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气象条件对高油酸花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延岭 杨海棠 +8 位作者 李盼 于沐 石彦召 刘软枝 朱桢桢 韩艳红 郑晓川 赵利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以河南、山东等5个花生主要产区培育的19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2021年连续3年在郑州种植,采集3年间花生关键生育期(6月~9月)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各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以河南、山东等5个花生主要产区培育的19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2021年连续3年在郑州种植,采集3年间花生关键生育期(6月~9月)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各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品种对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程度不同,冀花16、冀花11对开花下针期的温度和日照时数比较敏感,该时期的异常高温会致使其产量明显下降。中花413、中花412和花育917的产量与旬降水量成显著负相关,耐涝程度较差。对品种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开农1768、南充1704、冀农16、开选016、花育961、郑农花25、郑农花23、冀农11、花育633和1508G等10个高油酸品种为年际间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研究结论为高油酸品种的培育及深入利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油酸 气象条件 产量
下载PDF
桑辛素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改善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艳 李子雯 +2 位作者 李利民 胡胜全 吴正治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4,I0004,I0005,共7页
目的观察桑辛素对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300μM OA处理HepG2细胞24 h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2.5、5、10μM的桑辛素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 目的观察桑辛素对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300μM OA处理HepG2细胞24 h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2.5、5、10μM的桑辛素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含量情况,DiI-LDL检测细胞脂质摄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桑辛素对胆固醇代谢关键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PPARα)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将桑辛素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PPARα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OA刺激HepG2细胞导致细胞内脂滴颗粒明显增加,脂质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桑辛素可明显改善模型组肝细胞脂质蓄积,并降低脂质含量(P<0.05)。桑辛素可抑制HepG2细胞对DiI-LDL的摄取,上调细胞中PPARα和CYP7A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分子对接显示桑辛素与LDLR和PPARα受体表现出良好的对接活性。结论桑辛素对HepG2细胞脂质蓄积模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PARα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辛素 HEPG2细胞 油酸 PPARΑ 脂质蓄积
下载PDF
利用结合态亚油酸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乳酸菌筛选
3
作者 华凌燕 梅永超 +3 位作者 杨波 赵建新 陈卫 陈海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7-34,41,共9页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是亚油酸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前期研究集中于以游离亚油酸为底物转化生成CLA,为了利用自然界中大量以结合态形式存在的亚油酸,该文从22株乳酸菌中筛选出以结合态亚油酸为底...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是亚油酸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前期研究集中于以游离亚油酸为底物转化生成CLA,为了利用自然界中大量以结合态形式存在的亚油酸,该文从22株乳酸菌中筛选出以结合态亚油酸为底物转化生成CLA的菌株,结果显示8株乳酸菌能高效利用结合态亚油酸转化生成CLA,其中转化率最高的为短双歧杆菌CCFM683,转化率高达96%。为进一步探究该菌株高效转化结合态亚油酸生成CLA的原因,利用基因序列比对在短双歧杆菌CCFM683全基因组中筛选出2个编码脂肪酶的候选基因Lipase A/B,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中异源表达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Lipase B能特异性水解亚油酸单甘油酯,证实以亚油酸单甘油酯为底物时菌株先将亚油酸单甘油酯水解成游离亚油酸后转化生成CLA,这为进一步研究乳酸菌利用结合态亚油酸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态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 乳酸菌 脂肪酶 生物转化
下载PDF
亚油酸诱导植物乳杆菌p-8产生共轭亚油酸的蛋白组和类组蛋白乙酰化分析
4
作者 李瑞华 秦雅丽 +2 位作者 董其格其 张和平 赵国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79,共9页
