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7篇文章
< 1 2 2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松造型模式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1
作者 于水情 马金艳 +1 位作者 赵萌萌 邓胜利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166-168,共3页
油松造型不仅能提高苗木的经济价值,不同样式的造型姿态更能提升油松的观赏价值,充分展示其独特的美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目前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通过将油松造型与中国盆景艺术相结合,经过长期学习、反复实践形成挺拔型、... 油松造型不仅能提高苗木的经济价值,不同样式的造型姿态更能提升油松的观赏价值,充分展示其独特的美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目前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通过将油松造型与中国盆景艺术相结合,经过长期学习、反复实践形成挺拔型、基部多出型、匍匐型、飞流型、苍虬型、组合型6种油松造型模式,并分析了油松造型的价值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总结出造型油松在园林景观中常用的4种应用方式,以期为油松苗木造型及造型油松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油松 造型模式 价值 作用 应用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结构调整的响应研究
2
作者 法蕾 裴顺祥 +6 位作者 杜满义 马淑敏 吴莎 吴迪 王海霞 李佳林 许基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整能够降低土壤的pH值,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而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结构调整后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显著增加,多样性较对照样地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结构调整前后的油松人工林微生物类群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分析,pH、总氮、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结构调整后的油松人工林样地仍处于恢复期,微生物类群结构与未调整样地相比具有相似性,但调整后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更为丰富,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增加使得土壤中固氮菌的比例提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向有助于有机质分解的方向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结构调整 目标树经营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光质和光强变化对油松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3
作者 刘平 李昕烨 +2 位作者 潘丽莹 曹宝慧 王玉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9,117,共9页
为研究不同光质和光强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培育5个月的油松容器苗为材料,设置红蓝绿混合光源(red∶blue∶green=6.5∶1.2∶2.3)、红蓝混光光源(red∶blue=5∶1)和全光谱植物生长灯作对照处理,分别在RGB和RB光源条件下50 cm处设置光... 为研究不同光质和光强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培育5个月的油松容器苗为材料,设置红蓝绿混合光源(red∶blue∶green=6.5∶1.2∶2.3)、红蓝混光光源(red∶blue=5∶1)和全光谱植物生长灯作对照处理,分别在RGB和RB光源条件下50 cm处设置光子通量为90、150、210μmol·m^(-2)·s^(-1)的3个不同光照强度对油松幼苗继续补光4个月,揭示不同光质和光强对油松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RB和RGB光质处理下除W1处理外,油松幼苗苗高和地径均高于CK,达到油松1年生播种苗的一级苗木标准。RGB处理下光照强度为210μmol·m^(-2)·s^(-1)时油松幼苗的苗高与地径最大,分别是CK处理的149.44%和152.00%。2)RB和RGB光质处理下整株干重、根冠比、根分配率及壮苗指数均在光照强度为210μmol·m^(-2)·s^(-1)时最高。3)RB光质处理下光照强度为150μmol·m^(-2)·s^(-1)时油松幼苗的淀粉含量变化明显,RGB光质处理下光照强度为210μmol·m^(-2)·s^(-1)时油松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最多,且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之间的转化相对稳定。4)RB和RGB光质处理下油松幼苗整株生物量、地径和苗高与淀粉含量存在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幼苗 光质 光强 生长指标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刘阳 王鹤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2,共11页
