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8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河南元素
1
作者 王宗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1-75,共5页
在建构当代河南文学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中,姚雪垠及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具有重要文学史地位。以重写明末农民起义为创作目的的《李自成》,虽然不乏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小说的基本属性,但作品融入的方言土语等河南元素,使其与当代河南文... 在建构当代河南文学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中,姚雪垠及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具有重要文学史地位。以重写明末农民起义为创作目的的《李自成》,虽然不乏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小说的基本属性,但作品融入的方言土语等河南元素,使其与当代河南文学产生内在精神关联。《李自成》中的河南元素,既是一种彰显地域文化的叙述策略,也是姚雪垠想象故乡河南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李自成 河南元素 历史小说
下载PDF
李自成死地之争对史学研究的启示
2
作者 冯天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2-98,共7页
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问题,涉及明清鼎革这一关键历史时段的宏大述事,成为长期论辩的节点,主要对垒意见,一为李自成顺治二年五月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乡民截杀;二为李自成在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削发为僧,康熙年间方圆寂。前说有多重"兄... 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问题,涉及明清鼎革这一关键历史时段的宏大述事,成为长期论辩的节点,主要对垒意见,一为李自成顺治二年五月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乡民截杀;二为李自成在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削发为僧,康熙年间方圆寂。前说有多重"兄弟证"(来源独立的并列证据)支撑:(一)追击李自成的清朝英王阿济格的奏报;(二)堵截李自成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奏报;(三)《通山县志》《九宫山志》等多种地方志的记载;(四)参与杀李的乡民的族谱详记细节。综观上列来源独立却内容彼此呼应的史料,可断定李自成于1645年5月底在九宫山毙命。而后说初源于乾隆年间(距李自成亡故已逾百年)何璘对民间传说的记述,以后又有猜测性演绎,并为小说戏剧采用,近年又有"物件"发掘,被解读为"闯王陵",经文字学家解析,那是魏晋南北朝即有的道教符篆,与李自成毫无干系。为什么毫无实证依据的"夹山为僧"说近三十年炒得沸沸扬扬,盖出于强烈的主观诉求:为旅游业争取名人趣事,以招徕游客,所谓"经济需求,学术论证"。因主观诉求而遮蔽实证考究的又一显例,是2000年日本的藤村新一考古丑闻。藤村多年造假竟骗过以严谨著称的日本考古界乃至广大民众,乃是因为日本社会被一种强烈的主观诉求所左右:即希望日本历史愈古老愈好,日本文明愈具有本土性愈好,使得藤村通过造假把日本旧石器时代推前几十万年的"新见"得到广泛赞赏,甚至载入历史教科书。强烈的主观诉求压倒客观的求实探索,必将导致学术偏离轨道。服膺于实录精神,方为史学正道。这是前述两例给我们提出的一条不可忘却的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死于通山说 李自成圆寂于夹山说 藤村新一考古丑闻 实录精神
下载PDF
作家主体精神的两种言说:比较《酒徒》与《李自成》
3
作者 闻彦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97-99,共3页
比较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小说创作空间,探究小说的形式意义与读者的释义过程,总结作者主体精神在小说语意表述上的不同模式。二者间的差异并未掩盖作家主体精神的内在一致,他们保持着艺术良知,在被动适应社会中坚守个体精神、拒绝同化,保... 比较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小说创作空间,探究小说的形式意义与读者的释义过程,总结作者主体精神在小说语意表述上的不同模式。二者间的差异并未掩盖作家主体精神的内在一致,他们保持着艺术良知,在被动适应社会中坚守个体精神、拒绝同化,保持并借助与中心话语的疏离,远离政治或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以鬯 酒徒 姚雪垠 李自成 作家主体精神 作家主体精神的两种言说:比较《酒徒》与《李自成
下载PDF
走向最后的历史主义典型化写作——评《李自成》后两卷的艺术成就兼谈历史小说的典型观问题 被引量:8
4
作者 吴秀明 蒋青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7,共6页
《李自成》后两卷第四、第五卷出版后至今未有评论,其实后两卷是这部史诗性长篇历史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走向最后的历史主义典型化写作,它在对明末农民起义与明王朝命运的反思以及满汉民族关系处理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尽管这之中它... 《李自成》后两卷第四、第五卷出版后至今未有评论,其实后两卷是这部史诗性长篇历史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走向最后的历史主义典型化写作,它在对明末农民起义与明王朝命运的反思以及满汉民族关系处理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尽管这之中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李自成》后两卷进行总结,不仅关系到对该书总体艺术成就的评价,同时也对当下及未来历史小说的整体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李自成 历史人物 民族关系 历史主义 典型化 时代境遏
下载PDF
