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申曲到沪剧:民国沪剧同业组织与沪剧改良
1
作者 艾立中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1,共10页
民国时期上海的沪剧同业组织是沪剧艺人的联合体。沪剧同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和沪剧研究会两个阶段,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需要依据史实客观评价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改良的作... 民国时期上海的沪剧同业组织是沪剧艺人的联合体。沪剧同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和沪剧研究会两个阶段,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需要依据史实客观评价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改良的作用而不宜拔高,各沪剧团和沪剧同业组织共同推动了沪剧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沪剧同业组织 沪剧 改良
下载PDF
为了那“一抹精致深切的乡愁” 对沪剧艺术推广传承的一点思考
2
作者 严蓉 《上海戏剧》 2024年第4期38-39,共2页
起源于浦江两岸田间俚语山歌的沪剧,是以上海方言为表达手段的上海地方戏,被誉为“上海的声音”。沪剧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演绎及传播的内容,除不少源自民间故事传说,或者借鉴学习兄弟剧种的戏目以外,大量说的是“新闻”,唱的是“新闻”。... 起源于浦江两岸田间俚语山歌的沪剧,是以上海方言为表达手段的上海地方戏,被誉为“上海的声音”。沪剧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演绎及传播的内容,除不少源自民间故事传说,或者借鉴学习兄弟剧种的戏目以外,大量说的是“新闻”,唱的是“新闻”。这些“新闻”取材于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风云,不少戏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演绎铺排、变幻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 上海方言 表达手段 浦江两岸 家长里短 沪剧 真人真事 艺术推广
下载PDF
上海人民记得黄宝妹 评原创沪剧《黄宝妹》
3
作者 戴平 祖忠人(摄影) 《上海戏剧》 2024年第3期39-41,共3页
上海文慧沪剧团出品了原创沪剧《黄宝妹》。这个戏让人们重新回忆了上海一个著名的劳动模范的事迹。剧终,93岁高龄的黄宝妹上台,和剧中的“黄宝妹”热烈握手、相拥,这个动作感染了全场观众。沪剧《黄宝妹》是一部有崇高精神、真实感人... 上海文慧沪剧团出品了原创沪剧《黄宝妹》。这个戏让人们重新回忆了上海一个著名的劳动模范的事迹。剧终,93岁高龄的黄宝妹上台,和剧中的“黄宝妹”热烈握手、相拥,这个动作感染了全场观众。沪剧《黄宝妹》是一部有崇高精神、真实感人、流畅优美、具有音乐剧特质的新沪剧,是一朵在沪剧舞台上绽放的“白玉兰”。歌颂一位健在的工人劳模的戏,实在太难写、太难导、太难演了,真人真事,名人名事,来不得虚构编造、夸张升华。这台戏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把黄宝妹写活了,把黄宝妹朴实平凡的工人本色和不平凡的思想境界、气度风采表现出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剧 黄宝妹 音乐剧 崇高精神 白玉兰 矛盾冲突 思想境界 真人真事
下载PDF
浅析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以上海沪剧为例
4
作者 严蓉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7期75-77,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的传统戏剧类非遗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藏。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冲击,沪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的传统戏剧类非遗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藏。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冲击,沪剧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困境。本文以沪剧为例,梳理其渊源、特点和保护现状,针对其发展困境探索有效保护沪剧的对策建议,为其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思路,实现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社会发展和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 沪剧 传承保护
下载PDF
从一个理念到一台大戏——沪剧《同舟》创作谈
5
