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心即道”:杨简对“本心”的自觉与诠释
1
作者 朱汉民 杨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见与感通;另一方面则明确“心”之“虚明”“无体”,取消了对“心”的实体建构。不同于程朱对宇宙本体的确立,也有别于象山对价值实体的内化,杨简没有将“心”视为独立于事物的实体,而是强调“心”之发用照映天地万物。基于切己反观,杨简意识到对道德的践行不在于对价值实体的探究,而在于觉知自身“本心”的自然发用,在“虚明洞照”下照见物我“一体”的真实存在,从而展现对道德的切实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本心 “人心即道”
下载PDF
从“宇宙”到“本心”——陆九渊心学的时间观及其理论特色
2
作者 刘乐乐 胡栋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20,共5页
时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视域和问题意识。陆九渊的宇宙意识深邃而发达,在其心学形成确立的过程中,突出“宇宙”的意义在于“圣人”,强调把握时间的心性主体,但不赞同夸大时间的空性或非时间性。在他这里,心的活动规律可称为“心法之时... 时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视域和问题意识。陆九渊的宇宙意识深邃而发达,在其心学形成确立的过程中,突出“宇宙”的意义在于“圣人”,强调把握时间的心性主体,但不赞同夸大时间的空性或非时间性。在他这里,心的活动规律可称为“心法之时”,大致表现为“先立乎其大”的基点和在此基础上“发”“充”和“反”“求”的过程。因而,从“宇宙”到“吾心”及“本心”,再由“本心”的“满心而发,充塞宇宙”,包含诸多思想环节与工夫实践。陆九渊并不忽视阴阳四时大化流行之理即“历法之时”,而是更加注重“心法之时”与“历法之时”的交互作用,这些看法构成其“本心”时间观念的主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时间 宇宙 本心 心法之时
下载PDF
元初朱子学与朱陆合流思想窥探——对胡炳文“明德本心”说的分析
3
作者 何玮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3,共9页
元初新安理学家胡炳文的《四书通》以维护朱学正统为己任,被肯定“有功朱子,莫若云峰”。朱子在“明德合是心,合是性”的问题上呈现出了以心性兼言之的判断倾向,但因此问题无一明确定论,从而引发了后世讨论。胡炳文提出了“明德即是吾... 元初新安理学家胡炳文的《四书通》以维护朱学正统为己任,被肯定“有功朱子,莫若云峰”。朱子在“明德合是心,合是性”的问题上呈现出了以心性兼言之的判断倾向,但因此问题无一明确定论,从而引发了后世讨论。胡炳文提出了“明德即是吾之本心”的观点,以“本心”一词涵括朱子对于“明德”的解释,以“心外无理,理外无事,即事以穷理”讨论“明明德”工夫,彰显了元代前期朱陆思想合流的色彩。从中具体呈现出元初朱子学是如何面对并且回应来自象山心学的冲击,同时体现了朱子学在元代初期的流变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炳文 朱子 明德 本心 朱陆合流
下载PDF
明本心·长本事·守本分
4
作者 谭伟 《政工学刊》 2024年第10期80-80,共1页
孔子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告诫人们立身处世、干事创业必须抓住根本、强基固本。无数事实证明,唯有明本心、长本事、守本分,方可行稳致远。
关键词 干事创业 本立而道生 行稳致远 强基固本 立身处世 本心 本事
下载PDF
恢复本心何以可能?——以《抚谕贼巢》为中心的分析
5
作者 任远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8期55-57,共3页
王阳明之思想以心为本,谓心即理,理即良知。人心本有至善之体,在未动之时无善无恶,在动之时有善有恶。若因既往之习气或私欲而遮蔽本心,则不能辨别善恶而生邪念、作恶行。故欲恢复本心之至善,则须祛除习气和私欲之遮蔽。王阳明于《抚谕... 王阳明之思想以心为本,谓心即理,理即良知。人心本有至善之体,在未动之时无善无恶,在动之时有善有恶。若因既往之习气或私欲而遮蔽本心,则不能辨别善恶而生邪念、作恶行。故欲恢复本心之至善,则须祛除习气和私欲之遮蔽。王阳明于《抚谕贼巢》一文中,以慈悲之心劝诫贼寇,示以去恶向善之法。此文与《传习录》中王阳明对弟子之教诲相合,其间可以探寻到王阳明为善去恶的修身功夫和至善心体为一贯的修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心 诚意 良知
下载PDF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的本心观
6
作者 王竞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7期60-62,共3页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最早使用“本心”这个概念,论述了在“舍生取义”的选择面前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以“本心”为研究支点向外发散,探究“本心”对人的重要性,分析“失其本心”的原因,进而研究孟子的修心功夫:不动心、涵养本心;尽其心...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最早使用“本心”这个概念,论述了在“舍生取义”的选择面前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以“本心”为研究支点向外发散,探究“本心”对人的重要性,分析“失其本心”的原因,进而研究孟子的修心功夫:不动心、涵养本心;尽其心、求放心。由此得出“本心”是孟子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不动心”“养心”“尽心”“求放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心学 《鱼我所欲也》 本心
