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古海岸线重建与琼州海峡演化
1
作者 王超群 莫位明 +2 位作者 胡健民 张磊 胡道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0-2410,共11页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4~2.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岸线重建 古雷琼海峡 全新世琼州海峡 新生代 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 雷琼地区
下载PDF
深厚复杂海峡场地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
2
作者 王彦臻 范宏飞 +2 位作者 赵凯 陈国兴 江志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5-356,共12页
海峡地层常为深厚沉积盆地构造,海床微地形类型多样,海峡场地地震反应受微地形的影响显著。以跨琼州海峡通道剖面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海峡盆地构造、海床微地形和海床沉积土异质性,建立海床剖面二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依据场址区域... 海峡地层常为深厚沉积盆地构造,海床微地形类型多样,海峡场地地震反应受微地形的影响显著。以跨琼州海峡通道剖面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海峡盆地构造、海床微地形和海床沉积土异质性,建立海床剖面二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依据场址区域地震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性,选择Kik-net台网井下台阵基岩地震记录作为海床基岩输入地震动,考虑土的非线性滞回特性,模拟海峡场地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微地形效应和海床沉积土异质性对跨海峡场地地震反应的耦合影响显著,表现为盆地类共振现象、海床凹陷边缘和海床表面凸起处的反应加剧;与海峡场地基本频率接近的基岩地震动频率成分易于传播与放大;与海床水平向地震反应相比,海床地表微地形对其竖向地震反应的影响更为显著;水平向和竖向地震波传播的叠加效应会在海床表面产生面波,导致海床地表水平向地震反应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场地 琼州海峡 盆地构造 海床微地形 沉积土异质性 土的非线性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海域三维地应力测试
3
作者 王锦山 彭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5-256,共12页
跨渤海通道海域缺乏实测地应力基础数据,而海域钻探原位实测又承担着巨大风险与重重困难,为取得工程区现今地应力场特征第一手资料,利用以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为主,以空心包体、非弹性应变恢复、差应变、声波各向异性法为辅的综合地应力... 跨渤海通道海域缺乏实测地应力基础数据,而海域钻探原位实测又承担着巨大风险与重重困难,为取得工程区现今地应力场特征第一手资料,利用以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为主,以空心包体、非弹性应变恢复、差应变、声波各向异性法为辅的综合地应力测量技术,对研究区海域开展三维地应力测试与研究,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了回归拟合曲线。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最大水平主应力σH、最小水平主应力σh与垂直主应力σv均随测试深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规律;海峡南部地应力状态存在σH>σh>σv的关系,处于逆冲应力状态,应力场方向为NE,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区域内构造力处于主导地位;海峡北部应力状态为σH>σv>σh,有利于走滑断层活动,应力场方向为NE,区域内构造力处于主导地位;整个工程区内地应力各分量值之间相差不大,远远小于区内断层活动应力值的下限,表明研究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研究结果符合一般地应力测量规律,测试流程符合地应力测试要求,测试数据可用于分析区域地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渤海海峡大通道 工程区海域三维地应力 综合测量技术
下载PDF
海峡两岸碳排放关联效应与低碳化合作路径研究
4
作者 曹小衡 陈子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0,共12页
近年来,两岸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两岸产业合作仍以“高碳”部门为主,如何提升以低碳化为目标的两岸经济合作质量已成为紧迫课题。基于世界投入产出与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可定量分析两岸碳排放... 近年来,两岸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两岸产业合作仍以“高碳”部门为主,如何提升以低碳化为目标的两岸经济合作质量已成为紧迫课题。基于世界投入产出与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可定量分析两岸碳排放关联效应并对协同减排重点产业进行划分。测算发现:中国内地区域内碳排放乘数效应远高于台湾地区;两岸间碳排放溢出效应呈现台湾地区对中国内地远高于中国内地对台湾地区的“单向”特征;两岸协同碳减排重点产业以机械、电气电子设备等制造业为主。当前两岸低碳化合作面临基础薄弱、制度化合作进展缓慢、服务业碳排放问题逐渐凸显等制约因素,应从机制、技术、产业、政策等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海峡两岸低碳化合作路径,应对两岸产业合作低碳化转型挑战,推进两岸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低碳经济 碳关联效应 合作路径
下载PDF
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的音乐与身份杂糅——从沃恩《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谈起
5
作者 仲立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8,共7页
研读1879年海峡殖民地官员、英国人乔纳斯·丹尼尔·沃恩出版于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助于探讨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音乐与身份认同。峇峇们在海峡殖民地,通过与传统华人、马来人、欧洲殖民... 研读1879年海峡殖民地官员、英国人乔纳斯·丹尼尔·沃恩出版于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助于探讨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音乐与身份认同。峇峇们在海峡殖民地,通过与传统华人、马来人、欧洲殖民者等的多元族群互动,形成一种杂糅文化身份,峇峇的音乐也体现出典型的杂糅性,并参与建构了这种杂糅身份,形塑了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社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海峡殖民地 土生华人 峇峇 身份杂糅
下载PDF
国际海峡通行制度综合法理分析
6
作者 李人达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2,共13页
