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1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素吸收量 肥料(^(15)N)吸收量 肥利用率
下载PDF
用叶面标记态^(15)N研究冬小麦不同叶位氮素的运转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之杰 王纪华 +3 位作者 赵春江 黄文江 马智红 赵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75,共5页
以叶面涂抹15N方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不同叶位叶片氮素的吸收、运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后期不同叶位叶片对子粒品质的贡献不同,旗叶对子粒的贡献高于其他叶位叶片。不同蛋白含量类型中,普通子粒蛋白类型的京冬8后期叶... 以叶面涂抹15N方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不同叶位叶片氮素的吸收、运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后期不同叶位叶片对子粒品质的贡献不同,旗叶对子粒的贡献高于其他叶位叶片。不同蛋白含量类型中,普通子粒蛋白类型的京冬8后期叶片氮素含量下降快,植株氮素含量低,而其转运效率高;子粒高蛋白类型中优9507品种氮素收获指数低于京冬8,其子粒中高的蛋白质含量是由于其高吸收、高贮存的结果。中优9507茎秆贮存氮素的能力较强,京冬8子粒中氮素的积累更多地依赖于叶片氮素的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叶位 运转 吸收 氮15 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15)N自然丰度法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3
作者 苏波 韩兴国 黄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8-416,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诸过程中的15N同位素分馏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综述了15N自然丰度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列举了近年来此法在生物固氮及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并预测了该方法在国内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 氮15自然丰度 素循环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研究烤烟对氮的吸收及分布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宏敏 陆引罡 +2 位作者 魏成照 钱晓刚 王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1年第5期29-33,共5页
用^(15)N标记硝酸铵研究了烟草对氮的吸收及分布。结果看出:烟草氮的积累量,中叶>上叶>下叶。从全氮、蛋白态N、烟碱N的相对含量看,均呈现上叶>中叶>下叶的规律。而肥料氮进入的比例则呈相反趋势。硝酸铵施入土壤后利用率低... 用^(15)N标记硝酸铵研究了烟草对氮的吸收及分布。结果看出:烟草氮的积累量,中叶>上叶>下叶。从全氮、蛋白态N、烟碱N的相对含量看,均呈现上叶>中叶>下叶的规律。而肥料氮进入的比例则呈相反趋势。硝酸铵施入土壤后利用率低,为17~26%,土壤残留为24~36%,而亏损率大于40%,最高可达63%。 从不同氮素用量对烤烟产、质影响分析,高海拔地区下等肥力土壤宜酌量多施氮肥;中、低海拔地区,中等肥力土壤宜酌量少施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15示踪 吸收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研究生姜吸氮规律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坤 赵德婉 蒋先明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生姜对不同时期施用氮肥的利用率差异较大,本试验结果以施肥较迟的盛长中期追肥利用率最高,为45.24%,基肥的利用率最低,仅为27.67%。不同时期施入氮素在生姜各器官的分配亦不相同,基肥的氮向主茎、叶的分配相对较多,约占总吸收量的11... 生姜对不同时期施用氮肥的利用率差异较大,本试验结果以施肥较迟的盛长中期追肥利用率最高,为45.24%,基肥的利用率最低,仅为27.67%。不同时期施入氮素在生姜各器官的分配亦不相同,基肥的氮向主茎、叶的分配相对较多,约占总吸收量的11.39%,盛长中期追肥吸收的氮素有65.44%分配于根茎中,盛长初期追肥吸收的氮素在各器官的分配界于基肥与盛长中期追肥之间。对植株氮素来源的分析表明,43.43%的氮素来源于肥料,而56.57%的氮素来源于土壤,可见,土壤氮对生姜的氮素供应有重要作用,因此,培肥地力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氮15 吸收
