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解《大学》“亲民”为“新民”之新证——从孟子讲“亲亲而仁民”入手 被引量:1
1
作者 乐爱国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4期5-14,共10页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三:其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的“爱有差等”及其所言“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为据,反对王阳明“亲民”说;其二,以“亲”“新”古字通用为据,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其三,通过对《大学》思想内容的分析,而赞同朱熹“新民”说。这些论证,对于现今理解朱熹“新民”说,仍具有不少新意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大学》 亲民 新民
下载PDF
朱熹论曾子——兼论朱熹的子学建构
2
作者 冯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7,共10页
曾子历史地位的升格,朱熹于此贡献最大。他系统论证了曾子的道统地位,认为在“十六字心法”之外,独属于孔、曾之间的道统之传为“忠恕一贯”,并有着实质性影响。在他的视域中,曾子资质“鲁钝”“刚毅”,实则仁义礼智兼备,其孝亦“大矣... 曾子历史地位的升格,朱熹于此贡献最大。他系统论证了曾子的道统地位,认为在“十六字心法”之外,独属于孔、曾之间的道统之传为“忠恕一贯”,并有着实质性影响。在他的视域中,曾子资质“鲁钝”“刚毅”,实则仁义礼智兼备,其孝亦“大矣”。朱熹对曾子的讨论,主要是为了完整地确立曾子的圣贤人格形象和道统地位。综合来看,朱熹理学中理应存在一个子学系统,但基本为学界忽略。其子学体系的建构源于经学、子学、史学与哲学的互动,根本主旨在于对儒学道统、治统与学统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曾子 道统 “忠恕一贯” 子学
下载PDF
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3
作者 白如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7,共11页
文本结构的理据重构是经学典籍义理生成的重要方式,典籍的结构化程度与义理思想的致密程度具有正相关的联系。朱熹的《大学》《中庸》(简称《学》《庸》)阐释充分发挥章句体“离章辨句”的功能,通过文本结构的多维调试,完成理学化重塑... 文本结构的理据重构是经学典籍义理生成的重要方式,典籍的结构化程度与义理思想的致密程度具有正相关的联系。朱熹的《大学》《中庸》(简称《学》《庸》)阐释充分发挥章句体“离章辨句”的功能,通过文本结构的多维调试,完成理学化重塑。朱熹的哲学思想与注经实践内外贯通,“无独必有对”既是其理学思想层面的认识论,也是指导其经典阐释的方法论。尤其在《学》《庸》阐释中呈现出鲜明的对称化追求:对于经文中的对称表达,多通过“添加一致性概念”“嵌入成对式概念”的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分析;对于单句、句群、章节之中的非对称结构,则通过“二元切分”“并蒂架构”“对称排布”等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组构。在“无独必有对”理念的作用下,《学》《庸》阐释建构起围绕关键理学概念展开的义理体系,文本结构的系统性和精密化程度大大提升。其中就单句、句群文本脉络展开的结构化阐说,使得章句体具有了文章学的特征,义理阐释也更为邃密通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独必有对 文本结构 经义生成 章句 朱熹
下载PDF
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重修与道学思想的复兴
4
作者 许家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3,共9页
重修白鹿洞书院是朱熹道学思想的具体实践与展开,朱熹借此以官方力量宣扬周程道学,建立道学思想的根据地,对此后道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朱熹力主周程道学,批判佛老之学与儒门内部王学、苏学,以扭转道学的弱势地位。朱熹复活书院的... 重修白鹿洞书院是朱熹道学思想的具体实践与展开,朱熹借此以官方力量宣扬周程道学,建立道学思想的根据地,对此后道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朱熹力主周程道学,批判佛老之学与儒门内部王学、苏学,以扭转道学的弱势地位。朱熹复活书院的活动与其弘扬道学的目的紧密结合,他采取了请求朝廷支持、刊刻道学文字、撰写诗文、开展讲学、确定学规等多种形式。朱熹竭力树立周敦颐在理学道统中的开创地位,确立了白鹿洞书院作为道学重镇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朱熹 周程道学
下载PDF
同异相济:杨慎对朱熹的评议
5
作者 舒大刚 《船山学刊》 2024年第1期90-103,共14页
在朱子之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杨慎仍然坚持真理,一方面对朱子的文章、卓识表示肯定,甚至推崇,同时又指出他从性格到人品、学问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用考订的方法,给予了客观认真对待和求实创新的讨论,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 在朱子之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杨慎仍然坚持真理,一方面对朱子的文章、卓识表示肯定,甚至推崇,同时又指出他从性格到人品、学问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用考订的方法,给予了客观认真对待和求实创新的讨论,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敢冒天下大不韪”的儒者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朱熹 考据 实事求是
下载PDF
论朱熹对《史记》的研读与传播
6
作者 师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3-68,共6页