作为全球海洋的关键节点,国际海峡既是我国冲出岛链封锁的必经之地,也是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否的重要通道。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第一,针对某些存在长期有效的专门公约的特定海峡,其通行制度予以保留,如土耳其海... 作为全球海洋的关键节点,国际海峡既是我国冲出岛链封锁的必经之地,也是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否的重要通道。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第一,针对某些存在长期有效的专门公约的特定海峡,其通行制度予以保留,如土耳其海峡适用1936年《蒙特勒公约》、麦哲伦海峡适用智利与阿根廷1881年《边界条约》、丹麦海峡适用1857年《哥本哈根条约》;第二,在用于国际航行的非领海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在其中间的专属经济区或公海海域适用航行飞越自由,如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等咽喉要道;第三,在用于国际航行的领海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在其领海海域适用过境通行制度,如吐噶喇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咽喉要道;第四,在摩西拿例外海峡和死巷例外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适用不应予以停止的无害通过制度,如摩西拿海峡、卡尔玛海峡、蒂朗海峡、首港航道等咽喉要道。综上,他国船舶、飞机在相关海峡的相关海域的通行权的享有,依靠的是国际法规则,并非海峡沿岸国的恩惠,也非其他海权大国的好意施惠。我国船舶、飞机有权适用国际海峡上述四类通行制度沟通全球。同时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保障国际海峡畅通,促进海运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航行飞越自由 过境通行 无害通过
下载PDF
论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的融合取向
7
作者 刁晏斌 孙朝阳 《现代语文》 2024年第7期13-22,共10页
两岸语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但相关研究滞后问题十分突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愈发凸显。首先对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语言融合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其中,语言事实的发掘涉及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理论研究的进展体现在对融合... 两岸语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但相关研究滞后问题十分突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愈发凸显。首先对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语言融合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其中,语言事实的发掘涉及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理论研究的进展体现在对融合度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思考及探索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峡两岸的语言融合研究。不仅明确对两岸语言融合研究的应有认识,而且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事实发掘方面,既要进行拓展研究,横向拓展研究范围、纵向拓展历时考察,又要进行深化研究,深入挖掘融合事实。在理论探索方面,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同时立足语言事实,锐意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共同语 语言融合 普通话 台湾地区“国语” 事实发掘 理论探索
下载PDF
加快海峡两岸铁路运输通道建设的思考
8
作者 寇军 《发展研究》 2024年第7期44-48,共5页
铁路运输具有输送能力强、运输成本低、安全程度高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和贸易往来持续扩大、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加快海峡两岸运输通道建设显得日益迫切。本文分析海峡两岸现状,讨论海峡两岸铁路运输建设的... 铁路运输具有输送能力强、运输成本低、安全程度高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和贸易往来持续扩大、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加快海峡两岸运输通道建设显得日益迫切。本文分析海峡两岸现状,讨论海峡两岸铁路运输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最后对海峡两岸铁路运输通道建设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铁路运输通道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以海峡两岸数字经济产业为例
9
作者 陈诚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海峡两岸数字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带来了高效率和创新潜力,海峡两岸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仍面临差异和挑战。通过深入分析海峡两岸人工智能技术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海峡两岸数字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带来了高效率和创新潜力,海峡两岸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仍面临差异和挑战。通过深入分析海峡两岸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对两岸数字产业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字产业特点及差异,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概述和应用情景,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数字经济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提出促进海峡两岸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合作的策略和建议,以期达到共享技术成果、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挑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数字产业经济 技术合作 经济增长 海峡两岸
下载PDF