下载PDF
应用^(15)N对棉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美良 吴建富 +3 位作者 刘经荣 郭成志 邱才飞 占子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7-61,共5页
应用15N示踪方法 ,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N的吸收利用和去向。证明在等N ,P ,K条件下 ,沼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N向生殖器官转移 ,其增产效果比单施化肥显著 ;绿肥与化肥配施和单施化肥产量基本持平。各处理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都低于肥料N ... 应用15N示踪方法 ,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N的吸收利用和去向。证明在等N ,P ,K条件下 ,沼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N向生殖器官转移 ,其增产效果比单施化肥显著 ;绿肥与化肥配施和单施化肥产量基本持平。各处理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都低于肥料N ,约占 3 7.4 4%~ 4 3 .66% ,但单施化肥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棉株营养器官累积土壤N的比例各处理都大于生殖器官 ,而累积的肥料N正好相反 ,说明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较高 ,而后期对肥料N的依赖性较高 ,为棉花生产重施花铃肥提供了依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单施化肥 2 .5~ 3倍 ,而损失率后者为前者的 1 .4~ 1 .6倍 ,其生态效益差异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流向 素吸收利用 棉田生态系统 氮15 化肥 有机肥
下载PDF
中后期追施^(15)N对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2
7
作者 单玉华 王余龙 +4 位作者 黄建晔 安藤丰 山本由德 董桂春 周小冬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18-21,共4页
在田间条件下 ,采用 1 5 N微区法 ,研究中、后期施肥对稻株体内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1随着氮肥施用时期的推迟 ,茎、叶等营养器官干物重明显下降 ,而穗干物重下降幅度较小 ,且其占全株干重的比例提高。 2稻株含氮率随氮肥... 在田间条件下 ,采用 1 5 N微区法 ,研究中、后期施肥对稻株体内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1随着氮肥施用时期的推迟 ,茎、叶等营养器官干物重明显下降 ,而穗干物重下降幅度较小 ,且其占全株干重的比例提高。 2稻株含氮率随氮肥施用时期推迟有提高的趋势 ;与施促花肥相比 ,施用粒肥绿叶及叶鞘中的氮素积累量明显下降 ,而茎、穗中氮累积量则略有增加。 3在稻株不同器官中 ,穗、绿叶 (包括叶鞘 )对穗粒肥氮的积累能力最强 ,但随穗粒肥施用时期的推迟 ,穗部积累的肥料氮及其占全株的比例增加 ,而绿叶则呈相反的趋势。 4稻株对促花肥、保花肥、粒肥氮的回收率 (利用率 )分别为 32 .7%、30 .0 %及 2 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素积累 素分配 素回收率 穗肥 粒肥 氮15微区法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周瑞庆 陈开铁 +3 位作者 李合松 黄剑良 邹应斌 萧光玉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665-669,共5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的试验表明:水稻所吸收的氮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所施的肥料氮;分次施比一次施,肥料氮所占比重下降;营养生长期吸收的肥料氮有74.1%集中于茎叶,而生殖生长期有63.4%集中于籽粒;土壤AN值和吸收的土壤氮与... 应用^(15)N示踪技术的试验表明:水稻所吸收的氮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所施的肥料氮;分次施比一次施,肥料氮所占比重下降;营养生长期吸收的肥料氮有74.1%集中于茎叶,而生殖生长期有63.4%集中于籽粒;土壤AN值和吸收的土壤氮与产量相关,与吸收肥料氮和肥料利用率无关;以2次施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15 吸收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品种大豆的三种氮源吸收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戴建军 程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4-229,共6页
