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家炎与施蛰存“新感觉派”争议考论
1
作者 陈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作为新时期“新感觉派”研究的拓荒之作,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一文影响深远,但也引发了关于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关系的争议。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藏1983、1986年严家炎与施蛰存的三封佚简为材料,重返1980年代的文学史现... 作为新时期“新感觉派”研究的拓荒之作,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一文影响深远,但也引发了关于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关系的争议。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藏1983、1986年严家炎与施蛰存的三封佚简为材料,重返1980年代的文学史现场,讨论新时期严家炎对“新感觉派”的命名和论述与“现代派”讨论的关系,以及1980年代学者与作家遇合的特殊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家炎 施蛰存 新感觉派 时期 “现代”讨论
下载PDF
中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之异同 被引量:3
2
作者 靳丛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2期70-75,共6页
由于历史与文学观念的差异,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创作虽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却有所不同。前者重在表现殖民色彩的都市罪恶,作家描摹畸形社会人的变态心理时常带温情;后者则怀揣冷漠描写资本主义社会荒谬的现实。前者常观念前行,表现观念下的... 由于历史与文学观念的差异,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创作虽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却有所不同。前者重在表现殖民色彩的都市罪恶,作家描摹畸形社会人的变态心理时常带温情;后者则怀揣冷漠描写资本主义社会荒谬的现实。前者常观念前行,表现观念下的感觉;后者则感觉先入,表现感觉中的观念。前者强化感觉的表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者则趋向于象征的表现。心理分析小说则相似而流向有异:前者趋于展示变态心理和双重人格,后者趋于表现情死;而泛性论地图解历史人物的失误却是当今文学创作应引之为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日本新感觉派 变态心理 异同 小说创作 资本主义 心理分析小说 中国新感觉派 历史人物 泛性论
下载PDF
论中日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 被引量:4
3
作者 靳明全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63-70,共8页
关键词 日本新感觉派 艺术追求 穆时英 表现主义 横光利一 中国新感觉派 川端康成 创作主体 人物形象 刘呐鸥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及其流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惠彬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延续与发展。 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已具有了许多后来“新感觉派”小说重视主观感觉与印象的艺术特征。在影响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源流中,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是重要的一个... 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延续与发展。 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已具有了许多后来“新感觉派”小说重视主观感觉与印象的艺术特征。在影响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源流中,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是重要的一个,这些在郭沫若、陶晶孙等人的小说中可以发现。新感觉派小说承接了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探索,并有自己的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有一个过程,刘呐鸥、穆时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日本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小说 革命小说 穆时英 刘呐鸥 艺术探索 作品 感觉主义
下载PDF
新感觉派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文英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8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新感觉派是兴起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渊源来自日本。刘呐鸥是最早将这个文学流派介绍进中国的作家,穆时英后来居上,把这个学派的创作推向高峰阶段,新感觉派从题材到技巧都有鲜明的创造性。他们把视野对准现代化的都... 新感觉派是兴起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渊源来自日本。刘呐鸥是最早将这个文学流派介绍进中国的作家,穆时英后来居上,把这个学派的创作推向高峰阶段,新感觉派从题材到技巧都有鲜明的创造性。他们把视野对准现代化的都市,通过意识流、电影蒙太奇的镜头剪接切换,运用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手法,把现代化大都市的声、光\色、影,乃至在大都市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的浮躁心态和各色的欲望,比较传神地渲染和烘托了出来。这是我国原有的各个文学流派都尚未能达到的。因此,新感觉派从某种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新颖、独特的都市文学。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历史上,堪称为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文学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刘呐鸥 穆时英 日本新感觉派 印象主义 横光利一 施蛰存 感觉主义 都市风景 文学流
下载PDF
刘呐鸥与日本新感觉派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迎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37-40,共4页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呐鸥 新感觉派小说 日本新感觉派 象征主义
下载PDF
都市文学的一枝奇葩——试论中国新感觉派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莉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6-49,共4页
中国新感党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活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是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尽管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大有差异,接受现代主义文艺影响的程度也颇不相同,但他们都自觉... 中国新感党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活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是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尽管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大有差异,接受现代主义文艺影响的程度也颇不相同,但他们都自觉运用新感觉主义的技巧,在小说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卓异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学 中国新感觉派 穆时英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小说 日本新感觉派 都市风景 施蛰存 刘呐鸥 新感觉派小说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海鸥 《零陵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8-40,共3页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文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文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感觉派 五四文化运动 日本新感觉派 中国传统美学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的关系
9
作者 王艳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55,共5页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中国新感觉派 日本新感觉派 都市文学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
10