【目的】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针叶树种,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油松的生态特征及分布边界,探索油松的最佳造林区,了解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为气候变化背景... 【目的】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针叶树种,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油松的生态特征及分布边界,探索油松的最佳造林区,了解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规划油松的造林和经营方案提供支持。【方法】基于油松人工林在中国地区221条有效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结合ArcGIS,运用MaxEnt模型模拟气候变化情景下油松人工林的潜在分布,确定制约油松人工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和适宜区间,预测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地理分布及面积的变化。【结果】(1)MaxEnt模型的AUC值达到0.955,说明模拟的结果可靠。(2)当前油松人工林在我国的适生区面积为98.90×10^(4) km^(2),集中分布在秦岭以北的地区,包括太行山、黄土高原、燕山和辽西等山地。影响油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和海拔。其中,最暖季度降水量是影响油松人工林分布的首要因子,适宜范围为223~389 mm。最干季度平均温度的范围为-5~5℃,最冷月最低温度的范围为-14.5~-3.5℃,适合油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在100~2 100 m之间。(3)从1931—2020年的变化趋势来看,油松适生区的南界基本没发生变化,一直是岷山—秦岭—大巴山一线,向西到达祁连山南端和贺兰山东南侧,并没有向西北扩张。而油松适生区的北界却一直向北延伸,纬度大概向北扩张3.5°,高适生区重心同样也向北迁移。因此油松适生区面积一直呈增加的趋势。(4)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来看,在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两个时期,油松的潜在适生区继续呈现向北迁移的趋势,高适生区面积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油松适生区向北扩张,同时在黄土高原和秦岭地区高适生区呈现破碎化,引种栽培油松时需谨慎。在燕山北部和辽宁西部的高适生区范围比较稳定,适合继续扩大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油松人工林 适生区 最大熵模型 历史分布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地区林业种植工程中油松幼林抚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万静 《河北农机》 2024年第9期127-129,共3页
甘肃小陇山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生态敏感与林业资源丰富的区域。油松作为该地区主要的林木品种,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提高甘肃小陇山地区油松幼林成活率与生长质量,本研究以甘肃小... 甘肃小陇山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生态敏感与林业资源丰富的区域。油松作为该地区主要的林木品种,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提高甘肃小陇山地区油松幼林成活率与生长质量,本研究以甘肃小陇山地区为例,系统研究了油松幼林生长环境与抚育技术。详细分析了油松幼林在该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与性质及水分状况,探讨了选种与育苗、定植技术、修枝与防火割草、测土施肥、合理间作、透光抚育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抚育管理措施。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综合抚育技术方案,可显著提高油松幼林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可为甘肃小陇山地区或其他具有相似环境条件的地区油松种植工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种植工程 油松幼林抚育 油松定植技术
下载PDF
山西省宁武县建庄油松梢小蠹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调查研究
6
作者 龚梅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54-56,共3页
于2020年至2021年,在不同林龄、不同树势、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郁闭度下开展了山西省宁武县油松林建庄油松梢小蠹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建庄油松梢小蠹在宁武县1年发生2代。宁武县受建庄油松梢小蠹危害的油松林多为林龄1... 于2020年至2021年,在不同林龄、不同树势、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郁闭度下开展了山西省宁武县油松林建庄油松梢小蠹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建庄油松梢小蠹在宁武县1年发生2代。宁武县受建庄油松梢小蠹危害的油松林多为林龄15 a左右的幼龄林,林龄小于10 a和大于25 a的油松林基本不受害。平均有虫株率受树势、立地条件、郁闭度影响较大,油松树势越弱、立地海拔越高、林分郁闭度越小,平均有虫株率越高。50%乐果乳油100倍液和40%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均对建庄油松梢小蠹成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建庄油松梢小蠹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油松抗旱生理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刘青 徐肖阳 +4 位作者 王云霞 曾岩 冒吉荣 刘莹 王国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目的]探究水土保持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在水分胁迫下的抗旱生理特性,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年生油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水分胁迫处理,分别为对照组(CK)、轻度胁迫(RE25%)、中度胁迫(RE5... [目的]探究水土保持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在水分胁迫下的抗旱生理特性,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年生油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水分胁迫处理,分别为对照组(CK)、轻度胁迫(RE25%)、中度胁迫(RE50%)和重度胁迫(RE75%),分析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后油松幼苗的生长特性、水力功能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与CK相比,经过20个月的RE50%和RE75%处理后油松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19.1%和37.0%,地下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3.7%和23.9%。