下载PDF
陆象山“发明本心”的工夫论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蒋九愚 钟圆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07-313,共7页
象山心学思想体系以“心即理”为基本命题。象山所言之“心”,既是认识心,又是道德本心。象山所言之“理”,既是客观宇宙普遍之理,又是本心所固有的德性价值之理。象山的本心思想,既受到了孟子等人的重要影响,又受到佛老的深刻启发。就... 象山心学思想体系以“心即理”为基本命题。象山所言之“心”,既是认识心,又是道德本心。象山所言之“理”,既是客观宇宙普遍之理,又是本心所固有的德性价值之理。象山的本心思想,既受到了孟子等人的重要影响,又受到佛老的深刻启发。就如何“发明本心”,陆象山提出了“先立乎其大者”“存养本心”“优游读书”等具体的修养方法。在当代社会,象山“发明本心”的工夫论对于人们树立道德信仰、实现心理健康以及转变为学求学的态度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象山 工夫论 发明本心 当代启示
下载PDF
“本心之知”视域下王阳明“知行合一”重探 被引量:3
8
作者 傅锡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29-39,共11页
作为龙场悟道以后提出的首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贯穿于王阳明中晚年思想。在他看来,“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指直接发自本心的痛切感受、本然好恶,即“本心之知”。知行合一有三层含义: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应该合一。这一命题旨在纠正... 作为龙场悟道以后提出的首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贯穿于王阳明中晚年思想。在他看来,“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指直接发自本心的痛切感受、本然好恶,即“本心之知”。知行合一有三层含义: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应该合一。这一命题旨在纠正朱子对本心之知作用的忽视,强调它具有直接性和充足性,提醒人们将它的直接性和充足性具体实现出来。知行合一的表述形式并不完美,因为“知”既可表示本心之知,也可表示知识或知觉,以至于容易混淆;而“合一”的逻辑前提是分离,因而这个命题本身就潜藏着否定知行一体的因素。王阳明之所以仍采取这一形式,是为了提醒人们重建知与行,进而重建我与万物的原初关联,让人意识到知原本就是能导出行的痛切之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本心之知 万物一体 王阳明
下载PDF
拯救本心以自作主宰:陆九渊义利之辨的多重维度及精神旨趣
9
作者 郭敏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5,共8页
义利之辨是陆九渊伦理思想的核心议题。他认为“风俗积坏”、“公私之弊日积”的根源在人心陷溺,或陷溺于智巧虚诈,或陷溺于利欲贪欲。拯救世道人心,就要使人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从道德动机、手段、目的上确立人行为的正当性,使人... 义利之辨是陆九渊伦理思想的核心议题。他认为“风俗积坏”、“公私之弊日积”的根源在人心陷溺,或陷溺于智巧虚诈,或陷溺于利欲贪欲。拯救世道人心,就要使人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从道德动机、手段、目的上确立人行为的正当性,使人本心挺立。陆九渊从多重维度展开了义利之辨:通过虚实之辨强调人要立足本心“实德”、“实行”才能击破“自任私智、好胜争强”的虚伪外饰之心,杜绝“济恶行私”;通过大小之辨强调人要立足人之“大趋向、大旨归”、“集义积善”方能“知务知类”,反对“毁伤善类”、“伤民蠹国”的奸邪之私;通过本末之辨强调人要会辨别导致本心失正的诸多因素,在源头上立定本心之义,明辨功利之习,避免为“意见”所蔽、“物欲”所诱;通过公私之辨强调人要“尽人道”彰显人之所贵,以公心求取公利,兼顾家国大义,做“为国、为民、为道义”的“君子人”而非“私己、为权势”的小人。陆九渊义利之辨的多重维度彰显了拯救本心以自作主宰的精神旨趣,通过立足本心,陆九渊不仅在道德评价中纳入了更多道德动机的因素,强调道德的自主自律、高扬人的主体性,也在坚守公义优先的立场中纳入了更多个体合理的欲求,促成了普遍之“义”与个体之“利”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义利之辨 本心 道义 功利
下载PDF
陆九渊的“求其本心”与格物三方
10
作者 张兴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7-83,共7页
