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烃类矿床盖层中的次生矿化作用
1
作者 Б.,BA 王勋弟 《国外地质与勘测》 1995年第4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油矿床 烃类矿 盖层 次生矿 矿化作用 菱铁矿
下载PDF
原油在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形成中的作用:来自辛辛那提穹窿的证据
2
作者 Kesl.,SE 王登红 《国外地质与勘测》 1995年第3期17-21,共5页
关键词 原油 油矿床 形成 河谷型矿 辛辛那提穹窿
下载PDF
应用地表地球化学方法勘查密西西比河谷型和卡林型矿床
3
作者 S.A.Tedosco 吴学明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1995年第4期27-27,共11页
应用地表地球化学法寻找油气是以测定从深部油气储层渗漏到土壤中的烃类为依据的。内华达州的卡林型矿床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中的石油直接或间接地与该类矿体或含矿地层有关。内华达盆地和伦格区的卤水。
关键词 油矿床 卡林型矿 地表 地球化学法 探矿
下载PDF
香肠状构造是导致矿床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4
《地质科技动态》 1999年第7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油矿床 天然气矿 形成 香肠状构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有机酸来源、分布及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8
5
作者 蔡春芳 梅博文 +2 位作者 马亭 赵红静 方孝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第三系储层油田水实测表明:有机酸浓度高峰值分布于4300m以下及不整合面附近;来源于干酪根热成熟作用、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等;有机酸浓度多占总碱度30%~70%,可达92%,对油田水的... 塔里木盆地寒武—第三系储层油田水实测表明:有机酸浓度高峰值分布于4300m以下及不整合面附近;来源于干酪根热成熟作用、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等;有机酸浓度多占总碱度30%~70%,可达92%,对油田水的pH值影响甚大。油田水中Al浓度在含油层中可高达3.1~5.4mg/L,Al可能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用国际上常用的水—岩反应地化软件SOLMINEQ.88,对石炭、三叠和侏罗系主要造岩矿物溶解—沉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斜长石在储层温度81℃~138℃范围内均可发生溶解作用;低于132℃时,高岭石处于超饱和状态,可沉淀;在有机酸参与下,斜长石溶解是该区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因。这与岩观察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有机酸 来源 分布 成岩作用 油矿床
下载PDF
中国低熟油的几种成因机制 被引量:61
6
作者 王铁冠 钟宁宁 +3 位作者 候读杰 包建平 黄光辉 李贤庆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5-83,共9页
在对国内外文献详尽检索研究基础上,根据对国内9个二级沉积凹陷和5个中、小型盆地的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作者建立了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的陆源有机质、藻类与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以及富硫大... 在对国内外文献详尽检索研究基础上,根据对国内9个二级沉积凹陷和5个中、小型盆地的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作者建立了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的陆源有机质、藻类与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以及富硫大分子(非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油 生源构成 生烃模式 油矿床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60
7
作者 朱扬明 张春明 +3 位作者 张敏 梅博文 金迪威 肖乾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3-108,共6页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生油岩样品饱和烃色质分析表明,重排甾烷随井深出现含量下降的逆转现象,表明热演化不完全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重排甾烷的分布与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关系也不密切,意味着各种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作用无...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生油岩样品饱和烃色质分析表明,重排甾烷随井深出现含量下降的逆转现象,表明热演化不完全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重排甾烷的分布与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关系也不密切,意味着各种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作用无明显差别。经研究发现,重排甾烷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有关。在Pr/Ph小于0.5的缺氧强还原地层中由于甾烯碳骨架的酸性重排作用受到抑制,因而所形成的重排甾烷很少;随Pr/Ph增加,沉积环境变为弱氧化—氧化时,重排甾烷含量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排甾烷 沉积环境 氧化还原 成熟度 油矿床
下载PDF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4
8