作者 徐正清 周云汇(整理)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支持,由长宁沪剧团创作演出的沪剧大戏《同舟》于3月23-27日在虹桥艺术中心首度亮相。这是戏曲舞台上第一部表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型作品。为了解该剧... 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支持,由长宁沪剧团创作演出的沪剧大戏《同舟》于3月23-27日在虹桥艺术中心首度亮相。这是戏曲舞台上第一部表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型作品。为了解该剧“从一个理念到一台大戏”的创作历程,《上海艺术评论》采访了该剧编剧徐正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作品 艺术评论 戏曲舞台 剧本创作 发展基金会 上海市长宁区 沪剧 同舟
下载PDF
论红色经典戏剧作品的版权问题——以沪剧《芦荡火种》版权归属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寿步 《电子知识产权》 CSSCI 2006年第10期55-58,共4页
关键词 《芦荡火种》 戏剧作品 版权归属 版权问题 红色经典 沪剧 经典作品 职务作品
下载PDF
民俗学视野下的沪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曹凌燕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345-349,共5页
民俗与文艺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沪剧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生成、发展与艺术形态的演变无不与上海的地域民俗密切相关。沪剧的生成具有深厚的民俗学渊源,沪剧的前身——花鼓戏在上海民间迎神赛会的民俗活... 民俗与文艺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沪剧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生成、发展与艺术形态的演变无不与上海的地域民俗密切相关。沪剧的生成具有深厚的民俗学渊源,沪剧的前身——花鼓戏在上海民间迎神赛会的民俗活动中得以繁衍;城市新民俗环境下的自我调适,使沪剧实现了由农村进入城市后的顺利转型;独具个性的上海都市民俗文化,制约、影响着沪剧的发展走向,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演剧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民俗艺术 沪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 地域文化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新版沪剧“家”观后
8
作者 陈思和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17,共1页
看了新版沪剧《家》,总的感觉蛮好。和传统沪剧相比,这一版的创新力度还是蛮大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关键词 沪剧 《家》 创新 浪漫主义 传统唱腔 演唱艺术
下载PDF
探微吴地滩簧的流变与传播——兼谈锡剧与沪剧的同宗音乐现象
9
作者 李晓春 《北方音乐》 2013年第6期148-150,共3页
滩簧,在两百多年的历史流变中,因其纵横交错的时空传播,逐渐与吴地各区域的民间音乐、方言土语相结合,形成了各具民间特色的滩簧腔戏。在这个过程中,锡剧与沪剧形成了传统音乐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同宗音乐现象。
关键词 滩簧 流变 锡剧 沪剧 同宗音乐
下载PDF
越、锡、沪剧唱腔的共性特点探析
10
作者 杨瑞庆 《民族音乐》 2013年第2期22-23,共2页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又异彩纷呈,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分别孕育出既古老又年轻的3个地方戏剧种——越剧、锡剧、沪剧。说它古老,因为这3种地方戏都扎根于当地历史悠久的民歌土壤中;说它年轻,因为这3种地...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又异彩纷呈,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分别孕育出既古老又年轻的3个地方戏剧种——越剧、锡剧、沪剧。说它古老,因为这3种地方戏都扎根于当地历史悠久的民歌土壤中;说它年轻,因为这3种地方戏都完善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3种地方戏曲调优美,唱腔丰富,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欢迎。越剧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它发端于20世纪初,从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来,由于角色大都是女子扮演,也称“女子文戏”。越剧唱腔有“吟哦调”、“四工调”,“弦下调”,以“尺调”最为完善、最为常用。锡剧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的农村,也称“常锡文戏”。由于采用无锡方言演唱,所以后来定名为锡剧,唱腔长于抒情,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再演变成委婉、动听的锡剧。常用的唱腔有“簧调”、“玲玲调”、“大陆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剧 唱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沪剧 戏曲艺术 无锡方言 长江三角洲 地方戏
下载PDF
沪上明星唱沪剧 一曲乡音一份情
11
作者 一明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0-30,共1页
