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Trendr算法的广东省1990-2020年森林干扰与森林恢复的动态变化分析
1
作者 刘凯 夏艺菲 +1 位作者 扎西卓玛 曹晶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9,共12页
为准确掌握广东省森林干扰与森林恢复的动态特征,文章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构建Landsat长时序年度无云地表反射率影像集,采用LandTrendr(Landsat-based detection of Trends in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为准确掌握广东省森林干扰与森林恢复的动态特征,文章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构建Landsat长时序年度无云地表反射率影像集,采用LandTrendr(Landsat-based detection of Trends in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算法提取广东省1990—2020年森林干扰与森林恢复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演变的驱动因素,比较不同森林类型的干扰与恢复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东省的森林干扰总面积约为1.35×10^(4)km^(2),集中分布在广东省西部、东部和中部小范围地区,干扰面积最大的3个城市分别为韶关、梅州、清远市;森林恢复总面积约为1.91×10^(4)km^(2),集中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和西部地区,恢复面积最大的3个城市分别为韶关、清远、肇庆市。(2)广东省森林干扰与森林恢复均集中发生在海拔小于等于600 m的地区,高海拔地区的森林面积较为稳定;广东省森林干扰集中发生在坡度小于等于25°的地区,森林恢复集中发生在坡度小于等于35°的地区。(3)广东省森林干扰在1996年后发生较为频繁,其中2011年的森林干扰面积最大;森林恢复主要集中在2001—2016年,其中2012年的森林恢复面积最大。(4)广东省的森林干扰与森林恢复主要受雨雪冰冻灾害、台风、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以及森林火灾、城市化、采伐、林业政策等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雨雪冰冻灾害对广东省北部地区的常绿针叶林的影响较大,但该类型的森林恢复也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干扰 森林恢复 LandTrendr算法 Landsat影像 时空分布特征 广东省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时空变化及其森林恢复研究
2
作者 王健 杜玉玲 +2 位作者 高钊 吕海燕 时雷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0,共9页
林火是对森林生态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干扰因素之一,探究林火时空变化规律及森林恢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大兴安岭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也是林火频繁发生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使用MODIS火烧迹地、土地覆盖以及总初级生产力... 林火是对森林生态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干扰因素之一,探究林火时空变化规律及森林恢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大兴安岭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也是林火频繁发生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使用MODIS火烧迹地、土地覆盖以及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时间序列产品对大兴安岭2002—2021年火烧迹地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并对火后森林恢复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2002—2021年间,大兴安岭森林地区火灾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火烧迹地面积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3年无论是过火面积还是火灾频率都为最高,2008年次之,2019年过火面积最小;林火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3月过火面积和过火次数都为最高,9月的过火次数较高;同时林火在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呈不均匀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且内蒙古地区的林火面积远远大于黑龙江地区。对过火地区的林种分析可知,阔叶林的过火区域最大,其次是混交林,最后是针叶林。通过对过火区域的GPP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一般灾后第一年GPP数值恢复最快,但需要近7 a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到过火前的生长水平,且不同森林类型在灾后恢复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阔叶林地恢复速度较快,其次是针叶林,之后是混交林。了解林火的时空分布能够为布置和调整防火、灭火力量提供数据支撑,灾后森林的恢复研究可为森林重建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森林恢复 MODIS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森林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比较
3
作者 王思荣 贾辉 +2 位作者 王振宇 李帅军 万晓华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带性天然林大都遭到破坏,种植人工林和自然恢复是两种主要的森林恢复模式。本研究选取4~5,8~12,18~22,25~30和35~40年生5个生长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分析比较不同森林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带性天然林大都遭到破坏,种植人工林和自然恢复是两种主要的森林恢复模式。本研究选取4~5,8~12,18~22,25~30和35~40年生5个生长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分析比较不同森林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差异。结果发现,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变化。同一林龄阶段,天然次生林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而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比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由于较高的凋落物输入量、土壤总碳、总氮含量,为微生物提供大量碳源和能量。而杉木人工林由于较低的凋落物输入量、较高的土壤总磷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导致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较低,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比较低。本研究表明,与杉木人工造林相比,天然次生林恢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碳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养分循环和增加林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龄 次生林 森林恢复 土壤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1
