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气合璧,华彩照程——曹惠民的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1
作者 赵庆庆 《华文文学》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曹惠民是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名家和大家,其研究特色可归结为“四气”,即底气大气、锐气和灵气。底气源自其深湛的学养和原典实证的精神,大气源自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胸襟,锐气源自其敏锐的学术先觉和责任,灵气源自其为学为文的细心... 曹惠民是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名家和大家,其研究特色可归结为“四气”,即底气大气、锐气和灵气。底气源自其深湛的学养和原典实证的精神,大气源自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胸襟,锐气源自其敏锐的学术先觉和责任,灵气源自其为学为文的细心和慧心。曹惠民“整合两岸,兼容雅俗”“多元共生的中华文学”,以及“四没有一不”的治学理念和实践,“四气”以贯,开拓并引领了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惠民 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 “四气” 整合兼容 多元共生
下载PDF
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的高校海外华文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
作者 邱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7期0120-0123,共4页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都开设了海外华文文学课程,作为一种新兴且独立的教学对象,它一般被划分在选修课或素质拓展课的教学范畴。与传统的文学类课程不同,对如何教授海外华文文学,各个高校还没有达成普遍性的共识。本...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都开设了海外华文文学课程,作为一种新兴且独立的教学对象,它一般被划分在选修课或素质拓展课的教学范畴。与传统的文学类课程不同,对如何教授海外华文文学,各个高校还没有达成普遍性的共识。本文就该课程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方面,引入了“问题式”教学法,即通过问题式教学法的“提、分、学、议、结”五个阶段,在该课程教学中建立多层次的问题体系,在梳理和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及其内容的同时,尝试建立起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问题式”教学法 课程与教学
下载PDF
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若干思考:个体与学科的双重自觉
3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史料整理与研究 学科发展 个体自觉 学科自觉
下载PDF
新时代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中国叙事——以陈河长篇小说《误入孤城》为例证的思考
4
作者 孙心怡 刘艳 《百家评论》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陈河的长篇小说《误入孤城》通过聚焦中国南方的“W城”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风云变幻,生动地展现了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写作脉络上对其此前的长篇《甲骨时光》作了赓续与写法技巧上的创新突破。《误入孤城》在写作的... 陈河的长篇小说《误入孤城》通过聚焦中国南方的“W城”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风云变幻,生动地展现了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写作脉络上对其此前的长篇《甲骨时光》作了赓续与写法技巧上的创新突破。《误入孤城》在写作的历史意识层面,遵循高度的历史理性与建基于真实历史之上的丰富的文学想象力相结合的基本逻辑,紧贴历史的褶皱展开“贴地”式想象,以独到的方式将非虚构与虚构的元素加以高度融合。在历史故事的展开层面,采用发生学思维方式,将新闻传媒要素内嵌入叙事结构,将那些富有文学想象力的历史画面连缀成广阔的历史画卷,在“新”“旧”观念闪烁交织间,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具体的“发生”过程。在历史维度的打开方面,以纵横驰骋般笔墨书写时空经纬交织下的历史中国,写出其时更加多向度的、具体的中国。小说内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具中华文化自信意识,是新时代海外华文文学对历史中国故事书写作创新性探索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海外华文文学 陈河 《误入孤城》 历史理性 中国故事
下载PDF
论20世纪90年代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玉文化书写——以谭恩美、崔维新、孙爱玲、尤今为例
5
作者 郑莹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
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跨文化特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淡化了中华玉文化的道德评判性,聚焦于人的生命本真和多元主体的和谐共生,其玉文化书写呈现本源性、在地性和世界... 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跨文化特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淡化了中华玉文化的道德评判性,聚焦于人的生命本真和多元主体的和谐共生,其玉文化书写呈现本源性、在地性和世界性的特性。玉文化成为华裔族群寄托文化乡愁、整合异质现实的文化载体。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笔下,玉文化经历了由崇拜到质疑到再理解、从解构到重构到再发展的接受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玉文化 文化乡愁
下载PDF
在教研互动中建构海外华文文学学科——从《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谈起
6
作者 王艳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32,共4页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真正具备其独立的学科品性、新颖的学科理念、系统的学科结构,以及丰富的学科空间,这既依托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实绩,又依托于以科研和教学为推动的学科发展,所有这些都期盼和吁求着一套完善的教材的出版。今年...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真正具备其独立的学科品性、新颖的学科理念、系统的学科结构,以及丰富的学科空间,这既依托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实绩,又依托于以科研和教学为推动的学科发展,所有这些都期盼和吁求着一套完善的教材的出版。今年4月,由饶芄子、杨匡汉两位资深教授领衔主编、邀约一批中青年学术精英加盟、历时两年完成的国内首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意味着经过三十年的学术探讨和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已经初步获得了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学科地位。独特的编撰理念、研究空白的填补以及统筹合理的体例构成本《教程》最突出的学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建构海外华文文学学科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反思与拓展——与饶芃子教授对谈 被引量:3
7
作者 饶芃子 李亚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33-135,共3页
李亚萍: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暨南大学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年10月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不仅对海外华文文学20多年的研究进行反思,而且提出了诸多新议题,如华文文学的世界性... 李亚萍: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暨南大学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年10月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不仅对海外华文文学20多年的研究进行反思,而且提出了诸多新议题,如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差异性问题;新老移民文学的联系、区别问题;大陆研究者与海外华文作家的沟通问题等.面对这些新、老问题,您是怎样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反思 跨文化 母语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饶芄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4,共5页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茺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恩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丈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案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比较文学 边缘化 华裔美国小说 “唐人街”叙事
下载PDF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巳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巳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世界性 全球性特征 审美价值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被引量:12
10
作者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 ,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 ,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 ,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 ,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 ,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 ,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 ,对其进行分析、追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跨文化 比较文学 他者形象