论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向东 孙周年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全新的写作范式,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新路径,尤其是作者所持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不仅刷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为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兴局面起了重要的引领...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全新的写作范式,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新路径,尤其是作者所持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不仅刷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为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兴局面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范式 李自成 唯物史观 人学思想
下载PDF
“两个姚雪垠”:政治时代的艺术创作——重读创作于十七年中的《李自成》第一卷 被引量:2
6
作者 姜玉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8-195,共8页
如果要评价《李自成》这部小说的历史地位,自然应该着眼于"五卷本";但如果是要分析姚雪垠真实、全面的美学思想,则应该把《李自成》第一卷作为细读的范本。重读《李自成》第一卷的结果是:读出了两个姚雪垠,一个是沿着阶级分... 如果要评价《李自成》这部小说的历史地位,自然应该着眼于"五卷本";但如果是要分析姚雪垠真实、全面的美学思想,则应该把《李自成》第一卷作为细读的范本。重读《李自成》第一卷的结果是:读出了两个姚雪垠,一个是沿着阶级分析的路线来讲述农民起义故事的姚雪垠;另一个则是极端讲究艺术性,几乎对每个细节都精雕细刻的姚雪垠。前者是有意识这样做的,是党性、政治性对作家的要求;后者是无意识、潜在的,是作家自身审美性对前者的微妙调控。无论对二者中的哪一种,姚雪垠都表现得异常真诚与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李自成 政治性 结构 潜结构
下载PDF
李自成起义军深得民心的政策分析——兼论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非“平分土地” 被引量:2
7
作者 南炳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133,共9页
李自成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深得民心,主要是因为受益于其在崇祯十三年以后推行的减轻赋役负担、赈济贫穷、严明军纪和平买平卖四项政策,而非土地政策。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而根据明清时期"均田"的含义... 李自成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深得民心,主要是因为受益于其在崇祯十三年以后推行的减轻赋役负担、赈济贫穷、严明军纪和平买平卖四项政策,而非土地政策。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而根据明清时期"均田"的含义、李自成的思想体系以及起义军推行的土地政策来看,此处"均田"不是指平分土地。明官府也曾注意到当时的社会矛盾,实行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相类似的政策以自救,但终因阶级利益所碍未能彻底推行,从而走向败亡。研究李自成起义军的上述政策,对重新客观审视晚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明末农民起义所达到的政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起义军 政策分析 土地问题 均田口号
下载PDF
论李自成的用人政策及其得失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兴亚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5-40,共6页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他在领导起义农民进行反抗明王朝黑暗统治的斗争中,为了实现“取天下”的斗争目标,推行农民军所提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主张,不仅把“尊贤礼士”作为自己的用人方针,还采取了一系列...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他在领导起义农民进行反抗明王朝黑暗统治的斗争中,为了实现“取天下”的斗争目标,推行农民军所提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主张,不仅把“尊贤礼士”作为自己的用人方针,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广集人才,量才擢用,曾以“能尽用人所长”著称,从而建立了大顺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起义 用人政策 改革考试 明朝 尊贤礼士 大顺军 山西 明王朝 知识分子 起义领袖
下载PDF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滕新才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3-47,共5页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滕新才关于李自成进取北京的战略决策,学术界分歧很大,有人力主“关中──北京”方略是大顺军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大顺选择“关中──北京”进军路线是“根本方略上的大...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滕新才关于李自成进取北京的战略决策,学术界分歧很大,有人力主“关中──北京”方略是大顺军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大顺选择“关中──北京”进军路线是“根本方略上的大错”,相比之下东下金陵的建策比较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战略失误 大顺军 吴三桂 山海关 乡土观念 战略决策 小农意识 《史记》 皇太极
下载PDF