4
作者 郑华 欧阳志云 +3 位作者 王效科 方治国 赵同谦 苗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019-2024,共6页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与方式对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借助氯仿熏蒸法、平板涂抹法和BIOLOG检测法 ,比较研究了 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与方式对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借助氯仿熏蒸法、平板涂抹法和BIOLOG检测法 ,比较研究了 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数量差异显著 ,2项指标均以天然次生林土壤最高 ,人工林次之 ,荒地最差 ;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 (AWCD法 )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和多样性 )在 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中也有明显差异 ,其趋势与微生物量碳、细菌数量基本相同 ;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整体能力和功能多样性比人工林和荒地强 .相关分析表明 ,0~ 2 0和 2 0~ 4 0cm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与根系生物量紧密相关 (r =0 933,P <0 0 5 ;r =0 92 5 ,P <0 0 5 ) .自然恢复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生物量 代谢多样性类型 BIOLOG检测法 森林恢复
下载PDF
林火迹地森林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5
作者 孔繁花 李秀珍 +3 位作者 王绪高 赵善伦 石秉路 高振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0-64,共5页
火灾对森林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火后如何恢复森林是人们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了掌握火灾后迹地的变化及演替规律 ,使森林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 ,国内外专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与比较 ,为完善该领域的研究提出... 火灾对森林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火后如何恢复森林是人们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了掌握火灾后迹地的变化及演替规律 ,使森林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 ,国内外专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与比较 ,为完善该领域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森林恢复 演替规律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森林火灾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郑华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王效科 彭廷柏 李振新 赵同谦 李锡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1-368,共8页
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红壤丘陵区4种森林恢复类型下土壤种子库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①草本植物是4种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比例分别达61.9%-86.67%和49.82%-87.27%... 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红壤丘陵区4种森林恢复类型下土壤种子库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①草本植物是4种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比例分别达61.9%-86.67%和49.82%-87.27%。4种植被类型种子库密度大小为:杉木林>湿地松林>油茶林>天然次生林;②天然次生林的灌木和乔木植物种子种类与数量多于人工林;③湿地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人工抚育导致部分种子埋藏在土壤较深层,土壤8-20cm中种子数分别占种子库的33.09%和26.64%;④对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天然次生林显著大于人工林,干扰少的油茶林大于干扰较多的湿地松林和杉木林,天然次生林最有利于该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⑤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下种子库中种子来源不一致,湿地松林和杉木林土壤种子库中的物种与地表植物物种较一致,共有物种比例达69.2%和43.8%,而油茶林和天然次生林种子库中的物种与地上植被的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共有物种比例仅为26.7%和33.3%。研究结果表明,从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结构复杂性来看,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森林恢复类型以自然恢复最优。对人工林的抚育方式,该区域采用的“全抚”将增加种子库的损失,不利于植被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森林恢复 人工抚育 自然恢复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王芸 欧阳志云 +3 位作者 郑华 陈法霖 陈圣宾 曾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4-1211,共8页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方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植物群落多样性 植物区系分析
下载PDF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远东 赵常明 刘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9-193,共5页