朱熹对司马迁与《史记》,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他称赞司马迁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并从体例、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史记》进行客观评价。在研读《史记》过程中,对《史记》记载失实的地方进行了批评,记载错误的地方进行了精心校勘。为了... 朱熹对司马迁与《史记》,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他称赞司马迁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并从体例、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史记》进行客观评价。在研读《史记》过程中,对《史记》记载失实的地方进行了批评,记载错误的地方进行了精心校勘。为了反对浙东学派推崇《史记》,朱熹对《史记》进行了刻意批评。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在书院的教学中,他时而鼓励学生学习研读《史记》,时而又反对学习《史记》。朱熹对《史记》的研究与传播,与他的理学思想、南宋书院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等文化背景分不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史记》 研读 传播 意识形态 文化背景
下载PDF
爱其子弟之心: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新探
7
作者 向辉 梁竹林 《关东学刊》 2024年第3期67-77,共11页
“爱其子弟之心”是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石和枢纽。朱熹的这一思想既继承了自先秦至南宋初期历代教育家的论述,也带有宋代的时代特色,更有他个人的童年经验、体验和反思。朱子的儿童教育观不是没有儿童的教育思想,而是饱含着童年印象... “爱其子弟之心”是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石和枢纽。朱熹的这一思想既继承了自先秦至南宋初期历代教育家的论述,也带有宋代的时代特色,更有他个人的童年经验、体验和反思。朱子的儿童教育观不是没有儿童的教育思想,而是饱含着童年印象、经验、记忆的智慧之学,是以经典为基础,关注儿童生存状态,关爱儿童教育成长,呈现出朱子以“爱其子弟之心”为根基的儿童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儿童教育 爱其子弟之心 儿童观
下载PDF
朱熹慎独思想的创造性及其廉政意义
8
作者 肖满省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64-68,92,共6页
慎独是儒家人生修养的重要方法。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的汉唐经学家,强调个体在闲居、独处的生活情境下,保持自律和克制;朱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遏人欲于将萌”,实现慎独由外而内的转化。朱熹的慎独思想,对廉政建设具有现实警示... 慎独是儒家人生修养的重要方法。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的汉唐经学家,强调个体在闲居、独处的生活情境下,保持自律和克制;朱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遏人欲于将萌”,实现慎独由外而内的转化。朱熹的慎独思想,对廉政建设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慎独 廉政建设
下载PDF
朱熹诗歌自然意象的理学表达探析
9
作者 刘板 林峰 李琦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朱熹诗歌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来表达理学。这些自然意象主要有山水描绘、季节变迁、花草植株、动物鸟兽、云气夜色等。朱熹诗歌通过自然意象不仅表达了理气论、心性论和认识修养论等哲学思想,而且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坚守理学的信念决... 朱熹诗歌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来表达理学。这些自然意象主要有山水描绘、季节变迁、花草植株、动物鸟兽、云气夜色等。朱熹诗歌通过自然意象不仅表达了理气论、心性论和认识修养论等哲学思想,而且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坚守理学的信念决心和治学体验。促成朱熹这种艺术自觉和诗歌成就的文化渊源是自然意象言志抒情的诗骚传统、自然山水象物比德的文化传统、理学前辈以诗言理的深厚积淀。朱熹诗歌自然意象理学表达的美学特征体现为俗与理一体、情与理交融、美与理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自然意象 理学表达
下载PDF
朱熹题刻“溪山第一”考略
10
作者 邱添乾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朱熹一生足迹遍布长江以南,所经之处,留下不少题刻,其中又以所题“溪山第一”为最多。现今见于史料、文献记载及各地题名的,福建境内8处,浙江境内2处,广东境内1处;此外,尚有3处待考证,另有2处已被证实非朱熹本人亲题。朱熹对“溪山第一... 朱熹一生足迹遍布长江以南,所经之处,留下不少题刻,其中又以所题“溪山第一”为最多。现今见于史料、文献记载及各地题名的,福建境内8处,浙江境内2处,广东境内1处;此外,尚有3处待考证,另有2处已被证实非朱熹本人亲题。朱熹对“溪山第一”情有独钟,有受其父朱松熏陶和影响的原因,也与小时候生活环境、其理学思想实践、晚年政治挫折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溪山第一” 题刻
下载PDF
朱熹家族史事考——以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所见朱槔佚信为中心
11
作者 黄太勇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今上海图书馆藏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中发现朱槔佚信三通,是朱槔随朱熹家族从婺源迁居福建后写给婺源表弟程鼎的,其中较为详细地反映出朱熹家族入闽初期的生活状况、学术转向以及与婺源韩溪程氏家族的关系等史事,可以与其它相关记... 今上海图书馆藏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中发现朱槔佚信三通,是朱槔随朱熹家族从婺源迁居福建后写给婺源表弟程鼎的,其中较为详细地反映出朱熹家族入闽初期的生活状况、学术转向以及与婺源韩溪程氏家族的关系等史事,可以与其它相关记载互补互证,对朱熹家族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家族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 朱槔