《李自成》研究的现象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亚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0-173,共4页
《李自成》问世后,其研究起伏不定,经历了被充分肯定和彻底否定的历史命运,由此形成了当代小说研究史上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一现象既是时代政治因素对文学批评制约的结果,也是时代转型引发文学观念嬗变以及批评理论运用等因素对历史... 《李自成》问世后,其研究起伏不定,经历了被充分肯定和彻底否定的历史命运,由此形成了当代小说研究史上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一现象既是时代政治因素对文学批评制约的结果,也是时代转型引发文学观念嬗变以及批评理论运用等因素对历史小说研究内在作用的结果。对此予以总结和反思,无论对《李自成》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历史小说批评都不乏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文学观念 批评方法
下载PDF
四十年来历史疑案追踪——谈谈李自成“归宿”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重日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93-99,共7页
关于李自成归宿问题,历来争论颇多,说法各异,但主要以通城、通山、石门三家为主。本文作者潜心钻研此问题几十年,以大量的事实说明,通山说最不可信,石门夹山说比较可靠。此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
关键词 李自成 九宫山 通山县 《明史》 四十年 疑案 米脂县 历史研究 明末农民起义 《王氏宗谱》
下载PDF
李自成悲剧的再反思──评《甲申三百年祭》的贡献和局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达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1-68,共8页
李自成悲剧的再反思──评《甲申三百年祭》的贡献和局限孙达人一历史进程很像日夜东流的大江之水,一去不再复返。但是,通过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包括习俗、礼仪和传说在内的各类民间文化,也通过史学、文学和其它人文学科... 李自成悲剧的再反思──评《甲申三百年祭》的贡献和局限孙达人一历史进程很像日夜东流的大江之水,一去不再复返。但是,通过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包括习俗、礼仪和传说在内的各类民间文化,也通过史学、文学和其它人文学科,历史进程又在积累物质文明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三百年祭》 李自成 郭沫若 吴三桂 明末农民战争 山海关 毛泽东 历史进程 人民本位 悲剧
下载PDF
李自成传说“神异出世”母题传承动力考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丽丽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199-203,共5页
李自成传说"神异出世"母题叙事自明末清初至今从未中断过,这一母题的发展演变饱含特有的传承机制。民间宗教教会思想是母题传承之信仰起点,继承文学传统并传承母题核心因子是其主要模式,风物与"在地化"的民众经验... 李自成传说"神异出世"母题叙事自明末清初至今从未中断过,这一母题的发展演变饱含特有的传承机制。民间宗教教会思想是母题传承之信仰起点,继承文学传统并传承母题核心因子是其主要模式,风物与"在地化"的民众经验是母题传承之发展空间。三者的有机整合是传说传承中"GS"稳定性规律的呈现,更是不同框架集体记忆下社会性建构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传说 神异出世 母题 传承动力 在地化
下载PDF
李自成、张献忠在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晓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S1期39-43,共5页
在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命运.《明史》的编者认为“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谷应泰把他们二人的作用比喻为“譬如人之死也,献絷... 在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命运.《明史》的编者认为“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谷应泰把他们二人的作用比喻为“譬如人之死也,献絷其手,而后闯刺其心,献揕其胸,而后闯扼其吭,则献与闯,厥罪惟均也.”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二位农民领袖的作用论述颇多,却不免失之偏颇,或扬李贬张,或扬张贬李,都与史实不符.只有对二人的作用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全方位了解整个明末农民战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张献忠 明末农民战争 知识分子 高迎祥 农民阶级 罗汝才 直接影响 比较研究 杨嗣昌
下载PDF
由历史小说看“五四”时代的延续——论《李自成》研究再度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之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2期76-80,共5页
以2009年文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标志,在2010年姚雪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姚雪垠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成为关注热点。在对史料和作品深入阅读与发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形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作品实际上与中国社会... 以2009年文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标志,在2010年姚雪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姚雪垠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成为关注热点。在对史料和作品深入阅读与发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形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作品实际上与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转型期"五四"时代具有更密切的精神联系,而不能仅仅归结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政治观念产物。对作者的纪念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意味着今天读者对姚雪垠和《李自成》所讲述的历史感到兴趣,也意味着现代历史观念中一种人文内涵的复现,是"五四"时代精神在弘扬传统文化声浪中的又一次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甲申三百年祭》 茅盾 姚雪垠 吴晗