Western Sichuan sub-alpine is an exte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s covered with forests in the valleys, mainly dark coniferous ones.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over-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Western Sichuan sub-alpine is an exte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s covered with forests in the valleys, mainly dark coniferous ones.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over-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they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and degrad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s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topography factors on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Miyaluo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area. The cutting volume,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area and tending area from 1953 to 2000 were collected, forest survey and plot investigation were taken in 7 watershe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was influenced by both forest management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Taking Miyaluo as an example, forest managem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cutting period (1953—1978) and restoration period (1978—now), and cutting period also could be divided into period Ⅰ (1953—1965) and period Ⅱ (1966—1978). In cutting period with 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and fast regeneration,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cutting, tending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regeneration, the young growth tending was worse and survival rate was low, especially in period Ⅰ. That resulted in the mosaic patch of plantations,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and ones from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cutting area. The pattern was influenced by aspect. Spruce from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dominant on half-sunny and sunny slope; birch and firs from natural regeneration were on half-shady and shady slopes. In restoration period, cutting was little and stopped at last,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little; survival rate was high from well tending to young growth. Spruce regenerated artificially in 1980s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 had closed to young forests after successive tending with many years. In sub-alpine forest regions, the regeneration methods and specie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habitat types that changed with altitude and aspect. In the sites that restoration can be go on naturally, natural regener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to ensure the persistence and stability of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森林经营 地形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黄荣珍 朱丽琴 +5 位作者 王赫 贾龙 刘勇 段洪浪 吴建平 刘文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库 库容 土壤有机碳 典型相关分析 森林恢复 红壤
下载PDF
重庆紫色土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金花 张洪江 +4 位作者 王伟 杜士才 吴煜禾 王冉 吕文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15-2820,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南方紫色土区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及对照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均高于长期干扰下对照的土地,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又高于人工林,5种不同状况... 为了探讨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南方紫色土区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及对照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均高于长期干扰下对照的土地,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又高于人工林,5种不同状况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由大到小为:天然次生林(0.97)、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阔叶混交林(0.77)、枫香(Liquidambar formsana)×木荷×石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阔叶混交林(0.67)、杉木纯林(0.41)、对照(0.04)。导致人工林和对照地土壤质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周期性的森林抚育使土壤结构较差、凋落物量较低和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研究表明,在植被恢复初期阶段,自然恢复是最大限度发挥森林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类型 土壤质量 紫色土区
下载PDF
次生林区斑块形状动态与森林恢复过程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丽珍 张芸香 郭晋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9,共4页