基于AHP的海峡沿岸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以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西亚西南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栋哲 姜琦刚 +2 位作者 顾宗瑞 张森 付长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32,共14页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显示一个区域地质作用与生态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为了给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西亚西南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及“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提供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马来西亚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遥感...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显示一个区域地质作用与生态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为了给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西亚西南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及“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提供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马来西亚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遥感地质专题应用及编图项目成果数据集为基础数据,构建了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结果将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等、良好、中等、较差4个等级,其中:优等区和良好区面积较大,分别为2 753.31 km^(2)和2 960.3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19%和36.76%,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中等区和较差区面积分别为1 702.72 km^(2)和618.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7%和7.68%,主要分布在雪兰莪州中部、森美兰州南部及马六甲州北部地区。从评价结果上看,该地区总体上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等区和良好区总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00%以上,中等区和较差区主要受地层构造和生态条件的限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生态地质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质量评价 海峡地区
下载PDF
世界主要的海峡
11
作者 陈艳丽 《地理教育》 2003年第3期75-75,共1页
1.英吉利海峡位于西欧大陆与英国大不列颠岛之间,东段最窄处又称多佛尔海峡,它是世界航海运输量最大的海峡。 2.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西部出口门户,沟通大西洋与地中海,又是非洲和欧洲的界限,长度90千米,最狭处宽为14千米。 3.土耳其海... 1.英吉利海峡位于西欧大陆与英国大不列颠岛之间,东段最窄处又称多佛尔海峡,它是世界航海运输量最大的海峡。 2.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西部出口门户,沟通大西洋与地中海,又是非洲和欧洲的界限,长度90千米,最狭处宽为14千米。 3.土耳其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段,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又是亚洲与欧洲的海上分界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包括三部分,由北向南依次是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吉利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土耳其海峡 望加锡海峡 台湾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马六甲海峡 莫桑比克海峡 麦哲伦海峡 龙目海峡
下载PDF
渤海海峡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物源判别
12
作者 赵竺栩 熊伟 +4 位作者 王忠蕾 黄龙 密蓓蓓 王峻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细的西部和南部海域,低值区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粗的东北部海域,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通过对∑REE以及部分特征参数与粒度、化学蚀变指数和部分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REE与沉积物粒度平均粒径呈正相关,指示研究区稀土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和物源密切相关。渤海海峡稀土元素的上地壳和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与黄河及辽东湾河流物质具有相似性,表现出较强的陆源性特征,而与鸭绿江和朝鲜半岛河流差异较大,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利用球粒陨石标准化计算的δEu-(La/Yb)_(N)和(Gd/Yb)_(N)-(La/Yb)_(N)指标进行物源判别,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而研究区东北部则为黄河与辽东湾河流混合来源。辽东湾环流及渤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影响了渤海海峡的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渤海海峡
下载PDF
基于哨兵1号影像浮冰形状特征的北极内尔斯海峡海冰运动信息提取方法
13
作者 杨帆 刘婷婷 雷瑞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82,共14页
内尔斯海峡是北极海冰输出的重要通道之一,从海峡流出的海冰对巴芬湾、拉布拉多海深层水的形成以及北极海冰物质平衡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海峡入口狭窄和海冰密集度较低,现有海冰运动反演算法较难从卫星影像上获取有效的海冰运动信息,从... 内尔斯海峡是北极海冰输出的重要通道之一,从海峡流出的海冰对巴芬湾、拉布拉多海深层水的形成以及北极海冰物质平衡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海峡入口狭窄和海冰密集度较低,现有海冰运动反演算法较难从卫星影像上获取有效的海冰运动信息,从而限制了该区域海冰运动信息的提取。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浮冰形状特征的海冰运动提取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影像分割、浮冰提取和浮冰匹配3个步骤。使用该算法从2019年2月20-27日逐日哨兵1号影像中提取了内尔斯海峡的海冰运动信息,并结合人工制作的验证数据评估了该算法在浮冰提取和匹配过程的精度。结果显示该算法提取的浮冰形状参数平均误差为4.3%~8.48%、浮冰运动矢量的总体正确率为84%、浮冰质心与运动速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71km和6.313cm·s^(–1)。对比SIFT,ORB和AKAZE三种基于特征追踪的海冰运动反演算法,该算法结果中海冰运动覆盖面积增加了27.7%,精度提高约39%。该算法不仅有效地提取了内尔斯海峡海冰运动信息,而且可为其他区域(如海冰边缘区)的海冰运动信息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尔斯海峡 海冰运动 哨兵1号 影像分割 浮冰匹配
