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蒋鹏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熊洪 郭长春 徐富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0-803,共14页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四川省德阳市(高产点)和泸州市(中产点)两个生态点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不同生态点间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利用特性差异显著。高产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较中产点分别增加8.3%~23.2%、8.3%~23.1%。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播种(SO)—幼穗分化(PI)、PI—齐穗(HD)阶段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吸收速率(除2018年幼穗分化—齐穗外)均高于中产点,HD—成熟(MA)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量。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成熟期氮素总吸收量较中产点增加15.6%~33.7%。尽管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氮素收获指数较中产点平均增加4.6%(2018年除外),但成熟期仍有大量氮素滞留在超级杂交稻的秸秆中,造成高产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中产点平均减少11.3%。方差分析表明,盆栽条件下土壤、土壤×地点、土壤×品种互作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高产点盆栽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趋势与大田试验相似。高产点SO—PI平均温度高于中产点,HD—MA平均温度低于中产点;高产点SO—PI、PI—HD和HD—MA太阳辐射积累量(除2018年PI-HD外)均高于中产点。相关分析表明,高产点籽粒产量与PI—HD氮素吸收量、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的氮素吸收量和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中产点籽粒产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和HD—MA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差异主要与不同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吸氮量 产量水平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华南晚籼杂交稻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和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廖亦龙 柳武革 +7 位作者 王丰 刘迪林 孔乐 李金华 霍兴 付崇允 朱满山 曾学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本研究旨在揭示华南晚籼杂交稻叶片SPAD值一般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华南杂交水稻的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以华南地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个籼稻不育系和6个籼稻恢复系配置了18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不... 本研究旨在揭示华南晚籼杂交稻叶片SPAD值一般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华南杂交水稻的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以华南地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个籼稻不育系和6个籼稻恢复系配置了18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杂种及其亲本叶片SPAD值移栽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于幼穗分化期(栽后43或50 d)达到最低点,始穗期(60 DAT)后快速下降。不同组合以及同一组合在不同发育时期叶片SPAD值存在较大差异。灌浆结实期至蜡熟期,‘荣丰A’、‘五丰A’、‘华占’和‘广恢308’及其相应组合叶片SPAD值下降较快,而‘明恢63’和‘桂99’及其相应杂交组合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SPAD值,并与亲本SPAD值一般配合力的动态变化相一致。除分蘖始期叶片SPAD值以特殊配合力为主外,达70.76%,其余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均以一般配合力起主导作用。杂种叶片SPAD值在生殖生长阶段的遗传力(21.90%~63.89%),显著高于其营养生长阶段的遗传力(8.02%~14.79%);其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性或/和上位性效应,始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的显性或/和上位性效应增大,达18.37%和22.02%。发育前期和中期,叶片SPAD值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后期则较大地受到环境条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SPAD值 一般配合力 遗传效应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气吸式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臧英 黄子顺 +6 位作者 秦伟 何思禹 钱诚 姜有聪 陶婉琰 张美林 王在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191,共11页
针对气力式水稻精量排种器充种不稳定、单粒播种精度不高和播种量大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矩形吸种孔和辅助充种装置的气吸式杂交稻单粒排种器。根据“吉田优”型杂交稻的长短轴重力分布情况,确定排种盘吸种孔形状;基于CFD-DEM(Co... 针对气力式水稻精量排种器充种不稳定、单粒播种精度不高和播种量大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矩形吸种孔和辅助充种装置的气吸式杂交稻单粒排种器。根据“吉田优”型杂交稻的长短轴重力分布情况,确定排种盘吸种孔形状;基于CFD-DEM(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流固耦合理论,以吸附力为指标,进行5类具有相同面积的吸种孔单因素仿真试验,确定吸附力最大的吸种孔规格为0.8 mm×2.25 mm;以该型吸种孔为基础,选取辅助充种角、工作转速和工作负压为试验因素,以单粒率S、多粒率M和漏播率L为试验指标,开展Box-Bhnken台架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曲面分析和多目标优化,得到排种盘辅助充种角为80.90°、工作转速为42.65 r/min、工作负压为621 Pa时,排种器的单粒率为86.91%,漏播率为3.63%。验证试验结果的排种器单粒率为86.36%、漏播率为3.41%,与优化结果吻合。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气吸式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的优化设计和直播机整机作业精度的提高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种子 气力式设备 杂交稻 气吸式排种器 CFD-DEM 辅助充种
