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8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少数民族画家曹仲达之佛画研究
1
作者
王婷婷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6-157,共2页
本文将对北齐佛画家曹仲达的佛画做一个探析。首先概述曹仲达及其佛画;其次进一步阐述北朝的画史记曹氏佛画发展的背景;再次讲曹氏佛画风格;最后对曹仲达的佛画"曹家样"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画家
少数民族
曹仲达
佛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曹仲达与“曹家样”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邱忠鸣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105,共20页
本文重新研究曹仲达与“曹家样”,考订了曹氏的生卒年及其可考的生平,认为他有着由南(朝)入北(朝)的经历。本文从画史所载曹氏师承入手,发现代表南梁新画风的张僧繇和来自中亚西域的塞特(壮)勤是其师承的重要来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曹...
本文重新研究曹仲达与“曹家样”,考订了曹氏的生卒年及其可考的生平,认为他有着由南(朝)入北(朝)的经历。本文从画史所载曹氏师承入手,发现代表南梁新画风的张僧繇和来自中亚西域的塞特(壮)勤是其师承的重要来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曹家样”的形成问题,认为“曹家样”是南、北二源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宗教、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还对长时段、大范围内相关的图像遗存进行考察,重新勾勒了“曹家样”的面貌。在对这一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倡在后现代之后风格史研究的一种可能与方向——厚背景研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仲达
曹家样
师承
风格史
厚背景研究法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佛教人物画的民族化、世俗化演变
被引量:
3
3
作者
季宏伟
孙永奇
《美术大观》
2007年第2期62-63,共2页
佛教是在汉明帝八年时传入中国的.据《后汉书》记载:'楚王关黄龙之威严,尚浮屠(佛陀)之仁祠',说明当时已有了佛学标志.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画也传入了中国.佛画的传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对中国画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
佛教是在汉明帝八年时传入中国的.据《后汉书》记载:'楚王关黄龙之威严,尚浮屠(佛陀)之仁祠',说明当时已有了佛学标志.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画也传入了中国.佛画的传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对中国画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终,外来的佛教人物画被强大的中国人物画所同化.其间,步履了其民族化和世俗化的演变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画
中国人物画
民间画工
曹仲达
吴道子
《后汉书》
人物画创作
凹凸花
张家样
五百罗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断创新的传统——中国画线条美学中的创新精神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瑞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0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学的延续是被人经常提及的,从中国画的线条美学切入,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传统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而这种注重笔墨线条的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有着繁复的形态,也充斥着变化与革新。现代中国画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绘...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学的延续是被人经常提及的,从中国画的线条美学切入,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传统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而这种注重笔墨线条的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有着繁复的形态,也充斥着变化与革新。现代中国画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绘画美学中的精髓。无论是对笔墨线条的抛弃,还是运用现代手法实现线条的多元表达,都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变革,同时也继承了传统中国画中一贯的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条美
绘画美学
创新精神
线描
多元表
李可染
周韶华
苦瓜和尚画语录
现代手法
曹仲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断创新的传统——中国画线条美学中的创新精神
被引量:
2
5
作者
李瑞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7期54-55,共2页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学的延续是被人经常提及的,从中国画的线条美学切入,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传统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而这种注重笔墨线条的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有着繁复的形态,也充斥着变化与革新。现代中国画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绘...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学的延续是被人经常提及的,从中国画的线条美学切入,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传统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而这种注重笔墨线条的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有着繁复的形态,也充斥着变化与革新。现代中国画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绘画美学中的精髓。无论是对笔墨线条的抛弃,还是运用现代手法实现线条的多元表达,都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变革,同时也继承了传统中国画中一贯的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条美
绘画美学
创新精神
线描
多元表
苦瓜和尚画语录
现代手法
曹仲达
吴道子
女史箴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描·唯美印象——论中国画白描的语言特色
被引量:
2
6
作者
柯钰
《美术大观》
2008年第2期22-23,共2页
白描作为中国画中最基本的创作要求,早期称为'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虽然由于其本身的一定局限性,没有矫饰的华丽色彩、纷繁复杂的水墨交纵,色彩感并不强烈,甚至无色.但历代以来,从原始壁画中简单的线描作品,以及...