下载PDF
2023年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及形态学分析
14
作者 陈瑶 王用斌 +8 位作者 王龙江 刘建成 许艳 李曰进 吕文祥 李丹 闫歌 张本光 卜灿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了解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对检出的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分析及属间鉴定,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23年春季和冬季采购渤海海峡、渤海湾沿海市售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分析不同鱼群的感染差异... 目的了解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对检出的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分析及属间鉴定,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23年春季和冬季采购渤海海峡、渤海湾沿海市售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分析不同鱼群的感染差异及异尖线虫寄生部位等,并对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调查共检测渤海湾海鱼7种91尾,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21种210尾,其中11种48尾海鱼检测出异尖线虫,总检出率为22.86%,共检出异尖线虫1370条,平均感染强度为28.54条/尾。检出率前三的鱼种分别为鮟鱇(100.00%,14/14)、带鱼(100.00%,10/10)和辫子鱼(80.00%,8/10);感染强度前三的鱼种为鮟鱇(69.00条/尾)、带鱼(24.70条/尾)和海鲫鱼(19.00条/尾)。异尖线虫在鱼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肠道、肠系膜、腹腔等,泄殖腔中未发现感染。相关性分析表明,鮟鱇和带鱼的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强度均呈正相关(r=0.77、0.67,P均<0.01)。检获完整虫体1226条,经形态学鉴定,其中异尖属767条,宫脂属459条。结论渤海湾海鱼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较重,且主要为具有致病性的异尖属和宫脂属线虫,建议加强当地异尖线虫病健康教育,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 形态学 海鱼 渤海海峡 渤海湾
下载PDF
基于CCMP的台湾海峡海面风场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15
作者 温灿 王志雄 +1 位作者 邹巨洪 冯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8,共14页
利用1993-2022年最新版交叉标定多平台风场资料(CCMP V3.1),针对台湾海峡海面风场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及台湾岛周边海域风场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形效应导致不同海域出现风速极大值区和极小值... 利用1993-2022年最新版交叉标定多平台风场资料(CCMP V3.1),针对台湾海峡海面风场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及台湾岛周边海域风场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形效应导致不同海域出现风速极大值区和极小值区。其中台湾海峡中部受“狭管效应”的影响,在冬季风速最大,风向基本与海峡走向平行;夏季风速低于海峡外部的风速,无“狭管效应”。此外,海面风场还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冬季盛行东北风,风速为全年最高;夏季盛行西南风,风速最低;春、秋两季风场特征相似,皆盛行东北风;冬季风比夏季风盛行期长,约占全年的四分之三。对风场的年际变化分析时,结果表明夏季风向易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年平均风速保持基本平缓的线性趋势,在一些年份的异常偏高或偏低与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发生相关。研究日变化特征时则发现,在夜间20时风速和风向波动最大;风速一天内存在周期性变化;风向日变化夏季偏转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P 台湾海峡 海面风场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台湾海峡水沙数值模拟与地貌冲淤分析
16
作者 钟皓 周洁琼 +3 位作者 吴自银 赵荻能 曹振轶 朱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5,共16页
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也是东海和南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海峡内地形变化剧烈,海洋动力环境复杂,加上两侧众多山溪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是研究动力沉积作用的理想场所。目前,由于缺乏海峡整体的高分辨率地形以... 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也是东海和南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海峡内地形变化剧烈,海洋动力环境复杂,加上两侧众多山溪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是研究动力沉积作用的理想场所。目前,由于缺乏海峡整体的高分辨率地形以及相关实测水文数据,以整个台湾海峡为研究区域的动力沉积模拟尚不多见。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地形和相关水文数据,建立了台湾海峡水动力数值模型,耦合泥沙输运模块,模拟台湾海峡的动力沉积过程,并用现场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动力模拟结果表明,台湾海峡的潮流流场由南、北两个潮波控制,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潮流流速夏季大于冬季,海峡中部小于南北两侧,北侧小于南侧。基于冲淤模拟结果,将台湾海峡划分为淤积区、侵蚀区、冲淤平衡区三大类共计7个沉积分区,淤积区沉积速率最大可达5 cm/a,主要集中在台湾浅滩北部,侵蚀区冲刷速率为2~5 cm/a。结合模拟结果,本文建立了台湾海峡沉积输运模式与“源-汇”格局模式,阐述了台湾海峡冲淤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和“源-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数值模拟 水动力 泥沙输运 地貌演变
下载PDF
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评价及港口发展对其的影响
17