陆九渊深受孟子思想影响,将“本心”作为其核心学说,认为学者应该“求其本心”。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陆九渊所理解的《大学》“格物致知”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需要学者做到“隆师亲友”,即努力做到向老师学习,向好友请教... 陆九渊深受孟子思想影响,将“本心”作为其核心学说,认为学者应该“求其本心”。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陆九渊所理解的《大学》“格物致知”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需要学者做到“隆师亲友”,即努力做到向老师学习,向好友请教。陆九渊所理解的“格物”具体方法包含读书亲师友的为学之法、慎思于己的思考之法和审问明辨的问辨之法三个方面。陆九渊反对朱子的“支离”学说,强调本心的“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本心 格物致知 博学 慎思 问辨
下载PDF
尊崇教育的本心
11
作者 高德胜 《中小学德育》 2023年第12期1-1,共1页
对教育本心的发现古已有之。儒家主流的性善论,其实就是正面教育的人性根基。孔子讲“天生德于予”,将“德”视为“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修德”(修己、修身)就是对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德性的养与育。孟子讲“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 对教育本心的发现古已有之。儒家主流的性善论,其实就是正面教育的人性根基。孔子讲“天生德于予”,将“德”视为“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修德”(修己、修身)就是对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德性的养与育。孟子讲“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在“四端”之外去开辟什么新的内容,而是将人本身已经有的这“四端”扩而从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是非之心 恭敬之心 四端 本心 性善论 修己 正面教育
下载PDF
以“悟”为本心的语文教学之旅
12
作者 张肖侠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45期4-7,共4页
语文教学追求“悟”的境界,“悟”是语文教学的本心。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用实践领会语文,用写作追寻教育思想,在探索中不断感悟,在反思中砥砺前行,经历了“体悟”“心悟”“醒悟”“觉悟”的语文教学过程。通过“悟”学会思考,学... 语文教学追求“悟”的境界,“悟”是语文教学的本心。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用实践领会语文,用写作追寻教育思想,在探索中不断感悟,在反思中砥砺前行,经历了“体悟”“心悟”“醒悟”“觉悟”的语文教学过程。通过“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做一个脚踏实地、联系实际、心有追求的语文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 本心 体悟语文 心悟语文 醒悟语文 觉悟语文
下载PDF
本心与习心——基于“身体哲学”的阳明心学阐释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再林 马新锋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1,共7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阳明心学既是对业已僵化的朱子理学体系的反抗,也是对发端于先秦的身体哲学的一种回归。身的原则贯穿于阳明心学的始终,而此身不仅是切己亲感的"我之身",亦是通过一套"生命符号系统"来打通物我相分... 在中国哲学史上,阳明心学既是对业已僵化的朱子理学体系的反抗,也是对发端于先秦的身体哲学的一种回归。身的原则贯穿于阳明心学的始终,而此身不仅是切己亲感的"我之身",亦是通过一套"生命符号系统"来打通物我相分的"天人合一"之身。通过"本心"概念,王阳明重新确立了身体哲学的"家本位"、"情本位"原则。同时,由于身亦为在世之身,从而导致"习心"的形成,而"习心"是人欲侵染的结果,其根源恰恰在于古代中央集权大一统社会自身的权力等级制度之中。因而,本心与习心便构成阳明哲学最根本的矛盾,其本质乃是平等与不平等、身体话语与权力话语的对立。而这对矛盾的解决,最终是一个基于身体之践履的致良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生命符号系统 本心 习心 致良知
下载PDF
用于大样本心电数据分析的混沌方法——RR-Lorenz图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方洁 白净 王晓秋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26-231,共6页
关键词 大样本心电数据分析 混沌方法 RR-Lorenz图
下载PDF
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关于本体之建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志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1,160,共7页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虚寂"而"生化"乃本体之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疏,进一步论定了"乾元"之所以为本体。这样,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完成了其本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本心 乾元 本体