白描作为中国画中最基本的创作要求,早期称为'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虽然由于其本身的一定局限性,没有矫饰的华丽色彩、纷繁复杂的水墨交纵,色彩感并不强烈,甚至无色.但历代以来,从原始壁画中简单的线描作品,以及后来以白描作品闻名天下的各路画家,'曹衣出水'的曹仲达、线条如'春蚕吐丝般'的顾恺之以及'吴带当风'的吴道子,他们的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天王送子图>,乃至明清、近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写意式的山水人物花鸟,都更多地是以白描形式的韵味来表现对象的意气风神,为什么呢?孔子说得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很显然,也许在他们看来,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表达其作品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仲达
洛神赋图
任伯年
女史箴图
吴带当风
线描
吴昌硕
吴道子
传世作品
画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齐白石的艺术实践在当代中国画学习中的反思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苗苗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6年第4期77-78,共2页
一、齐白石自身具有的素养 (一)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我尊敬的称齐白石为白石老人,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1864年出生到1957年逝世,他的生命历程将近达一个世纪。白石老人在绘画创作中,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终大器晚成,立足...
一、齐白石自身具有的素养 (一)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我尊敬的称齐白石为白石老人,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1864年出生到1957年逝世,他的生命历程将近达一个世纪。白石老人在绘画创作中,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终大器晚成,立足于20世纪的中国画坛。他出生在一个农户家庭,全家的经济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家里的一切开销几乎是一个人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画
白石老人
艺术实践
绘画创作
中国画坛
似与不似之间
农户家庭
水墨写意
墨法
曹仲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齐“曹衣出水”式佛像考辨
被引量:
1
8
作者
赵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20,共7页
“曹衣出水”式佛像由北齐曹仲达创立,是北齐为了颠覆前朝汉制而新创的佛像样式,与外来影响密切相关。本文依据文献与图像的考察,推定“曹衣出水”应为佛衣刻画特征的描述,而非造像效果的呈现,与印度笈多秣菟罗“湿衣佛像”并无关联,从...
“曹衣出水”式佛像由北齐曹仲达创立,是北齐为了颠覆前朝汉制而新创的佛像样式,与外来影响密切相关。本文依据文献与图像的考察,推定“曹衣出水”应为佛衣刻画特征的描述,而非造像效果的呈现,与印度笈多秣菟罗“湿衣佛像”并无关联,从而纠正了以往学界的固有看法。公元5世纪以来,师子国取代印度成为海路佛像的源点,影响波及我国。该国创立的“僧伽罗”佛像不仅是“曹家样”的原型,其衣纹雕刻技法,也为我国佛画用笔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衣出水
曹仲达
北齐
佛像
僧伽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
2
9
作者
周京新
《艺苑(美术版)》
1989年第2期31-32,45-46,共4页
继战国、秦汉所谓"奠基搭架"的时期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止、社会动荡的时代里,先后涌现出曹不兴、卫协、戴逵、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等一大批才...
继战国、秦汉所谓"奠基搭架"的时期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止、社会动荡的时代里,先后涌现出曹不兴、卫协、戴逵、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等一大批才华横溢,声誉卓著的大画家。他们的绘画成就,不仅在当时被广为崇举,即使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杨子华
曹仲达
张僧繇
中国绘画艺术
画像砖
陆探微
卫协
南北朝时期
戴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曹衣出水”
10
作者
周文婷
《美术大观》
2008年第12期200-201,共2页
"曹农出水"最初是指一种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像后中固化的佛像样式,从具体的形制上来说,大体为衣服紧贴身上,犹如刚出水一样.……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天竺
遣使
曹仲达
《历代名画记》
《图画见闻志》
图画见闻志
中国美术史
中国佛教美术
曹不兴
曹弗兴
梵像
中国传统绘画
周昙
郭若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吴带当风”
11
作者
任广武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41-47,共7页
“吴带当风”是论者对我国古代杰出画家吴道子“吴家样”疏体绘画风格的形象化概括,是与北齐杰出画家曹仲达那种“曹衣出水”式的密体画风相对而言的。就是说它突出地表现在描绘物象的线条运用和形象塑造上,既不同干前朝诸家诸派,又有...
