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4~2.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展开更多
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对于维系河口海岸带生态系统稳定意义重大。利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获取辽河口海岸线1985-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海岸线长度变化、岸线属性变化...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对于维系河口海岸带生态系统稳定意义重大。利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获取辽河口海岸线1985-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海岸线长度变化、岸线属性变化以及海岸带景观类型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7年辽河口海岸线呈淤积的趋势,海岸线总体向海迁移,海岸线类型由天然岸线向人工岸线转变。海岸线长度减少5.09 km,海岸线蜿蜒形态无明显变化。人类活动是辽河口海岸线迁移和转变的主要因素。(2)辽河口潮滩的边缘密度整体下降;道路的斑块密度总体PD上升0.15,最低值为0.01(1985);自然景观斑块所占面积比例逐渐下降,农田的PLAND值逐渐升高;人为景观的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逐渐变小表明人类活动对辽河口海岸带景观的干扰逐渐变强。(3)1985-2017年间,泥滩和河流面积减少,养殖、城镇、水库、油井、农田、道路等用地面积增长7975.42 hm^(2),增长占比为11.37%。1994年出的现农田和水库岸线,且均由自然岸线转化而来。展开更多
中国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厦门作为沿海城市,近年来,港口建设、临海工业、滨海旅游开发等活动的增加导致海岸线出现较大变化。高效、精确地测量海岸线的时空动态变化极具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该文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中国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厦门作为沿海城市,近年来,港口建设、临海工业、滨海旅游开发等活动的增加导致海岸线出现较大变化。高效、精确地测量海岸线的时空动态变化极具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该文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海岸线进行提取,然后从海岸线长度、形态和陆地面积变化等方面研究海岸线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5 a间,厦门市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海岸线长度整体持续增长,先加速后减速,2010—2015年间变化最快,平均速率高达4.1 km/a,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嶝岛和海翔码头附近。海岸线形态逐年趋于平整,湖里区变化最为明显。2005—2020年间,厦门陆地面积增长约24.5 km 2,翔安区陆地面积增长最大。海岸线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和改变等都对海岸线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展开更多
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s,简称“DBMs”),是近海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有全球公开DBMs产品如GEBCO(The 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SRTM(The Shuttle Radar To...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s,简称“DBMs”),是近海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有全球公开DBMs产品如GEBCO(The 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SRTM(The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ETOPO(Earth Topography)等在不同海域的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和产品精度均存在差异。为利用全球测深数据和DBMs产品重建中国近海水深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水深分区的加权融合重建框架。首先,从5个维度(整体精度、不同水深、航线剖面、地理分区、局部细节)对比分析6种常用DBMs产品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顾及水深和地形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分割和分区,并选取分区内最优DBMs产品,以最小误差为约束进行最优加权融合;最后,对融合结果进行实测值恢复、平滑滤波等后处理,形成中国海岸线周边近海海域15″分辨率高精度无缝水深模型。结果表明,融合结果相比SRTM30_PLUS、GEBCO_2022、SRTM15_V2.5.5和ETOPO_2022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7%、14%、14%和13%,地形细节也得到保留,证明了该融合框架的可行性,可为多数据集大规模海底地形的融合重建和及时更新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海岸线由于受陆海交互影响,其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复杂。近些年,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海岸线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多源数据,以南沙湾周边区域为样本区,将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和...海岸线由于受陆海交互影响,其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复杂。近些年,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海岸线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多源数据,以南沙湾周边区域为样本区,将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和聚焦剖面法运用于不同类别海岸线的提取,并重点分析南沙区8个时期海岸线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聚焦剖面法对于自然岸线的识别更具科学性,而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和快鸟卫星(QuickBird)影像,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能够更加贴合实际情况。对于分辨率较低的卫星影像,可结合两种方法提取人工岸线。从南沙区海岸线的数据分析显示,1990—1995年、2005—2012年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2012年之前海岸线向海域快速拓展,围填海区域快速增加,后期逐渐降速至相对稳定。南沙区海岸线时空变迁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干扰高度关联。在农业发展阶段,万顷沙的联围工程推动岸线向南拓展;在工业发展阶段,龙穴岛等区域的开发导致岸线进一步向海扩张;在新城营造阶段,生态修复岸线增长,局部岸线向内陆收缩,岸线利用趋于精细化。展开更多
文摘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4~2.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文摘中国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厦门作为沿海城市,近年来,港口建设、临海工业、滨海旅游开发等活动的增加导致海岸线出现较大变化。高效、精确地测量海岸线的时空动态变化极具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该文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海岸线进行提取,然后从海岸线长度、形态和陆地面积变化等方面研究海岸线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5 a间,厦门市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海岸线长度整体持续增长,先加速后减速,2010—2015年间变化最快,平均速率高达4.1 km/a,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嶝岛和海翔码头附近。海岸线形态逐年趋于平整,湖里区变化最为明显。2005—2020年间,厦门陆地面积增长约24.5 km 2,翔安区陆地面积增长最大。海岸线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和改变等都对海岸线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文摘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s,简称“DBMs”),是近海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有全球公开DBMs产品如GEBCO(The 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SRTM(The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ETOPO(Earth Topography)等在不同海域的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和产品精度均存在差异。为利用全球测深数据和DBMs产品重建中国近海水深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水深分区的加权融合重建框架。首先,从5个维度(整体精度、不同水深、航线剖面、地理分区、局部细节)对比分析6种常用DBMs产品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顾及水深和地形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分割和分区,并选取分区内最优DBMs产品,以最小误差为约束进行最优加权融合;最后,对融合结果进行实测值恢复、平滑滤波等后处理,形成中国海岸线周边近海海域15″分辨率高精度无缝水深模型。结果表明,融合结果相比SRTM30_PLUS、GEBCO_2022、SRTM15_V2.5.5和ETOPO_2022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7%、14%、14%和13%,地形细节也得到保留,证明了该融合框架的可行性,可为多数据集大规模海底地形的融合重建和及时更新提供参考。
文摘海岸线由于受陆海交互影响,其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复杂。近些年,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海岸线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多源数据,以南沙湾周边区域为样本区,将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和聚焦剖面法运用于不同类别海岸线的提取,并重点分析南沙区8个时期海岸线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聚焦剖面法对于自然岸线的识别更具科学性,而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和快鸟卫星(QuickBird)影像,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能够更加贴合实际情况。对于分辨率较低的卫星影像,可结合两种方法提取人工岸线。从南沙区海岸线的数据分析显示,1990—1995年、2005—2012年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2012年之前海岸线向海域快速拓展,围填海区域快速增加,后期逐渐降速至相对稳定。南沙区海岸线时空变迁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干扰高度关联。在农业发展阶段,万顷沙的联围工程推动岸线向南拓展;在工业发展阶段,龙穴岛等区域的开发导致岸线进一步向海扩张;在新城营造阶段,生态修复岸线增长,局部岸线向内陆收缩,岸线利用趋于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