7月21日,尽管寒暑表的水银柱达到了令人生畏的36℃,可逸夫舞台门前观众的狂热程度居然远远超过气温.等退票的把剧场围了个里外三层,有的索性到十几米外的路口"阻击",票价就像人民广场上的风筝,扶摇直上、迭创新高.场内,"... 7月21日,尽管寒暑表的水银柱达到了令人生畏的36℃,可逸夫舞台门前观众的狂热程度居然远远超过气温.等退票的把剧场围了个里外三层,有的索性到十几米外的路口"阻击",票价就像人民广场上的风筝,扶摇直上、迭创新高.场内,"艺坛明星唱沪剧"演出拉开帷幕,台上众星云集,精彩纷呈;台下掌声笑声,经久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剧 “艺坛明星唱沪剧 2005年 袁派艺术
下载PDF
“上海气质”的舞台呈现——沪剧《敦煌女儿》
12
作者 孙红侠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2期20-21,共2页
《敦煌女儿》是一部有“上海气质”的作品。这部作品和上海沪剧院即将推出的《董竹君》一样,体现出沪剧——这个上海本土剧种,着力打造地方文化、树立地方形象,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上海故事的用力所在。从沪剧这个剧种的历史与发展的角度看... 《敦煌女儿》是一部有“上海气质”的作品。这部作品和上海沪剧院即将推出的《董竹君》一样,体现出沪剧——这个上海本土剧种,着力打造地方文化、树立地方形象,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上海故事的用力所在。从沪剧这个剧种的历史与发展的角度看,《敦煌女儿》也是一部从素有“西装旗袍戏”之称的市民戏曲向现代化都市戏剧过渡的作品,它接续了《雷雨》《邓世昌》《家》等沪剧现代戏佳作的创作原则,也将为《董竹君》和其后的作品积累更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剧 地方 剧种 上海 女儿 作品 敦煌
下载PDF
主旋律作品更要好看动听——沪剧新版《上海老师》的修改排练侧记
13
作者 褚伯承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7,共2页
这几天秋老虎肆虐申城,天气闷热得使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在上海沪剧院的排练场,演员们却把高温带来的烦躁疲倦都抛到脑后。一台反映上海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义务执教感人事迹的大型现代沪剧新版《上海老师》正在这里日以继夜加紧排练... 这几天秋老虎肆虐申城,天气闷热得使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在上海沪剧院的排练场,演员们却把高温带来的烦躁疲倦都抛到脑后。一台反映上海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义务执教感人事迹的大型现代沪剧新版《上海老师》正在这里日以继夜加紧排练。这个戏将作为上海沪剧院向党的“十六大”献礼的重点剧目于10月份起在逸夫舞台与观众见面,并将参加为迎接“十六大”而举行的全市优秀剧目的展演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沪剧 沪剧 《上海老师》 排练工作 地方剧 戏剧创作
下载PDF
红灯情,四十载青春依然——上海沪剧院重排经典现代剧《红灯记》
14
作者 褚伯承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6-26,共1页
沪剧《红灯记》是沪剧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现代剧。1962年,它由上海沪剧院的组成单位之一、原爱华沪剧团的凌大可和夏剑青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成。当时,著名沪剧演员凌爱珍、袁滨忠和韩玉敏分别在戏中扮演李奶奶、李玉... 沪剧《红灯记》是沪剧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现代剧。1962年,它由上海沪剧院的组成单位之一、原爱华沪剧团的凌大可和夏剑青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成。当时,著名沪剧演员凌爱珍、袁滨忠和韩玉敏分别在戏中扮演李奶奶、李玉和及李铁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沪剧 《红灯记》 现代沪剧 戏曲创作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上海沪剧演出场所变迁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寿胜 解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8-25,共8页
上海的沪剧先后经历了花鼓戏、本地滩簧、申曲沪剧时期,与之相对的演出场所同样也经历了郊县的茶楼酒肆或农村高台、城区茶楼、城市游乐场等变化。上海沪剧演出场所的变迁,为沪剧剧目的趋新、舞台艺术的革新以及沪剧音乐的改善等提供了... 上海的沪剧先后经历了花鼓戏、本地滩簧、申曲沪剧时期,与之相对的演出场所同样也经历了郊县的茶楼酒肆或农村高台、城区茶楼、城市游乐场等变化。上海沪剧演出场所的变迁,为沪剧剧目的趋新、舞台艺术的革新以及沪剧音乐的改善等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沪剧艺术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剧 演出场所 近代 上海
下载PDF
沪剧短视频对青年上海城市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可 邓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5,共8页