“吴带当风”是论者对我国古代杰出画家吴道子“吴家样”疏体绘画风格的形象化概括,是与北齐杰出画家曹仲达那种“曹衣出水”式的密体画风相对而言的。就是说它突出地表现在描绘物象的线条运用和形象塑造上,既不同干前朝诸家诸派,又有别于时风流辈。吴道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当时,在人物画坛上,名家辈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带当风
吴道子
曹仲达
疏体
名家辈出
张彦远
《图画见闻志》
绘画风格
屈铁盘丝
唐朝名画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下)
被引量:
1
12
作者
陈传席
《收藏与投资》
2016年第1期134-137,共4页
三顾恺之对维摩诘像的变革和创新,对当时和后世也有同样大的影响,晋至梁的佛像创造基本上是戴式加顾式。《历代名画记》卷二记:"顾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机忘言之状。"这就是说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是清瘦的,有一种病态之美,...
三顾恺之对维摩诘像的变革和创新,对当时和后世也有同样大的影响,晋至梁的佛像创造基本上是戴式加顾式。《历代名画记》卷二记:"顾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机忘言之状。"这就是说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是清瘦的,有一种病态之美,顾之前的佛像,如前所述,就考古发现,都是天竺秣菟罗的风格,人形是略圆而微胖的,但这不合于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像
秣菟罗
《历代名画记》
中国人物画
早期佛教
二记
曹仲达
张僧繇
艺术样式
卫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田黎明访谈摘录
13
作者
田黎明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3-34,共2页
无论是对人物写生,还是对创作而言,空间问题都是创作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对画家而言,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物象赖以存在的外在空间,一个是画面上的空间,中间还有一个就是您所谈到的心理空间,或者叫文化的体验空间、意象的空间。文化体验的...
无论是对人物写生,还是对创作而言,空间问题都是创作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对画家而言,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物象赖以存在的外在空间,一个是画面上的空间,中间还有一个就是您所谈到的心理空间,或者叫文化的体验空间、意象的空间。文化体验的空间或意象空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空间,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黎明
生命
对象
曹仲达
物象
吴带当风
东西
吴道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通装饰别致的造像碑
14
作者
刘随群
《文博》
1993年第1期65-65,共1页
1988年秋,我们在永寿县永太乡发现装饰别致的造像碑一通,造像碑顶部稍残,砂石刻成。残高1.14米,宽0.62米,厚16厘米。造像碑从上到下可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凿一圭形龛,高30厘米,宽25厘米。龛内雕一佛二胁侍,主尊高肉髻,面部丰满不足,清...
1988年秋,我们在永寿县永太乡发现装饰别致的造像碑一通,造像碑顶部稍残,砂石刻成。残高1.14米,宽0.62米,厚16厘米。造像碑从上到下可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凿一圭形龛,高30厘米,宽25厘米。龛内雕一佛二胁侍,主尊高肉髻,面部丰满不足,清瘦有余;身穿通肩式大衣,左手置于左腿之上,右臂残,结迦跌坐,须弥座。左胁侍,立姿,左手持环状物,右臂残,身著紧身长袍,面目风化不清。右胁侍,立姿,身穿紧身长袍,双手做袖手状,面目风化。第二单元以线刻手法勾勒出怒放的花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状
三单元
永寿县
左手持
左胁
穿通
线刻
供养人像
往生净土
曹仲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曹家样”考
15
作者
周文婷
《上海文博论丛》
2009年第3期86-90,共5页
"曹家样"是指一种借鉴了印度佛教造像后进而结合中国本土艺术而逐渐产生的佛像样式。说到这种样式的具体形制,一般认为,大体为衣服紧贴身上,犹如刚出水一样,即"曹衣出水"。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中国美术史
曹仲达
梵像
佛画
立像
本土艺术
天龙山石窟
广元石窟
万佛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谈吴道子的用笔
16
作者
李德埙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9-20,共2页
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是笔墨,故笔有钩、勒、皴、擦、点,墨有烘、染、破、泼、积等法,其中又以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到墨成,互为依存,互为作用。故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谓...
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是笔墨,故笔有钩、勒、皴、擦、点,墨有烘、染、破、泼、积等法,其中又以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到墨成,互为依存,互为作用。故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谓得意”。无笔则墨难显其色,无墨则笔难表其意,笔墨两者,实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只有笔墨成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表达意境。所以研究中国画必以笔墨为出发点,而吴道子就是在中国画用笔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的大师。“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是中国人物画中,对衣褶的两种表现方法。吴,就是指唐代被人尊为“画圣”的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吴道子;曹,就是指北齐朝散大夫,以善画外国佛像驰名,被尊为“画佛”的曹仲达。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仲达画佛像稠密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道子
曹仲达
《历代名画记》
吴带当风
张彦远
朝散大夫
画圣
中国人物画
《图画见闻志》
李思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
17
作者
戴沂君
《江西服装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从曹、吴的生活环境和其艺术风骨形成的影响要素来看,两种风格形...