作者 李素梅 王铁冠 +2 位作者 张爱云 郭绍辉 张水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2-317,共6页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环境、成熟度、母源、运移作用对该类化合物的可能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可能受控于多种地球化学因素,运移分馏作用与沉积环境可能是控制该类化合物的主要因素。成熟度、原始生源对该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烃中吡咯类含氮水合物在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指相以及成熟度方面有着潜在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沉积环境 原油 地球化学 油矿床
下载PDF
砂岩储层中原油微生物降解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陈传平 梅博文 +3 位作者 易绍金 王大华 金迪威 张春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5-140,共6页
模拟辽河冷东—雷家地区的砂砾岩储层条件,采用该地区的正常原油,在30℃恒温和充氧下以及有营养元素的水溶液中,进行了原油喜氧微生物降解实验。实验表明,经微生物降解后,原油的化学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饱和烃含量下降,沥青质... 模拟辽河冷东—雷家地区的砂砾岩储层条件,采用该地区的正常原油,在30℃恒温和充氧下以及有营养元素的水溶液中,进行了原油喜氧微生物降解实验。实验表明,经微生物降解后,原油的化学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饱和烃含量下降,沥青质、非烃含量上升;水溶液的pH值下降,并在其中检测出了有机酸,可见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原油中的烃类分子被部分转化为水溶性含氧酸性产物。降解实验的油样与取自同一地区的两个重质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比较,两者在组成上极其相近,其结果说明辽河油田的重油成因,是原油遭受了喜氧微生物的降解。实验对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微生物对饱和烃馏分中不同化合物的降解序列为:短链正构烷烃、长链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状烷烃。但当各组分间的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储集层 原油 微生物降解 模拟实验 油矿床
下载PDF
石油侵位对碎屑储集岩成岩序列的影响及其与孔隙演化的关系——以塔西南坳陷石炭系石英砂岩为例 被引量:50
10
作者 王琪 史基安 +1 位作者 肖立新 薛莲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7-101,共5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地区的石炭系石英砂岩为一套分布稳定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在不同地区均具有相似的初始孔隙度。但在成岩期间,由于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在塔西南坳陷内部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即巴楚隆起区和麦盖提斜坡区...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地区的石炭系石英砂岩为一套分布稳定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在不同地区均具有相似的初始孔隙度。但在成岩期间,由于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在塔西南坳陷内部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即巴楚隆起区和麦盖提斜坡区,从而导致石炭系石英砂岩经历了不同的埋藏成岩环境的改造,具体体现在其成岩演化序列上具明显的差异性。在巴楚隆起区石炭系砂岩经历了稳定的持续埋藏成岩环境的改造,其成岩演化序列比较完整,各种成岩矿物的溶解、沉淀均在水-岩两相反应系统中进行,成岩阶段可达晚成岩阶段B期,甚至C期,因此砂岩原生孔隙破坏严重,平均孔隙度小于5%。而在麦盖提斜坡区,石炭系石英砂岩由于埋藏成岩深度始终小于隆起区,因此其成岩阶段多分布在晚成岩A期-B期,特别是石油侵位作用的影响,使成岩反应在水-油-岩三相介质中进行,从而抑制了多数自生粘土矿物的沉淀作用,导致成岩演化序列的不连续性,但同时又保存了许多有效的储集空间,使该区砂岩平均孔隙度保持在7%±,高于隆起区,据此认为麦盖提斜坡区是近期在石炭系砂岩储层中进行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侵位 成岩序列 孔隙演化 石英砂岩 油矿床
下载PDF
原油族组分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被引量:38
11
作者 卢双舫 付晓泰 +2 位作者 陈昕 曲佳燕 薛尚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7-373,共7页
利用等温密封热解实验技术及恒速升温热解实验与PY—GC分析技术的结合,本文分别建立并标定了原油中各族组分,即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族组分成气的过程均可用平行一级反应描述,但不同组... 利用等温密封热解实验技术及恒速升温热解实验与PY—GC分析技术的结合,本文分别建立并标定了原油中各族组分,即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族组分成气的过程均可用平行一级反应描述,但不同组分在平均活化能及活化能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各族组分在地史过程中成气的过程可由各自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这将使原油成气过程的定量、动态描述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矿床 原油族组分 成气 化学动力学模型 天然气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上三叠统的浊流沉积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文厚 周立发 +3 位作者 符俊辉 赵文智 薛良清 靳久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4,共5页