(2)CK、RE25%、RE50%和RE75%处理后油松幼苗新枝的抗栓塞水势阈值分别为-1.43,-2.04,-0.91,-0.58 MPa。(3)与CK相比,经过RE50%和RE75%处理后粗根内的可溶性糖分别显著增加123.3%和121.9%,淀粉分别显著增加15.0%和58.0%,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总量分别显著增加104.0%和83.2%。与CK相比,经过RE75%处理后新枝内脯氨酸显著降低43.0%,K^(+)显著降低23.7%。(4)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各器官内渗透调节物质对水力功能变化的贡献依次为NSC、淀粉、可溶性糖、K^(+)、管胞汁液内的脯氨酸和管胞汁液内的可溶性糖。[结论]轻度水分胁迫提高新枝的抗栓塞能力,而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油松幼苗通过增加根内碳储存维持油松的生长代谢。油松各器官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提高细胞浓度,降低渗透势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研究结果加深对油松抗旱机制的认识,为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水分胁迫 抗旱生理 栓塞脆弱性 渗透调节
下载PDF
添加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8
作者 李顺顺 高健 +6 位作者 李长生 马秀枝 姚慧芳 韩磊 冯辉 冯茹 崔昕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5,133,共7页
为明确添加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人工林地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CK(0)、B1(1%)、B2(3%)、B3(5%)、B4(8%)5个处理,添加量分别为0、5、15、25、40 g。培养... 为明确添加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人工林地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CK(0)、B1(1%)、B2(3%)、B3(5%)、B4(8%)5个处理,添加量分别为0、5、15、25、40 g。培养48 d,采集不同培养时间(0、0.5、1.0、1.5、2.0、4.0、6.0、8.0、10.0、15.0、20.0、25.0、32.0、40.0、48.0 d)的气体样品,测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培养结束后采集土壤样品。结果表明:在0.5~3.0 d内施加各比例生物质炭均促进土壤CO_(2)排放,从第4.0 d开始,施加各比例生物质炭均对土壤CO_(2)排放起抑制作用。施加各比例生物质炭均显著降低了CO_(2)的累计排放量。施加各比例的生物质炭对土壤CH4排放通量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施加8%生物质炭(B4处理)对CH4排放的抑制作用最明显。随着施入生物质炭比例的增大,土壤对CH4的累计吸收量也显著增加。0~1.5 d,施入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N_(2)O排放有促进作用,在3.0~15.0 d时则起抑制作用。1%、3%的生物质炭添加量(B1及B2处理)降低N_(2)O排放量,5%和8%的生物质炭添加量(B3及B4处理)增加N_(2)O排放量。添加生物质炭显著提高大青山油松林土壤pH、全氮、全磷、有机碳、有机质,且生物质炭施加比例越大土壤pH的增加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土壤 生物质炭 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通量 土壤性质
下载PDF
松材线虫侵染对油松的生理生化影响
9
作者 王建国 王建军 +3 位作者 马静怡 姜旭 周志权 石峰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为研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感染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后针叶内一些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规律,以5 a生油松盆栽苗为对象,在接种松材线虫后0,5,10,20,30 d测定油松针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 为研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感染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后针叶内一些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规律,以5 a生油松盆栽苗为对象,在接种松材线虫后0,5,10,20,30 d测定油松针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松材线虫后,油松针叶POD活性整体表现为较低水平,接种后5,20 d处理组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AT活性在接种后30 d显著高于对照组;SOD活性呈现先小幅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接种后30 d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AL活性呈现出持续升高趋势,且在接种后20 d和30 d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接种后10 d达到峰值,在接种后10 d和20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甜菜碱含量总体呈现较高水平,接种后5 d,处理组甜菜碱含量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黄酮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接种后20 d和30 d,处理组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油松幼苗被松材线虫侵染时多种防御酶活性及生理生化物质会发生动态变化,诱导植株产生防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油松 抗氧化酶 生理生化 次生代谢产物
下载PDF
油松SAUR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干旱胁迫表达模式分析
10