下载PDF
冬水田轻简化栽培杂交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
4
作者 蒋鹏 张林 +6 位作者 周兴兵 郭晓艺 朱永川 刘茂 郭长春 熊洪 徐富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4,共11页
【目的】轻简化栽培水稻因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明再生稻系统下轻简化栽培对杂交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可为再生稻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在四川省典型再生稻区泸... 【目的】轻简化栽培水稻因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明再生稻系统下轻简化栽培对杂交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可为再生稻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在四川省典型再生稻区泸州进行大田试验,以7个杂交稻(益两优94、德优6699、泰优1060、蓉7优680、乐3优2275、德优727、锦丰优727)和1个常规稻(金农丝苗)为材料,研究两种栽培方式(免耕直播、免耕抛秧)对杂交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结果】栽培方式和品种基因型对杂交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影响显著。与免耕抛秧相比,免耕直播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分别增加了3.52%~7.37%、18.94%~47.37%、7.04%~14.93%,免耕直播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上。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头季产量以泰优1060、锦丰优727较高,再生季产量及两季总产量则以泰优1060最高。从2年平均值来看,高产杂交稻(德优6699、泰优1060、德优727、锦丰优727)头季、再生季以及两季总产量分别为8.80、2.53、11.33t/hm^(2),较中低产杂交稻(益两优94、蓉7蓉680、乐3优2275)分别增加了13.54%、6.03%、11.76%;比高产常规稻(金农丝苗)分别增加了9.97%、21.87%、12.41%。与高产常规稻相比,中低产杂交稻头季产量平均降低了3.15%,但其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则分别平均增加了14.94%、0.58%。从产量构成来看,高产杂交稻头季、再生季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均高于高产常规稻。从干物质生产来看,与高产常规稻相比,高产杂交稻头季和再生季成熟期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分别平均增加3.82%和11.16%、5.45%和5.70%。中低产杂交稻头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低于高产常规稻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结论】再生稻系统下免耕直播相对于免耕抛栽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源库协调的一种良好响应。综合考虑再生季产量与两季总产量,四川省冬水田区再生稻轻简化高产栽培适宜选用分蘖能力强、千粒重大的杂交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杂交稻 常规稻 免耕直播 产量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育性位点分型及籼粳杂交稻育性位点模式研究
5
作者 陈明亮 曾细华 +6 位作者 沈雨民 罗世友 胡兰香 熊文涛 熊焕金 吴小燕 肖叶青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96,共11页
【目的】了解我国籼稻、粳稻材料及籼粳杂交稻组合中亚种间育性位点的分布,建立实现亚种间育性亲和所需遗传位点模式,探索新的籼粳杂交稻组合模式,为亚种间亲和材料改良和籼粳育性亲和分子设计育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筛选得到育性... 【目的】了解我国籼稻、粳稻材料及籼粳杂交稻组合中亚种间育性位点的分布,建立实现亚种间育性亲和所需遗传位点模式,探索新的籼粳杂交稻组合模式,为亚种间亲和材料改良和籼粳育性亲和分子设计育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筛选得到育性位点的籼粳分型标记对我国水稻材料进行育性位点的籼粳分型检测,挑选部分籼稻、粳稻亲本进行杂交并统计分析F1代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结果】籼稻和粳稻之间在所有育性位点均存在少量相互渗入。由于籼稻育性位点渗入,粳稻可以分为Ⅰ型(所有位点均为粳型)和Ⅱ型(Sc^(i)、Sd^(i)和Se^(i),上标i代表来自籼稻)。S5不亲和时籼粳杂交稻结实率约为50%,亲和时结实率约为80%。Sa、Sb、Sc或Sd单个位点杂合对于花粉育性影响较小,但Se/pf12/RHS12单个位点杂合时显著降低花粉育性。籼粳杂交稻材料检测结果表明其育性位点的基本模式是S5和部分花粉育性位点纯合/亲和。带有S5^(n)的籼稻两系不育系深08S与粳稻Ⅱ型材料的杂交F_(1)代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正常。【结论】S5是控制雌配子育性的核心位点。影响雄配子育性的位点具有累加效应,其中Se可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位点。S5+Se与Sa、Sb、Sc、Sd任意两个纯合位点可能是实现籼粳亚种间育性亲和的基本遗传位点模式。以广亲和两系籼稻不育系为母本,常规粳稻为父本的“籼不粳恢”籼粳杂交模式是一个可行的亚种间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育性位点 分型 籼粳杂交稻 育性位点模式
下载PDF
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6
作者 王建军 宋建 +2 位作者 崔永涛 范宏环 唐立群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014-2018,共5页
