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期刊收录

机构

共找到3,348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水 宝鸡城
1
作者 陈朴 《政工学刊》 2025年第1期95-95,共1页
我出生在秦岭北麓、渭水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隶属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鼓镇那时候还叫石坝河乡。小时候,父亲让我坐在炕头背诵唐诗,背到韩愈《石鼓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距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村子竟然出土过著名的石鼓。后来我... 我出生在秦岭北麓、渭水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隶属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鼓镇那时候还叫石坝河乡。小时候,父亲让我坐在炕头背诵唐诗,背到韩愈《石鼓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距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村子竟然出土过著名的石鼓。后来我到杨凌读中专,终于明白了石鼓的历史价值。那时和学校文学社的诗友们谈起韩愈这首诗,我心中充满了自豪。我的老家距离宝鸡市有七公里的路程,老家相对城区地势较高,从家里去城里,全是下坡路,而从城里返回时,自然变成了上坡路。记忆中,父亲骑着他那辆破旧的二八加重飞鸽自行车,我坐在铁锹把粗的横梁上,哥哥坐在后座上。那时候路是砂石路,下过雨后路面坑坑洼洼,有时父亲忘了减速,我的屁股就会弹起来又坐下,突如其来的一阵疼痛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鼓镇 渭河 文学社 秦岭北麓 宝鸡市渭滨区 石坝河 自行车 韩愈
下载PDF
甘肃省渭河流域山地露地韭菜生产技术
2
作者 马红强 田军红 +2 位作者 马红玉 李文平 张顺林 《长江蔬菜》 2025年第1期13-15,共3页
露地韭菜种植是最传统、最普遍、最经济的韭菜生产方式。甘肃省渭河流域川水地资源稀缺,浅山半干旱、二阴山区的梯田连绵壮观。武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团队在海拔1700 m的四门镇咀儿村西梁山地开展露地韭菜栽培示范及推广,综合运用新... 露地韭菜种植是最传统、最普遍、最经济的韭菜生产方式。甘肃省渭河流域川水地资源稀缺,浅山半干旱、二阴山区的梯田连绵壮观。武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团队在海拔1700 m的四门镇咀儿村西梁山地开展露地韭菜栽培示范及推广,综合运用新品种引进、配方施肥、机械深耕、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集成了操作性强,易被群众接受的山地露地韭菜生产技术,并在山旱地栽培实践中推广应用,每1hm^(2)平均产量达到60000 kg,产值超过25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了产业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山地 露地韭菜 生产技术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模拟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坤霞 闫泽云 +4 位作者 李梦楠 李占斌 李鹏 赵阳 贾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8,共9页
[目的]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流域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为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植被建设的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高原地区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ABCD水文模型,采用EFAST... [目的]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流域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为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植被建设的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高原地区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ABCD水文模型,采用EFAST法分析模型参数敏感性,构建常参数和时变参数模型,比较不同参数模型的径流深和土壤水储量模拟精度,探讨气候变化和植被恢复对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变化的影响,明确土壤水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土壤水层补给地下水的比例参数c最为敏感,地下水储放系数d、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与土壤蓄水量之和的上限参数b次之,表征土壤完全饱和前径流的倾向性参数a最不敏感;与ABCD常参数模型相比,时变参数模型将率定期径流深模拟结果的NSE、KGE、R^(2)分别提高19%,10%,19%,验证期的NSE、KGE、R^(2)分别提高7%,7%,9%,时变参数模型显著改善径流深模拟效果;基于时变参数模型模拟的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与ERA5-Land 0—100 cm土层土壤水储量的相关关系最强,二者的变化过程基本相同;不同影响因素对渭河流域土壤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潜在蒸散发>降水>NDVI。[结论]研究成果为该地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土壤水储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ABCD水文模型 时变参数 土壤水储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伏羲文化与考古学文化对证探论——以渭河上游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贾宜 马素芳 高世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伏羲传说是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不能以“科学”“严谨”的名义对伏羲传说加以简单的否定。在古史传说体系中,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代表着我国史前氏族社会的发展,文献、民俗和考古学资料共同说明,黄河... 伏羲传说是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不能以“科学”“严谨”的名义对伏羲传说加以简单的否定。在古史传说体系中,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代表着我国史前氏族社会的发展,文献、民俗和考古学资料共同说明,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伏羲氏族活动的主要地区,特别是渭河上游天水地区丰富的伏羲遗迹、传说,与该地域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等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为进一步开展伏羲传说与考古学文化对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在相关研究中,应当首先对伏羲传说材料进行深入辨析,甄别真伪,建立传说的文化谱系,与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对证研究。根据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傅家门、圪垯川等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渭河上游地区以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主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或为伏羲提供了可信的考古对证资料,其间可能存在着原初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应当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文化 考古学文化 渭河上游 天水 大地湾
