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 —43°N,12...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 —43°N,120°E— 126°E)20 a 的1400多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与原始定位结果相比,双差定位结果表明:1)震中更加呈条带状集中,尤其在40.5°N —41.0°N,122.0°E—123.0°E 区间,与该地区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走向相一致;2)该地区地震多发生于地下5~20 km,与该区中地壳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相对应;3)深度剖面图显示,大部分地震沿垂直向下柱状分布,原因是该处有粉碎性破裂带,从地下25 km 处延伸到近地表。双差定位算法使得定位后均方根残差的平均值由0.74 s 下降到0.26 s。辽宁地区的地震震级与发生地震数量有关,地震数量陡然增多,大地震发生概率增大。展开更多
文摘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 —43°N,120°E— 126°E)20 a 的1400多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与原始定位结果相比,双差定位结果表明:1)震中更加呈条带状集中,尤其在40.5°N —41.0°N,122.0°E—123.0°E 区间,与该地区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走向相一致;2)该地区地震多发生于地下5~20 km,与该区中地壳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相对应;3)深度剖面图显示,大部分地震沿垂直向下柱状分布,原因是该处有粉碎性破裂带,从地下25 km 处延伸到近地表。双差定位算法使得定位后均方根残差的平均值由0.74 s 下降到0.26 s。辽宁地区的地震震级与发生地震数量有关,地震数量陡然增多,大地震发生概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