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宇宙意识”看中国新诗现代化道路——以杜运燮《诗四十首》为中心 |
郭凤玲
周毅
|
《文史杂志》
|
2023 |
0 |
|
2
|
知性美与“新诗现代化”——论穆旦与“九叶”诗人的诗美追求与实践 |
程国君
钟海林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3
|
“民主诗学”的限度——比较视野中的“新诗现代化” |
姜涛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4
|
作为方法的“最大量意识状态”——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方法阐释 |
王淑萍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5
|
上海—台北—海外: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种路径——百年中国新诗史中的百岁诗人纪弦 |
黄一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6
|
论“中国新诗”派的“新诗现代化”理想兼及袁可嘉的两篇佚文研究 |
曹万生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
7
|
论新批评理论与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理论 |
邵朝杨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2
|
|
8
|
“自然”之辩与新诗现代化的两种路径 |
赵黎明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9
|
论宁波籍诗家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观 |
胡苏珍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3 |
0 |
|
10
|
多元化诗史景观的建构与新诗现代化传统的接续——论80年代谢冕、杨匡汉主编《中国新诗萃》 |
曲竟玮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1
|
论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诗学体系 |
蒋登科
|
《常熟高专学报》
|
2001 |
0 |
|
12
|
中国新诗现代化研究笔谈 |
|
《中州学刊》
CSSCI
|
1997 |
1
|
|
13
|
中国传统美学与新诗现代化的交集——袁可嘉诗中的意象分析 |
刘政煜
林琳
|
《戏剧之家》
|
2022 |
0 |
|
14
|
浅析袁可嘉“新诗现代化”中的“诗歌本体论” |
方子祎
肖丽华
|
《戏剧之家》
|
2022 |
0 |
|
15
|
作为民主文化的中国现代主义——重识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 |
王东东
|
《江汉学术》
|
2022 |
0 |
|
16
|
上海-台北-海外: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种路径——百年中国新诗史中的百岁诗人纪弦 |
黄一
|
《中外诗歌研究》
|
2014 |
0 |
|
17
|
“新诗现代化”及其中国意义——重温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思想 |
李怡
|
《中外诗歌研究》
|
2011 |
0 |
|
18
|
浙江诗人群: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坐标上——读罗昌智《新诗的碑纪》 |
李玉娥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9 |
0 |
|
19
|
“民主诗学”的限度——比较视野中的“新诗现代化” |
姜涛
|
《中外诗歌研究》
|
2020 |
0 |
|
20
|
朝向民主文化的诗与批评——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政治意识 |
王东东
|
《中外诗歌研究》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