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个崛起”与朦胧诗理论现代性的三种指向 |
许永宁
|
《江汉学术》
|
2024 |
0 |
|
2
|
从朦胧诗的语法特征到文学性的实现 |
吴永强
邓忠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3
|
论“朦胧诗”尴尬的“戏剧性”——以诗歌文本外部为中心 |
陈国元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4
|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
卢笑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三维解析 |
孙健男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意象光”与朦胧诗——田黎明绘画艺术探析 |
聂亚茹
|
《美术教育研究》
|
2024 |
0 |
|
7
|
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 |
张清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19
|
|
8
|
三十年来朦胧诗选本研究——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中心的考察 |
李建华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2017 |
2
|
|
9
|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论争 |
晋海学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0
|
论后朦胧诗的语言革命 |
罗晓非
|
《学术探索》
|
1999 |
1
|
|
11
|
历史需要沉淀——论朦胧诗 |
葛乃福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2
|
从朦胧诗潮看艺术对生命的表现 |
韩仰熙
王凤芝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3
|
见证 亲历 介入与评判——“朦胧诗/人”徐敬亚的时代荣光 |
向卫国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4
|
中国当代朦胧诗与现代象征诗 |
周仲器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8 |
0 |
|
15
|
“狡猾”的勇敢:论朦胧诗人 |
刘凤芹
|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0 |
|
16
|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 |
胡友峰
李修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7
|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 |
程光炜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26
|
|
18
|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 |
李润霞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9
|
“朦胧诗”:矛盾重重的文学史叙述--兼论当代诗歌流派的解读方式 |
谷鹏
徐国源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20
|
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 |
蒋登科
李胜勇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