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与“杂史”、“传记”--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杜慧敏 王庆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79,共7页
以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为例,将"小说"放置在整个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中,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了"小说"与"杂史"、"传记"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分,力求回归"小说"... 以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为例,将"小说"放置在整个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中,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了"小说"与"杂史"、"传记"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分,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叙事类作品多方面的文类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杂史 传记 联系 区分
下载PDF
杂史杂传为体,地理博物为用——论《拾遗记》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兴芬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40,共6页
《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 《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拾遗记》 文体特征 杂史杂传 地理博物
下载PDF
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丑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6-98,共3页
 《燕丹子》、《吴越眷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三部小说...  《燕丹子》、《吴越眷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三部小说中和《史记》等史书中的同类事件的对比,来说明小说如何在情节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突出复仇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杂史小说 复仇意识 侠义精神 《燕丹子》 《吴越眷秋》 《越绝书》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与《史记》及杂史传关系论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冀运鲁 马兆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2期90-94,共5页
蒲松龄镕经铸史,奋武揆文,《聊斋》所借鉴的对象绝非史传所能囊括,但是对史传叙事的借鉴和发扬却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聊斋》的叙事结构不仅效法了史传的体例模式,而且还继承了《史记》叙事以命意为结构枢纽的传统。除了对正史的... 蒲松龄镕经铸史,奋武揆文,《聊斋》所借鉴的对象绝非史传所能囊括,但是对史传叙事的借鉴和发扬却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聊斋》的叙事结构不仅效法了史传的体例模式,而且还继承了《史记》叙事以命意为结构枢纽的传统。除了对正史的继承和效仿之外,《聊斋》对历史上数目庞大的杂史杂传的叙事艺术亦有继承。如果说纪传体和编年体对《聊斋》等小说叙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叙事体例上,那么杂史杂传的影响则更多地表现在叙事题材和虚构意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史记》 纪传体 杂史杂传
下载PDF
野史、杂史和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兼及唐五代笔记或小说的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子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著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 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著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使用时需要细加择别。再次,从行卷风气、史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特点,驳正了对唐五代小说或笔记文学性强、真实强弱的宠统指责,认为其史料价值迥别于明清以后几全属虚构之小说。并指出应该在宗教研究等方面,充分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野史 杂史 别史 史料价值 笔记 小说
下载PDF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叙事结构简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熊江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中国古代史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两汉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化"叙事结构观念。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的叙事结构思想基本承史传而来,发展轨迹与史传基本上也一致,但作为从史传到小说的过渡性文体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 中国古代史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两汉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化"叙事结构观念。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的叙事结构思想基本承史传而来,发展轨迹与史传基本上也一致,但作为从史传到小说的过渡性文体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迁,这种变迁进一步强化了古代"空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史 叙事结构 空间化 人文化 哲理化
下载PDF
论古代“小说”与“杂史”文类之混杂
7
作者 王庆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2-207,224-225,共6页