作者 燕佳惠 周成城 +1 位作者 钮世辉 李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67,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油松生长素响应基因SAUR家族,分析其基本特征及其在干旱胁迫中的作用,以期为油松及其他针叶树SAUR基因家族功能解析提供参考。【方法】以油松全基因组数据信息为基础,blast比对鉴定出SAUR基因家族,通过生物信息...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油松生长素响应基因SAUR家族,分析其基本特征及其在干旱胁迫中的作用,以期为油松及其他针叶树SAUR基因家族功能解析提供参考。【方法】以油松全基因组数据信息为基础,blast比对鉴定出SAUR基因家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基因结构、氨基酸特性、染色体定位、基因进化、基因功能,并通过RNA-Seq数据分析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1)在油松中共鉴定出66个SAUR家族基因,命名为PtSAUR1~PtSAUR66,其中60个SAUR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多呈现簇状分布。(2)蛋白理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76%的SAUR蛋白呈碱性;亚细胞预测结果显示,74%的SAUR蛋白可定位到细胞核中。(3)油松与银杏和巨杉SAUR基因的共线关系结果显示:与银杏相比,油松与巨杉的同源关系更近。(4)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显示:SAUR家族基因的启动子中预测到多种激素(茉莉酸甲酯、脱落酸、生长素等)、非生物胁迫(低温、干旱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其中茉莉酸甲酯相关的元件数最多,生长素相关的元件数最少。(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油松SAUR家族蛋白可分为7个类群,油松中既存在相近于被子植物的SAUR蛋白,也存在前期分离出来的油松独有的SAUR蛋白。(6)RNA-Seq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油松SAUR基因家族对于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PtSAUR23、PtSAUR59和PtSAUR663个基因成员变化显著,推测为抗旱的关键基因。【结论】油松SAUR家族基因可参与调控干旱胁迫,PtSAUR23、PtSAUR59和PtSAUR66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SAUR基因家族 干旱胁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施氮对不同龄级油松针叶氮磷化学计量的影响
11
作者 王睿 陈姣姣 +4 位作者 姚建忠 强波 李玉松 张芸香 郭晋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58-1767,共10页
【目的】探究缺氮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在树体内的重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揭示各指标随油松龄级变化的规律及对梯度氮添加的响应差异。【方法】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金沙滩林场进行... 【目的】探究缺氮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在树体内的重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揭示各指标随油松龄级变化的规律及对梯度氮添加的响应差异。【方法】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金沙滩林场进行,选择Ⅱ~Ⅴ龄级油松人工林,每个林下设置5个施氮梯度:0、5、10、15、20 g/m^(2),分别模拟对照以及低、适宜、中高、高氮水平。在生长盛期(7月),采集表层土壤和当年新生枝条上的成熟针叶样品,测定碳、氮、磷含量,计算化学计量比,分析油松氮、磷重吸收效率(NRE、PRE)、氮磷养分利用效率(NNUE、PNUE)和氮磷内稳态指数(HN、HP)。【结果】土壤全氮含量影响着各龄级油松新生叶全碳(TC)、全氮(TN)含量及碳氮比(C/N)、碳磷比(C/P),峰值或谷值均出现在土壤全氮含量为0.8~1.0 g/kg范围内。各龄级油松新生叶氮磷比(N/P)随龄级升高呈增加趋势,叶片全磷(TP)含量与土壤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各龄级油松新生叶NRE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下降,NNUE则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PRE较为稳定,但Ⅴ龄级油松PRE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升高变化较为明显;PNUE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缓慢减小。各龄级油松内稳态指数(H)拟合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0.10),且HN均>4,呈稳定状态,除Ⅴ龄级油松HP值为0.999,处于敏态,其余各龄级HP值多在1.951附近浮动,处于弱稳态。【结论】Ⅱ龄级油松对土壤氮含量的变化反应敏感,而较高林龄的油松磷含量变化更显著。各龄级油松氮内稳态指数均大于4,处于稳态,充足的氮养分可以巩固油松氮的稳定性。Ⅲ、Ⅳ龄级油松调节体内营养再吸收利用的能力较强,氮、磷内稳性均较高,而Ⅱ龄级油松对氮的强吸收能力降低了磷的稳定性,Ⅴ龄级油松对磷的再吸收和利用能力较低,Ⅱ、Ⅴ龄级油松磷内稳态指数呈现弱稳态和敏态。因此,土壤氮素水平变化后,应注意幼龄和老龄级油松的磷素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龄级 氮添加 新生叶 碳氮磷化学计量
下载PDF
施氮对油松林新生叶氮磷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2
作者 郑蓉蓉 马江涛 +3 位作者 常天进 杨屹宇 郭晋平 张芸香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8,共8页