研究亚油酸(linoleic acid,LA)诱导下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8的蛋白组和类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差异,探究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产生的机制。结果表明,LA的最佳诱导质量浓度为1 mg/mL,在此质量浓度条件... 研究亚油酸(linoleic acid,LA)诱导下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8的蛋白组和类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差异,探究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产生的机制。结果表明,LA的最佳诱导质量浓度为1 mg/mL,在此质量浓度条件下,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烯酰-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酰基载体蛋白等脂肪酸合成的关键蛋白因子下调,脂肪酸合成下调,乙酰基转移酶水平上调。Western blot结合体外添加NaAc实验表明,乙酰辅酶A含量增加导致类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提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显示,添加LA和NaAc使CLA相关酶、转录调控因子和Sigma因子的mRNA表达升高,CLA含量也提高。相关性分析得出,乙酰辅酶A与LA水合酶转录水平和CLA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乙酰辅酶A和乙酰基转移酶含量上调导致类组蛋白乙酰化加强而上调CLA合成。结果为分子改良或科学调控乳酸菌以提高CLA转化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 共轭亚油酸 植物乳杆菌p-8 蛋白组 类组蛋白乙酰化
下载PDF
酯类润滑油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合成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5
作者 寇文敏 张建 +3 位作者 张坤 董政岩 李绮璐 刘宝勇 《润滑油》 CAS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针对三羟甲基丙烷(TMP)与油酸(OA)合成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的反应体系,采用基团贡献法对TMP、OA、TMPTO以及反应过程中所涉及的中间产物进行热力学数据的相关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在403~493 K温度范围内反应体系的反应焓变Δ_(r)H_(... 针对三羟甲基丙烷(TMP)与油酸(OA)合成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的反应体系,采用基团贡献法对TMP、OA、TMPTO以及反应过程中所涉及的中间产物进行热力学数据的相关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在403~493 K温度范围内反应体系的反应焓变Δ_(r)H_(m)^(θ)、反应熵变Δ_(r)S_(m)^(θ)、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Δ_(r)G_(m)^(θ)和反应平衡常数K^(θ)。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在温度范围内,吉布斯自由能变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通过对计算结果与已知文献数据进行比较,表明文章提出的分析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羟甲基丙烷 油酸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 热力学分析 基团贡献法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对高脂饮食肥胖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6
作者 孙趁意 赵建波 +1 位作者 李贵 刘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961-966,共6页
目的探讨共轭亚油酸(CLA)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4只LDLR^(-/-)雄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选择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小鼠,喂养生理盐水;选择高脂饲料喂养高脂组小鼠,应用生理盐水灌胃;选择高脂饲料喂养干预组小鼠,应用CLA灌胃。... 目的探讨共轭亚油酸(CLA)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4只LDLR^(-/-)雄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选择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小鼠,喂养生理盐水;选择高脂饲料喂养高脂组小鼠,应用生理盐水灌胃;选择高脂饲料喂养干预组小鼠,应用CLA灌胃。所有小鼠均正常喂养16周,每2周记录小鼠体重,第15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取小鼠眼球血进行血清中脂质和胰岛素指标检测;采用RT-PCR分析回肠中炎症因子和肠道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ln)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正常组,高脂组小鼠的体重明显增加、糖脂代谢紊乱、回肠炎症水平增加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CLA干预后,干预组小鼠体重下降(P=0.025),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回肠炎症因子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01),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P=0.006)和Ocln(P=0.004)相对表达量增加,厚壁菌门和双歧杆菌丰度增加。结论CLA可能通过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提高肠道双歧杆菌和厚壁菌门的丰度,减轻高脂组小鼠的体重、平衡紊乱的糖脂代谢、降低肠内炎症因子的表达及恢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共轭亚油酸 肠道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油酸锌/脲嘧啶复合热稳定剂对PVC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宋莉芳 李开元 +3 位作者 黄卓辰 霍慧文 夏慧芸 牛艳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为了改善软质聚氯乙烯(PVC)的初始白度和长期热稳定性,制备由具有不饱和链的油酸锌和含氨基的脲嘧啶(6-氨基-1,3-二甲基脲嘧啶,DAU)组成的复合热稳定剂,添加合适的辅助稳定剂和增塑剂,进行聚氯乙烯热加工。采用刚果红试验法和干燥箱热... 为了改善软质聚氯乙烯(PVC)的初始白度和长期热稳定性,制备由具有不饱和链的油酸锌和含氨基的脲嘧啶(6-氨基-1,3-二甲基脲嘧啶,DAU)组成的复合热稳定剂,添加合适的辅助稳定剂和增塑剂,进行聚氯乙烯热加工。采用刚果红试验法和干燥箱热老化试验法分析复合稳定剂对PVC静态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转矩流变测试评价其对PVC动态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复合稳定剂的热稳定机理。结果表明,油酸锌与脲嘧啶复合后,稳定剂与PVC的相容性提高,初始白度得到改善;复合稳定剂中DAU与油酸锌(DAU/Zn)的最佳比例为4∶1,长期热稳定性可达100 min;另外,加入辅助稳定剂和增塑剂使PVC的热稳定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油酸 脲嘧啶 热稳定性 热稳定机理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高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舜花14号
8
作者 徐平丽 唐桂英 +3 位作者 李国卫 张佳蕾 单雷 万书波 《中国种业》 2024年第5期162-164,共3页