高产与优质是水稻产业的关键性目标,然而这2个性状存在明显的矛盾,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在同一品种上集聚2个性状非常困难。本研究团队采用分子育种技术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法相结合,成功选育出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该品种在... 高产与优质是水稻产业的关键性目标,然而这2个性状存在明显的矛盾,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在同一品种上集聚2个性状非常困难。本研究团队采用分子育种技术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法相结合,成功选育出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该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超高产潜力。稻米品质符合食用稻部标三等,评价指标中除碱消值外,其余指标符合部标一等。全生育期为146.5~156.5 d,比嘉优5号早熟0.3~0.9 d。202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苏南等南方粳稻种植区推广应用。根据浙优915品种特性,提出提高有效穗数和增加每穗粒数的关键性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选育 超高产 优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S-诱抗素对杂交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魏中伟 马国辉 金文雨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9-33,共5页
为探寻提高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栽培调控措施,对甬优4949、玮两优8612和乔两优17开展早、晚稻栽培试验,研究S-诱抗素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诱抗素提高了各品种齐穗期SPAD值、光合参数及齐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能力。各品种S... 为探寻提高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栽培调控措施,对甬优4949、玮两优8612和乔两优17开展早、晚稻栽培试验,研究S-诱抗素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诱抗素提高了各品种齐穗期SPAD值、光合参数及齐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能力。各品种S-诱抗素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均有提高,增产7.8%~11.1%,乔两优17的增产效果更显著。S-诱抗素提高了各品种加工品质中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及蒸煮品质中的碱消值、胶稠度,同时降低了外观品质中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及蒸煮品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早稻季各品种S-诱抗素处理的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及碱消值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差异,S-诱抗素对早稻品质的改善效果优于晚稻。综合结果表明,施用S-诱抗素能够有效提高杂交稻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诱抗素 杂交稻 产量 品质 调控
下载PDF
早熟香型高档一级杂交稻品种——Q香优252
8
作者 文守云 樊恩达 《农家科技》 2024年第31期39-39,共1页
Q香优252是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22年经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稻20220010。该品种米质优(一级优质米)、香味浓、颗粒大、米粒长、出米率高、做饭好吃、... Q香优252是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22年经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稻20220010。该品种米质优(一级优质米)、香味浓、颗粒大、米粒长、出米率高、做饭好吃、适应性强。在重庆各适生区域示范种植效果好,表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品种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适生区域 农业科学院 出米率 一级优质米 示范种植 早熟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冉 杨文叶 +6 位作者 朱均林 陈松 徐春梅 刘元辉 章秀福 王丹英 褚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39,共15页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 AWMD)以及重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 AWSD)。研究结果表明,与CF相比, AWMD与AWSD均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22.6%~25.6%与18.2%~23.1%;AWM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8.6%~10.0%,而AWSD则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为6.0%~7.5%。与CF相比, AWMD显著降低了拔节期水稻的茎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移栽至齐穗期的光合势以及移栽至拔节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但显著提高了茎蘖成穗率、拔节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主要生育期水稻根长密度、深根比、比根长、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灌浆后2次土壤复水期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等指标。以上结果表明, AWMD可以协同提高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优化根-冠生长发育特征,提高灌浆期植株生理活性,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为本研究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水分利用率 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下载PDF
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谌江华 汪峰 +5 位作者 史骏 肖山 何水清 王亚梁 朱德峰 陈若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为探究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时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生产上应用广泛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为对照材料作再生稻种植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籼粳杂交稻和籼型杂交稻... 