探究不同施N量下油松新生叶氮(N)磷(P)养分特征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了解未来环境条件变化如何影响植物养分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3个典型区域气候条件的40年生油松林为对象,设置4个N添加处理[0 g/m^(2)(对照)... 探究不同施N量下油松新生叶氮(N)磷(P)养分特征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了解未来环境条件变化如何影响植物养分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3个典型区域气候条件的40年生油松林为对象,设置4个N添加处理[0 g/m^(2)(对照)、5 g/m^(2)(低)、10 g/m^(2)(中)、15 g/m^(2)(高)],研究N添加引起的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变化与新生叶N、P养分变化的关系,分析其共性作用规律及气候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施N量的增加,中温带半干旱区和暖温带半干旱区新生叶N、P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暖温带半湿润区新生叶N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P含量呈减小趋势;中温带半干旱区和暖温带半干旱区新生叶N、P比(N/P)随施N量的增大而增大,新生叶N/P为4.83~14.14,研究区油松生长受N限制,施N使限制有所缓解,而暖温带半湿润区新生叶全磷(TP)含量和N/P在施N量间差异不显著;2)随着施N量的增加,油松林下土壤全氮(TN)含量显著增大,土壤铵态N(NH_(4)^(+)-N)、硝态N(NO_(3)^(-)-N)和速效P(PO_(4)^(-)-P)均呈增大趋势。新生叶TN与土壤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N/P和NO_(3)^(-)-N呈显著负相关;3)不同气候区域油松林新生叶对N梯度的响应敏感度不同,中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干旱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区新生叶N含量与土壤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斜率分别为6.46>6.06>2.60。暖温带半湿润区油松林新生叶N、P养分含量对施N量的敏感性最低,油松新生叶N含量相比于新生叶P含量更易受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说明油松通过调节N、P养分利用策略应对林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施氮 叶片养分 土壤养分 气候区域
下载PDF
油松主要分布区林分碳储量特征与固碳潜力
13
作者 李畅 任云卯 +2 位作者 刘嘉幸 熊双江 贾忠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1,共7页
根据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结合油松含碳率计算中国油松主要分布区油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分析不同地区、龄组、林种、起源的油松林碳储量分布特... 根据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结合油松含碳率计算中国油松主要分布区油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分析不同地区、龄组、林种、起源的油松林碳储量分布特征与固碳潜力。结果表明:油松5个主要分布区的油松林总面积为243.09万hm^(2)、总蓄积为11175.75万m^(3)、总碳储量为5043.38万t,平均碳密度为20.75 t·hm^(-2)。油松天然林碳储量为1660.14万t,碳密度为25.77 t·hm^(-2)。油松人工林碳储量为3383.24万t,碳密度为18.94 t·hm^(-2)。油松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天然林,占全部碳储量的67.08%。不同龄组中,碳储量最大是油松中龄林,为2032.38万t,占全部碳储量的40.30%;碳储量最小的为过熟林,占全部碳储量的2.32%。油松各龄组平均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种中,碳储量来源主要为防护林及用材林,共为4360.45万t,占全部碳储量的86.46%。5处主要分布区的油松林固碳潜力为5285.63万t,相当于现有油松碳储量的1.88倍,其中,中幼龄林固碳潜力为4904.46万t,是油松林固碳潜力所在。油松林具有明显的固碳增汇能力,其人工林为油松碳库的主体,中幼龄油松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需加强油松人工中幼龄林的抚育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碳储量 碳密度 固碳潜力 森林生物量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和立地对细根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卫朝阳 张建军 +4 位作者 赖宗锐 胡亚伟 赵炯昌 唐鹏 王思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和细根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晋西黄土区植被管理和生态建设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林分密度M1(<2000株/hm^(2))、M2(2000~...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和细根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晋西黄土区植被管理和生态建设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林分密度M1(<2000株/hm^(2))、M2(2000~3000株/hm^(2))、M3(3000~4000株/hm^(2))、M4(4000~5000株/hm^(2))、M5(>5000株/hm^(2)),不同坡度(≤20°、20°~30°、30°~40°)和坡向(阴坡和阳坡)的样地,采用根钻法分层获取0~100 cm土层中的细根,对细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组织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0~10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单峰变化趋势(M4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值606.19 g/m3),不同坡度和坡向条件下细根生物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细根生物量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占比38%以上。(2)随着林分密度增加,0~10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呈单峰变化趋势(M4密度下达到最高值3639.73 m/m^(2)),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M4密度下达到最低值:比根长601 cm/g,比表面积101.09 cm^(2)/g)。