“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从曹、吴的生活环境和其艺术风骨形成的影响要素来看,两种风格形式分别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外域文化的影响和唐代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民族心态和独特的文化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衣出水
曹仲达
吴带当风
吴道子
佛像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细说“不刊之论”
18
作者
李园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20年第23期11-11,共1页
你的文章写得好吗?你的言论正确吗?有人用"不刊之论"来形容那些不好的文章和言论,这样用正确吗?下面一起学习"不刊之论"这个成语,一探究竟。成语出处"不刊之论"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
你的文章写得好吗?你的言论正确吗?有人用"不刊之论"来形容那些不好的文章和言论,这样用正确吗?下面一起学习"不刊之论"这个成语,一探究竟。成语出处"不刊之论"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原文如下: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郭若虚
吴道子
张彦远
曹仲达
图画见闻志
衣服
原文传递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实景
19
作者
王磊
《收藏.拍卖》
2016年第11期70-75,共6页
2016年9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适逢龙兴寺窖藏发掘20周年的特殊时机,更为北京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增添了亮色。本次展览并未囿于古代中国雕塑的框架,而是从佛教造像的历史出发,...
2016年9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适逢龙兴寺窖藏发掘20周年的特殊时机,更为北京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增添了亮色。本次展览并未囿于古代中国雕塑的框架,而是从佛教造像的历史出发,讲述了石像的生命以及其"灵力"被塑造、破除和恢复的过程,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
中央美术学院
世界艺术
古代中国
青州城
背屏
雕刻技法
曹仲达
尊像
原文传递
佛教与中国绘画
被引量:
7
20
作者
潘天寿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39,共4页
艺术每因各民族间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以艺术丧亡艺术的事情。不是吗?罗马希腊虽亡,罗马希腊人的艺术,却为东西各国的艺坛所尊崇推仰。这正是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所以凡有他自己的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不...
艺术每因各民族间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以艺术丧亡艺术的事情。不是吗?罗马希腊虽亡,罗马希腊人的艺术,却为东西各国的艺坛所尊崇推仰。这正是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所以凡有他自己的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不容你以武力或资本等的势力来屈服与排斥;而且当各民族的艺术相接触的时候,辄发生互相吸引,互相提携的作用。这在东西各国的文化史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佛教绘画
白衣观音像
昙摩拙叉
佛画
卢棱伽
曹仲达
康僧会
十六罗汉
墨戏
原文传递
题名
少数民族画家曹仲达之佛画研究
1
作者
王婷婷
机构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6-157,共2页
文摘
本文将对北齐佛画家曹仲达的佛画做一个探析。首先概述曹仲达及其佛画;其次进一步阐述北朝的画史记曹氏佛画发展的背景;再次讲曹氏佛画风格;最后对曹仲达的佛画"曹家样"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画家
少数民族
曹仲达
佛画
分类号
K879.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曹仲达与“曹家样”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邱忠鸣
机构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105,共20页
文摘
本文重新研究曹仲达与“曹家样”,考订了曹氏的生卒年及其可考的生平,认为他有着由南(朝)入北(朝)的经历。本文从画史所载曹氏师承入手,发现代表南梁新画风的张僧繇和来自中亚西域的塞特(壮)勤是其师承的重要来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曹家样”的形成问题,认为“曹家样”是南、北二源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宗教、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还对长时段、大范围内相关的图像遗存进行考察,重新勾勒了“曹家样”的面貌。在对这一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倡在后现代之后风格史研究的一种可能与方向——厚背景研究法。
关键词
曹仲达
曹家样
师承
风格史
厚背景研究法
Keywords
Cao Zhongda
Cao family style
teacher-student lines of transmission
history of style
background research
分类号
J209.2 [艺术—美术]
K879.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古代佛教人物画的民族化、世俗化演变
被引量:
3
3
作者
季宏伟
孙永奇
机构
山东滨州学院
出处
《美术大观》
2007年第2期62-63,共2页
文摘
佛教是在汉明帝八年时传入中国的.据《后汉书》记载:'楚王关黄龙之威严,尚浮屠(佛陀)之仁祠',说明当时已有了佛学标志.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画也传入了中国.佛画的传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对中国画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终,外来的佛教人物画被强大的中国人物画所同化.其间,步履了其民族化和世俗化的演变道路.……
关键词
佛画
中国人物画
民间画工
曹仲达
吴道子
《后汉书》
人物画创作
凹凸花
张家样
五百罗汉
分类号