为探究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时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生产上应用广泛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为对照材料作再生稻种植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籼粳杂交稻和籼型杂交稻2个类型品种的再生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甬优4949的优势再生节位为低节位的倒5节和倒4节,2个节位的再生苗有效穗占比之和分别为81.9%和68.9%,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9.6%和72.5%;2个节位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倒3节和倒2节,并呈现出从下往上节位逐步变小的趋势;而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的优势再生节位则是高节位的倒2节和倒3节,2个节位的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71.5%和72.5%;甬优4949头季稻收割后1~7 d内的再生苗的成穗率、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分别为89.4%、74.6%和79.2%,均显著高于收割后8~12 d和12 d以上的再生苗;甬优1540和甬优4949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均要显著大于隆两优534,产量分别增产21.6%和17.3%。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的低节位强再生力和再生苗穗大粒多的再生特性是其作再生稻种植时易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再生稻 再生特性 产量形成 轻简栽培
下载PDF
增密减肥处理对籼型杂交稻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作者 卢建祥 高倩文 +8 位作者 高志强 阳会兵 文双雅 石楠 胡文瑞 金宇豪 陈龙 刘芸 曹正邓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86-2598,共13页
为探究增密减肥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等的影响,在2021—2022年,采用有序机抛技术,设置3种移栽密度,低密度(low density,LD)、中密度(medium density,MD)和高密度(high density,HD)分别为18万株hm^(-2)、22万株hm^(-2)和27万株hm... 为探究增密减肥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等的影响,在2021—2022年,采用有序机抛技术,设置3种移栽密度,低密度(low density,LD)、中密度(medium density,MD)和高密度(high density,HD)分别为18万株hm^(-2)、22万株hm^(-2)和27万株hm^(-2),设置3种施肥量水平,低肥料(low fertility,LF)、中肥料(medium fertility,MF)和高肥料(high fertility,HF)分别为450 kg hm^(-2)、525 kg hm^(-2)和675 kg hm^(-2)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中密中肥(medium density and medium fertilizer,MDMF)处理的产量最高,与低密高肥(low density and high fertilizer,LDHF)相比,MDMF处理的产量2年平均增幅3.15%,显著增加了有效穗数,稳定了其他产量因素,但收获指数增幅不高,甚至降低。齐穗期前高密高肥(high density and high fertilizer,HDHF)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最高,2年平均增幅0.17%,齐穗后MDMF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最高,2年平均增幅0.16%。MDMF处理在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与LDHF处理相差不大,但MDMF处理的SPAD衰减率和LAI衰减率维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和2022年MDMF处理条件下水稻SPAD衰减率分别为12.65%和16.85%,LAI衰减率分别为6.42%和6.74%。随着移栽密度和肥料的增加水稻分蘖数增加。由以上可知,适当的增密减肥可增加有效穗数,构造较高的群体结构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齐穗期至成熟期籼型杂交稻群体光合物质的生产及转运能力,保持了源的稳定,增加了产量库容量而获得高产,籼型杂交稻生产上宜采用栽插密度为22万株hm^(-2)和施肥量为525 kg hm^(-2)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杂交稻 移栽密度 肥料 产量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5460个三系杂交稻品种的不育系细胞质来源分析
12
作者 李伟 徐霞 +8 位作者 边莹 张晓波 范炯炯 程本义 杨仕华 吴建利 魏鑫 曾波 龚俊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3-664,共12页
[目的]三系杂交稻育种的50年,也是三系不育系不断创新的50年。厘清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的胞质类型及其主要衍化途径,对于快速确立恢保关系,准确溯源水稻不育系系谱,促进水稻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数据来自1974-2023年通... [目的]三系杂交稻育种的50年,也是三系不育系不断创新的50年。厘清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的胞质类型及其主要衍化途径,对于快速确立恢保关系,准确溯源水稻不育系系谱,促进水稻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数据来自1974-2023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三系杂交水稻及其系谱资料。对50年来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三系杂交稻不育胞质进行了系谱梳理,并对主要不育细胞质类型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过去50年来,各级审定的三系杂交稻品种中,不育系胞质信息比较清楚的不育系有966个。根据各自的不育细胞质类型划分成16个类型,分别是野败型、印水型、包台型、D型、K型、冈型、矮败型、红莲型、爪哇稻型、万恢型、东乡野生稻型、广州野生稻型、高州野生稻型、漳浦野生稻型、马协型和Y型。分析结果显示野败型、印水型和包台型不育系数量分列前三位(累计不育系个数占比78.38%,累计选育三系杂交稻品种数占比77.77%),马协型、东乡野生稻型、Y型和高州野生稻型不育系数量分列最后四位(累计不育系个数占比1.55%,累计选育三系杂交稻品种数占比1.15%)。[结论]随着三系杂交稻育种的发展,不育系胞质源的种类和育种利用程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解决了单一不育胞质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而且丰富了我国三系杂交稻育种中不育细胞质来源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稻 品种资源 不育系胞质 系谱 育种利用
下载PDF
衡南县双季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军晖 田琴琴 +5 位作者 罗谷林 刘冠 罗召国 王水怀 刘颖成 易镇邪 《作物研究》 2024年第3期225-229,共5页