舜花14号是以普通油酸含量的花育19号作母本及轮回亲本,高油酸花生开农176作父本,经TaqMan探针及KASP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油酸大花生品种。2019年开始参加山东省高油酸花生联合体新品种多点比较试验,荚果平均产量5601.90kg/hm^... 舜花14号是以普通油酸含量的花育19号作母本及轮回亲本,高油酸花生开农176作父本,经TaqMan探针及KASP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油酸大花生品种。2019年开始参加山东省高油酸花生联合体新品种多点比较试验,荚果平均产量5601.90kg/hm^(2),较对照花育25号平均增产8.33%。2022年单粒精播高产攻关试验实打验收荚果产量9728.40kg/hm^(2),首创高油酸花生实打验收山东省高产纪录。品种籽仁蛋白质含量26.4%,含油量50.67%,油酸含量80.6%,亚油酸含量2.99%,O/L比值26.96。2022年9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2)3701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油酸花生 舜花14号 单粒精播
下载PDF
高油酸高蛋白花生新品种冀农花16号的选育
9
作者 侯名语 崔顺立 +3 位作者 刘盈茹 李秀坤 陈焕英 刘立峰 《中国种业》 2024年第5期137-140,共4页
高产、高油酸花生品种是油料产业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冀农花16号是河北农业大学以L655为母本、冀0608-324为父本自主培育的高产、高油酸、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于2022年6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2)130... 高产、高油酸花生品种是油料产业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冀农花16号是河北农业大学以L655为母本、冀0608-324为父本自主培育的高产、高油酸、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于2022年6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2)130055。对冀农花16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为其田间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油酸 高蛋白 冀农花16号 选育
下载PDF
油酸、亚油酸通过辣椒素受体1缓解小鼠烫伤疼痛
10
作者 郑婵 张雅雅 王占祥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07-111,共5页
目的筛选山茶油中辣椒素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TRPV1)的潜在抑制剂,并探究其在烫伤小鼠疼痛缓解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测试山茶油中部分不饱和脂肪酸与TRPV1... 目的筛选山茶油中辣椒素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TRPV1)的潜在抑制剂,并探究其在烫伤小鼠疼痛缓解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测试山茶油中部分不饱和脂肪酸与TRPV1的结合作用;利用蛋白热偏移实验(thermal shift assay,TSA)验证SPR实验中部分阳性化合物与TRPV1的结合;制备小鼠轻、中度烫伤模型,通过观察小鼠扭体、舔咬次数和监测血压变化,测试油酸、亚油酸软膏对疼痛的缓解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的变化。结果SPR结果提示油酸、亚油酸能与TRPV1结合,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2.12±0.15)μmol/L和(1.84±0.22)μmol/L;TSA实验发现,油酸和亚油酸对TRPV1蛋白的热稳定具有显著的提升;体内实验发现油酸和亚油酸可显著降低烫伤小鼠的扭体和舔咬伤口次数,同时还对小鼠血压具有稳定作用;ELISA发现油酸和亚油酸还具有提升β-内啡肽和降低IL-6水平的功能。结论油酸和亚油酸可通过结合并抑制TRPV1,在烫伤小鼠体内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油酸 TRPV1 镇痛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苦杏仁中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
11
作者 黄浩宇 孙彬 +4 位作者 徐阳 岳勇铭 凌贝贝 马智杰 鲍慧玮 《人参研究》 2024年第2期40-41,共2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苦杏仁中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TC-C_(18)(4.6mm×250mm,5μl),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03nm。结果亚麻酸、亚油...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苦杏仁中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TC-C_(18)(4.6mm×250mm,5μl),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03nm。结果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6;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7%,99.26%,98.96%,RSD值分别为1.75%,1.20%,1.7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为进一步完善苦杏仁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 HPLC 亚麻酸 油酸 油酸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磷酸甘油酸激酶1、烯醇化酶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康燕 黄华民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1期1188-1191,共4页
目的探讨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烯醇化酶1(ENO1)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1例EC患者的EC组织、癌旁组织及10例子宫肌瘤或卵巢良性囊肿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GK1、ENO1表达情况。比较EC组... 目的探讨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烯醇化酶1(ENO1)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1例EC患者的EC组织、癌旁组织及10例子宫肌瘤或卵巢良性囊肿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GK1、ENO1表达情况。比较E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K1、ENO1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EC患者EC组织中PGK1、ENO1表达情况。结果EC组织中PGK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ENO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EC患者EC组织中PGK1阳性表达率高于年龄﹤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K1、ENO1在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可能与EC的发生有关,靶向作用PGK1、ENO1可能给EC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甘油酸激酶1 烯醇化酶1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化法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