作者 杨庐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9期122-124,共3页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其鼎盛时期。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其鼎盛时期。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活内容的过程中,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对小说的形式、手法、技巧作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的描写中去。新感觉派在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方面,同样显示出重要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小说 现代主义 小说流 生活内容 主观感觉 变态心理 大都市
下载PDF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新感觉派”电影论的理论遗产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犀禾 金舒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2,共7页
"新感觉派"电影论的遗产可以分成理论和批评两个方面。新感觉派的电影批评是一种"有理论"的批评,但是却是一种没有历史意识的批评,其结果是其理论(颇为讽刺和带有报复性地)长期被历史所拒斥。比较合理的态度应该是... "新感觉派"电影论的遗产可以分成理论和批评两个方面。新感觉派的电影批评是一种"有理论"的批评,但是却是一种没有历史意识的批评,其结果是其理论(颇为讽刺和带有报复性地)长期被历史所拒斥。比较合理的态度应该是在认同对其批评的同时,也应对其理论上的贡献予以合理的肯定。由此,作者根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最新材料,梳理了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文人书写的所有电影理论文字,归纳了其电影理论体系的主张,探寻了其书写和西方电影理论的渊源关系以及自身的创新之处,并试图重新评价其在电影本体论意义上所具有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软性电影 电影理论 本体论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形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慧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1-39,共9页
如果说新感觉派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那么,这一文学流派中的几位代表作家能走到一起,却有着许多偶然性.他们本是分处四方,各奔前程,只因在文学创作中为寻求新的路径,变换写作手法,逐渐趋于同一的方向了.在人生的某一时间... 如果说新感觉派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那么,这一文学流派中的几位代表作家能走到一起,却有着许多偶然性.他们本是分处四方,各奔前程,只因在文学创作中为寻求新的路径,变换写作手法,逐渐趋于同一的方向了.在人生的某一时间阶段内,他们由于艺术眼光、审美趣味及其社会意识、生命体验等方面的接近,而产生了一些私谊.密切的交往和文学风格上的类似,自然会使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一个自觉的同人社团.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日本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 穆时英 刘呐鸥 文艺 文学流 戴望舒 普罗文学 小说创作
下载PDF
新感觉派小说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颖玲 《学术论坛》 1987年第4期47-49,共3页
新感觉派属于西方现代派的范畴,是西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虽然我国的文艺不能走所谓现代派的道路,但新感觉派小说作为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学流派,在今天仍然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日本新感觉派 西方现代 文学流 文学史 文艺思潮 穆时英 霓虹灯 施蛰存 表现手段
下载PDF
作为公众话语的身体——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身体想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耿传明 李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1,共7页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建构出来的。新感觉派小说对身体的想象与描写其实是对身体意义的再建构:一方面,这种对身体想象的再建构与五四文本相比体现了由理性追思的个体性向感性享受的公共性的转变轨迹,体现了相对应的身体作为公众话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作为革命式公众话语的身体想象相比,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了作为消费式的公众性话语身体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话语 身体 新感觉派小说 身体想象 现代性
下载PDF
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经建 周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7,共6页
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 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欲望叙事 艺术生理学 欲望哲学 存在主义
下载PDF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比较谈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迎平 姚晓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4,共5页
新感觉派作家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都市作家,他们都表现了都市的不宁静情绪,但他们以自己不同的都市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抒写着都市的风景,从而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
关键词 新感觉派 都市描写 风格特征 差异 都市文学
下载PDF
新感觉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的互动与共生──以《无轨列车》、《新文艺》与《现代》为中心 被引量:8
17
作者 葛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4-178,共15页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现代诗歌 期刊 中国 《无轨列车》 文艺》 《现代》
下载PDF
城市隔膜与心理探寻——从女性构型看施蛰存在新感觉派中的另类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姚玳玫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9-55,共7页
施蛰存在 2 0世纪 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群中是一个异样的人物。他小说立足于理性的心理分析而非感性的感觉描摹。从小说的女性构型不仅可以看出他与城市间的隔膜 ,与新感觉派间的貌合神离 ;更可看出他本人的文化心路历程及其小说叙... 施蛰存在 2 0世纪 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群中是一个异样的人物。他小说立足于理性的心理分析而非感性的感觉描摹。从小说的女性构型不仅可以看出他与城市间的隔膜 ,与新感觉派间的貌合神离 ;更可看出他本人的文化心路历程及其小说叙事的脉络特征 ,看出他在30、4 0年代不同代际的海派小说的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小说 心理分析 女性形象 城市隔膜 新感觉派 另类性 分析性叙述 《凤阳女》 魔幻题材
下载PDF
穆时英与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中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共6页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以1933年前后为界,阐发了穆时英创作的历史变异及其审美特征。本文既注意到中国新感觉派与外国文学的渊源,也看取到这个流派的艺术本土化的特点。
关键词 穆时英小说 中国新感觉派 都市文化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为中心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0-136,共7页
在吸取电影艺术新的表现技法方面,围绕着"意象"营构这一核心,在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代表新感觉派及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影像"化叙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存在着从表面外化到渐趋内化、由纯西化向中化嬗变的发展... 在吸取电影艺术新的表现技法方面,围绕着"意象"营构这一核心,在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代表新感觉派及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影像"化叙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存在着从表面外化到渐趋内化、由纯西化向中化嬗变的发展趋势。仅就电影的两大主要表现手段———蒙太奇与长镜头而言,新感觉派比较倾向于前者,而张爱玲则更看重后者,不同取向的背后虽不无时代背景、性别气质等外在因素,但其更为内在的因素却是各自的文化立场。在这一本土化进程中,长镜头尤其是固定长镜头及慢镜头等电影手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影像”化叙事 新感觉派 张爱玲 本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