以 195 9年以来 4期航片为基础资料 ,在ARC/INFO支持下 ,分析了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区森林恢复过程中各类景观要素斑块异圆指数和类斑边界分维数及其动态。研究表明 ,采用斑块异圆指数即可揭示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研究地区... 以 195 9年以来 4期航片为基础资料 ,在ARC/INFO支持下 ,分析了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区森林恢复过程中各类景观要素斑块异圆指数和类斑边界分维数及其动态。研究表明 ,采用斑块异圆指数即可揭示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研究地区景观恢复过程中 ,各类非林地斑块的异圆指数总体上高于林地斑块 ,但呈持续下降趋势 ,形状趋于规则 ;林地斑块的异圆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 ,景观处于活跃的森林恢复和斑块演替中期 ,演替后期森林斑块的扩展和合并过程始终占主导地位 ,斑块形状更趋复杂多变 ,相邻斑块间的联系密切 ,先锋性森林群落的斑块形状较为简单 ,斑块逐渐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形状 森林恢复过程 异圆指数 分维数 森林景观 动态分析 关帝山 天然次生林
下载PDF
基于扩展的Budyko模型定量评估平江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季节性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志鹏 刘文飞 +4 位作者 沈芳芳 段洪浪 吴建平 陈官鹏 徐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783-8793,共11页
流域季节性径流变化反映了年内水资源的动态特征。在以森林为主的流域中,森林变化和气候变异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的两大驱动因素。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流域季节性径流的影响,可为协调区域... 流域季节性径流变化反映了年内水资源的动态特征。在以森林为主的流域中,森林变化和气候变异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的两大驱动因素。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流域季节性径流的影响,可为协调区域碳—水关系和制订可持续的森林经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选择鄱阳湖流域上游的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历史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将研究期划分为参考期(1961—1985)和森林恢复期(1986—2006),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研究流域长时期水文气象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变化趋势。同时引入月干旱指数(潜在蒸散发和有效降雨的比率),将一年定义为能量限制季(1—6月)和水分限制季(7—12月),结合扩展的Budyko模型定量分析平江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季节性径流的相对贡献。在本研究流域整个研究期内(1961—2006),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发现,研究流域水分限制季径流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能量限制季水文和气候变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其次,相较于参考期,流域森林恢复使能量限制季径流降低了11.71 mm/a(24.40%),使水分限制季径流增加了12.27 mm/a(17.23%)。同时,气候变异导致能量限制季径流减少了36.28 mm/a(75.60%),而使水分限制季径流增加了58.94 mm/a(82.77%)。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恢复对径流影响具有累积效应。森林恢复对季节性径流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同时季节性径流对森林恢复的响应存在时间差,而且森林恢复对径流的影响在能量限制季和水分限制季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气候变异与森林恢复的影响效应类似。此外,本研究也证实,平江流域季节性径流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主导,但森林恢复对季节性径流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型 森林恢复 气候变异 径流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优势乔木树种种间联结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春玉 刘绍飞 喻理飞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50,共7页
采用2×2列联表、χ2检验、Ochiai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和顶极阶段群落主林层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从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到顶极阶段,群落的... 采用2×2列联表、χ2检验、Ochiai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和顶极阶段群落主林层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从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到顶极阶段,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无关联性→正关联性→显著正关联性,反映了树种间竞争分化的过程;树种种间联结性从负联结低关联度的种对为主,发展到以正联结高关联度种对为主的变化规律,反映了从乔灌过渡、乔林阶段和顶极阶段群落主林层树种间关系从相对独立、相互排斥的关系,经种间充分竞争,逐渐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种间联结性形成原因,提出了高度异质、极端脆弱的喀斯特地区,群落种间联结性深入研究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种间联结 优势乔木树种 森林恢复过程 喀斯特
下载PDF
资兴市不同森林恢复与发展模式水源涵养功能初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佳 田育新 +5 位作者 周小玲 邓鹰鸿 曾掌权 陈建华 何先进 韩云娟 《湖南林业科技》 2016年第3期16-24,2,共9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长期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整体系统地研究了资兴市为恢复雪灾受损森林资源构建的不同森林经营模式水源涵养功能,旨在定量分析不同森林恢复与发展模式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 采用野外调查与长期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整体系统地研究了资兴市为恢复雪灾受损森林资源构建的不同森林经营模式水源涵养功能,旨在定量分析不同森林恢复与发展模式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各林分不同雨强条件下林冠层截留量各不相同,差异明显,最大的是M8,达54.8 mm,最小的是M6,仅48.59 mm;各林分灌草层持水量存在差异,M6(3.168 mm)最大;枯落物层持水量差异明显,M8(31.838 mm)最大,M6(23.13 mm)最小;林地土壤贮水能力M8与M6、M7之间差异显著,M6与M7之间差异不大。各林分水源涵养总能力大小为M8(1 123.624 mm)>CK8(1 068.543 mm)>M7(1 047.623 mm)>CK7(1 039.983 mm)>M6(1 001.815 mm)>CK6(965.779mm),以M8水源涵养能力最大,达到1 123.624 mm,约占年降雨量的84%,各模式林分引用了适生树种,具有完整的林冠层、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形成了多功能复层混交林,改变了林分对降雨的再分配,水源涵养总能力较强。各模式水源涵养能力略强于对照,但由于项目执行时间不长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功能 不同森林恢复与发展模式 资兴市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栎林在华北地区森林恢复和重建中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希群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76,共3页