坡度和坡向对细根形态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垂直方向上,各林分密度0~4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占比均在60%以上。在0~20 cm土层,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林分密度和土层深度对细根生物量密度和细根形态有显著影响。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根长密度与林分密度、土壤全碳、全氮以及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深度和C∶N显著负相关。比根长、比表面积与林分密度和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深度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林分密度是油松人工林细根特征的关键调控因子,可通过林分管理措施来调整人工林林分密度以及细根生存策略,以此提高油松人工林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为半干旱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细根生物量 细根形态特征 垂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大青山油松林凋落物分解动态的影响
15
作者 李昕桥 吴昊 +3 位作者 梁蕾 马秀枝 李长生 韩晓荣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9-604,共6页
探究模拟气候变暖对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采用开顶式增温室法和原位模拟分解袋法,设置对照和增温两个处理.结果显示经过生长季分解后,增温处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平均损失了初始质量的21.1%,对照组平均损失了初始质量的13.7%... 探究模拟气候变暖对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采用开顶式增温室法和原位模拟分解袋法,设置对照和增温两个处理.结果显示经过生长季分解后,增温处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平均损失了初始质量的21.1%,对照组平均损失了初始质量的13.7%;增温显著降低了凋落物氮残留率(以全氮计),显著增加了凋落物磷残留率(以全磷计),增温和对照处理凋落物氮残留率分别为80.05%和94.37%;磷残留率分别为104.33%和96.42%;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下凋落物的c(C)/c(N)、c(C)/c(P)、c(木质素)/c(N)均存在显著差异;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林内凋落物的分解系数,增温和对照处理凋落物分解系数分别为0.019和0.011.增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油松林凋落物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开顶式增温室法 大青山 油松人工林 凋落物分解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
16
作者 刘宁 王彬 +1 位作者 郑淑霞 李玉桂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6,共8页
以西宁市周边山地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近2年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构建油松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法求解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异方差修正,最后检验所构建的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预测精度及适应性。结果... 以西宁市周边山地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近2年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构建油松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法求解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异方差修正,最后检验所构建的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预测精度及适应性。结果表明: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对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每公顷断面积的预估精度均在93%以上,MSE和TRE值均在±2%以内,卡方检验结果远远小于临界值,预测效果优于独立拟合模型。在油松中幼龄林阶段,胸径、树高和断面积生长均与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正相关;胸径、树高生长对地位级指数更敏感,而断面积生长对林分密度指数更敏感。基于模型预测结果,油松林分胸径快速增长期在5~25 a,年均生长量为0.33 cm;树高快速增长期在5~30 a,年均生长量为0.23 m;断面积在15 a之前增速最快,年均生长量为0.13 m2/hm2。本研究所构建的油松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预测精度高,可用来预测西宁市及相似生态区油松林分胸径、树高和断面积生长,为林分生长及收获预估、科学合理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联立方程组模型 似乎不相关回归法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油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酶活性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海燕 杨制国 +2 位作者 张胜男 黄海广 闫德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目的】研究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酶活性变化过程,为该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34、48、56 a油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样品分层采集,用于土壤化学性质... 