作者 刘江容 林晓凤 +1 位作者 王豪伟 王翠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7-1853,共1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脆弱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并评价两岸生态质量对推动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脆弱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并评价两岸生态质量对推动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调用2000—2022年Landsat及MODIS数据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差值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价两岸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性,并在建立两岸主要港口多环缓冲区的基础上探讨港口规模及其周边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呈“西升东降”的特征,2010—2022年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新冠疫情期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差距逐渐缩小。(2)东岸生态环境质量优于西岸,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太姥山、玉山山脉等山地区域,较差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湖里区和晋江市等城市工业聚集区,200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显著退化的区域主要为东岸的山地区域,2010—2020年等级显著退化的区域主要为西岸的沿海区域。(3)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处于山地区域的城市呈高值聚集,西岸的厦漳泉、福州市和莆田市以及东岸近海岸城市呈低值聚集。(4)海峡两岸港口规模及其周边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离港口距离越远,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小,生态环境质量越好,班轮运输阶段港口规模越大其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也越差;直航运输阶段港口规模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减弱并逐步改善。(5)受新冠疫情影响,港口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稍有转好,且西岸港口规模较大的厦门港和福州港较东岸港口更注重生态建设。研究可为海峡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为生态港口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为促进两岸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遥感生态指数 谷歌地球引擎平台 港口 生态建设
下载PDF
海峡海域海洋环境噪声三维空间特性分析
18
作者 单元春 林建恒 +3 位作者 衣雪娟 江鹏飞 孙军平 李娜 《声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823,共10页
研究了与其他海底海域有显著差异的海峡海域的环境噪声特性。假设海洋环境噪声源均匀分布于接收阵上方海面的圆形范围内,利用考虑声线水平折射的3D射线声传播理论,仿真计算了V字型海峡地形下环境噪声的高频与低频特性,分析了不同方位角... 研究了与其他海底海域有显著差异的海峡海域的环境噪声特性。假设海洋环境噪声源均匀分布于接收阵上方海面的圆形范围内,利用考虑声线水平折射的3D射线声传播理论,仿真计算了V字型海峡地形下环境噪声的高频与低频特性,分析了不同方位角内海洋环境噪声空间特性。研究发现,海峡海底会影响水平方向的声传播过程,使声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会聚。当接收阵位于海峡海底正上方位置时,来自海面的噪声随着接收深度的增加向海峡中心位置会聚,并且在某些深度形成水平会聚区。对于由海面噪声源辐射到达声道轴深度的声能量,海峡的存在使声能量沿海峡传播时不会从海峡内部泄漏,而声能量跨越海峡传播时其损失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噪声 海峡地形 三维声场 垂直指向性
下载PDF
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19
作者 陈支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53,共11页
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看,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深深受到中国内地特别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复制版,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称台湾地区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 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看,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深深受到中国内地特别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复制版,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称台湾地区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移民社会及其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共性与地域差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东南文化、台湾地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要看到台湾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战后美国及西方文化对台湾地区的影响,这使得今日台湾地区文化与东南文化存在某些差异。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共通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超强台风“灿都”(2021年)对黑潮入侵吕宋海峡的影响
20
作者 曹宁 郑兆轩 刘春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探究台风“灿都”经过吕宋海峡附近时的海洋变化过程及其对黑潮入侵吕宋海峡的影响。基于涡尺度海洋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数据,研究台风“灿都”经过吕宋海峡附近时海洋热力和动力结构的变化,及吕宋海峡输运对台风的响应... 探究台风“灿都”经过吕宋海峡附近时的海洋变化过程及其对黑潮入侵吕宋海峡的影响。基于涡尺度海洋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数据,研究台风“灿都”经过吕宋海峡附近时海洋热力和动力结构的变化,及吕宋海峡输运对台风的响应。台风“灿都”经过菲律宾东部海域的次表层暖涡维持其强度并发展至巅峰阶段,沿途造成海温降低、海表高度降低、混合层加深等。台风位于吕宋海峡中线附近时,其右侧的暖涡与其发生相互作用,暖涡整体结构被打破。台风到达台湾岛东侧时,遇到其东侧的冷涡并使其加强,强化的负反馈机制使台风强度迅速减弱。在吕宋海峡附近,台风增强了从南海的输出流,抑制了黑潮向南海的入侵流。海峡剖面热能输送的变化与水体输运的变化较一致,而热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到台风引起的输运异常的间接影响。中尺度涡旋在台风“灿都”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台风与暖涡的作用可能打破暖涡结构,与冷涡相遇则会使其加强。台风改变吕宋海峡输运结构主要是抑制中部入侵流和促进南侧输出流,激发出的海峡剖面上的输运异常波动在深层领先于浅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灿都” 吕宋海峡 黑潮入侵 海洋再分析 中尺度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