J209.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断创新的传统——中国画线条美学中的创新精神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瑞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0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文摘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学的延续是被人经常提及的,从中国画的线条美学切入,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传统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而这种注重笔墨线条的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有着繁复的形态,也充斥着变化与革新。现代中国画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绘画美学中的精髓。无论是对笔墨线条的抛弃,还是运用现代手法实现线条的多元表达,都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变革,同时也继承了传统中国画中一贯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线条美
绘画美学
创新精神
线描
多元表
李可染
周韶华
苦瓜和尚画语录
现代手法
曹仲达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断创新的传统——中国画线条美学中的创新精神
被引量:
2
5
作者
李瑞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7期54-55,共2页
文摘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学的延续是被人经常提及的,从中国画的线条美学切入,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传统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而这种注重笔墨线条的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有着繁复的形态,也充斥着变化与革新。现代中国画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绘画美学中的精髓。无论是对笔墨线条的抛弃,还是运用现代手法实现线条的多元表达,都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变革,同时也继承了传统中国画中一贯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线条美
绘画美学
创新精神
线描
多元表
苦瓜和尚画语录
现代手法
曹仲达
吴道子
女史箴图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描·唯美印象——论中国画白描的语言特色
被引量:
2
6
作者
柯钰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美术大观》
2008年第2期22-23,共2页
文摘
白描作为中国画中最基本的创作要求,早期称为'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虽然由于其本身的一定局限性,没有矫饰的华丽色彩、纷繁复杂的水墨交纵,色彩感并不强烈,甚至无色.但历代以来,从原始壁画中简单的线描作品,以及后来以白描作品闻名天下的各路画家,'曹衣出水'的曹仲达、线条如'春蚕吐丝般'的顾恺之以及'吴带当风'的吴道子,他们的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天王送子图>,乃至明清、近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写意式的山水人物花鸟,都更多地是以白描形式的韵味来表现对象的意气风神,为什么呢?孔子说得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很显然,也许在他们看来,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表达其作品的障碍.……
关键词
曹仲达
洛神赋图
任伯年
女史箴图
吴带当风
线描
吴昌硕
吴道子
传世作品
画中
分类号
J214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齐白石的艺术实践在当代中国画学习中的反思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苗苗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
出处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6年第4期77-78,共2页
文摘
一、齐白石自身具有的素养 (一)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我尊敬的称齐白石为白石老人,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1864年出生到1957年逝世,他的生命历程将近达一个世纪。白石老人在绘画创作中,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终大器晚成,立足于20世纪的中国画坛。他出生在一个农户家庭,全家的经济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家里的一切开销几乎是一个人承担。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画
白石老人
艺术实践
绘画创作
中国画坛
似与不似之间
农户家庭
水墨写意
墨法
曹仲达
分类号
J203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齐“曹衣出水”式佛像考辨
被引量:
1
8
作者
赵玲
机构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20,共7页
基金
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指导项目《论古印度佛教美术的早期阶段》(2016SJD760086)
苏州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资助项目《古印度早期佛教美术研究》(331812141)。
文摘
“曹衣出水”式佛像由北齐曹仲达创立,是北齐为了颠覆前朝汉制而新创的佛像样式,与外来影响密切相关。本文依据文献与图像的考察,推定“曹衣出水”应为佛衣刻画特征的描述,而非造像效果的呈现,与印度笈多秣菟罗“湿衣佛像”并无关联,从而纠正了以往学界的固有看法。公元5世纪以来,师子国取代印度成为海路佛像的源点,影响波及我国。该国创立的“僧伽罗”佛像不仅是“曹家样”的原型,其衣纹雕刻技法,也为我国佛画用笔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曹衣出水
曹仲达
北齐
佛像
僧伽罗
分类号
J309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
2
9
作者
周京新
出处
《艺苑(美术版)》
1989年第2期31-32,45-46,共4页
文摘
继战国、秦汉所谓"奠基搭架"的时期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止、社会动荡的时代里,先后涌现出曹不兴、卫协、戴逵、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等一大批才华横溢,声誉卓著的大画家。他们的绘画成就,不仅在当时被广为崇举,即使今天。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杨子华
曹仲达
张僧繇
中国绘画艺术
画像砖
陆探微
卫协
南北朝时期
戴逵
分类号
J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曹衣出水”