下载PDF
二维水动力模型在渭河防洪评价中的应用
5
作者 赵晶 张家军 李兰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2-66,72,共6页
二维水动力模型可以模拟水体在自然和人工水系统中的演进,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渭河岐山县岐星段进行实地查勘、大断面测量,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生成立体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并绘制1∶500地形图。根据历史资料进行... 二维水动力模型可以模拟水体在自然和人工水系统中的演进,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渭河岐山县岐星段进行实地查勘、大断面测量,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生成立体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并绘制1∶500地形图。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河势演变分析,利用曼宁公式、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进行洪水分析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分析比较。二维模型考虑了沿程的水位变化、能量传递、弯道的能量耗散,整治工程实施后,工程河段100 a一遇洪水二维水动力模型计算水位比实施前上升0.10~0.4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评价 二维水动力模型 整治工程 渭河
下载PDF
2000—2021年渭河流域NDVI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封建民 刘宇峰 +1 位作者 郭玲霞 文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2-29,共8页
渭河流域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同时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监测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 渭河流域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同时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监测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渭河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渭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全区年平均增速为0.004。年际尺度上,NDVI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月尺度上,NDVI与4月和8月的气温、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7月气温呈弱的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变化与NDVI变化趋势呈负相关,流域人口密度的减小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改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变化是植被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NDVI显著减少区NDVI的减少趋势主要由关中平原耕地NDVI的减少引起,NDVI显著增加区NDVI的增加趋势主要由草地、林地以及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塬区耕地NDVI的增加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 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 渭河流域
下载PDF
渭河陕西段干支流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艾诗 孙亚乔 +4 位作者 叶菲 蒋婕 杨思月 李奇 曲鹏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7,共15页
【目的】为研究渭河陕西段干支流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来源与潜在的生态风险,【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连续2 a对研究区内30个采样点水体的15种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使用异构体比值法解析其来源种类及贡献程... 【目的】为研究渭河陕西段干支流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来源与潜在的生态风险,【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连续2 a对研究区内30个采样点水体的15种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使用异构体比值法解析其来源种类及贡献程度,并运用苯并(a)芘毒性当量生态风险评价(TEQBap)和终生致癌风险评价(ILCR)分析其潜在风险。【结果】结果显示:渭河陕西段水体中ΣPAHs范围为0~93.00 ng·L^(-1),检出平均值为9.67 ng·L^(-1);单体浓度范围为0~30.50 ng·L^(-1),其中苯并蒽和芴的检出浓度最高,检出平均值分别为3.25 ng·L^(-1)、2.83 ng·L^(-1);在环数占比上,多环芳烃主要以三环、四环和五环的中高环形态存在。【结论】结论表明:渭河陕西段平水期各多环芳烃浓度相比丰水期有所增加,丰水期各多环芳烃种类分布相比平水期较为单一;各采样点处多环芳烃小于轻污染水平,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煤等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的燃烧,并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致癌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陕西段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水环境 致癌风险
下载PDF
渭河径流输沙变化及其对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作龙 高鹏 +1 位作者 李双江 穆兴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目的]探究渭河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渭河流域降水量数据以及华县和状头两个控制水文站1957—2019年实测径流量及输沙量资料,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分析... [目的]探究渭河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渭河流域降水量数据以及华县和状头两个控制水文站1957—2019年实测径流量及输沙量资料,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渭河流域年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检测水文要素的突变年份,计算了渭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贡献率,最后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渭河径流、输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渭河1957—2019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呈现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p<0.01);年降水量随机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年径流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p<0.01),年输沙量在1996年发生突变(p<0.01)。降水因素对渭河流域径流量减少贡献率为19%,对输沙量减少贡献率为17%;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1%,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3%。[结论]人类活动在渭河径流和输沙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导致渭河径流、输沙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输沙量 人类活动 渭河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源涵养不同功能评估方法——以渭河涵养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东东 贾仰文 +2 位作者 牛存稳 岁姚炳 燕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42-4352,共11页