库车坳陷中部上三叠统发育了一套的典型的浊积岩系,既有代表浊流沉积特征的多种底痕构造,又有特征的鲍玛序列,浊流沉积通过坳陷东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陡坡带进入盆地中心,由于晚三叠世处在稳定的坳陷沉降阶段,加之湖盆底部地形... 库车坳陷中部上三叠统发育了一套的典型的浊积岩系,既有代表浊流沉积特征的多种底痕构造,又有特征的鲍玛序列,浊流沉积通过坳陷东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陡坡带进入盆地中心,由于晚三叠世处在稳定的坳陷沉降阶段,加之湖盆底部地形平缓,因而浊积岩系相对较薄,仅发育D相一个浊积岩相,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远源浊积岩。与浊积岩共生的深湖相烃源岩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储集层及盖层十分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油矿床 上三叠统 浊流沉积 地层
下载PDF
伽马蜡烷——水体分层的地球化学标志 被引量:153
13
作者 张立平 黄第藩 廖志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密执安盆地等海相蒸发环境伽马蜡烷的分布表明,伽马蜡烷作为咸水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与高盐度环境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松辽盆地淡水-微咸水环境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表明其形成与湖海沟通引起的水体分层事件有关。伽马蜡烷重碳同位... 密执安盆地等海相蒸发环境伽马蜡烷的分布表明,伽马蜡烷作为咸水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与高盐度环境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松辽盆地淡水-微咸水环境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表明其形成与湖海沟通引起的水体分层事件有关。伽马蜡烷重碳同位素值及微生物学证据均表明了伽马蜡烷的形成与水体分层有关,由于高盐环境往往伴随着密度分层,从而解释了伽马蜡烷经常与高盐环境伴生,但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盐环境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马蜡烷 水体分层 碳同位素 微生物 油矿床
下载PDF
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结合关系——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陆现彩 胡文宣 +3 位作者 符琦 苗德玉 周光甲 洪志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9-77,共9页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样品。然后,分别对这3种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发现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除了吸附于矿物表面外,还吸附于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层的层间,后者主要为碳数相对较低的饱和烃类。这一发现对认识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粘土矿物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可溶有机质 油矿床 烃源岩 油气生成
下载PDF
不同类型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分布、演化和生烃意义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向明菊 史继扬 +1 位作者 周友平 屈定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4-88,共5页
对近代海洋沉积物、泥炭、福山凹陷第三系泥岩、茂名盆地第三系油页岩和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沉积岩剖面等样品中脂肪酸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以低等浮游动植物为主的沉积中,二元肪酸丰度相对比一元酸占优势。随... 对近代海洋沉积物、泥炭、福山凹陷第三系泥岩、茂名盆地第三系油页岩和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沉积岩剖面等样品中脂肪酸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以低等浮游动植物为主的沉积中,二元肪酸丰度相对比一元酸占优势。随深程度增加,沥青中脂肪酸高碳数相对减少,低碳数相对增高,偶碳估势逐渐消失。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埋深2266m的泥岩中发现脂肪酸仍具有偶碳优势,证明沉积有机质中偶碳脂肪酸优势可以保存到生油高峰前的较高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油页岩 沉积物 油矿床 生烃 泥煤
下载PDF
Pb、Sr、Nd同位素体系在石油定年与成因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6
作者 涂湘林 朱炳泉 +3 位作者 张景廉 刘颖 刘菊英 施泽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7-67,共11页
通过对新疆乌尔禾、塔里木盆地印干村等地和贵州西部地区的沥青与干酪根的Pb-Sr-Nd同位素分析工作,对固体同位素在石油与沥青的形成时代及成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根据Pb-Pb等时线,塔里木干酪根岩的形成时代为(63... 通过对新疆乌尔禾、塔里木盆地印干村等地和贵州西部地区的沥青与干酪根的Pb-Sr-Nd同位素分析工作,对固体同位素在石油与沥青的形成时代及成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根据Pb-Pb等时线,塔里木干酪根岩的形成时代为(630±150)Ma和(457±130)Ma;根据Rb-Sr等时线,乌尔禾沥青形成于(286±12)Ma,印干村沥青形成于(852±210)Ma。在成因研究方面,干酪根岩代表了表壳岩的同位素体系特征,而沥青的同位素体系特征表明其与深部来源有关:乌尔禾沥青的来源与再循环地幔源有关,而塔里木的沥青则来源于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r-Nd 同位素体系 干酪根 油矿床 定年
下载PDF
低-中成熟演化阶段芳烃成熟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66
17
作者 陈致林 李素娟 王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2-197,共6页