10
作者
周文婷
机构
上海大学美术研究院
出处
《美术大观》
2008年第12期200-201,共2页
文摘
"曹农出水"最初是指一种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像后中固化的佛像样式,从具体的形制上来说,大体为衣服紧贴身上,犹如刚出水一样.……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天竺
遣使
曹仲达
《历代名画记》
《图画见闻志》
图画见闻志
中国美术史
中国佛教美术
曹不兴
曹弗兴
梵像
中国传统绘画
周昙
郭若虚
分类号
J209.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吴带当风”
11
作者
任广武
机构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
出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41-47,共7页
文摘
“吴带当风”是论者对我国古代杰出画家吴道子“吴家样”疏体绘画风格的形象化概括,是与北齐杰出画家曹仲达那种“曹衣出水”式的密体画风相对而言的。就是说它突出地表现在描绘物象的线条运用和形象塑造上,既不同干前朝诸家诸派,又有别于时风流辈。吴道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当时,在人物画坛上,名家辈出。
关键词
吴带当风
吴道子
曹仲达
疏体
名家辈出
张彦远
《图画见闻志》
绘画风格
屈铁盘丝
唐朝名画录
分类号
I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下)
被引量:
1
12
作者
陈传席
出处
《收藏与投资》
2016年第1期134-137,共4页
文摘
三顾恺之对维摩诘像的变革和创新,对当时和后世也有同样大的影响,晋至梁的佛像创造基本上是戴式加顾式。《历代名画记》卷二记:"顾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机忘言之状。"这就是说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是清瘦的,有一种病态之美,顾之前的佛像,如前所述,就考古发现,都是天竺秣菟罗的风格,人形是略圆而微胖的,但这不合于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关键词
维摩诘像
秣菟罗
《历代名画记》
中国人物画
早期佛教
二记
曹仲达
张僧繇
艺术样式
卫玠
分类号
O174.41 [理学—基础数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田黎明访谈摘录
13
作者
田黎明
出处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3-34,共2页
文摘
无论是对人物写生,还是对创作而言,空间问题都是创作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对画家而言,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物象赖以存在的外在空间,一个是画面上的空间,中间还有一个就是您所谈到的心理空间,或者叫文化的体验空间、意象的空间。文化体验的空间或意象空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空间,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
关键词
田黎明
生命
对象
曹仲达
物象
吴带当风
东西
吴道子
分类号
J204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通装饰别致的造像碑
14
作者
刘随群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1期65-65,共1页
文摘
1988年秋,我们在永寿县永太乡发现装饰别致的造像碑一通,造像碑顶部稍残,砂石刻成。残高1.14米,宽0.62米,厚16厘米。造像碑从上到下可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凿一圭形龛,高30厘米,宽25厘米。龛内雕一佛二胁侍,主尊高肉髻,面部丰满不足,清瘦有余;身穿通肩式大衣,左手置于左腿之上,右臂残,结迦跌坐,须弥座。左胁侍,立姿,左手持环状物,右臂残,身著紧身长袍,面目风化不清。右胁侍,立姿,身穿紧身长袍,双手做袖手状,面目风化。第二单元以线刻手法勾勒出怒放的花卉。
关键词
手状
三单元
永寿县
左手持
左胁
穿通
线刻
供养人像
往生净土
曹仲达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曹家样”考
15
作者
周文婷
出处
《上海文博论丛》
2009年第3期86-90,共5页
文摘
"曹家样"是指一种借鉴了印度佛教造像后进而结合中国本土艺术而逐渐产生的佛像样式。说到这种样式的具体形制,一般认为,大体为衣服紧贴身上,犹如刚出水一样,即"曹衣出水"。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中国美术史
曹仲达
梵像
佛画
立像
本土艺术
天龙山石窟
广元石窟
万佛寺
分类号
K879.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谈吴道子的用笔
16
作者
李德埙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9-20,共2页
文摘
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是笔墨,故笔有钩、勒、皴、擦、点,墨有烘、染、破、泼、积等法,其中又以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到墨成,互为依存,互为作用。故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谓得意”。无笔则墨难显其色,无墨则笔难表其意,笔墨两者,实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只有笔墨成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表达意境。所以研究中国画必以笔墨为出发点,而吴道子就是在中国画用笔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的大师。“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是中国人物画中,对衣褶的两种表现方法。吴,就是指唐代被人尊为“画圣”的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吴道子;曹,就是指北齐朝散大夫,以善画外国佛像驰名,被尊为“画佛”的曹仲达。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仲达画佛像稠密重叠。
关键词
吴道子
曹仲达
《历代名画记》
吴带当风
张彦远
朝散大夫
画圣
中国人物画
《图画见闻志》
李思训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
17
作者
戴沂君
机构
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分院
出处
《江西服装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文摘
“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从曹、吴的生活环境和其艺术风骨形成的影响要素来看,两种风格形式分别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外域文化的影响和唐代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民族心态和独特的文化气质.