【目的】研究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酶活性变化过程,为该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34、48、56 a油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样品分层采集,用于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林龄土壤酶活性变化过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全钾、速效氮则无明显变化。不同林龄0~2 cm土层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中性蛋白酶活性随林龄增加均显著高于对照并具有明显表聚现象,蔗糖酶活性在18 a时活性最高,随后下降。林龄、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7种化学性质在前两轴累积解释土壤酶活性的76.06%,对土壤酶活性影响重要性排序为全氮>速效磷>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钾>速效氮,全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差异的关键因子。【结论】油松人工林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并随林龄增加改善作用增强;同时人工造林56 a时,油松人工林地未出现衰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油松人工林 土壤酶活性 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太行山油松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敏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3期117-120,共4页
山西境内太行山区是本省重要的用材林基地.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 Carr.)是太行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从50年代开始大面积营造油松人工林,其中有几次高潮,迄今发展面积还在扩大.据山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资料,现有油松人工林16.2万hm^2... 山西境内太行山区是本省重要的用材林基地.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 Carr.)是太行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从50年代开始大面积营造油松人工林,其中有几次高潮,迄今发展面积还在扩大.据山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资料,现有油松人工林16.2万hm^2.油松人工林的特点是,树种单一,几乎全是用材林.如壶关县油松林面积占人工林(不含经济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治理对策 太行山区 用材林 生态问题 油松纯林 天然次生林 生物多样性 分类经营 油松
下载PDF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病虫害调查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承陇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8-30,共3页
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是我国暖温带针阔叶林区的地带性群落之一,祁连山是我国油松分布的最西部边缘.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油松林仅分布于东端与连城自然保护区相接壤的古城保护站和处于荒漠边缘的昌岭山保护站一带的阴坡、半阴... 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是我国暖温带针阔叶林区的地带性群落之一,祁连山是我国油松分布的最西部边缘.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油松林仅分布于东端与连城自然保护区相接壤的古城保护站和处于荒漠边缘的昌岭山保护站一带的阴坡、半阴坡中下部,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 m之间,土壤为山地灰褐土.建群乔木层多为油松纯林或油松、山杨混交林[1].林地面积共1 493.9 hm2,蓄积193 894m3.其它保护站只有小片人工林或零星栽植.油松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效益,在维持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油松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更新造林容易,可广泛用于荒山造林、迹地更新和低价值林分改造.保护好现有天然油松林,积极发展油松人工林,对于加快祁连山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步伐,改变云杉纯林面积过大、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结构单一的不良局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近年来对祁连山林区油松林病虫害进行了较系统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病虫害调查 油松 油松人工林 祁连山林区 防治 森林生态系统 油松纯林 林地面积
下载PDF
干扰强度对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
作者 张智婷 刘松涛 +6 位作者 唐宏亮 赵海超 刘晨 蒋鹏程 姚大军 毕君 张丽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88-93,110,共7页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灌木层优势种由北京丁香演替为土庄绣线菊,草本层优势种由东亚唐松草向龙芽草演替,且优势种优势度降低,物种的均衡性增强。随着油松林群落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上升趋势,重度干扰油松林群落中灌木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和无干扰群落存在显著差异,但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重度干扰与无干扰相似度较低,共同物种较少,轻度干扰使油松林灌木物种数量和科数、草本物种数、属数增加。人类活动是林下植被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陀自然保护区 干扰强度 油松 灌木层 草本层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