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决定英美元伦理学百年发展的“未决问题论证”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33,共8页
摩尔1903年所提出的"未决问题论证"可以表达为:如果善可以定义为自然属性N,那么,"N是善的吗?"就不应当是一个未决问题。但"N是善的吗?"对任何理解该句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未决问题。因此,善不可以定义为N... 摩尔1903年所提出的"未决问题论证"可以表达为:如果善可以定义为自然属性N,那么,"N是善的吗?"就不应当是一个未决问题。但"N是善的吗?"对任何理解该句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未决问题。因此,善不可以定义为N。这一论证以非常有效的形式将伦理学判断或规范性判断的特殊性,即它们和自然科学的判断或任何本体论判断的区别凸现出来,它影响并决定了英美元伦理学百年发展的历程。了解这一论证对当代英美元伦理学产生如此深远影响之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尔 未决问题论证 元伦理学 自然主义谬误
下载PDF
试论摩尔的“善是不可定义的”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忠海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5-77,共3页
摩尔认为,“善的”或“善性质”是不可分析、不可定义的孤立性质或单纯概念,“善的”或“善性质”是自明的,不能通过经验和理性来认识,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从而摩尔把“善”摆在了他的伦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位置上,这使他的伦理学体系... 摩尔认为,“善的”或“善性质”是不可分析、不可定义的孤立性质或单纯概念,“善的”或“善性质”是自明的,不能通过经验和理性来认识,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从而摩尔把“善”摆在了他的伦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位置上,这使他的伦理学体系具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在这里,摩尔第一次把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引入了伦理学,开了现代西方元伦理学之先河,对以后的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定义 "未决问题论证法" 直觉
下载PDF
摩尔论“善” 被引量:1
3
作者 须大为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摩尔认为"什么是善?"是伦理学的首要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善是一种不可定义的、独特的性质。在他看来,"善"是单纯的概念,因而不可分析,也就不可定义;"善"既不是自然性质,也不是形而上学性质,因而... 摩尔认为"什么是善?"是伦理学的首要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善是一种不可定义的、独特的性质。在他看来,"善"是单纯的概念,因而不可分析,也就不可定义;"善"既不是自然性质,也不是形而上学性质,因而是独特的。摩尔进而认为,一旦把"善"定义为某种自然性质或形而上学性质,就犯了自然主义谬误,这一谬误可以由未决问题论证揭示出来。在这一系列论证中,摩尔开创性地使用了逻辑分析、概念分析、语言分析和心理分析等方法,但是因为这些方法的不成熟,摩尔在使用中也出现了错误和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尔 自然主义谬误 未决问题论证 分析方法
下载PDF
元伦理学的发展——从摩尔到史蒂文森
4
作者 杨征源 《魅力中国》 2010年第32期308-309,共2页
道德哲学家都试图把自己对道德语言释义模式强加于非自然主义或情感主义。而不是靠对道德语言的经验观察来分析理解他们。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使用的‘语义’一词,可以这样来下定... 道德哲学家都试图把自己对道德语言释义模式强加于非自然主义或情感主义。而不是靠对道德语言的经验观察来分析理解他们。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使用的‘语义’一词,可以这样来下定义:一个字的含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制定一种对语言的一切用法都具有共性的语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决问题论证 情感主义 非认知主义
下载PDF
反驳摩尔:为经验科学进入规范辩护
5
作者 尹不忧 《研究生法学》 2017年第2期1-7,共7页
摩尔的"未决问题"论证(open-question argument)向经验科学进入规范提出了语义学难题,不过,现今这个论证由于饱受批评而近乎无效。安德鲁·阿尔曼(Altman Andrew)认为在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中存在另一个版本的论证方式,... 摩尔的"未决问题"论证(open-question argument)向经验科学进入规范提出了语义学难题,不过,现今这个论证由于饱受批评而近乎无效。安德鲁·阿尔曼(Altman Andrew)认为在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中存在另一个版本的论证方式,即"自我断定"论证(self-predication argument)。"自我断定"论证本身也无法避免循环论证的批评,不过它和"未决问题"论证一样,都展示了我们对"好"的语言直觉。这种语言直觉——"好"的虚拟语气符号用法——使得它无法和经验科学的陈述相等同。但这种用法是在语言体系中的必要用法,它保证了规范体系更新的可能:试图将"好"和某种经验陈述等同的做法,将会取消"好"的这一虚拟语气符号用法,进而使得语言体系的更新无法进行。所以,"好"和经验陈述在语义上的不等同,是语言体系的固有要求,而非所谓的"困难"。将"好"和经验陈述进行等同,并不是使用经验科学研究规范的支持者们的真实主张,而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反对者们的一种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决问题论证 “自我断定”论证 道德孪生地球思想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