实现华北地区森林恢复和重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地区各级林业工作者一直探寻的一个科学与实践问题。调查发现,山西中条山栎林可为华北地区森林恢复和重建提供一种模板,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 山西省 中条山栎林 森林恢复和重建 华北地区 指示作用
下载PDF
湖北森林恢复的途径与技术策略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景明 范柏林 +2 位作者 张胜三 崔鸿侠 刘勇 《湖北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42-43,61,共3页
笔者根据湖北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分析了湖北省森林退化的原因,提出了湖北省森林恢复的基本途径、主要模式及技术策略,为我省森林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森林退化 森林恢复 技术策略
下载PDF
村民自助组织与社区森林恢复与保护的关系
17
作者 梁川 《林业与社会》 2005年第4期7-13,共7页
作者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森林周边社区的村民自助组织是社区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重要载体的理论依据。作者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与保护项目为案例,深度剖析了村民自助组织的成立的过程和产生的作用。森林的有效管理有赖于当地社区... 作者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森林周边社区的村民自助组织是社区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重要载体的理论依据。作者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与保护项目为案例,深度剖析了村民自助组织的成立的过程和产生的作用。森林的有效管理有赖于当地社区的有效组织和集体行动,村民自助组织是开展集体行动、管理森林资源的一项必要的社会工程。作者认为建立村民自助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是社区森林管理的必要条件,加强社会工程与森林的恢复与保护的联系,还需要社区组织对森林管理的进一步投入,进一步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创收活动的矛盾,同时,赋权的过程还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对村民自助组织的认识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助组织 赋权 社会工程 森林恢复与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 社区组织 森林恢复 周边社区 自助 村民
下载PDF
森林恢复、国内森林恢复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3
18
作者 田甜 白彦锋 +4 位作者 张旭东 姜春前 徐睿 刘秀红 陈仕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9-272,共4页
毁林和森林退化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下降,而且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毁林和森林退化是实现联合国消除饥饿、减轻贫困和适应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障碍。森林恢复是减缓(减少)毁林和森... 毁林和森林退化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下降,而且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毁林和森林退化是实现联合国消除饥饿、减轻贫困和适应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障碍。森林恢复是减缓(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的重要途径,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许多国家正独自或联合起来,持续地进行森林恢复活动。本研究从森林恢复的概念出发,探讨了森林恢复的目标和方式,分析了我国森林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为学者、研究机构及政策部门等厘清森林恢复活动的脉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利益相关者 可持续
下载PDF
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遥感影像时间序列特征谱初探
19
作者 罗火钱 《科学技术创新》 2018年第19期62-63,共2页
本文以2000年-2009年轨道号为119/42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最佳波段组合,利用勾绘手段提取火烧迹地,然后将勾绘的矢量图生成AOI,建立不同年份的AOI库,再用AOI裁切影像,建立影像特征库,最后从影像本身光谱角度分析同一景影... 本文以2000年-2009年轨道号为119/42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最佳波段组合,利用勾绘手段提取火烧迹地,然后将勾绘的矢量图生成AOI,建立不同年份的AOI库,再用AOI裁切影像,建立影像特征库,最后从影像本身光谱角度分析同一景影像上不同年份火烧迹地森林恢复情况的影像特征,建立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遥感影像时间序列特征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M+ 火烧迹地 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遥感影像时间序列特征谱
下载PDF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下的碳增汇效应——基于石柱县两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明蓉 邵景安 +2 位作者 郭跃 黄志霖 吴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707-4719,共13页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碳贮量增加1.00TgC,平均碳密度增加2.13MgC/hm2;(2)森林碳贮量和碳密度的增加因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实施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尤其方斗-七曜所夹槽谷区和七曜山南部中山区增幅较快;(3)关键林分因子,碳增汇能力最强的是松、杉、柏及针阔混,累计达1.36TgC,且主要集中于中、幼龄林阶段,累计碳增量0.94TgC;(4)近10年样区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共实现碳增汇0.97TgC,占同期森林碳增量的97.66%;平均碳密度增量7.64MgC/hm2,明显高于恢复计划未覆盖范围的森林碳密度增加值,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碳增量最大,占恢复计划实现碳增汇总量的85.57%;(5)更为重要的,因碳增汇主要发生在中、幼龄林阶段,在中、幼龄林向近、成熟林演化过程中,伴随森林碳密度的增加,仍会展现出较大的碳增汇潜力;(6)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现已开展的重大森林恢复计划成效的理解和认识,为未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 碳增汇效应 关键林分因子 森林资源二类清查 石柱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