13
作者 李志霞 李翠华 +1 位作者 侯金良 李正国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5期77-79,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78∶22,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 目的建立测定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78∶22,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亚油酸和油酸的进样量分别在0.2823~2.2582μg、0.1159~0.927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2=1.0000,1.0000,n=8);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2.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3%和97.95%,RSD分别为1.79%和1.67%(n=9)。除含量明显偏低和明显偏高的各1批样品外,其余11批样品中亚油酸和油酸的总含量为(0.65±0.3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测定。建议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总含量不得低于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炒榧子仁 油酸 油酸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亚油酸酯制备工艺研究
14
作者 杨宏黎 史永洁 +4 位作者 沈成亮 吴隆坤 杨晓菲 汪德雄 肇立春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3,99,共8页
为改善二氢杨梅素(DMY)的脂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两步法制备脂溶性抗氧化剂二氢杨梅素亚油酸酯(DMYL):首先,以亚油酸与三氯化磷为反应底物制备亚麻酰氯;然后,在乙酸乙酯中以DMY与亚麻酰氯为底物,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不同酯化度的DMY... 为改善二氢杨梅素(DMY)的脂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两步法制备脂溶性抗氧化剂二氢杨梅素亚油酸酯(DMYL):首先,以亚油酸与三氯化磷为反应底物制备亚麻酰氯;然后,在乙酸乙酯中以DMY与亚麻酰氯为底物,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不同酯化度的DMYL。利用乙醇和石油醚纯化合成产物后对其进行红外扫描,结果显示:DMY在1634.01 cm^(-1)处有吸收峰,此为羰基的特征吸收峰,而DMYL在1743.89 cm^(-1)处有吸收峰,此为酮基伸缩振动吸收峰,说明DMYL中的酯键已形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底物质量比、催化剂磷酸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对酯化度的影响,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方程,并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底物质量比1∶3.2,磷酸添加量36μL/g,反应温度44℃,在此条件下DMYL酯化度可达(3.01±0.02)%。本研究可为二氢杨梅素的开发利用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油酸 二氢杨梅素亚油酸 脂溶性
下载PDF
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浙黑甜1号的选育
15
作者 李付振 张小利 +6 位作者 陈小央 刘波 厉宝仙 何爱珍 张泉锋 方丽 朱灵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930-933,共4页
浙黑甜1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花育51号为母本、云南四粒黑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多代选育出的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性好、抗病性强、黑色种皮、口感微甜等突出特性。2020... 浙黑甜1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花育51号为母本、云南四粒黑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多代选育出的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性好、抗病性强、黑色种皮、口感微甜等突出特性。2020—2021年连续2 a参加浙江省区域试验,荚果平均产量为3 892.95 kg·hm^(-2),籽仁平均产量为2 817.30 kg·hm^(-2),分别比对照小京生增产30.37%和36.27%。浙黑甜1号蛋白质含量27.1%,粗脂肪含量45.8%,油酸含量76.9%,油亚比(O/L)12.05,抗叶斑病、青枯病,中抗锈病。该品种于2023年12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生态区浙江春播及夏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花生 新品种 浙黑甜1号 油酸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薏苡仁中5种真菌毒素降解率以及甘油三油酸酯含量的影响
16
作者 庞艳苹 孙鸣 +2 位作者 陈萌 王雪妹 赵志磊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为了科学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有效降解薏苡仁中的5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4种:AFB_(1)、AFB_(2)、AFG_(1)和AFG_(2);玉米赤霉烯酮(ZE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剂量[0(未辐照)、2、4、6、8、10 kGy)的电子束辐照处理以及适宜剂量... 为了科学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有效降解薏苡仁中的5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4种:AFB_(1)、AFB_(2)、AFG_(1)和AFG_(2);玉米赤霉烯酮(ZE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剂量[0(未辐照)、2、4、6、8、10 kGy)的电子束辐照处理以及适宜剂量电子束辐照结合不同的水分、pH值、双氧水(H_(2)O_(2))处理后薏苡仁中5种真菌毒素降解率以及甘油三油酸酯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薏苡仁中5种毒素的降解率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其中8 kGy剂量处理的5种毒素降解率与10 kGy剂量处理差异均不显著,因此确定电子束辐照降解薏苡仁中5种毒素的适宜剂量为8 kGy。8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时,控制薏苡仁水分含量为10%~12%,pH值为8~9,添加1.0%浓度的H_(2)O_(2),薏苡仁中5种真菌毒素的降解率高,且甘油三油酸酯含量仍能达到《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电子束辐照降解薏苡仁中5种毒素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 电子束辐照 黄曲霉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甘油三油酸