试验中以3 个大豆品种为供试作物, 设两个氮水平。试验结果证明施氮水平由 N1 增加到 N2 时, 3 个品种大豆全株的全氮积累随之增加, 其中3 种氮源也分别有所增加。在 N1 和 N2 两种氮水平下, 3 个品种大豆全株中对3 ... 试验中以3 个大豆品种为供试作物, 设两个氮水平。试验结果证明施氮水平由 N1 增加到 N2 时, 3 个品种大豆全株的全氮积累随之增加, 其中3 种氮源也分别有所增加。在 N1 和 N2 两种氮水平下, 3 个品种大豆全株中对3 种氮源的积极累量和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壤 肥料 氮15示踪技术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和^(15)N技术的湿地土壤氮素空间运移理论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志高 刘景双 +1 位作者 姜艳艳 王金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6期347-351,共5页
地统计学是探讨自然环境要素空间异质性的有效工具,它适合于定量研究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变异特征。湿地土壤氮素是时空连续的变异体,不论尺度大小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而其变量又属于区域化变量,同时具有随机性和结构性特征。因15... 地统计学是探讨自然环境要素空间异质性的有效工具,它适合于定量研究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变异特征。湿地土壤氮素是时空连续的变异体,不论尺度大小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而其变量又属于区域化变量,同时具有随机性和结构性特征。因15N示踪技术能够示踪氮素物质的踪迹,而用15N标记的示踪体在湿地土壤中运移时所产生的丰度变化又具有空间异质性,故可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来定量探讨湿地土壤氮素的空间运移。在此,就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氮15技术 湿地 土壤 空间异质性 空间运移理论
下载PDF
^(15)N天然丰度法测量豆科牧草共生固氮的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允寅 陈明 +4 位作者 马昌燐 王志东 侯景琴 张丽红 骆永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无氮营养液砂培7个品种苜蓿茎叶的固氮分馏因数β值为1.0000~1.0015(δ^(15)N为-0.05~-1.47‰),白三叶、绿豆和银合欢的β值分别为0.9979、0.9983和1.0018(δ^(15)N分别为2.15、1.74及-1.81‰)。根据^(45)N天然丰度的变化,估测了田间... 无氮营养液砂培7个品种苜蓿茎叶的固氮分馏因数β值为1.0000~1.0015(δ^(15)N为-0.05~-1.47‰),白三叶、绿豆和银合欢的β值分别为0.9979、0.9983和1.0018(δ^(15)N分别为2.15、1.74及-1.81‰)。根据^(45)N天然丰度的变化,估测了田间生长苜蓿的固氮能力,表明6个品种的共生固氮能力不同。格洛里及润布勒苜蓿两品种最高,保定、阿尔贡奎因及明托苜蓿3个品种次之,秘鲁苜蓿最低。苜蓿不同时期的固氮活性有变化,6、7月间固氮活性达高峰。根据所测豆科牧草茎叶的δ^(15)N值,可以对豆科牧草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水平上的固氮研究,以筛选高效固氮牧草和检测野生固氮资源。本文还对不固氮参照植物和不同方法对%Ndfa估计位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豆科 共生固 氮15 天然丰度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豫东潮土区冬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贵宝 张桂兰 +2 位作者 孙克刚 李传文 姜鸿启 《土壤肥料》 CSCD 1995年第1期32-34,共3页