2021—2023年,衡南县组织实施了较大面积的双季杂交稻高产技术攻关与示范。本文在总结衡南县双季杂交稻高产攻关示范成效的基础上,集成了一套双季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同时针对该模式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双季稻生产效益、提高科... 2021—2023年,衡南县组织实施了较大面积的双季杂交稻高产技术攻关与示范。本文在总结衡南县双季杂交稻高产攻关示范成效的基础上,集成了一套双季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同时针对该模式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双季稻生产效益、提高科技支撑力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双季杂交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杂交稻 示范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华南杂交稻主要不育系品质性状特点及基因分析
14
作者 熊亮 曹华盛 +5 位作者 王福军 顾海永 李曙光 何高 梁世胡 罗文永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9,共6页
将广东、广西选育推广的三系不育系分成3种类型:早期高产类型、中期优质类型和后期优质高产类型。早期高产类型不育系包括博A、Y华农A、天丰A和五丰A等;中期优质类型不育系包括粤丰A、野香A、泰丰A和广8A等;后期优质高产类型不育系包括... 将广东、广西选育推广的三系不育系分成3种类型:早期高产类型、中期优质类型和后期优质高产类型。早期高产类型不育系包括博A、Y华农A、天丰A和五丰A等;中期优质类型不育系包括粤丰A、野香A、泰丰A和广8A等;后期优质高产类型不育系包括贵A、香禾A、耕香A等。归纳分析3种类型不育系的品质性状,并对各不育系的品质基因进行检测,以期提高这些不育系的育种应用。结果表明,高产不育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在22.4%~26.9%之间,多数不育系籽粒长宽比≤3.0,透明度≥2级,多携带不利品质的基因ALK、Chalk5、Wx-a、GS3等。优质不育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在12.0%~18.0%之间,长宽比绝大多数在3.6~4.3之间,胶稠度≥62 mm,透明度≤2级,具有优质品质基因Wx-b、fgr、GW5、GL7、GW8等。优质高产不育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在13.0%~16.0%之间,长宽比在3.3~3.6之间,胶稠度≥60 mm,垩白度在0~1.5%间,具有优质基因Wx-b和GW5,且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三系不育系 品质性状 品质基因 华南
下载PDF
丰田1A所配杂交稻组合特点及新组合丰田优1999的选育与应用
15
作者 夏州藩 李冬秀 +6 位作者 黄兵 夏志凡 骆斌 梁曼玲 黄运川 粟学俊 韦宇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28,132,共4页
针对华南稻区杂交稻高产难优质、抗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创制高配合力优质亲本,育成了粒型细长、品质优、食味好的不育系丰田1A。截至2021年底,用丰田1A配组育成14个弱感光型优质杂交稻组合,其中13个组合品质达部标优质3级及以上标准,1个... 针对华南稻区杂交稻高产难优质、抗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创制高配合力优质亲本,育成了粒型细长、品质优、食味好的不育系丰田1A。截至2021年底,用丰田1A配组育成14个弱感光型优质杂交稻组合,其中13个组合品质达部标优质3级及以上标准,1个组合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较好实现了杂交稻高产、优质、抗性的协调提升。丰田优1999是利用丰田1A与恢复系R1999配组育成的优质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2019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通过广东省引种备案,目前已成为弱感光型杂交稻的当家组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丰田1A 弱感光型 丰田优1999 优质
下载PDF
福建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高产的精细气候适宜性区划
16
作者 苏荣瑞 林瑞坤 +3 位作者 孙朝锋 陈家金 吴志源 杨凯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1期45-57,共13页
利用福建省6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象资料以及地理信息资料、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调查资料,构建了两系杂交稻制种育性转换敏感期气候风险模型与风险等级指标、扬花授粉期天气综合危害指数模型与等级指标两个安全期气候区划指标... 利用福建省6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象资料以及地理信息资料、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调查资料,构建了两系杂交稻制种育性转换敏感期气候风险模型与风险等级指标、扬花授粉期天气综合危害指数模型与等级指标两个安全期气候区划指标,选择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23℃开展研究,基于两系杂交稻制种气候适宜性分区等级标准,采用多层复合方法,开展基于GIS的福建省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高产精细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上旬-下旬、7月中旬-8月上旬,扬花授粉期安排在8月上旬-中旬,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300m以下的区域,次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300-500m的区域;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下旬-8月中旬、8月上旬-下旬,扬花授粉期8月下旬-9月上旬,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400m以下的区域,次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400-500m的区域;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上旬-8月下旬,扬花授粉期安排在8月上旬-9月上旬,低适宜区分布在海拔500-1000m的区域,不适宜区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制种 安全高产 气候适宜性 区划
下载PDF
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永泽 王瑞刚 +7 位作者 王艺媚 王梓豪 李俊周 杜彦修 孙红正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6,共10页