下载PDF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向世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0,共6页
朱熹采用"心统性情"的构架而将本体与发用放在一心的发用流行之中,心、善、仁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其一致,而可能是多样化的。朱熹不赞同一般地说心无不仁,(他主张)要保证心之本体的发用端正不偏,"诚意"的涵养功夫... 朱熹采用"心统性情"的构架而将本体与发用放在一心的发用流行之中,心、善、仁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其一致,而可能是多样化的。朱熹不赞同一般地说心无不仁,(他主张)要保证心之本体的发用端正不偏,"诚意"的涵养功夫必不可少。持续的致知和操存功夫,是觉察本体于一念之微并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朱熹心论的目的,在引出主体自身的存养状态并保持仁德的不失,以便从实践中解决心与仁的一致性问题。反求本心也就成为了朱熹心论最后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诚意 本心
下载PDF
“格物”即是“格心”吗?——陆九渊“格物论”与“本心论”的关系辨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启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8-294,共7页
关于陆九渊心学中"格物论"与"本心论"之间的关系,流行的见解认为,与朱熹"格物"向外寻求"物理"的方式不同,陆九渊的"格物"乃是向内"格心","格物"实质上是"... 关于陆九渊心学中"格物论"与"本心论"之间的关系,流行的见解认为,与朱熹"格物"向外寻求"物理"的方式不同,陆九渊的"格物"乃是向内"格心","格物"实质上是"格心"。这种化"格物"为"格心"的流行诠释模式虽然易于凸显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在"格物"问题上的区别,但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缺憾:它不仅可能破坏作为"格物"说思想源头的《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在融贯性,而且在陆九渊的言论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本学依据。陆九渊的"格物论"应该置于一种"为学之道内外贯通"的理路上来把握:"发明本心"是向内,是为学的根本;"格物"是向外,是对"本心"的涵养和扩充,是为学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格心 本心 心学 陆九渊
下载PDF
本心灵觉:良知境界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立勇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性、情感性、直觉性、当下呈现性特征,为审美境界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和本体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美学意义 心灵 意义世界 审美境界 呈现 作为 本体 本心 个体性 情感性 直觉性 道德 造化 万物 天地 是非 人生
下载PDF
慈湖先生“本心论”发微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实龙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4,共3页
在慈湖先生看来,"本心"内有生命之流,外能有感有应。它具有不测之妙用,可以范围天地、发育万物和知是知非。范围天地是指"本心"广大无边,发育万物是指"本心"具有创新能力,知是知非是指"本心"... 在慈湖先生看来,"本心"内有生命之流,外能有感有应。它具有不测之妙用,可以范围天地、发育万物和知是知非。范围天地是指"本心"广大无边,发育万物是指"本心"具有创新能力,知是知非是指"本心"具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本心"无处不在,显现在人的言行中、自然景物上和儒学经典里。慈湖先生对"本心"的描述是他有所觉悟后的真切感知,是对人潜能的一种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本心 心学
下载PDF
发明本心 易备于我——李顒治易思想浅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继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6-80,共5页
李强调为易旨在洗心 ,反对为易而易 ,认为习易贵在自得 ,故应易备于我、求易于己 ,主张治易当实以足下 ,发明易理。
关键词 本心 李顺 易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