关键词
曹衣出水
曹仲达
吴带当风
吴道子
佛像艺术
Keywords
Cao clothes out of water
Cao Zhongda
Wu generation
Wu daoxuan
the art of digure ofBuddha
分类号
O661.1 [理学—分析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细说“不刊之论”
18
作者
李园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出处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20年第23期11-11,共1页
文摘
你的文章写得好吗?你的言论正确吗?有人用"不刊之论"来形容那些不好的文章和言论,这样用正确吗?下面一起学习"不刊之论"这个成语,一探究竟。成语出处"不刊之论"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原文如下: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郭若虚
吴道子
张彦远
曹仲达
图画见闻志
衣服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实景
19
作者
王磊
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收藏.拍卖》
2016年第11期70-75,共6页
文摘
2016年9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适逢龙兴寺窖藏发掘20周年的特殊时机,更为北京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增添了亮色。本次展览并未囿于古代中国雕塑的框架,而是从佛教造像的历史出发,讲述了石像的生命以及其"灵力"被塑造、破除和恢复的过程,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史内涵。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
中央美术学院
世界艺术
古代中国
青州城
背屏
雕刻技法
曹仲达
尊像
分类号
K877.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佛教与中国绘画
被引量:
7
20
作者
潘天寿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39,共4页
文摘
艺术每因各民族间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以艺术丧亡艺术的事情。不是吗?罗马希腊虽亡,罗马希腊人的艺术,却为东西各国的艺坛所尊崇推仰。这正是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所以凡有他自己的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不容你以武力或资本等的势力来屈服与排斥;而且当各民族的艺术相接触的时候,辄发生互相吸引,互相提携的作用。这在东西各国的文化史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例证。
关键词
中国绘画
佛教绘画
白衣观音像
昙摩拙叉
佛画
卢棱伽
曹仲达
康僧会
十六罗汉
墨戏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少数民族画家曹仲达之佛画研究
王婷婷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曹仲达与“曹家样”研究
邱忠鸣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
11
原文传递
3
中国古代佛教人物画的民族化、世俗化演变
季宏伟
孙永奇
《美术大观》
200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断创新的传统——中国画线条美学中的创新精神
李瑞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不断创新的传统——中国画线条美学中的创新精神
李瑞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白描·唯美印象——论中国画白描的语言特色
柯钰
《美术大观》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齐白石的艺术实践在当代中国画学习中的反思
王苗苗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北齐“曹衣出水”式佛像考辨
赵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试论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的艺术风格
周京新
《艺苑(美术版)》
198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曹衣出水”
周文婷
《美术大观》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试论“吴带当风”
任广武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下)
陈传席
《收藏与投资》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田黎明访谈摘录
田黎明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一通装饰别致的造像碑
刘随群
《文博》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曹家样”考
周文婷
《上海文博论丛》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略谈吴道子的用笔
李德埙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
戴沂君
《江西服装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细说“不刊之论”
李园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20
0
原文传递
19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实景
王磊
《收藏.拍卖》
2016
0
原文传递
20
佛教与中国绘画
潘天寿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