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探寻豫南稻区最适播期和施氮量。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D2播期产量较D5播期提高126.42%。D2播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整体来看,D2N300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D1N300、D2N150处理。总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均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总叶面积指数和低效叶面积指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来看,总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2N300处理;高效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1N300处理;低效叶面积指数以D2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3N300处理。粒数叶比和粒质量叶比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整体来看,粒数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2N0、D3N0处理;粒质量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3N0、D2N0处理。D1、D2、D3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分别较D5播期增加12.81%、14.77%、13.02%和10.64%、25.08%、30.40%,且各个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穗氮含量表现为D1、D2播期显著高于D3、D4、D5播期,且各个播期N150、N300处理穗氮含量总体上均高于N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先升高后下降,N150和N300处理均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且N15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明显高于N300处理。综上,播期和施氮量通过调节叶面积、粒叶比、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产量,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在豫南地区丰产高效的适宜播种期是4月30日(D2),适宜施氮量为150~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杂交稻 播期 施氮量 群体质量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弱感光型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广泰优6355的选育
18
作者 吴海 柳武革 +7 位作者 李越 王丰 高顺利 李金华 王水俊 窦梓源 李镭 张志荣 《中国种业》 2024年第8期122-125,共4页
广泰优6355系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利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选育的不育系广泰A和恢复系广恢6355配组而成的优质晚籼弱感光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株型中集、分蘖力强、抗倒力强、米质... 广泰优6355系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利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选育的不育系广泰A和恢复系广恢6355配组而成的优质晚籼弱感光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株型中集、分蘖力强、抗倒力强、米质优的特点,2022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220099。介绍了广泰优6355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及高产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感光型 杂交稻 广泰优6355 选育 制种技术
下载PDF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嘉禾优7245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浩晶 周巧钰 +2 位作者 厉伟杉 郑利欣 董国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85-789,共5页
嘉禾优724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以嘉禾2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中恢7245(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等优势,于2017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 嘉禾优724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以嘉禾2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中恢7245(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等优势,于2017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170064),2020—2022年先后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审稻202022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晚稻(桂审稻2022093号)、江西省(赣审稻20210016)的品种审定,2022年通过福建省:(闽)引种〔2022〕第1号的引种备案,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晚稻种植。文章介绍了嘉禾优724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 嘉禾优7245 选育 制种技术
下载PDF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嘉丰优3号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浩晶 曹郁青 +3 位作者 郑利欣 厉伟杉 马强 董国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80-784,共5页
嘉丰优3号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以嘉禾1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G1143(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中抗稻瘟病等优势,于2021年... 嘉丰优3号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以嘉禾1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G1143(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中抗稻瘟病等优势,于2021年4月通过浙江审定(浙审稻2021019),2021—2023年先后通过了江西省[(赣)引种〔2021〕第001号]、安徽省(皖引稻2021066)、福建省[(闽)引种〔2022〕第1号]、湖北省(鄂引种2022055)的引种备案,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种植。文章介绍了嘉丰优3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 嘉丰优3号 选育 制种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