沪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射出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城市理念,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文结合卷入度理论、霍夫兰说服理论、详尽可能性模型和符号学认同理论,通过对沪剧卷入度、信息内容丰富度、信源公信力、... 沪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射出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城市理念,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文结合卷入度理论、霍夫兰说服理论、详尽可能性模型和符号学认同理论,通过对沪剧卷入度、信息内容丰富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传播热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沪剧短视频对青年群体上海城市认同影响的因素,建立沪剧短视频对青年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机制。本文创新性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切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以量化研究的方法对模型配适性和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剧 短视频 城市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陈甦萍,走过三十年 记著名沪剧演员陈甦萍 被引量:1
17
作者 褚伯承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共4页
1980年7月的一天,笔者走访长宁沪剧团,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正躲在角落偷偷哭泣。剧团领导说,她叫陈甦萍,二十来岁,进团虽只有一年多,已先后在《秋海棠》等5台大戏中挑大梁,受到观众好评。团里出了这么一个新秀,本是一件值得... 1980年7月的一天,笔者走访长宁沪剧团,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正躲在角落偷偷哭泣。剧团领导说,她叫陈甦萍,二十来岁,进团虽只有一年多,已先后在《秋海棠》等5台大戏中挑大梁,受到观众好评。团里出了这么一个新秀,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因陈甦萍的出挑,影响到个别中年演员的上台机会,遭到一些忌恨和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员 沪剧 《秋海棠》 剧团
下载PDF
精彩改编为经典加分 谈赴京演出的新版沪剧《雷雨》 被引量:1
18
作者 褚伯承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35,共3页
在沪剧院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赴京演出的三个戏中,《雷雨》无疑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台。不仅因为这个剧目沪剧改编早,影响广,观众熟悉,而且这次投入的力量也最大,即延请名编名导,重起炉灶,重新编排,重新加工,所以终于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雷雨》 改编 沪剧 演出 加分 百年诞辰 剧目
下载PDF
京剧《沙家浜》对沪剧《芦荡火种》的侵权与改编得失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锡山 《上海戏剧》 1997年第2期17-19,共3页
京剧《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这是戏曲界和学术界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1993年初版、1994年1月重印(印数共8,000册)的《汪曾祺文集》戏曲剧本卷中的《沙家浜》却只字未提改编的原作——沪剧《芦荡火种》和原作者文牧等,而只是... 京剧《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这是戏曲界和学术界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1993年初版、1994年1月重印(印数共8,000册)的《汪曾祺文集》戏曲剧本卷中的《沙家浜》却只字未提改编的原作——沪剧《芦荡火种》和原作者文牧等,而只是在剧末注明:“本剧系汪曾祺、薛恩厚、肖甲、杨毓珉集体创作,由汪曾祺主要执笔写成”。(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第121页)。1996年10月,北京青年京剧团演出《沙家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家浜》 汪曾祺 沪剧 京剧 原作者 艺术成就 艺术特色 改编者 地方戏 疗养院
下载PDF
深入浅出通俗美——沪剧《罗汉钱》唱词赏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骏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9-39,共1页
罗汉钱!罗汉钱! 为了这个罗汉钱,酸甜苦辣都尝遍. 二十年来心酸事,不敢回想埋心底. 想当初还在娘家里,我与那保安有情义. 偏偏是,自己的婚姻难作主,一定要,父母之命媒妁言.
关键词 罗汉钱 深入浅出 词赏析 通俗美 沪剧 二十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