以史书艺文志为标志,"小说"文类观的确立,经历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三座里程碑。在此过程中,"小说"作为一种文类概念,其内涵和指称也经历了一个由"子之末"... 以史书艺文志为标志,"小说"文类观的确立,经历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三座里程碑。在此过程中,"小说"作为一种文类概念,其内涵和指称也经历了一个由"子之末"到"史之余"的演化过程。由此,"小说"既易与"传记"文类相混杂,又易与"杂史"混杂。比较而言,从"小说"起源来说,它更易与"传记"而非"杂史"混杂。"小说"与"杂史"的混杂主要表现为历代公私书目中"小说"与"杂史"的混杂著录和"小说"与"杂史"类作品部分内容的羼杂。"小说"与"杂史"的文类混杂主要源于两者同属有别于正史的野史稗史,均为载录闻见或传闻而成,在载录各类历史人物之琐细轶事方面存在交集。"小说"与"杂史"文类间的畛域区分主要体现为"小说"所记"琐闻佚事"过于琐细,多无关"朝政军国",无关"善善恶恶"之史家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杂史 混杂 相通 区分
下载PDF
论唐代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
8
作者 瞿林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5,共7页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唐代史学批评显示出多种样式和不同的风格,有唐太宗对十八家晋史那样激烈的批评,也有刘知幾《史通》那样系统而全面的批评,还有散见于杂史、笔记中的批评。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包含着作者们的史学意识与史...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唐代史学批评显示出多种样式和不同的风格,有唐太宗对十八家晋史那样激烈的批评,也有刘知幾《史通》那样系统而全面的批评,还有散见于杂史、笔记中的批评。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包含着作者们的史学意识与史学批评意识,以至于鲜明的追求信史的目标。其批评的对象,有关于史家言行、史书价值方面者,是谓史学批评之常态;也有关于学术门类、史学流变、学风转换者,则显示出史学批评的深入和特点。综而观之,唐代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呈现出极为活跃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杂史 笔记 史学批评 常态与特点
下载PDF
论“杂史”“传记”掺杂之“小说”——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
9
作者 王庆华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3期51-59,共9页
近现代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因“以今律古”“以西律中”之局限,长期忽略了“杂史”“传记”掺杂之“小说”成分。部分历代公私书目均著录于“杂史”“传记”的作品掺杂有“小说”成分,其存在形态主要为编撰体例、题材性质及旨趣整体... 近现代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因“以今律古”“以西律中”之局限,长期忽略了“杂史”“传记”掺杂之“小说”成分。部分历代公私书目均著录于“杂史”“传记”的作品掺杂有“小说”成分,其存在形态主要为编撰体例、题材性质及旨趣整体上与“小说”比较接近,采录史传以及“小说”“野史”杂糅而成,各部分或多或少均掺杂了一些“小说”。“杂史”“传记”掺杂之“小说”的内容性质主要有述怪语异、搜神记鬼之作,各类历史人物无关政教的“琐细之事”和依托附会、荒诞不经的传说,这也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畛域分野。“杂史”“传记”掺杂“小说”文本成分反映了相近叙事文类文本混杂的独特存在方式,也应纳入古代小说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史 传记 古代小说 叙事文类
下载PDF
试论汉代杂史类说体文的文体特征——以《列女传》为例
10
作者 史常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先秦及汉代的杂史类说体文具有不同于原有史书叙事的文体特征,当时的"小说"是其典型体现。《列女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女性故事集,在叙事方法特别是故事结构方面,集中显示了这种叙事类型的转变。
关键词 杂史 说体文 文体特征 《列女传》
下载PDF
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
11
作者 蒲向明 《社科纵横》 2010年第7期89-93,共5页
《王氏见闻录》和其他笔记小说一样,体现了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状态,其流传过程一直游离于文史之间,但诸本似有阙漏。从现存作品看,它从思想到艺术不只是赋予读者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对历史生活的第一度文学发现,对《王氏见... 《王氏见闻录》和其他笔记小说一样,体现了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状态,其流传过程一直游离于文史之间,但诸本似有阙漏。从现存作品看,它从思想到艺术不只是赋予读者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对历史生活的第一度文学发现,对《王氏见闻录》版本流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表现出来的文史共生互动多层面体察,可以深化对其文学价值的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仁裕 笔记小说 《王氏见闻录》 史传 杂史
下载PDF
《〈册府元龟〉引唐实录、杂史、小说考》辨析
12
作者 房锐 苏欣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2-35,共4页
吴浩先生撰写的《〈册府元龟〉引唐实录、杂史、小说考》一文 ,对于我们认识《册府元龟》的价值有一定的启发。但吴先生关于《册府元龟》引用了唐代历朝实录、杂史、小说的说法却不够准确。在唐实录中 ,只有宣宗之前的实录能为《册府元... 吴浩先生撰写的《〈册府元龟〉引唐实录、杂史、小说考》一文 ,对于我们认识《册府元龟》的价值有一定的启发。但吴先生关于《册府元龟》引用了唐代历朝实录、杂史、小说的说法却不够准确。在唐实录中 ,只有宣宗之前的实录能为《册府元龟》所引 ,吴先生所谓“唐代历朝实录均曾为《册府》所引用”的结论是错误的。此外 ,事实上《册府元龟》不引杂史、小说 ,只是由于它所据典籍采用了一些杂史、小说中的内容 ,故书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与杂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册府元龟》 唐实录 杂史 小说
下载PDF
五代王仁裕杂史小说著述考
13
作者 孟永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年第6期6-10,共5页
创作宏富,以诗名世的五代王仁裕,秦州人。历一朝五国,生平经历颇为复杂。却因流传诗作较少,在文学史上很少被提及。本文依据史料书薄,对王仁裕杂史小说首次系统考述,以引起学者们对王仁裕杂史小说的注意与研究。
关键词 王仁裕 杂史小说 考述 《王仁裕神道碑》
下载PDF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叙事视角论
14
