆时英与日本知识阶层的实际交往过程及战时日本文学界对穆时英的理解与认识,却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穆时英遭暗杀前数月,曾与日本文学界有过短暂而频繁的交流。遭暗杀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菊池宽等数名日本作家,于《文学界》《文艺春秋》等大型文艺杂志上发表了穆时英追悼特辑或悼文,仿佛体现了与穆时英深厚亲密的交谊及对穆时英的认可与重视。然而,细读每篇追悼文却可发现,执笔作家中几乎无人读过穆时英的作品,与穆时英的交流也多为一两面之缘。因此,本文以战时日本知识阶层对穆时英"大肆追悼"的表象和"相知甚浅"的内实之间存在的反差为契机,通过理清穆时英与日方交往的细节及其作品的日译情况,探究战时日本文学界对穆时英的理解,及谋求与沦陷区建立所谓"文艺联盟"、实施所谓"文化提携"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时英 菊池宽 文学界 “中日文艺家联盟” “日华文化提携”
下载PDF
关于《江格尔》学科国际化问题的思考——以英文学界的学术评价体系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利德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第3期77-84,127,共9页
本文简要梳理了近年来在英文学界发表的有关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的学术论文,以及史诗《江格尔》的英译进展。本文基于国际学术界主流的图书语料库、学术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英文学界《江格尔》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多家科研绩效及... 本文简要梳理了近年来在英文学界发表的有关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的学术论文,以及史诗《江格尔》的英译进展。本文基于国际学术界主流的图书语料库、学术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英文学界《江格尔》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多家科研绩效及竞争力评估机构的评价体系,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尝试对国际“江格尔学”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以求对未来“江格尔学”能够进一步“走出去”提供评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格尔》 文学界 科研竞争力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统区文学界纪念活动述略
18
作者 侯丁月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69-371,共3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文学界纪念活动异常频繁。频繁的纪念活动是文艺统一战线策略的具体运用,它多具有配合政治主题的现实目的性,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便是配合抗日争民主。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这些纪念活动突出了现实主义。通过这些纪...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文学界纪念活动异常频繁。频繁的纪念活动是文艺统一战线策略的具体运用,它多具有配合政治主题的现实目的性,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便是配合抗日争民主。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这些纪念活动突出了现实主义。通过这些纪念活动而开展,具有标杆意义的新的旗手形象得以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统区 文学界纪念活动 统一战线 政治主题 现实主义 旗手
下载PDF
周立波的文学精神及其对湖南文学界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孝廉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8-92,共5页
周立波是来自湖南的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他以赤诚之心对待文艺,真心实意地深入体验生活。他追求民族形式与个人风格的完美结合,铸就了不朽的文学精神;他着意培养文学新人,促进茶子花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对湖南文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周立波是来自湖南的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他以赤诚之心对待文艺,真心实意地深入体验生活。他追求民族形式与个人风格的完美结合,铸就了不朽的文学精神;他着意培养文学新人,促进茶子花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对湖南文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将永远激励人们去繁荣发展人民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文学精神 湖南文学界 影响
下载PDF
20年代中国文学界对犹太意第绪文学的介绍和借鉴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波 《文史杂志》 1999年第3期40-43,共4页
中国境内很早就有了犹太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直到清末才开始对犹太人有明确的了解”①。从晚清(笔者认为可具体到19世纪9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是中国人真正了解犹太人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人对犹太人... 中国境内很早就有了犹太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直到清末才开始对犹太人有明确的了解”①。从晚清(笔者认为可具体到19世纪9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是中国人真正了解犹太人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人对犹太人的认识成为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界 意第绪语 《小说月报》 希伯来语 文学语言 沈雁冰 犹太文学 外国文学 犹太人 20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