下载PDF
读书有感、有法、有道,深刻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熹的“读书之法”》(五年级)教学实录与点评
12
作者 黄国才(执教) 冯洁珏(点评)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43期43-46,共4页
教学实录一、玩味汉字,亲近大儒朱熹师(板书“笕”):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什么字?生:这个字可能读jiàn。师:理由是--生:这个字是形声字,下面的“见”字和读音有关,上面的竹字头和意思有关。师:是的,这个字读jiǎn。如果把竹枝给砍了... 教学实录一、玩味汉字,亲近大儒朱熹师(板书“笕”):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什么字?生:这个字可能读jiàn。师:理由是--生:这个字是形声字,下面的“见”字和读音有关,上面的竹字头和意思有关。师:是的,这个字读jiǎn。如果把竹枝给砍了,把竹节打通,水就可以从上面贯通下来,这就是“笕”。请同学们再读一遍。以后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先去猜一猜,要猜得有依据,最后再查字典验证。师(板书“熹”):这个字读--(生:xī),跟什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五年级 板书 查字典 读书 朱熹 形声字
下载PDF
朱熹的理性精神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皓翔 宁连华 岳宝霞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88,102,共5页
理性精神是数学内生的精神文化,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变革的动因之一.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精神品格中蕴涵有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理性智慧.试以理性精神为切入点,通过研析朱熹理学中理为本体的思想体系、穷理的认识方法和居... 理性精神是数学内生的精神文化,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变革的动因之一.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精神品格中蕴涵有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理性智慧.试以理性精神为切入点,通过研析朱熹理学中理为本体的思想体系、穷理的认识方法和居敬的道德修养方法,构建朱熹理性精神的基本涵义和价值旨趣.然后从中析取出3点面向数学教学的启示: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追求并开展有深度的数学探究活动、涵养学生“敬”的数学学习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精神 数学教学 朱熹理学 结构化知识体系 深度探究
下载PDF
朱熹、俞樾对《孟子》“口之于味”章的解读——兼论牟宗三的解读
14
作者 乐爱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214,共10页
今人解《孟子》“口之于味”章,多与孟子在孟告之辩中提出人性之善、反对“生之谓性”统一起来,忽视了二者的差异。然而,朱熹晚年既认为孟子言性善是“论性不论气”因而有所不满,又对《孟子》“口之于味”章“亦言气质之性”给予充分肯... 今人解《孟子》“口之于味”章,多与孟子在孟告之辩中提出人性之善、反对“生之谓性”统一起来,忽视了二者的差异。然而,朱熹晚年既认为孟子言性善是“论性不论气”因而有所不满,又对《孟子》“口之于味”章“亦言气质之性”给予充分肯定。与此相似,清儒俞樾把孟子言性善与《孟子》“口之于味”章区别开来,明确提出孟子言性善为“孟子蚤年之说”,而予以批评;同时又认为《孟子》“口之于味”章“即荀子‘圣人化性’之说”,而予以肯定。朱熹与俞樾的解读,虽二者之间多有差异变化,但对孟子言性善与《孟子》“口之于味”章作出分别对待,重视《孟子》“口之于味”章,或可为今人解读《孟子》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俞樾 《孟子》 性善
下载PDF
朱熹的“知”与阳明的“知”──心性论脉络的“格物致知”诠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7,共12页
历来学界对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理解并不一致。有“认识论”脉络的诠释,也有“心性论”脉络的诠释。在朱熹“格物致知”论中,“格物”的第一阶段是以外在事物为对象而究明“所当然之则”的工夫,所以确实可以从“认识论”脉络解读它;但... 历来学界对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理解并不一致。有“认识论”脉络的诠释,也有“心性论”脉络的诠释。在朱熹“格物致知”论中,“格物”的第一阶段是以外在事物为对象而究明“所当然之则”的工夫,所以确实可以从“认识论”脉络解读它;但到了究明“所以然之故”的第二阶段,外物之理与内心之理相通,“格物”成为“知性”,因此无法单纯地将它规定为现代认识论脉络的“求知”活动。关于“致知”,其工夫的对象、舞台不是外在物理,而是内在心理,因此无法从认识论脉络解读它。朱熹所理解的“知”是人心先天具有的本体之性(理)展现为作用之情的灵妙机能,换言之,即“明德”或“良知”。因此,关于“知”的基本意涵以及“知至”的境界,可以说朱熹与阳明的理解是一致的。吾人不能轻易地将朱熹脉络的“格物致知”与阳明脉络的“致良知”视为完全对立、矛盾的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格物致知 认识论 知识 心性论
下载PDF
白寿彝对朱熹生平事迹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乐爱国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71,共7页