作者 熊江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5-27,68,共4页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虽表现出一定的小说色彩,但考其本意,依然不失"史"之用意,故其叙事思想多承继史传叙事思想。综观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就叙事视角而言,多因循史传"中立型"全知叙事视角,在貌似客观、中立的叙...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虽表现出一定的小说色彩,但考其本意,依然不失"史"之用意,故其叙事思想多承继史传叙事思想。综观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就叙事视角而言,多因循史传"中立型"全知叙事视角,在貌似客观、中立的叙述中,却流露出或多或少的主体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传 杂史 叙事视角
下载PDF
论“杂史小说”
15
作者 宋世瑞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6-82,共7页
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 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大体相同。野史采用"笔记"作为著述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增"现象,都使其具有笔记小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杂史小说"的出现。杂史小说是笔记小说史学品格的具体体现,它仍不出笔记小说的文体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史 小说 杂史 杂史小说
下载PDF
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
16
作者 张丑平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7-70,共4页
《燕丹子》、《吴越春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文章通过对三部小说中和《... 《燕丹子》、《吴越春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文章通过对三部小说中和《史记》等史书中的同类事件的对比,说明小说如何在情节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突出复仇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史小说 精神 汉代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史记》 秦汉 史书 复仇意识 侠义精神
下载PDF
明清鼎革之际杂史编纂探研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辉 杨绪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4-260,共7页
面对明清鼎革之际目不暇接的各种事变,一些官员或士人纷纷拿起笔来,或记录亲身经历和见闻,或编辑奏疏、塘报、邸报等官方档案,或对最初的记录进行再加工,或考证史事,或对时事和人物发表评论。这些杂史或记甲申之变、清军南下的暴行及江... 面对明清鼎革之际目不暇接的各种事变,一些官员或士人纷纷拿起笔来,或记录亲身经历和见闻,或编辑奏疏、塘报、邸报等官方档案,或对最初的记录进行再加工,或考证史事,或对时事和人物发表评论。这些杂史或记甲申之变、清军南下的暴行及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或记南明史事,或追记万历以来党社活动及党争的历史,或总结明亡及南明速亡的原因,以达到以史经世的目的。由于史料来源不一,这些杂史中往往出现"一事而甲乙互异,一人而彼此夐殊"的情况,又由于作者政见歧异,杂史中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也往往悬殊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之际 杂史
下载PDF
浅析《燕丹子》之“杂史杂传”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彩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6-67,共2页
《燕丹子》是古今争议比较大的一部作品,关于其成书年代,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其是汉代人的作品,而对于其性质,历来论者大都认为其是小说,但如果我们从杂史杂传的定义及其成书年代来看,《燕丹子》具有明显的杂史杂传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 燕丹子 荆轲 杂史杂传 文体特征
下载PDF
古代杂史诸体概述——古文献学札记之一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更旺 《图书与情报》 1985年第4期55-58,共4页
何谓杂史文献?清人纪昀解释说:"杂史之目,肇于《隋书》,盖载籍既繁,难以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qu... 何谓杂史文献?清人纪昀解释说:"杂史之目,肇于《隋书》,盖载籍既繁,难以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①清人张之洞则认为:"私家记录,中多碎事者入杂史。"②据此可知杂史是记述范围不限,内容庞杂,而又足资参考的一种史书。先秦时期的杂史,流传至今的不多,约有十多种,其中著名的有:《国语》、《国策》、《世本》、《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晏子春秋》等。杂史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明人焦竑说:"前志有杂史,盖出纪传、编年之外,而野史者流也。古者天子诸侯,皆有史官,自秦汉罢黜封建,独天子之史存。然或屈而阿世,与贪而曲笔,虚美隐恶,失其常守者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史 文献价值 丛书 竹书纪年 史书体裁 起居注 穆天子 先秦时期 概述 古代
下载PDF
简论别史、杂史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久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61-68,共8页
(一)杂史、别史释义 杂史,史书类别名。张之洞《书目答问·子部·杂家注》:“学术不纯宗一家者入此。其杂记事实者入杂史,杂考经史者入儒家。”可知此类典籍,其源盖出自杂家而折入史学者。先秦、两汉以降,代有编撰流传,《汉志... (一)杂史、别史释义 杂史,史书类别名。张之洞《书目答问·子部·杂家注》:“学术不纯宗一家者入此。其杂记事实者入杂史,杂考经史者入儒家。”可知此类典籍,其源盖出自杂家而折入史学者。先秦、两汉以降,代有编撰流传,《汉志》附于春秋家。迨至唐修《隋书经籍志》,始正式立类于史部。此后不少史志与官私书目多列杂史一门,然于杂史定义未有作出精确论定。《隋志》叙杂史立类缘由时称:“自秦拨去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述诛锄秦、项之事。又有《越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史 杂史 隋书经籍志 《隋志》 《汉志》 《战国策》 书目答问 史部 陆贾 儒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