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小区与微区试验的籽粒产量结果规律一致,底追喷处理产量最高。植株吸收利用了41.2%-50.8%的肥料氮,其余部分属于土壤残留和损失。底追喷处理虽然吸收利用肥科氮的比例低于全底处理,但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小区与微区试验的籽粒产量结果规律一致,底追喷处理产量最高。植株吸收利用了41.2%-50.8%的肥料氮,其余部分属于土壤残留和损失。底追喷处理虽然吸收利用肥科氮的比例低于全底处理,但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最高,损失最低。分析土壤表明:88.5%一93.7%的残留氮集中在0-20em土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15示踪 冬小麦 施肥
下载PDF
^(15)N在苹果氮素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9
13
作者 顾曼如 《中国果树》 1990年第2期46-48,共3页
利用^(15)N标记的氮肥进行氮的吸收、运转、分配习性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由于^(15)N标记化合物的价格较贵,为了达到其经济有效的目的,必须明确其应用丰度及施用数量。国内对大田作物进行示踪的研究表明,利用丰度为5~10%的^(1... 利用^(15)N标记的氮肥进行氮的吸收、运转、分配习性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由于^(15)N标记化合物的价格较贵,为了达到其经济有效的目的,必须明确其应用丰度及施用数量。国内对大田作物进行示踪的研究表明,利用丰度为5~10%的^(15)N标记化合物,每盆施200~300mg即可达到预期效果;但是,有关苹果的试验报道很少。根据我们1981~1986年在苹果树上所做的^(15)N示踪试验,现将施用^(15)N标记化合物的丰度与数量总结如下,供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施肥 素营养 氮15 应用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甜峰葡萄对肥料氮的利用、分配和平衡 被引量:7
14
作者 房耀兰 陈宏懋 +3 位作者 刘淑荣 贾志福 赫崇岩 王庆 《葡萄栽培与酿酒》 1994年第4期17-19,共3页
甜峰葡萄中氮大部分来自土壤,定植后第一年植株中肥料N占33.50~42.%,第二年只有28.54~34.75%;肥料N第一年80%以上分配在根和枝蔓中,第二年50%左右分配在果穗中;施肥量增加,氮素利用率降低;二次施... 甜峰葡萄中氮大部分来自土壤,定植后第一年植株中肥料N占33.50~42.%,第二年只有28.54~34.75%;肥料N第一年80%以上分配在根和枝蔓中,第二年50%左右分配在果穗中;施肥量增加,氮素利用率降低;二次施肥比一次施肥有利于对氮素的利用。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峰葡萄 利用率 肥料 氮15 葡萄
下载PDF
应用^(15)N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苯醌──蛋白质聚合物的氮素形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励励 文启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氮15 固体核磁共振 苯醌 蛋白质 聚合物 土壤
下载PDF
稻秆(^(15)N)和尿素(^(15)N)单施或混施时,水稻对标记氮的吸收与1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志武 卢仁骏 +1 位作者 朱义贵 李敏怀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58-63,共6页
水稻盆栽试验表明,稻秆或尿素做基肥,单独施用时稻秆15N的当季利用率(<18.6%)低于尿素,但有较高的土壤残留(>45.8%);增加稻秆用量,水稻对其15N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增加尿素用量则会显著增加水稻对其15N... 水稻盆栽试验表明,稻秆或尿素做基肥,单独施用时稻秆15N的当季利用率(<18.6%)低于尿素,但有较高的土壤残留(>45.8%);增加稻秆用量,水稻对其15N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增加尿素用量则会显著增加水稻对其15N的吸收。在最高分蘖期,水稻已吸收了其能利用的尿素氮的大部分和稻秆氮的一半左右。两种肥料混合的C/N比为15时,尿素用量增加,其15N水稻利用率变化不大。添加尿素使稻秆15N的利用率显著增大,而它的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则有所减少;随混合把料用量的增加,稻秆15N的利用率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其损失率则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尿素 稻秆 氮15
下载PDF
电超滤法(EUF)浸提测定^(15)N标记植物残体有机氮和无机氮的转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福利 T 阿培尔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45-48,共4页