为了实现水源涵养量计算和不同功能的综合评估,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WEP-L模型计算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和地表产流、冠层截留量的差值作为水源涵养量,并分别评估削洪(地表径流量)、补枯(地下径流量)、维持... 为了实现水源涵养量计算和不同功能的综合评估,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WEP-L模型计算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和地表产流、冠层截留量的差值作为水源涵养量,并分别评估削洪(地表径流量)、补枯(地下径流量)、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用水(植被蒸腾量)等不同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以渭河流域咸阳站以上区域为例,对比了该方法和InVEST模型方法的计算结果,由于两种方法在评估内容和使用模型上都存在差异,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比性,先对比了基于相同评价内容的WEP-L模型法I和InVEST模型方法,再对比了基于不同评价内容的WEP-L模型法I和WEP-L模型法II,结论如下:基于相同评价内容的WEP模型法I和InVEST模型法计算结果数值接近,研究区2000—2018年水源涵养量年均值分别为12.43 mm(5.76亿m~3)和12.08 mm(5.6亿m~3),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稍有差异之处与InVEST模型的参数没有经过本地化处理有关;基于不同评价内容的WEP-L模型法Ⅰ和WEP-L模型法II计算结果数值相差较大,研究区2000—2018年水源涵养量均值分别为12.43 mm和432.57 mm,空间分布特征上有差异的地方分布于研究区的北部、东部及东北部,主要与两种方法评价时是否考虑蒸散发有关。WEP-L模型法II评估结果中削洪、补枯、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用水等功能多年变化趋势分别为:2006—2010年期间增加、2012年以后下降以及增加。2012年后补枯功能和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用水功能之间可能存在权衡关系。通过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原因分析,证明了基于WEP-L模型的不同涵养功能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其结果也可为渭河涵养区水资源和生态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 InVEST模型 水量平衡原理 渭河
下载PDF
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农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彬 尹涵 +3 位作者 李春雨 万春阳 李家鑫 李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农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是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该文以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农业土壤为研究区域,采集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地区13个代表性地点的农业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 农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是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该文以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农业土壤为研究区域,采集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地区13个代表性地点的农业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全氮共8个理化肥力指标,以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3个生物肥力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出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二者相互验证,获得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该地区土壤pH普遍较高,均值为7.99,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均值为17.295 g/kg;全钾、全磷和全氮均值为6.17 g/kg、1.06 g/kg和1.27 g/kg;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均值为133.46 mg/kg、16.02 mg/kg。(2)对陕西段渭河土壤整体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主成分分析法的平均综合肥力得分为-0.0015,内梅罗指数法的平均综合肥力得分为1.342。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评价的标准,表明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农业土壤综合肥力为中等水平,土壤中养分含量适中,能满足一般农作物的生长需求,适宜作为普通农田的种植基地。(3)肥力影响因素主要为干旱的气候和所处地理位置,人为因素次之。研究结果可促进渭河流域农业土壤资源利用,对于保障陕西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农业土壤调查 主成分分析法 内梅罗指数法 肥力综合评价
下载PDF
跨流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权力作用机制优化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艺星 周伟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0,共5页
随着跨流域治理事务的日趋复杂,“强”纵向权力作用机制和“弱”横向权力作用机制已难以适应其要求,迫切需要构建横纵双强的权力作用机制。然而,横向权力作用机制在对话、协商、利益协调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横向上,... 随着跨流域治理事务的日趋复杂,“强”纵向权力作用机制和“弱”横向权力作用机制已难以适应其要求,迫切需要构建横纵双强的权力作用机制。然而,横向权力作用机制在对话、协商、利益协调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横向上,要完善跨流域的法律保障,形成流域保护的合作共识,搭建对话协商的平台,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斜向沟通;在纵向上,要加强纵向的经济激励,给予下级政府更多自主治理权;在横纵双向上,要建立健全权力配置机制,理清权力构成和权力运作机制的关系,优化数字协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跨流域治理 权力作用机制 渭河流域
下载PDF
