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师承与文学社团的“合作”与“抵牾”——以“后五四”时期鲁迅与青年的关系为中心 |
高晓瑞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乌衣之游”——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 |
吴福林
|
《江苏地方志》
|
2024 |
0 |
|
3
|
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 |
朱寿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4
|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 |
谭为宜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5
|
文学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冲积效应 |
朱寿桐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6
|
“豆”与“豆荚”——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社团之关系考辨 |
杨洪承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7
|
在而不属于:鲁迅与新文学社团的聚散离合 |
王本朝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8
|
现代文学社团与传统文人会社比较论 |
朱寿桐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9
|
高校文学社团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以河池学院为例 |
阳崇波
|
《河池学院学报》
|
2008 |
5
|
|
10
|
超越自我的群体幻象——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社团的研究 |
杨洪承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1
|
从文学社团到文学社区:打工文学生产场域的形成 |
贺芒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2
|
突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阈的厚重之作——评《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 |
汤巧巧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3
|
“文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 |
熊辉
|
《天府新论》
CSSCI
|
2011 |
1
|
|
14
|
职业院校文学社团活动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
陆丽娜
|
《船舶职业教育》
|
2014 |
3
|
|
15
|
从高校文学社团的发展现状看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南京八所高校为例 |
王莹
|
《文教资料》
|
2010 |
2
|
|
16
|
引领与设计:新文学社团与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与新月社为中心 |
陈思广
宋海婷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7
|
元代非政府组织民间文学社团研究 |
陆晓春
童晓峰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8
|
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课程发凡 |
廖晨星
|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
2011 |
2
|
|
19
|
让我们和语文一起成长——学校文学社团的价值追求 |
李建成
|
《江苏教育研究》
|
2017 |
2
|
|
20
|
高校校报对校园文学社团的指导作用 |
曾贤贵
武斌
|
《高等农业教育》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