白寿彝以史学而著称,同时在民国时期对朱熹也有颇深的研究,其中对于朱熹生平事迹的研究,包括了对朱熹师承的研究以及对朱熹从政事迹和讲学事迹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学术功力。他不仅通过佛书之外的史料对朱熹从学于道谦作了论证,在朱熹... 白寿彝以史学而著称,同时在民国时期对朱熹也有颇深的研究,其中对于朱熹生平事迹的研究,包括了对朱熹师承的研究以及对朱熹从政事迹和讲学事迹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学术功力。他不仅通过佛书之外的史料对朱熹从学于道谦作了论证,在朱熹生平事迹研究的史料上是一种突破,而且他提出研究朱熹首先要研究朱熹生平事迹,而研究朱熹生平事迹"须注意这些事实下面所隐伏的精神",在朱熹研究的方法上也是一种创新。尤其是,这些突破和创新对于今天学科分类下的朱熹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寿彝朱熹研究 朱熹底师承》 《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
下载PDF
《论语》“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及适用——以朱熹的判读为中心
17
作者 乐爱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节,因而有弊病。朱熹的解读为其后学所发挥,尤为强调不可轻视小节,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末清初有儒者为子夏所言辩护,至清中期又有儒者认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为孔子所言。王家嘴楚简《孔子曰》载孔子曰“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证明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孔子所言,无论对重视私德的传统社会,还是重视公德的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大德 小德 出入 朱熹
下载PDF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治道内涵——对朱熹解读的重新思考
18
作者 乐爱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古文《尚书·大禹谟》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接着又讲民之可畏、君民相须,讲“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要求重视百姓疾苦,实际上是就治道而言。历代儒家既有从治道层面予以解读,将“人心”解为“民心”的,也有从... 古文《尚书·大禹谟》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接着又讲民之可畏、君民相须,讲“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要求重视百姓疾苦,实际上是就治道而言。历代儒家既有从治道层面予以解读,将“人心”解为“民心”的,也有从道德心性层面加以发挥,讲“天理”“人欲”的。朱熹早年把“惟精惟一”与儒家“南面亦恭己”的无为而治联系起来,后来又从治道层面强调君王应当敬守“虞廷十六字”,并且要求“谨守其所居之位,修其所愿欲之事”,尤其要体恤百姓,解救百姓之困穷。因此,朱熹后学把“虞廷十六字”当作为人之“心法”,而忽视其为君王治天下之法的治道内涵,并为今人所发挥,这样的理解似有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虞廷十六字 治道 心性
下载PDF
气尽与未尽——朱熹丧祭礼中的鬼神观
19
作者 毛国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51,160,共13页
朱熹理气观下,人死之后,鬼神只是气;气屈为鬼,气伸为神。但是,人死之后气是“散尽”还是“未尽”,值得讨论。朱熹却两者兼论,认为人死有常理和非常理两种情形,常理下“安于死者”,气自散而尽;非常理下气凝结而“未尽散”,易成为“四类... 朱熹理气观下,人死之后,鬼神只是气;气屈为鬼,气伸为神。但是,人死之后气是“散尽”还是“未尽”,值得讨论。朱熹却两者兼论,认为人死有常理和非常理两种情形,常理下“安于死者”,气自散而尽;非常理下气凝结而“未尽散”,易成为“四类”鬼怪。于是,使死者气散尽且“安”,而不变为鬼怪,必须践行儒家的丧祭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重在慎终,丧尽其礼,“安顿”人死之气,使其“顺死”“安死”“自然老死”,不会变成“历鬼”;但祭礼重在追远,祭尽其诚,与祖先之气“感通”交接。总体上看,朱熹鬼神观仍然属于日月大化流行宇宙论的阐释框架,这一方面有利于排斥唐宋时期“幽明隔断”人格化的佛教鬼神观,另一方面也使“祖考来格”打上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鬼神观 丧祭礼
下载PDF
朱熹民本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20
作者 胡华田 姚进生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朱熹民本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基本原则、基本范畴是朱熹民本思想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核。“天理论”是朱熹民本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得民心”是朱熹民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尊君”与“民本”是朱熹民本思想的基本政治哲学范... 朱熹民本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基本原则、基本范畴是朱熹民本思想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核。“天理论”是朱熹民本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得民心”是朱熹民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尊君”与“民本”是朱熹民本思想的基本政治哲学范畴。朱熹民本思想的这些政治哲学意蕴,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民本思想 政治哲学 人民民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