MARS模型在渭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中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杰 周晓平 +4 位作者 王晶 曹绮欣 曹钧恒 陈至立 冯家豪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为有效提高气象资料缺失时渭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精度,选取流域及附近20个气象站58 a(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不同气象要素组合,构建16种基于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MARS)的ET_(0)计算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Hargreaves-S... 为有效提高气象资料缺失时渭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精度,选取流域及附近20个气象站58 a(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不同气象要素组合,构建16种基于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MARS)的ET_(0)计算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Hargreaves-Samani、Makkink和Irmark-Allen模型进行对比,评价MARS模型在渭河流域的适应性及可移植性。结果表明:MARS模型能很好地甄别ET_(0)与各输入因子间的非线性关系,MARS2(T_(max)、T_(min)、R_(a))计算精度(平均MAE为0.225 mm/d,平均RMSE为0.327 mm/d,平均R2为0.897)能满足应用要求,模型精度随输入气象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升高;输入因子中引入地球外辐射R_(a),可明显提高MARS模型精度;在输入因子相同时,MARS模型精度高于Hargreaves-Samani、Irmark-Allen和Makkink模型;MARS模型在渭河流域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和可移植性。因此,气象资料缺失时基于MARS建立的ET_(0)计算模型可作为渭河流域ET_(0)计算的推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参考作物蒸散量 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 可移植性 ET_(0)模型 地球外辐射R_(a)
下载PDF
黄河-渭河交汇处水流结构与河道演变实测结果分析
13
作者 林昊 张汇明 +4 位作者 张同强 徐磊 王平 万安 凌宇翔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2,共5页
黄河-渭河交汇处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大型河道交汇处之一,亦是中下游水动力和泥沙输移的重要控制节点。为进一步认识该处大宽深比、高含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水流结构及河道演变规律,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5个横... 黄河-渭河交汇处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大型河道交汇处之一,亦是中下游水动力和泥沙输移的重要控制节点。为进一步认识该处大宽深比、高含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水流结构及河道演变规律,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5个横断面的流场进行现场测量,采用动能校正系数(α)和动量校正系数(β)分析水动力调整过程。通过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河道平面形态,分析交汇处及上下游的河道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渭河交汇处可观测到明显的停滞区、最大流速区、流速恢复区等水动力特征区;拐角处未发现明显分离区,主要是因为该处河道过渡平顺。黄河与渭河交汇初期,由于流速差异大和河道缩窄导致流速不均匀性较强,α、β分别约为1.5、1.2,随着河道向下游展宽,流速不均匀性迅速减小。交汇处断面内存在较强的二次流,其流速可达主流流速的1/8,并向下游衰减。遥感研究表明交汇处所属黄河河段不稳定,且存在顶点的岸线淤长和对岸的岸线后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渭河 河流交汇 ADCP 水流结构 二次流 河道演变
下载PDF
渭河干流洪水演变趋势与变异特征研究
14
作者 王灵子 姜仁贵 +3 位作者 赵勇 解建仓 汪雅梅 吕喜玺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2,共10页
通过揭示渭河干流洪水演变趋势与变异特征,为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考虑日径流特征对洪水序列分析的影响,基于渭河干流6个典型水文站点1990—2020年逐日流量资料,采用块极值模型(Block Maxima Model,BMM)、超阈值峰量模型... 通过揭示渭河干流洪水演变趋势与变异特征,为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考虑日径流特征对洪水序列分析的影响,基于渭河干流6个典型水文站点1990—2020年逐日流量资料,采用块极值模型(Block Maxima Model,BMM)、超阈值峰量模型、Mann-Kendall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洪水演变趋势与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渭河干流洪水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时间尺度上,在1990—1993年、2003—2005年、2011—2013年及2018—2020年洪水出现频率较高;空间尺度上,渭河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水灾害频率较高。年最大洪峰流量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超定量洪水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洪水指标序列的变异点存在集聚性。研究结果可为流域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助力流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干流 洪水特征 POT模型 MANN-KENDALL检验 Pettitt突变检验
下载PDF
基于综合区划的渭河流域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15
作者 左旭刚 杨涛 +1 位作者 王立社 刘军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为促进渭河流域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和野外监测体系构建,通过自然资源和环境地理要素确定区划指标,进一步细化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渭河流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自然资源亚区(... 为促进渭河流域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和野外监测体系构建,通过自然资源和环境地理要素确定区划指标,进一步细化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渭河流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自然资源亚区(二级区划)和17个自然资源地区(三级区划),2000—2020年,研究区自然资源演替表现在耕地、森林和草原三者之间的转换,总体趋势为耕地资源减少、森林资源增加,其中耕地与草原的相互转化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温带矿产—草—耕资源亚区、陇中高原暖温带草、耕资源亚区和陇东黄土高原草原资源地区;草原与森林的相互转化主要位于秦岭北麓森林和水资源地区、陇东黄土高原森林资源地区、六盘山-陇山森林资源地区。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分布及转换受自然条件制约,但自然因素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口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策调控等人为因素仍是影响自然资源时空动态分异最重要的驱动力。渭河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对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渭河流域 综合区划 动态演变