采用电超滤法浸提土壤,分析浸提液中的N—NH+4、N—NO-3和有机氮。测试土壤采自德国汉森的斑状砂土,用 ̄(15)N标记的植物残体(油菜)施入土壤,20℃恒温培养80天,以不施(油菜)为对照,培养期间共取样12次。... 采用电超滤法浸提土壤,分析浸提液中的N—NH+4、N—NO-3和有机氮。测试土壤采自德国汉森的斑状砂土,用 ̄(15)N标记的植物残体(油菜)施入土壤,20℃恒温培养80天,以不施(油菜)为对照,培养期间共取样12次。结果表明,EUF法对 ̄(15)N标记的有机N的浸提能力比土壤全N中的有机N的浸提能力高出7.7倍。EUF浸提的有机氮比率较常规浸提过程的更高。前40天,培养试验中38%的有机氮被矿比,其后没有发生大的矿化。标记的有机氮的矿化在第2天达到高峰之后一直减少,直到第40天,随后处于稳定状态。标记的EUF有机氮对标记的无机N只有很微小的积累。标记的有机氮主要在第2~9天减少,但大约80%的标记无机氮在9天后明显增加。原土氮的矿化过程是明显的零级动力学,基础浓度任何时候不限制矿化。说明易矿化氮化合物总是不断得到土壤相对稳定的有机氮的补充。如果稳定状态在N矿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话,就不可希望EUF浸提的易矿化有机氮的减少。通过氮矿化库的变化量对预测氮矿化更重要,因此,寻找适当的矿化指标来制约土壤有机氮形式和变化量显得更为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15标记 有机 无机 电超滤法
下载PDF
苜蓿共生固氮量的测定:^(15)N天然丰度法与^(15)N低丰度示踪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允寅 陈明 +5 位作者 马昌燐 王志东 侯景琴 卢欣石 申玉龙 江玉林 《核农学通报》 1993年第2期79-84,共6页
62个表土样品测定表明,农田、草地与林地的全氮含量分别为0.11%,0.14%和0.26%;其δ^(15)N值分别为8.48‰,6.48‰和4.02‰。无论不施氮肥,还是施天然丰度的氮肥或施低丰度^(15)N标记肥,牧草茎叶的δ^(15)N值所发生的变化均反映了施N... 62个表土样品测定表明,农田、草地与林地的全氮含量分别为0.11%,0.14%和0.26%;其δ^(15)N值分别为8.48‰,6.48‰和4.02‰。无论不施氮肥,还是施天然丰度的氮肥或施低丰度^(15)N标记肥,牧草茎叶的δ^(15)N值所发生的变化均反映了施N对它们吸收肥料氮、土壤氮和空气氮的影响。用^(15)N天然丰度法、^(15)N低丰度示踪法与全氮差值法评估了苜蓿共生固氮贡献。比较了三种方法测定%Ndfa值的标准误与变异系数,^(15)N示踪技术优于全氮差值法;少量低丰度^(15)N标记肥的施入降低了茎叶δ^(15)N值测定的变异系数,提高了测定田间苜蓿共生固氮量的精度与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共生固 测定 氮15示踪
下载PDF
利用^(15)N研究谷子对有机肥中氮的吸收利用初报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家荣 郑兴耘 +1 位作者 温贤芳 刘保军 《核农学通报》 1994年第1期35-37,共3页
^(15)N示踪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硫酸铵,谷子对其中氮的利用率为34.96%;配施苜蓿、牛厩肥和羊厩肥,硫酸铵的氮利用率分别为40.47%,44.35%和44.18%,分别提高了5.51%,9.39%和9.22%;苜蓿、牛厩肥和羊厩肥中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0.12%,9.1... ^(15)N示踪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硫酸铵,谷子对其中氮的利用率为34.96%;配施苜蓿、牛厩肥和羊厩肥,硫酸铵的氮利用率分别为40.47%,44.35%和44.18%,分别提高了5.51%,9.39%和9.22%;苜蓿、牛厩肥和羊厩肥中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0.12%,9.10%和9.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利用率 谷子 氮15示踪
下载PDF
^(15)N天然丰度法对中山草地牧草固氮的初评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明 姚允寅 张希忠 《核农学通报》 1994年第2期77-80,共4页
测定了中山地区火烧坪示范草场品种试验地不同牧草茎叶的δ^(15)N值。羊茅黑麦草、紫羊茅、鸭茅和虉草均可作为该地区估测豆科牧草固氮能力的不固氮参照牧草。^(15)N天然丰度法估测结果表明,百脉根83-412、Cree、Mirabel、马库品种,红... 测定了中山地区火烧坪示范草场品种试验地不同牧草茎叶的δ^(15)N值。羊茅黑麦草、紫羊茅、鸭茅和虉草均可作为该地区估测豆科牧草固氮能力的不固氮参照牧草。^(15)N天然丰度法估测结果表明,百脉根83-412、Cree、Mirabel、马库品种,红三叶吉林。巴东、Ⅰ-196品种以及白三叶Crau品种,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15 天然丰度 牧草 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