下载PDF
越界与整合: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兼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万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3,共6页
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主要是空间上的“越界”,从“文学的中国”这一空间“越界”到包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汉语的文学”,在消解单一中心论中提供了一种颠覆、超越以往以线性时间线索筛选作家作品、文学事件... 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主要是空间上的“越界”,从“文学的中国”这一空间“越界”到包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汉语的文学”,在消解单一中心论中提供了一种颠覆、超越以往以线性时间线索筛选作家作品、文学事件的文学史叙述,从而产生文学史叙述的不同面向.形成多路径的文学史叙述,由此完成的文学史整合会凸现百年中华民族文学的价值,也会显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语言的包容性,共享性修复华人仲国人认知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文学的经典化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汉语文学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叙述的兼容性问题——以严歌苓、张翎、陈河研究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67,共9页
拙著《严歌苓论》,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论”第一辑的一本(作家出版社2018年5月版)面世,看了我转发朋友圈的书的扉页上有“中国当代作家论”的字样,南京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刘俊教授留言:“严歌苓,列入‘中国当代作家论’中... 拙著《严歌苓论》,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论”第一辑的一本(作家出版社2018年5月版)面世,看了我转发朋友圈的书的扉页上有“中国当代作家论”的字样,南京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刘俊教授留言:“严歌苓,列入‘中国当代作家论’中,有意思![愉快]”我回复刘俊教授:“她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86年加入的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 严歌苓 文学叙述 性问题 兼容 张翎 中国作家协会
下载PDF
论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及其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登翰 刘小新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3年第3期43-52,共10页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作家群 大陆文学 台湾作家 时期 现代性 十年 东南亚 代表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想像:加拿大中国笔会访谈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贵苍 孙博 《华文文学》 2007年第4期57-62,共6页
  汕头大学《华文文学》编委李贵苍教授2006年夏季访问多伦多,8月27日与加中笔会部分会员座谈文学,出席者有孙博会长、曾晓文副会长、赵廉理事、蔡远智理事,以及徐学清博士.以下为对话的录音整理,并经发言者核实.……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华人作家 录音整理 出席者 英语文学 加拿大人 华裔作家 中国人气质 高行健 生活背景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方法论向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饶芃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学科建设 方法论 文化研究 女作家 “他者” 民族文化 文化身份 世界华文文学 女性
下载PDF
从离散到跨国散居——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被引量:5
16
作者 温明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66-72,共7页
论文引入族裔散居理论,解读了华人离散遭遇全球化之后产生的各种拟态,阐释了海外华文文学越界生产的内涵及其身份归属。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的情形日渐显著并异质化,"归返""后离散""旅行跨国性"... 论文引入族裔散居理论,解读了华人离散遭遇全球化之后产生的各种拟态,阐释了海外华文文学越界生产的内涵及其身份归属。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的情形日渐显著并异质化,"归返""后离散""旅行跨国性"的出现,使传统的华人离散逐步向跨国散居演化,形成华人跨国散居族群。受此影响,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不再是单一的"写在家国之外",而是出现了大量"在家国之内"的写作和阅读,由此形塑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在文学生产、传播、写作题材、美学风貌等方面典型的跨界(域)色彩。海外华人跨国散居,尤其是日渐成为潮流的"归返",又使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进入一个"后认同"的时代,表现出混杂、开放、未完成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国散居族群 海外华文文学 文化身份 后认同
下载PDF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存在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如何通过对经典化过程和经典文本研究,探讨这一领域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创造个性等问题,梳理出其中一个连贯的经典谱系,阐明其与本土的联系和区别,既有... 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存在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如何通过对经典化过程和经典文本研究,探讨这一领域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创造个性等问题,梳理出其中一个连贯的经典谱系,阐明其与本土的联系和区别,既有助于把握这一特殊汉语文学传统的发展和特质,也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学互动,还将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一种新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传统 经典文本 经典化
下载PDF
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及其趋向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万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8,共6页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家"新老"交接中的世代沟通,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引起的海外华文文学格局的深层次调整,汉语在文化流徙传播中的丰富发展,都反映出海外华文文学超越东、西二元而指向"第三元"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海外华文文学 中华民族文学 第三元
下载PDF
“纯文学”视野下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目略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列耀 颜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8-92,共5页
1986年到1990年间,《收获》开设了专门引荐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专栏《朝花夕拾》,"专栏"的传播策略强化了"纯文学观"的内涵与重要性,体现了杂志富有个性的传播理念;但这种"纯文学观"作为一种整体的传播... 1986年到1990年间,《收获》开设了专门引荐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专栏《朝花夕拾》,"专栏"的传播策略强化了"纯文学观"的内涵与重要性,体现了杂志富有个性的传播理念;但这种"纯文学观"作为一种整体的传播视野,却对大陆学界定位与研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朝花夕拾》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传播理念
下载PDF
扩大视野:从海外华文文学到海外华人文学 被引量:13
20
作者 梁丽芳 《华文文学》 2003年第5期15-20,共6页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正在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书写他们的篇章,因而产生了华文文学和非华文文学。目前,后者在中国大陆因被认为是外国文学而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其实,非华文写作跟母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因语言之便,其影响已遍...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正在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书写他们的篇章,因而产生了华文文学和非华文文学。目前,后者在中国大陆因被认为是外国文学而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其实,非华文写作跟母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因语言之便,其影响已遍及世界。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本文提出以下的构想:放宽视野,把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扩大到海外华人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海外华人文学 身份认同 民族的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