下载PDF
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宗敏 周冬梅 +2 位作者 张军 韩娇 吕啸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为及时了解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并客观掌握其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敏感性-生态适应性-生态暴露度(VSD)概念模型,构建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结合空间主成分分... 为及时了解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并客观掌握其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敏感性-生态适应性-生态暴露度(VSD)概念模型,构建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5~2020年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性为主,脆弱性程度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增加;(2) 2005~202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83、2.75、2.62、2.51,呈逐渐减小的趋势;(3)微度脆弱区以林地为主,轻度脆弱区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中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以耕地和草地为主,极度脆弱区逐渐转为以城市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未利用地为主。总体上,2005~2020年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程度有所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朝好转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模型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渭河秋汛洪水特征与防洪调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普林 王海军 +3 位作者 李茜 张琳琳 包岁利 吴悠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为保障渭河安澜和促进秋汛洪水利用,分析总结了渭河秋汛洪水特征及2021年水库防洪调度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华县站(1935-2022年系列)年最大洪水出现在处暑后秋汛洪水的经验频率为43.8%;秋汛强连阴雨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类,雨区分布包... 为保障渭河安澜和促进秋汛洪水利用,分析总结了渭河秋汛洪水特征及2021年水库防洪调度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华县站(1935-2022年系列)年最大洪水出现在处暑后秋汛洪水的经验频率为43.8%;秋汛强连阴雨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类,雨区分布包括2类6型:斜向类的四边型、三角型和对角型,纬向类的纬北型、纬中型和纬南型;2021年秋汛洪水历时836.5小时、洪量55.82亿m^(3),仅小于“64·9”洪水和“03·8”洪水;冯家山水库和黑河金盆水库对2021年秋汛洪水分别削减洪峰40.2%~94.2%和28.3%~44.9%。总结秋汛洪水防御经验启示,提出了补工程短板、注重洪水资源利用、改善河道条件等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汛洪水 洪水灾害 水库调度 渭河
下载PDF
以树木年轮宽度重建渭河上游过去377 a来4-6月平均流量
18
作者 王珊珊 刘娜 包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目的 探讨渭河流域上游过去377 a的径流流量的变化历史,提供流域百年尺度水文要素波动的变率、强度、周期及其长期演变特征等水资源评估所需的关键信息。方法 使用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法和功率谱法判定树轮年表与平均流量的响应关系、... 目的 探讨渭河流域上游过去377 a的径流流量的变化历史,提供流域百年尺度水文要素波动的变率、强度、周期及其长期演变特征等水资源评估所需的关键信息。方法 使用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法和功率谱法判定树轮年表与平均流量的响应关系、径流变化模型及水文要素周期信号。结果 基于贵清山油松年表与渭河南河川站月流量的相关结果,重建了1630-2006年当年4-6月的平均流量变化,建模期1945-1979年时段的方差解释量为34.9%。树轮流量序列确定了51个极端高流量年和54个低流量年,分别为过去377 a的13.53%和14.32%。其中连续3 a以上的极端高值年份出现在1647-1649年、1699-1701年、1843-1845年、1905-1907年和1909-1911年;极端低流量年份出现在1722-1727年、1747-1749年和1763-1765年。对基于11年滑动平均确定的流量偏高偏低时段水文要素进行量化,显著的低流量年份与区域大尺度干旱事件有较好的印证关系。重建流量具有50.400 a和2.290 a的周期信号。结论 树轮重建的377 a渭河天水段季节径流变化具有变率高幅度大的特点,流域水文气候变化与大尺度气候驱动,如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存在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渭河径流 重建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吕啸 赵双红 +4 位作者 周冬梅 高雅娟 陈建坤 马静 朱小燕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资源供需 环境经济 社会影响
下载PDF
基于最优变分模态分解的渭河流域多步径流预报
20
作者 邱绪迪 王坤 +2 位作者 陈飞 相里宇锡 王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86,95,共9页
针对渭河流域月径流序列的非平稳性日益加剧而难以对其进行精准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随机配置网络(SCN)和递归多步预测策略的月径流序列多步预测模型。首先,利用OVMD将径流数据投影到不同频率的子序列中;... 针对渭河流域月径流序列的非平稳性日益加剧而难以对其进行精准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随机配置网络(SCN)和递归多步预测策略的月径流序列多步预测模型。首先,利用OVMD将径流数据投影到不同频率的子序列中;然后通过SCN对每个分解部分进行预测,叠加得到单步预测结果;最后通过递归多步预测方法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径流数据进行预测,得到多步预测结果。选取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和咸阳水文站1970~2019年的实测月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实例分析,并与其他常用模型进行对比,选取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以及纳什效率系数NSE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县水文站和咸阳水文站的单步预测试验中,OVMD-SCN模型的NSE分别达98.15%和98.52%,显著高于其他流行模型;在两个水文站的多步预测试验中,OVMD-SCN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流行模型,表明所提方法可以精准预测5个月后的径流量。研究成果可为渭河流域的月径流精准预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报 最优变分模态分解 随机配置网络 递归多步预测 渭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