下载PDF
李自成平均主义评价质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兴亚 《晋阳学刊》 1983年第2期80-85,共6页
在中国封建时代,起义农民的平均主义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它的作用,是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所注意探讨的问题。不少论者曾以李自成提出的“割富济贫”、“贵贱均田”为例,来阐述自己的论点,但其结论,却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认为:... 在中国封建时代,起义农民的平均主义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它的作用,是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所注意探讨的问题。不少论者曾以李自成提出的“割富济贫”、“贵贱均田”为例,来阐述自己的论点,但其结论,却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认为:“平均主义在经济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要么只是作为一种口号提出,并不打算实行;要么在实行中到处碰壁”。在评价它的作用时,认为它在起义准备、爆发阶段,起过很大动员组织作用,当革命进入高潮,“它就比封建主义为害更甚”。并且明确指出:李自成所以失败,是和他“犯了平均主义错误”分不开的。这些论证,是值得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主义 李自成 封建主义 农民战争 贵贱均田 十七年 封建时代 组织作用 生产力 正确评价
下载PDF
42年磨一剑——记《李自成》的写作和出版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维玲 《出版广角》 1999年第11期4-9,共6页
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成》的创作历时42年,从第一卷问世到五卷出齐也已36年,其间所历的风雨磨难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所常有的负荷,创作者出版者所作的努力亦堪称壮举奇观,因而不能不在当代中国文学史出版史上留下特殊的印记。仅从出版角度而... 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成》的创作历时42年,从第一卷问世到五卷出齐也已36年,其间所历的风雨磨难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所常有的负荷,创作者出版者所作的努力亦堪称壮举奇观,因而不能不在当代中国文学史出版史上留下特殊的印记。仅从出版角度而言,好好搜集、整理和研究《李自成》一类精品和典型个例的产生过程及其背景、经验,无疑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发挥出版主体的功能与作用,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尊重和把握精品生产规律,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多做护花浇花的实事,少做无用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姚雪垠 毛泽东 长篇历史小说 出版主体 写作 武汉市 中国青年 长篇小说 功能与作用
下载PDF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鸿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4-69,共6页
16 4 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 ,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 ,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 ,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 。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红夷大炮 李自成大顺军
下载PDF
在朴学精神与革命立场之间——对姚雪垠《李自成》创作的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从云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1期10-18,共9页
身处新旧转换时期的姚雪垠在创作《李自成》时,既受制于毛泽东的阅读期待,又灌注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历史、个人与时代三者的合力中生成的小说《李自成》,是乾嘉学风与革命立场、知识分子自我与革命英雄的奇妙混合。
关键词 李自成 朴学精神 革命立场
下载PDF
红夷大炮与李自成大顺军的衰亡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鸿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1-35,共5页
大顺政权军力十分有限;没有把当时先进军事技术的代表─欧式红夷大炮的制造、使用以及作战方法的变革提到日程上来。因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说明,军事科技尤其是火炮技术的落后成为大顺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李自成大顺军 八旗清军 红夷大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