下载PDF
高油酸早熟高产杂交油菜云油杂51号的创制与应用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17
作者 《云南科技管理》 2024年第4期72-72,共1页
针对生产中优质、高油酸油菜品种缺乏的现状,以满足营养健康消费需求的食用植物油为导向,在高油酸油菜新种质创制、高油酸新品种选育、高油酸单株苗期筛选以及配套制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一是建立了以“EMS诱变、小... 针对生产中优质、高油酸油菜品种缺乏的现状,以满足营养健康消费需求的食用植物油为导向,在高油酸油菜新种质创制、高油酸新品种选育、高油酸单株苗期筛选以及配套制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一是建立了以“EMS诱变、小孢子培养、高油酸单株苗期鉴定”为核心的高油酸油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油酸含量、高含油量、早熟、高产等目标性状的快速聚合,极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和提高了选择效率。创制出生育期182天、油酸含量83.39%、含油量52.68%的双低不育系H027A和4份生育期在178天以内、油酸含量77.70%-85.40%、含油量45.92-48.34%的双低恢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油菜 杂交油菜 育种周期 小孢子培养 含油量 油酸含量 选择效率 目标性状
下载PDF
高油酸花生品种展示试验
18
作者 徐胜 杨泽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38-41,共4页
为科学促进高油酸花生生产,筛选出优质多抗高油酸花生品种,有效提高其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本研究对豫花22、阜花35和豫花37等10个高油酸花生品种进行展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豫花37、花育958和冀花11的生育期适宜、生育进程稳健、... 为科学促进高油酸花生生产,筛选出优质多抗高油酸花生品种,有效提高其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本研究对豫花22、阜花35和豫花37等10个高油酸花生品种进行展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豫花37、花育958和冀花11的生育期适宜、生育进程稳健、田间长势长相好、抗旱耐病性强且产量高,可作为高油酸花生品种在研究区及相似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花生 品种筛选 展示试验 花生产量
下载PDF
不同品种高油酸花生热风干燥特性及热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玉 朱文学 +7 位作者 陈鹏枭 王延坤 蒋萌蒙 王殿轩 陈亮 张昱泉 胡新阳 王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2-49,共8页
为探究高油酸花生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本文研究了不同风温(35、40、45、50℃)、风速(0.5、0.8、1.1 m/s)对三种不同高油酸花生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借助Weibull分布函数分析干燥过程。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干燥过程以降速干燥为主... 为探究高油酸花生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本文研究了不同风温(35、40、45、50℃)、风速(0.5、0.8、1.1 m/s)对三种不同高油酸花生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借助Weibull分布函数分析干燥过程。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干燥过程以降速干燥为主;风温、风速越高,高油酸花生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越大、干燥速率越快,干燥用时越短。其中,‘圣油3号’花生水分扩散速率最快、活化能最低,与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结果最佳;尺度参数α值随风温、风速的升高而降低,风温对α值影响极显著(P<0.01),风速对α值影响显著(P<0.05);干燥条件对形状参数β值无显著影响。另外,温度的升高促进了焓值和熵值的降低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增加,表明干燥过程需要从干燥介质中吸收能量方能进行。Weibull分布函数可用于描述高油酸花生的热风干燥过程,为高油酸花生的工业化干燥提供技术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花生 热风干燥 Weibull 分布函数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脂肪酶催化单油酸甘油酯制备功能性1,3-甘油二酯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楚楚 熊辉煌 +4 位作者 龚斌 喻芸 冯越 梁媛 朱雪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5,共5页
研究固定化脂肪酶TLIM催化单油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oleate,GMO)制备1,3-甘油二酯(sn-1,3-diacylglyerol,sn-1,3-DAG)。比较了游离脂肪酸(共轭亚油酸)和脂肪酸乙酯(共轭亚油酸乙酯)两种不同类型酰基供体、反应时间、底物物质的量比对... 研究固定化脂肪酶TLIM催化单油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oleate,GMO)制备1,3-甘油二酯(sn-1,3-diacylglyerol,sn-1,3-DAG)。比较了游离脂肪酸(共轭亚油酸)和脂肪酸乙酯(共轭亚油酸乙酯)两种不同类型酰基供体、反应时间、底物物质的量比对酰基迁移和sn-1,3-DAG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判定及分析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采用20%(质量分数)脂肪酶TLIM、底物物质的量比(共轭亚油酸乙酯和GMO)3∶1、在50?℃的220 r/min水浴摇床中反应2 h,最后得到sn-1,3-DAG转化率为65%。本研究利用GMO而不是常规的甘油或者甘油三酯来制备sn-1,3-DAG,并比较了不同酰基供体对酰基迁移和sn-1,3-DAG转化率的影响,旨在为脂肪酶催化法制备功能性sn-1,3-DAG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基迁移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乙酯 油酸甘油酯 脂肪酶TLI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