采用GC-MS配备改性的BPX5石英毛细柱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禹城洼陷禹参2井生油岩剖面,胜利油区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和生油岩样品的芳烃组成。发现芳烃色谱分布特征、脱羟基维生素E的β/α异构体比值、北~苯并荧蒽/苯并(e)... 采用GC-MS配备改性的BPX5石英毛细柱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禹城洼陷禹参2井生油岩剖面,胜利油区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和生油岩样品的芳烃组成。发现芳烃色谱分布特征、脱羟基维生素E的β/α异构体比值、北~苯并荧蒽/苯并(e)芘比值以及2,6+2,7/1,5二甲基萘异构体比值均是沉积物的低—中熟热演化阶段的有效成熟度指标,脱羟基维生素E是低成熟的标志。新参数2,3,6/2,3,6+1,2,5三甲基萘比值与1,3,6,7/1,3,6,7+1,2,5,6四甲基萘比值图,可以确定低—高熟整个热演化阶段原油和生油岩的成熟度,并不受运移过程分馏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 成熟度指标 成熟演化 油矿床 生油岩
下载PDF
脂肪酸盐生烃热模拟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世新 夏燕青 +4 位作者 罗斌杰 程学惠 崔明中 李原 王春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干酪根晚期生油说很难圆满解释碳酸盐岩的生烃机制。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在碳酸盐岩中还存在一类潜在的生烃母质—脂肪酸盐。由于脂肪酸盐物化性质独特,很难从地质体中得到纯脂肪酸盐,因此我们采用了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硬脂酸镁(RC... 干酪根晚期生油说很难圆满解释碳酸盐岩的生烃机制。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在碳酸盐岩中还存在一类潜在的生烃母质—脂肪酸盐。由于脂肪酸盐物化性质独特,很难从地质体中得到纯脂肪酸盐,因此我们采用了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硬脂酸镁(RCOO)2Mg,并对硬脂酸镁、硬脂酸及硬脂酸镁加碳酸钙三个系列的样品进行了300℃和350℃的常规热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酸盐在热解温度下能够生成烃类物质,并且脂肪酸盐的烃类转化率明显高于脂肪酸。脂肪酸盐的热解断裂方式中α>β>γ,与脂肪酸的断裂方式相比,其β和γ断裂方式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盐 热模拟 生烃 碳酸盐岩 油矿床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砂岩的古地温及成岩阶段 被引量:59
19
作者 柳益群 李文厚 冯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5-74,共10页
本文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多型及自生矿物的成岩变化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砂岩所经历的最高古地温进行了测定和对比。中生代晚期本区古地温梯度为2.9—3.0℃/100m... 本文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多型及自生矿物的成岩变化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砂岩所经历的最高古地温进行了测定和对比。中生代晚期本区古地温梯度为2.9—3.0℃/100m,上三叠统在此期间进入有机质成熟阶段,开始生烃和运聚过程。含油砂岩段的古温度为88—110℃,油的生成和运移的温度为112—122℃。上三叠统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为2465—2750m。含油砂岩段现埋深一般为400—1200m,埋深1900m左右温度达140℃,此深度带以下以产天然气为主,进入有机质超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成岩阶段 含油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油矿床
下载PDF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模式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建平 黄第藩 +2 位作者 李晋超 秦勇 朱兴珊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7-339,共13页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主要的生烃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碎屑类脂体、基质镜质体等,而树脂体、木栓质体等早期低熟生油组分含量很低。从煤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主要单显微组分的热解模拟显示它们成烃演化特征基...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主要的生烃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碎屑类脂体、基质镜质体等,而树脂体、木栓质体等早期低熟生油组分含量很低。从煤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主要单显微组分的热解模拟显示它们成烃演化特征基本相似, 主要生油窗在模拟温度360 ~450 ℃, 生油高峰在390 ~420 ℃, 分别相应于 Ro 约0 .7 % ~1 .2 % 和0 .95 % ~1 .0% 左右。显微荧光分析表明,镜质组反射率Ro 在约0 .7 % 左右时,次生荧光大量出现,并随成熟度增加而逐渐增加,标志着大量生油的开始。煤中可溶有机质含量从泥炭阶段至烟煤阶段逐渐降低,并未显示转化率高峰,但烃类转化率高峰在Ro 0 .8 % ~1 .2 % 阶段。可溶有机质组分的变化也充分表明, 煤系有机质主要生排油时期是在Ro > 0 .7 % 时的成熟阶段。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含油气盆地中目前发现的油气一般分布于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及邻近地区。因此,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油模式是热降解成熟生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模式 煤系 有机质 侏罗纪 显微组分 油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